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都寺院巡礼
2014/9/8   热度:318
早就听说康巴人是全藏区最执着的藏传佛教徒,康区有最高最大的玛尼堆、最鲜艳最亮丽的风马旗、最悠久最兴盛的藏传佛教寺院,这回身临其境,让我们切切实实感受了一回康巴人,领略了一把藏东的宗教文化。
感谢昌都地区交通局长泽洛,派给我们地区最好的车子--沙漠王子V8,使我们得以在短时期内,尽可能多地走访藏传佛教在昌都的代表寺院。昌都地委统战部的边巴次仁,更是全程陪同,既给我们导游,也是我们的翻译,令我们此行增色不少。
边巴次仁介绍说,历史悠久的本教在昌都地区影响很大,而最先在这里传播和发展的藏传佛教派别则是萨迦派和噶举派。噶玛寺是噶玛噶举派早期的圣地。明代以后,格鲁派创建了强巴林寺。据地区宗教局统计,民主改革前,整个地区寺院格鲁派有322座,宁玛派212座,噶玛噶举派117座,萨迦派52座, 还有一座天主教堂。
格鲁派古刹--强巴林
我们于6月27日下午来到强巴林寺,受到寺管会副主任的热情接待,甲纳仁布齐也接受了我们的采访,向我们介绍了强巴林寺的有关情况。
强巴林寺全名昌都格登强巴林,位于昂曲河和扎曲河汇合处、藏东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昌都镇,是格鲁派在拉萨建三大寺后,在康区发展的第一座格鲁派寺院,也是拉萨三大寺外全藏区格鲁派建寺历史最长的古刹。
宗喀巴大师16岁赴藏学经途中,在昌都住过一夜,预言此地风水绝佳,适于建寺弘法。后来类乌齐白格千户的儿子向生西绕桑布在色拉寺学成后,受宗喀巴大弟子贾曹杰委派,于公元1437年,返回家乡创建了强巴林寺,并成为寺院第一任堪布。向生西绕桑布圆寂后,直到13任堪布以前,一直聘请寺院内外的著名高僧担任堪布。
第14任堪布是三世帕巴拉(第一世帕巴拉德庆多杰的父亲是宗喀巴的亲传弟子),从此帕巴拉成为强巴林寺寺主和该寺五大活佛之首。历世帕巴拉、西瓦拉、甲纳朱古、嘉热朱古和贡多朱古等五大活佛中,先后被清政府册封过的有六世帕巴拉,他于1719年被康熙帝赐封为“阐讲黄教额尔德尼诺门汗”,赐发印信,成了康区四大呼图克图之一;七世帕巴拉时,乾隆皇帝将帕巴拉前辈的呼图克图铜印更换为银印,并为寺内修了一座庙宇,赐书御笔“祝厘寺”;九世帕巴拉时,同治皇帝将帕巴拉原“诺门汗”名号改为“呼图克图”,并赏银印;
1864年贡多活佛以呼图克图列名册档;1903年六世西瓦拉被册封为“通成禅师”;八世甲热活佛册封为“博善禅师”。
强巴林寺作为康区规模最大的格鲁派寺院,解放前不仅是昌都地区的宗教中心,也是政治中心。帕巴拉是该地区的政教首领。强巴林寺专门设有两个政教管理机构,分别主管政务议定、差税摊派、征收、推选堪布、宗教活动及僧众等管理。
所有事务最终须经帕巴拉活佛批准。在帕巴拉圆寂或幼年期间,政教事务由四个朱古中的其中之一来临时负责。
辉煌的寺院建筑艺术是藏传佛教文化的精粹。强巴林寺以大经堂为正殿,周围由两座度母殿、辨经院、格朵拉章、嘎丹颇章、九个扎仓、印经院、如来八塔等建筑群所环绕。这些建筑无论在整体布局和工艺技巧方面都达到很高水平,融合藏汉建筑工艺,在空间组合规则方面应用体量、形制、质感、尺度、比例、结构、色调和光影等手段来细致严密塑造。寺内珍藏着数千万金属、木头和泥塑造的各类佛像以及唐卡、法器、藏文经典等文物。该寺在鼎盛时期所辖分寺有130多座,分布在昌都各地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的宗教政策在西藏进一步贯彻落实,强巴林寺的大门重新向信徒开放。国家先后给强巴林寺拨款2000多万人民币,用于维修和赎买“文革”期间被占用的寺院属地。据寺管会副主任讲:修复后的强巴林寺从建筑规模、佛像数额、壁画完整等方面与原貌可以比媲。原来的僧众陆续返回寺庙,还招收了新的僧人,现僧人数达到851多人,其中有26位格西。
