安详清静的佛教音乐,净化人心灵的清泉


2014/9/7    热度:1339   

  安详清静的佛教音乐,净化人心灵的清泉

  作者:正兴 妙音

  音乐是艺术,好的音乐能陶冶性情,净化心灵,佛教音乐更是如此。美妙的佛乐也在无言地宣扬着佛法。佛乐的特质,就是听了使人安详、清静的,而不是靡靡之音,就好像喝茶与饮酒的不同。佛教音乐是“雅”而不“俗”,“觉”而不“迷”。

  第一篇 佛教音乐漫谈

  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与此同时,来自印度及现在中国西域地区的文化与音乐,也随之传入中原。根据中国史学界的研究,中原地区的文化在较早的时间就开始向西域传播,进入东汉时期,西域文化开始回流,双向交流日渐频繁。佛教东传则是丝路文化中最突出的事项。

  伴随着礼佛仪式的需要,佛教借以传播的重要手段——音乐艺术,便需要与中国本土的音乐形式结合。由于梵语与汉语的结构不同,无论用梵音咏汉语,或是用汉语歌梵声,都难相通。原用梵语演唱的赞呗,随着经文的翻译过程,需要寻找它所面对的中国信徒能够接受的、适合中国语言音韵特点的新曲调。

  一个推动佛教经典与中国音乐文化结合的重要人物是梁武帝萧衍。他既是一位帝王,借弘扬佛法来加强自己的统治地位,又是一位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深厚修养的人,因此他亲制佛曲,把佛教仪式音乐与当时风行的清商乐融合一体。当然真正使佛教音乐中国化、通俗化的,还是众多寺院中的艺僧。

  佛教称八万四千法门,只要能慈悲济世,利乐有情,解脱生死之苦海,皆是方便。佛教音乐在普度众生方面,有着众多的优势。

  佛教从印度流传到中国,最古宣传弘扬的方法,只是翻译佛经。后来,聪明的古德觉得只是靠佛经的翻译流通,不能够使佛教在广大的群众中推广和普及。因此,又多采用了弘化的方法:一是经文的朗诵,二是梵呗的歌唱,三是经文演绎成通俗的故事。

  在弘法的方法中,音乐的功用是很大的,它可以陶冶性情,修养身心,尤其是在宣传佛法上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艺术特别是音乐、歌曲是属于情感交流,它能直接流动人们的感情,使众人生起好感,引起共鸣。像丛林寺院里传出的钟声、念佛声,佛教合唱团播出的赞佛声,歌咏声,庄严、肃穆、柔和、恬远,都能激发起人们佛教信仰的情绪。据史记载,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就用音乐传教,感动了远近许多野蛮的人,皈依佛教。其实,佛教音乐就是一个法门,是修行的法门,是普度众生的法门。佛乐能够使人走入善境,至善至美,“为美最乐”。在这宁静、清新、淡雅、自然的音符中,佛乐能够使我们感悟到清凉的人生,吉祥的意蕴,自性的圆满。“梵音海潮音,胜彼世间音”,佛乐又能使我们当下清净,当下觉悟,当下喜悦,当下自在,能使芸芸众生通向智慧的彼岸,证得菩提——这就是“音乐禅”,妙音清心,诸佛菩萨度众生是对机说法,随缘度化,众生需要佛乐,喜好佛乐,佛菩萨乘愿而来,只要诚心念诵佛号、虔诚持咒,就能往生西方,就能成就菩提,就能如诸佛菩萨一样,大彻大悟,脱离生死苦海,走向极乐。

