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朝拜的圣地(中)


2014/9/8    热度:396   

拉萨城中的尼姑寺
  对于拉萨的游客来说,有个寺院你不能不去,这就是位于拉萨林廓南路的阿尼仓姑寺,一个在拉萨城中颇有影响的尼众道场。
  走进仓姑寺大门,首先是一排并不长的转经桶和畏桑塔,主佛殿就坐落在迎门左侧一点。细心的尼姑们把这个家园,收拾的整齐干净,清洁幽静。
  每天的清晨和傍晚,尼姑们悦耳动听的诵经之声,越过经堂,传到了周围的居民区中,那声音,不紧不慢,不急不躁,其节奏明快而悠扬。清新、甜静的女声中,流露出一丝深沉宏厚的混合音色,仿佛带你进入了美好的佛教世界当中。
  当你置身在这个环境幽雅的尼姑道场,静下心来,倾听她们悠扬的诵经之声时,或许,你能体会到那声音背后,所孕藏的一份清净与美好,欢乐与自在。或许,你也能分享她们内心的那份从容与喜悦。
  一首过去流行在拉萨的民歌曾这样唱道:
  在一切的狗里面,
  最自由的是野狗;
  虽然没有早饭和晚饭,
  也没有铁链栓着脖子。
  在一切的女人里面,
  最自由的是尼姑;
  虽然没有头饰和项饰,
  也不用伺候丈夫公婆。
  的确,这首流传许久的拉萨民歌,可谓真实表达了出家僧尼们生活观念和价值取向。
  说起仓姑寺的历史,人们习惯上把它追溯到公元7世纪的吐蕃王朝时期。传说,那个时候一到夏季,拉萨河上游各个山谷的洪水都顺势而下汇集到了拉萨河,造成拉萨河水突然的爆涨,于是经常发生水灾,殃及两岸的农田和村庄,给广大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损失。为了消除拉萨河水给百姓和拉萨城造成的危害,藏王松赞干布就在拉萨河的河堤上挖了一个地洞,闭观诵经,祈愿消除水患,人民安居,百姓幸福。后来人们把藏王松赞干布修行过的地洞称为“仓姑”,也就是地洞的意思。
  公元十二世纪,一位人们称为神医的杰瓦奔在修行洞曾闭观修行,据说,得此大成就,使得这个早已闻名的修行洞更加盛名远播。到了公元十五世纪,宗喀巴大师的得意弟子古觉多丹在修行洞的基础上了正式修建了仓姑寺,不过那时寺院的规模并不很大。直到公元二十世纪初,帕邦卡仁颇且和第90甘丹赤巴强巴曲扎出资大规模的扩建,逐渐形成了今天的规模。
  作为拉萨城中唯一的女众寺院,仓姑寺有着自己的传统和风格。自清朝以来仓姑寺在拉萨的影响越来越大,它不仅成了藏族女性出家修行,征得解脱圆满的修行场所,也成了拉萨城中达官贵族女子们,短期学习佛教文化和各种知识的女子学校。据说,西藏著名的女活佛桑顶·多杰帕姆也是在这个寺院里举行受戒仪式的。
  作为女众道场,仓姑寺注重传承和弘扬观音菩萨和度母信仰的法事与仪轨。比如寺院经常举行的会供仪式是“度母会供仪轨”、“瑜伽母修持仪轨”、“尊胜佛母长寿仪轨”等。按照寺院的要求,每天八点在经堂举行“日常课诵”,即会供仪式,一直到下午4点结束。每个月要举行七次较大型的集体诵经法会。
  仓姑寺的寺管会副主任次珍拉姆告诉我,藏历三十日,举行“忏悔仪轨”,主要是学修“菩提道之加行念诵次第仪轨”。藏历每月初五,举行“女神补酬仪轨”,这个佛教仪式接近于汉地的放焰口,以会供、施食等供品酬谢“六臂怙主”、“吉祥天退敌佛母”、“十二杆玛女神”和“多闻天等护法诸神。每月初八,举行“度母四曼陀罗”和“药师佛”等会供仪式。初十举行“胜乐金刚自入灌顶仪轨”,每月的十五则要举行“十六尊者”和“尊胜佛母长寿法”会供法会。然后,每月的二十一举行“大威德一勇自入灌顶仪式”。二十五举行“瑜伽母修持仪轨”和“那若空行修炼法”会供法会。仓姑寺的定员编制是100名僧尼,但现有95名出家僧尼。
  仓姑寺主佛殿的面积并不很大,分上下两层,上层是经堂。殿门沿台阶而上,殿门两边绘制有四大天王壁画,屋檐和门柱雕饰,几乎与其他藏传佛教寺院相同。门柱上方,则是传统的狮面和人面柱头像。仓姑寺主供十一面观音菩萨,另有文殊菩萨、无量寿佛、宗喀巴大师和十三幅明清以来唐卡等。
  仓姑寺最著名算是主佛殿一层地下的松赞干布修行洞。洞内供奉着吐蕃国王松赞干布塑像,每天有三名专职的尼姑在这里,按时诵经祈祷,摆放供品,或是替换灯油。多少个世纪以来,这个古老神圣的修行洞,不知迎来送往了多少来自各地的香客和朝圣者,接受着藏族人民的顶礼膜拜直到今天。
  磨盘山的格萨尔庙
  如果你朝拜完了气势宏伟的布达拉宫的话,那么,你不妨往西步行几分种,就到了磨盘山(藏语称“帕玛日”)下,沿着一个矮小的并不起眼的小门,拾阶而上便是拉萨著名的格萨尔庙。