80年代初,班禅大师提出,在寺院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正常宗教活动的同时,因寺因地制宜开展“以寺养寺”。《西藏自治区宗教事务管理暂行办法》第十一条规定:宗教活动场所要逐渐走以寺养寺的道路。各级政府对以自养为目的的各种生产和服务等事业,应给予优惠政策并加以扶持。因此,强巴林寺在现有条件下开展了各种生产经营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寺院现有500亩农田,另外,在寺属800多亩地上正在建造昌都地区文化游览区、宾馆等。寺院还有木材加工厂、糌粑厂、5辆大车、2辆小车。该寺负责人介绍, 寺院平均年总收入达到200多万元人民币,基本维持寺院正常佛事活动、维修寺庙、改善和提高僧众生活。
类乌齐寺
“先朝拜拉萨大昭寺,再去查杰玛大殿”。
按照藏族信众的说法,西藏这两所寺院必须朝拜,大昭寺里的觉卧佛像必须拜,几乎是众所周知,而查杰玛大殿就非一般人都了解了。
类乌齐藏语意为大山,属典型的高山峡谷气候。6月28日早晨6点,我们沿黑昌公路驱车前往寺院。一路上,果然是看不尽的美景:青山碧绿,林木森森,更有那唐蕃古林参天挺拔,花繁草茂的草坝子绵延不绝,一群群肥嘟嘟的牛羊游弋其间 ,令人赞叹不绝。100多公里的路途,我们的相机咔嚓咔嚓,未到寺院就已照完十来个胶卷。
上午11点到达纳依塘平川,远远望见寺庙红白黑相间的院墙和闪闪发光的金顶。
再走十几分钟,就已立足于其阔大的广场了。寺管会副主任先带我们参观查杰玛大殿,并介绍说大殿是昌都地区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大的古刹之一,距类乌齐新县城30公里。
类乌齐寺属达垅噶举派。据说很久以前,这里住着富裕的绕西家族,主要经营农业。公元1277年的一天,绕西米吾齐在地里耕种,突然听到悠扬的诵经声,发现是位老僧坐在路边念长寿经,上前盘问,得知他叫桑杰温,是拉萨以北澎波达垅寺四世法王卡斯之子、噶举派高僧,想在此地建座寺院。绕西米吾齐就做了他的施主,助他建起了扬贡寺和萨玛大殿。桑杰温自然做了首任法台。1326年,乌坚贡布法台又修成查杰玛大殿,影响日益扩大,成为达垅噶举派在藏东的根据地和主寺,该寺所传教法号称“达垅玛唐”即下部达垅,与拉萨“达垅亚唐”(上部达垅)并称于世。
类乌齐寺本名应为扬贡寺,待主殿查杰玛建成后,因大殿造型独特、华丽宏伟,成了下部达垅噶举主寺的象征。又因寺院建于类乌齐纳依唐大坝,故人们称之为类乌齐寺,藏语则通称为查杰玛或格培林。
寺院法台以“温举”(家族子侄继承)方式传承,从桑杰温至今已传23代,第12任法台时形成活佛转世系统,共有“节仲”、“庞球”和“夏仲”三大活佛系统。
历史上是康区最大的寺庙之一,曾长期掌管这一带的政教权力,有属寺58座,分布于昌都、青海、四川和云南等地,信徒甚众。历史上常住僧人达2500多,直到20世纪中叶,还有近2000名僧侣。
类乌齐寺受到历代中央王朝的重视。相传元泰定帝在位时,玛卡太后前往藏地朝圣,路过该寺,以一半财产作为供养。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曾封其第三任法台杰娃参坚为大国师,赐册印和官衣官帽。清雍正帝赐封13任法台庞球阿旺加为诺门汗呼图克图,赐金册金印,并为寺院亲书“法震西”金字。光绪帝赐封其21任法台衮噶朗杰为诺门汗呼图克图。
查杰玛大殿主体高近30米,分为三层,第一层为条花殿,墙高13.5米,外墙用红白黑3种颜料涂抹竖形纹饰,每道竖条宽1米多,殿内有巨型大柱64根,每根高达 15米,其中4根直达3层殿顶。殿内随处可见塑制精美的各类佛像和唐卡,据介绍 ,历史上这里曾供有4万余尊大小佛像。殿中第二层为红殿,外墙涂红色,楼高9米,殿内墙上彩绘噶举派历代祖师和高僧大德,形象展示该派产生、发展和兴盛的历史。 第三层为白殿,涂白色,楼高5米,殿内珍藏着寺庙的镇寺之宝: 相传为桑杰温从上部达垅带来的释迦牟尼紫金佛像,据说佛像内有佛陀的舍利和一节指骨;元明清时的唐卡精品数十幅;有用金、银汁写成的经书,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如不同历史时期的金属造像,雕刻精美的经板,传为格萨尔大王及部将用过的马鞍和宝剑,八瓣莲花的时乐金刚像等。这些珍宝不轻易示人,前往观瞻朝拜者只能透过铁丝网观看。