  在众多的弘化方法中,用音乐来教化众生,是最方便的,经文有时难以读懂,民族间的语言不能沟通,这就需要花大力气,经过善知识的引导,才能明文达义。佛乐的传播,就没有那么复杂,它不分国界、民族、年龄、男女,只要是用心的人,即使听不懂和尚的唱赞,也会从梵曲声声中有所感悟,达到唱者与听者心灵的感应,使听者心静如水,便会有“山含瑞气,水带恩光”之佳境,心花怒放,眼前一派大好,心情舒畅,这时周围的山也会为我们的存在呈现出吉祥之气,碧潭里的水也会为我们披被慈光恩泽。回归自然,便会“奉古佛慈尊”,这是佛乐的妙用。让我们做一个小小的试验,请来两位“心烦意乱”的人,一位让他听“流行音乐”,一位让他听“佛教音乐”,一段时间以后,让我们再来看看这两位同时听音乐的人就会出现不同的心情。听“流行音乐”者,在激烈、刺激的音符组合的旋律中,会烦燥不安,加上原有的坏心情,人就变得疯狂起来,随后便会有一种失落感,更加痛苦不堪。听佛乐者则不然,刚才那种冲动、烦乱的心便会风平浪静,象沙漠中出现的绿洲,夕阳里呈现的彩霞,如炎热的夏日坐在清凉至极的井台上,遍体清爽,烦恼便会远离他。用佛乐来传播佛教思想,以歌唱弘扬佛法,就能教诲世人弃恶从善,就能抚籍众生心灵的悲苦,是人间之佛教。

  佛教音乐有很大的潜力,由于历史的原因,加上对佛乐宣传和普及不够,现佛乐已鲜为教外人知,众人对佛乐充满神秘感和陌生感。因此,在佛乐的宣传、普及上,应引起佛教界的高度重视,让这古老灿烂的文化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开花结果,重现一片生机。

  在继承传统佛乐的同时,更多地是开拓现代佛乐,以适应现代人们的渴求,让佛乐更好地延续,脉脉相承,达到弘化的目的。

  佛教音乐是有很强的生命力。从两千年前的释迦牟尼佛时代,到三国佛乐从印度传入中国,乃至当今,永唱不衰。这对佛教的传播,弘扬我国传统文化,促进文化的发展,起到积极推动的作用。一句佛号可以唱上千年,成为绝唱,永不乏味。佛教信徒已遍布世界各地,这对佛乐的传播更为有利。

  佛教音乐有着极其丰富的内涵。佛乐清凉,风格纯朴,利于听者身心健康。佛乐来自自然,回归自然,启迪智慧,给人觉悟。《法华》云:“或以欢喜心,歌唱颂佛功德,乃至一小音,皆共成佛道!”佛教音乐给众生带来的成就,具有禅味,佛乐就是“音乐禅”!

  这些年来,海内外佛教团体成立了佛乐团、歌咏队、音像部门出版发行了大量的佛教盒带、CD、VCD等音像制品,这是一个很好地现象,背负着延续佛教文化香火的使命,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佛乐,在当今盛世,借现代科技手段,敲起钟磬、唱着古老的旋律。但是最近几年,在传播佛教音乐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一,研究佛乐的专家学者少而甚少,更不用说在晨钟暮鼓中生活的僧人们对佛乐置若罔闻了。没有一支专业的佛乐队伍,专门从事佛教音乐的研究、传播。这就出现了想学佛乐者而无处学的尴尬局面。其二,佛乐的研究和出版发行不系统,层次不齐,较为零乱,方向不明。有的音像公司和经营者追求公司或个人利益,偷版、盗版,不劳而获,制作出版的佛乐制品量低下,影响佛门的声誉,广大购买者及信众极为不满。其三,佛教音乐的制作、配器粗制滥造,是“雅而不雅”,“俗而不俗”,让人的感觉是不伦不类,难尽人意。佛教音乐是“雅”而不“俗”。其四,重视不够。现全国佛教院校除中国佛学院曾开设过佛乐课程,其它佛教院校几乎没有。其五,现代的佛乐制品出现两种情况:①是纯传统;②是纯现代。前者是完全保持佛乐的本来面目,以寺院庙堂传统的音乐为主,这类作品是佛教界人士接受,社会人士不接受。后者是佛教界人士难以接受,现代人接受。传统的要继承,这是文化的延续;现代的去创新,这是佛法的圆融,是对机说法,是随缘度化众生。在保持传统音乐成份上,也要适应当今人们的需要,“传统”与“现代”两者结合。这有利于佛教音乐的传播与发展。佛乐的普及与推广不应只在寺院,让佛教音乐走向社会,要社会了解佛乐,真正达到慈悲济世,利乐众生之目的。