  每到夏季,高大的树木葱绿遮荫笼罩着蜿蜒而上的石阶,台阶上布满了苔藓,一股清新的草木和湿土的气息,让你感到一丝的清凉和幽静。这里没有布达拉宫傲视一切的宏伟与威严,也没有大昭寺川流的香客和热闹繁华的场面。这里有的,只是清净幽深的感觉。有时,甚至寂静到了一种难言的凄凉。
  比起其他寺院的香火,格萨尔庙算是十分冷清了。建筑在山顶的殿堂只剩几间,主殿两边的配殿早已坍塌破损,蒿草丛生,塌陷的屋脊、横梁、青瓦和残垣断壁,展示在你的面前,环顾四周,你无法想象昔日这个依山而建的小庙,营造得是如此玲珑小巧,把中原庙宇建筑的高超的营造手法在青藏高原的雪域拉萨施展的如此完美。无论从建筑的视角,手法、材料、还是建筑的营造艺术和风格特色来说,都堪称是拉萨庙宇建筑中难得的一见的杰作。
  走进格萨尔庙,首先映入你眼帘的是几尊高大的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传》中的主角英雄格萨尔,而在这位藏族英雄的下面,供奉着来自中原汉地的大英雄关云长的几尊塑像。没有人想到汉藏文化中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两位英雄,居然被藏族人供奉在同一座寺院里,亦受到汉藏民族的共同朝拜与纪念。
  主殿里除了供奉格萨尔和关云长的塑像之外,还有藏传佛教历史上著名的莲花生大师,及四大天王像。然而,当我们探究这个寺庙的起源时,我们却惊异地发现,这个寺院原本并不是供奉藏族英雄格萨尔的庙宇,而是供奉汉族忠、孝、义化身关羽的——关帝庙。
  乾隆五十七年,也就是公元1792年夏天,拉萨城着实热闹了一阵,因为,驻守拉萨的清军统帅福康安要摔军出征,前去征讨廓尔喀人对后藏日喀则的入侵。出征之前,福康安曾到关帝庙祭拜战神关云长,以保佑战事顺利,凯旋而归。但“见其堂皇湫隘,不可以瞻礼”。为了“缅神御灾捍患,所以佑我朝者。”于是,福康安命人在磨盘山破土动工修建关帝庙,为其击溃廓尔喀人而祈祷祝福。凑巧的是,福康安胜利班师之时,而恰好是关帝庙落成之日。
  当时的拉萨人,并不了解关云长是何许人也?到了乾隆五十八年,这座关帝庙竣工后,藏族人才开始逐渐了解到一些关云长的故事,而在藏族百姓的观念中,则常常把这个关云长看成是藏族英雄史诗格萨尔王的化身。
  从格萨尔庙的建筑风格来看,这座寺庙为典型的汉式建筑,建筑面积约800平方米,坐北朝南,依山而建。整个建筑为抬梁式建筑结构,硬山式屋顶,最初屋顶上方铺红琉璃瓦,屋顶的四角及屋脊两端装饰了红绦鸟尾,主殿的东西墙上镶嵌着一个“大石且”,据说是为了保佑建筑的安定和稳固。早期的关公庙还设有文殊殿,方形庭院,庭院东西两侧建有两层楼房,底层是僧舍,上层是办公用房。建筑材料也颇为讲究,比如使用了大板瓦、简瓦、平瓦等,瓦当的装饰图案也是典型的汉式风格,比如瓦当上烧制有“寿”字图形,其造型基本上延续了中原的传统。据载原先的关公殿内,供奉有红脸关公塑像,手持大刀,骑枣红马。还有五十多块悬挂在殿内颂扬关羽的金字匾额,其书法刚劲有力,刻技阴阳具有。如今这些匾额大部分遗失,据说只有13块被文物部门收藏。
  就在关公庙竣工后的第二年春,作为倡导者之一的清朝大将军福康安等驻守军官为了炫耀建庙的功德,名垂万世,便铸造了一口铜钟。铜钟的外围有一周铭文篆体字,共有16个字,即“皇图巩固,帝道遐昌,佛日增辉,法轮常转”。此外,还有官员的姓名和头衔。当然,最显赫的则是:钦差御前大臣、太子太保领侍卫内大臣,武英殿大学士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一等嘉勇公大将军福康安。
  当年由福康安撰写的《磨盘山新建关帝庙碑》,历经了多年的风雨沧桑,已变得有些漫漶不清,至今依然保留在格萨尔庙内。碑文中的阴文篆刻“万年不朽”却已被历史与时光侵蚀的模糊不辩。
  从早期的建筑格局来看,关公庙既供奉汉族英雄关羽、也供奉佛菩萨。只是后来随着清朝的灭亡,这座著名的关帝庙,后来逐渐改成了供奉格萨尔的寺庙。然而,遗憾的是这座将近200年的汉式建筑大部分已经破损倒塌,而留下的依然是人们对英雄的怀念和赞美。
  (中国佛教文化信息中心提供 文/桑吉扎西)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有一些人不懂佛法,听说佛法要永断情爱,于是乎他就反对了。他说人与人之间要没有爱情,那还有什么意思?佛是不是情与爱不要了呢?不是的。他这个“断”实在是转变,把情爱转变成智慧。佛经上常讲:“转烦恼成菩提”。情爱是烦恼,佛教给我们,要把烦恼转变为般若智慧。般若智慧里面有没有爱呢?有。那个爱不叫ZUO爱情,叫慈悲。世间人所讲的爱情,都是虚情假意,不是真的;转变成智慧,那就是真的,是永恒不变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