不同于藏区其它寺院依山而筑,类乌齐寺建于平坝上,但其恢宏气势,绝不逊色。尤其是站在查杰玛高高的三层楼上,凭栏远眺,纳依唐平坝与类乌齐镇尽收眼底。与寺院相比,古镇民居显得低矮,但其院落中停放的辆辆绿色大卡车,以及一排排的白色校舍,却令人在这偏僻的山区分明感到现代化的脚步。
本教古寺孜珠寺
本教藏语里称为“本波曲鲁”,是佛教传入以前藏区流行的一种古老的原始宗教。最初称为“朵本”,以万物有灵论为基础,信奉多神,自然崇拜,属于一种原始巫教。民间有专门的宗教职业者,举行各种祭祀仪式。后来,从象雄地区向全藏区传播了一种由辛绕米沃且创立的本教,这种本教不仅有比较系统的宗教理论,还有一定的宗教组织和道场制度,标志着本教已开始走向成熟,被称为“恰本”,即外来本教。至公元7世纪,佛教传入吐蕃,与本教发生激烈冲突,此后在对抗中互相逐渐吸收和融合,最终形成了一种理论化、制度化、规范化的本教,人们称之为"吉本",即本土化的本教。
由于可靠材料的缺乏,至今人们对于本教传入昌都的时间及传播路径都很难做出详细的论述,但从传说和遗迹中却可以看出,佛教传入之前,本教在昌都已十分盛行。藏传佛教的传播,激起了与本教的强烈冲突。昌都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土呷先生向记者讲述了至今在噶玛寺附近,仍然流传着的一个关于噶玛巴·堆松钦巴与一位本教大师斗法的故事:
噶玛寺位于昌都县扎曲河上游约120公里,到寺院必经一个叫“勒特”的地方,民间传说里说,勒特山坡上,原本是有一座本教寺院的,现在只要前去噶玛寺,当地的人们还会向游人指认。当时,在寺院里住着一位本教大师,他每天都要派一位小僧人守着山口的路,叫他不要放任何人过去。一天,一条饿狗经过山路,小僧人心想,师傅讲不让人过,没说不让动物过,就让它过去了。傍晚回寺,向师傅报告,师傅立刻惊惶失措,说此处已不是我们久留之地,就放弃寺院,朝圣去了。而那位化身饿狗骗过小僧的噶玛巴·堆松钦巴就在这里创建了他的第一座寺院--噶玛寺,也由此创立了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
从故事可以看出,这里曾是本教地盘。而且,直到目前,昌都地区某些地方本教仍然非常兴盛,如丁青和左贡地区就是昌都本教寺院最多的地方之一。据地区宗教局1991年统计,昌都地区开放的本教寺院共有55座,其中丁青县31座,左贡9座,江达6座,洛隆5座,八宿3座,昌都镇1座。 目前,昌都共有本教寺院94座,其中,最大的当属孜珠寺。
孜珠寺不仅是昌都地区最大的本教寺院,在全西藏,它也是规模最大、教徒最多、仪轨保留较完整的本教寺院之一。寺庙位于觉恩乡境内,距县城45公里。据《孜珠寺简史》记载,“藏族第一位国王聂墀赞布的儿子木墀赞布时期,从象雄邀请了108位本教智者, 分派到藏区的上(卫藏)、中(康巴)、下(安多)修建三十七座本教道场,比较有名的九座分支道场中有'协来加嘎',指的是孜珠寺”。
孜珠是藏语直译,指六山峰顶之意,宗教上象征六度波罗蜜。据称由藏王木墀赞布(生于公元前1075年)创建,至今已有3000多年历史。到罗丹念布时代,孜珠寺进行过一次扩建,并刻印经书、塑造佛像,使寺院初具规模。到喇嘛嘎旺朗加时代,寺院的显密学经体系进一步规范化和制度化,使其学经体系上了一个台阶。
在历代活佛和大师们的艰苦努力下,到昌都解放前,孜珠寺从建筑规模、僧人数量、学经体系和跳神风格等方面,都已成为昌都地区本教寺院中首屈一指者。目前有僧人110。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希望自己相貌美好,你的心善,你的心好,相貌自然就美好;希望自己健康长寿,你的心地清净,不胡思乱想,自然就健康长寿,一定是这个道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