  第二篇 新佛乐的崛起

  佛教音乐应当分为佛事音乐、通俗佛乐、高雅佛乐三种。佛事音乐是寺院庙堂的传统音乐,通常在做佛事、做法事时唱诵;通俗佛乐就像通俗歌曲,旋律优美,朗朗上口,老幼皆宜,歌词通常都是宣扬佛理的,或者是赞佛、圣号、咒语等,注重其教化性;高雅佛乐则往往是纯音乐,虽然包含诸多佛教元素,但以音乐性、艺术性、欣赏性为重点,更注重营造的是音乐的美感,往往知识层次高的、年轻的尤其是音乐爱好者更容易喜欢。

  高雅佛乐以《阿姐鼓》的作者上海音乐学院何训田教授的《波罗蜜多》音乐专辑为代表,该专辑是为纪念杭州雷峰塔重建而创作,颇具新世纪音乐(newage)的风范,制作精美、大气,取材于佛教而不局限于佛教,是一张有名的音乐发烧碟,很多不信佛的音乐发烧友都人手一份,很受欢迎。很多人可能听不懂在唱什么,但他们的心在不由自主地感动。

  再如台湾风潮唱片的古筝佛赞系列,该系列有12张,是台湾供佛斋僧大会指定音乐。屡上民族音乐唱片销售排行榜。古筝佛曲让人听了安详清净。风潮还出品有水晶琴佛曲,更显晶莹剔透。

  再如风潮出品的《佛曲新世紀》,是加拿大新世紀音乐大师Steve Middleton心灵探索、五年沉淀之作。居住在加拿大哥伦比亞区的史提夫·米德頓(Steve Middleton),长年身处于北美最美的风景区之一,大自然的自由空間,使得他回归心灵的无欲无求。以佛教音乐作为选曲概念,听来宁静的新世纪音乐风格,除了是佛教音乐的创新,亦是一张沉淀心灵的佳作。

  该辑在配器上的使用丰富,包括小提琴、长笛、西塔琴、古筝、木鱼、吉他、钢琴、手鼓等多种东西方乐器。史提夫以他擅長的新世纪音乐风格为佛教音乐作了清新的呈現方式,改编有《寒山僧踪》、《清净法身佛》、《六字大明咒》、《三宝歌》共9首佛教知名乐曲,是一张以佛教音乐为基调的心灵佳作。

  除了高雅佛乐,还应倡导广义的佛曲。何谓广义的佛曲?佛乐的特质,就是听了使人安详、清静的,而不是靡靡之音,就好像喝茶与饮酒的不同。佛教音乐是“雅”而不“俗”,“觉”而不“迷”。不妨这样说:如果是让人听了清净、安详、离却红尘烦恼的,都可以称为广义的佛曲。就好像一杯清茶,其意境是与禅的意境相通的。带有禅的意境而又旋律优美的乐曲,即使与佛教毫无关系,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好的佛曲!

  港出品有一张音乐发烧碟《湖》,描写月光下湖水的安宁清净,虽与佛教没有关系,没有贴上一个“佛”字,但意境深幽,可算是广义佛曲的典范。

  任何艺术,需融入禅的意境,才能达到化境。让我们以一颗清净之心共享音乐禅悦的风味,菩提智慧的清凉、清音之美。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声明 语言 音乐文学声明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信愿行,是资助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个条件。净土三资粮,必须要具足,一条都不能缺。什么叫做信?于净土妙理,深信不疑,这才叫真信。我们现在信不信?很难说。你说不信,好像很虔诚;说你信,净土道理还没懂。不懂是无明覆盖,那是个大障碍!理一定要懂得,一定要断疑生信,才是真实的信心。心心向往极乐世界,念念都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这叫做“愿”。我们真的心心念念向往西方极乐世界吗?我们在念经或念佛时,心里还在打妄想,还在胡思乱想,可见得是有口无心,没愿! “行”是讲修行,“行”就是趋向、就是造作。我们向哪一个目标趋向?要向西方极乐世界这个目标、这个方向去走,我们一切的造作都要与这个目标相应。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