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殿堂结构与造像研讨会有感


2014/9/8    热度:242   

 初接到由慈光禅学研究所来电,邀请参加月、两日的“第二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研讨会”,并就“藏传佛教佛塔的象征意义及文化内涵”一文担任回应人  。
  也许是佛学内涵广如大海、或许是台湾的佛学以显宗为主,所以在台湾举行的佛学研讨会一般常会将密宗的部分忽略,平实而论,这是一种缺憾。慈光禅学研究所举办的“第二届台湾当代佛教发展研讨会”让这项遗憾不再存在,这是一个好现象。今年的主题是“佛教殿堂结构与造像”,在篇论文之中出现了以密宗为内涵的论文,它代表著台湾佛学研究的眼界放得更宽、更远
  在论文发表人的邀请上亦见主办单位的费心,不论台湾或是大陆方面的学者皆为一时之选,评论人的功力亦令与会者津津乐道;尤甚者是与会者的专业程度极高  ,著实有不少发问的内容发人深省。
  在论文的内容安排上,主办单位巧妙地安排了台湾、大陆在佛寺建筑格局、布局、经营等几方面在源流、意义、文化内涵等各层次的交叉比较,这是较为难得的交流;尤其是论文发表人与评论人是两岸交叉进行,可以补相互的不足。如果一定要指出些许的遗憾就是造像艺术的部分,在整个研讨会中的份量稍嫌薄弱。
  就整体而论,慈光禅学研究所此次举办的研讨会有相当的意义,不论就佛教殿堂结构的探讨或是对两岸宗教、学术交流的延伸,都有一定的贡献,也期盼慈光禅学研究所日后继续举办类此的研讨会,利益众生。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释迦牟尼佛在灭度之前,留给后人的遗教,除四依法之外,还教我们“以戒为师、以苦为师”。这两句话实际上的意思,就是以释迦牟尼佛为老师,“戒”是释迦牟尼佛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的表现,“苦”是释迦牟尼佛一生为我们做的生活示范。生活不要过得太富裕,清苦一点好,为什么?常有出离心,对这个世间没有贪恋。生活太富裕,对这个世间产生贪恋。到临命终时,阿弥陀佛来接引你,“我这个世间还放不下,这世间很快乐很好,还不想去”,机会就错过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