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百喻经》到《痴华鬘》


2014/9/3    热度:261   

1914年9月,鲁迅捐银元60元委托南京金陵刻经处刻印了100本佛教《百喻经》,1926年5月,鲁迅又出资赞助王品清校点《百喻经》,自己亲自作了题记,以原书名《痴华鬘》,交上海北新书局出版,使这一佛教文化经典得以广泛流传,实际上这是一部非常好的寓言故事集,它为当时的中国文坛增添了一道异彩。
  《百喻经》的原名即《痴华鬘》,“华鬘”一词是梵文soma的音译,指连接成串装饰身首的花。此书是印度法师僧伽斯那根据《修多罗藏》十二部佛经中的素材编撰而成,它通过许多寓言故事喻述了出家人修行积善的道理,是一部宣传佛教教义的经典。南朝时期,僧伽斯那的弟子求那毗地法师来中国传教时,将其翻译成中文,因收寓言故事98则,故起名为《百喻经》。它并没有单刻本,而是收编在浩瀚的藏经当中,多少年来一直是佛门弟子的必读经文。
  许多人不禁要问,鲁迅为什么对佛经如此感兴趣呢,其实当你看了书后,便会了解,这并不只是一本简单的佛经,它还是一部生动、形象、可读性很强的文学作品。鲁迅一直致力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工作,他把佛经作为域外文化来进行研究,在收集整理古籍文献的过程中,鲁迅从不放过任何一种形式的文学作品,他发现魏晋南北朝时期佛经翻译极盛,其中不乏经典之作,《百喻经》就非常典型,虽然这是佛教为宣传自己的教义而作,但它的许多寓言都是选自民间老百姓的口语故事,具有很强的文学性,比如“笨人吃盐”的故事,讲笨人到朋友家做客,主人留他吃饭,他嫌菜没有味道,主人就在菜中加了一些盐,他吃起来觉得味道很好。笨人心里想:“菜的味道好是从盐中得来,吃一点就这样好吃,那么多吃些,味道一定格外好了。”这样想了以后,笨人就向主人索取了一杯盐,一口吞进嘴里去,不料咸得要命,急忙把盐从嘴里吐出来。这故事告诫修行人要适当地节制饮食,少欲知足,是对身体和修行都有好处的;但一般外道宣传,矫枉过正,索性提倡不进食,认为这样就可以得道,因此有断食七天或十五天的,结果影响身体,因饿而死,对修行却一点儿没有益处,这是错误的。那种作法和笨人吃盐一样,是可笑而愚蠢的举动。“除去教诫,独留寓言,”完全可以当作一本文学作品来读,这才是鲁迅捐刻《百喻经》的缘由。
  自此以后,《百喻经》才有了单刻本,成为独立的一部经书。后来北新书局又正式出版了《痴华鬘》,使这部经书广泛地流传起来,让更多的人有机会读到这部曾深藏藏经楼中的文化经典。
  人民日报海外版 (2005年04月07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内明 净土宗禅宗密宗成实宗地论宗法相宗华严宗律宗南传涅盘宗毗昙宗三论宗摄论宗天台宗 综论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细心地观察,一般随业受生的人,到三恶道是多数,到三善道是少数。我们认真反省一下,我们一天到晚,一年到头,我们起心动念,多少个念头是善的?多少个念头是恶的?那个恶的念头要是多,我们在三恶道住的时间就长久。念念利益一切众生,这是善念;念念都为自己打算,这是恶念。我们众生起心动念,总是自私自利、贪嗔痴慢,所以我们不要问别人,我们冷静地反省自己,就知道将来自己随业流转到哪里去。古德告诉我们,三恶道是众生的故乡,那儿住得久;我们到三善道,是出来旅游观光,没有多久,又要回去了!我们想想,这个话是有道理的。明白了这个道理,我们要积极地修净业。我们知道,纵然是修善业,也不是个办法,我们无始劫以来,阿赖耶识里面的习气种子太多了,这一世能控制,难保下一世还能控制,如果不能控制,这又堕三途,所以不修净业,不求往生,确实没有第二个办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