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的生态智慧与可持续发展


2014/9/8    热度:228   

  苏州戒幢佛学研究所

  佛教是一个充分尊重生命、尊重自然的宗教,而且,这一观念从最初起,即通过佛教的思想理论(教义)和行为准则(戒律)得到传播和实践。

  佛教把生命状态分为两种,即有情众生与无情众生,所谓“情”,即情(感情)识(意识)。凡是有情识的,如人与动物等,都叫有情众生。没有情识的,如植物乃至宇宙山河大地,都叫无情众生。有情众生又依生活的世界分为六类:天道有情、阿修罗道有情、人道有情、畜生道有情、饿鬼道有情、地狱道有情。尽管在佛经之中强调,佛陀乃是出现于人间,在人间成佛,所以六道之中,最尊贵的是人道。但是,佛教确立“六道轮回”的观念,说明如果生活在人道的有情造恶业的话,将来仍然会堕落到饿鬼或者地狱之中,并非一成不变。所以,佛教虽然肯定人在六道中的特殊性,但并没有“唯人独尊”,其他万物都是为我所用、必须无条件为我服务的观念。相反,佛教一再强调,因为六道的轮回,一切有情众生之间,有着不可思议的亲缘关系。《梵网经》说:“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从这点出发,佛教坚决反对杀生,不仅不能杀人,也不能杀害其他五道的有情。不仅不能杀害,也不能损恼他们,佛教戒律里面,有很多不得鞭打牛马,让牛马过于负重的规定。而是要本着这些众生曾经是我的父母,曾经生养过我,曾经于我有恩的想法,时时要对他们怀着深深的感恩之心,并要用各种方法使他们脱离苦难——最根本的办法就是教化他们通过学佛而成佛,彻底断除生死轮回。而对于大心菩萨来说,更是发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地藏菩萨)。所以,佛教对待有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即平等和报恩。

  佛教对无情众生的态度,与对待有情众生的态度是紧密相关的。佛教并不因为花草树木、山川河流的“无情”,而轻视他们甚至滥用和浪费他们。佛教把我们由于过去世之业因而感得的有情之身心生命称为“正报”,把国土世间等无情众生,称为“依报”。佛教认为,外在的环境乃是有情众生“共业”所感之果,也就是说,“依报”的好坏,是由有情众生来决定的。如果有情众生都心存善念、勤行善业,则依报就会变得美好,如西方极乐世界的和乐、富足与庄严,就是由于阿弥陀佛及往生有情的功德所感。反之亦然。从这一点来说,佛教只承认“人祸”,不承认“天灾”,因为一切的天灾的根源就是人祸!要解决可持续性发展的问题,重点不在外部的自然界,而在我们的内心世界。只有通过不断的内省,迁恶向善,由“净心”实现“净土”。佛教戒律中规定,不可“以恶心故放大火,烧山林旷野”(《梵网戒》),比丘不得“踏杀生草,断众生命”(《四分律》),并反复强调对自然财富的珍惜和合理利用。甚至在合理合法的饮食之时,也要“食存五观”,要观想此食垦植收获舂磨、淘汰炊煮,所费功夫甚多,而且施主减其妻子之分,为求福而施,故受食时,要“计功多少,量彼来处”。要反省自己的德行,是不是受得起施主的供养。要对于饮食滋味不贪美味,不憎粗砺。要把饮食看成是治疗“饥渴疾病”的良药,为修成道业而受用饮食。所以,佛教对待无情众生最根本的两点,即自律和珍惜。

  佛教的生态智慧观的出发点是慈悲的精神。在《普贤行愿品》中,有一段特别令人感动的话:“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是呀,当我们用慈悲的眼与心去对待一切众生的时候,时刻不忘是众生成就了我们,我们又怎能不与其他生物和谐共处,而整个世界又怎能不实现可持续发展呢?

  附注:本文发表于《中国宗教》2004年第8期,为“关注:宗教的生态智慧与科学发展观”特约稿之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法贵精不贵多”,你要是真的精通,那你是“一经通一切经通”!问题是:你是不是真的精通?我们看到不少学佛人,天天在求进步,但是效果不明显,原因是他学得太多太杂了,他那个不叫“精进”,叫“杂进”,所以效果就不是稻好。佛教法门很多,经典也很多,到底哪一个法门最好?从理论上说,法门平等,无有高下;但是从事上来说就不一样了。我们每个人的根性不相同,聪明智慧不相同,有些法门我们修学起来方便,有些法门我们修学起来觉得很困难,所以,难易不在于法门,在于个人的根性!我们要想有成就,是广学多闻,还是一门深入?这两条路都有人走。我们从历史上看,自古以来,走一门深入这个路子,成就的人非常多;从广学多闻,成就的人少,那是属于特殊的天才,中下根性的人不行。我们不是上根利智、大彻大悟之人,我们没有特殊的能力,都是从一门深入。所以,对“精进”这两个字,我们要特别注意,要认真地去体会它。我们学佛的同修,要想有成就,而且快速成就,“精进”两个字很重要!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