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積山石窟藝術


2014/9/8    热度:279   

印度佛教自兩漢之際,循著艱難的絲路傳進中原,經過中國文明與智慧的交融及轉化後,佛教的藝術文化早已深深植入國人傳統文化的血脈之中,也發展出高度的佛教藝術輝煌成就,如敦煌莫高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天水麥積山等四大石窟群,及鞏縣、天龍山以及響堂山等地,均成為我國文化史上珍貴的寶藏,甚至堪稱是人類藝術文明史上輝煌的的瑰寶。

宏大的泥塑陳列館

麥積山位於甘肅省天水市東南四十五公里的群山之中,因山形隆起如農家積麥之狀而得名,也因奇峰林秀,景觀壯麗,自古以來便成為修行弘道的理想勝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絲綢之路的進一步暢通和中西經濟、文化交流的發展與頻繁,隨之而來的佛教與佛教藝術,也得到了空前的弘揚與興盛,麥積山因地處絲綢之路自長安至西域的甘肅東部的秦州(今天水)轄境,匯集雕塑、繪畫與建築於一身,成為絲路上的另一顆璀璨的明珠,其藝術作品不僅全面真實反映了我國從公元四世紀末葉以來,在雕塑、繪畫等藝術方面的發展演變過程和輝煌的藝術成就,而且對研究我國古代泥塑、石雕、建築以及宗教等有關歷史文化,提供了系統性的實物資料。

麥積山石窟開鑿於十六國姚秦時期(約三八四),於北魏太和元年(四七七)以後大興,西魏再修崖閣寺宇,北周造七佛閣(第四窟),隋初建舍利塔,又於七佛閣下雕出高達十七點五公尺的摩崖大佛(釋迦牟尼佛與文殊、普賢二菩薩三身,十三號),成為麥積山最大的雕像,之後歷代均曾加建重修,現存佛教窟龕一百九十四個(東崖五十四個、西崖一百四十個)全部凌空開鑿在海拔一千七百四十二公尺的山崖峭壁上,高峻驚險,星羅棋佈,層層相疊。唐開元二十二年(七三四年)因強烈地震,使崖面中部塌毀,窟群便分為東、西崖兩部分;東崖以涅槃窟、千佛廊、散花樓、上七佛閣、中七佛閣和牛兒堂等最為重要,規模宏大;西崖最重要的三大窟中以萬佛堂最大,天堂洞次之,一百二十七窟最小,皆開鑿於六世紀,是我國北方重要的佛教藝術勝地之一。

如果說敦煌是一個壁畫殿堂的話,那麼麥積山則是一座宏大的泥塑藝術陳列館。麥積山石窟原與和敦煌莫高窟一樣,都因山石疏鬆,不宜在岩石上精雕細鏤,全以泥塑和壁畫等藝術形式來宣揚佛教思想和佛經內容。但因麥積山一帶陰濕多雨,地震較頻繁,原來的壁畫大多剝蝕殆盡,所以主要以精湛優美的泥塑稱著於世:造像題材上則有佛、菩薩、弟子、天王、力士、飛天、供養人及獅象等,極為豐富,現今仍保存四世紀末至十九世紀的大小泥塑、石雕、石胎泥等造像七千二百餘身,壁畫一千三百餘平方公尺。這些未經窯燒的泥塑像藝術內涵豐富,風格獨具,經過千百年風雨後,仍栩栩如生,表情逼真,極富生活情趣,且堅如陶瓷,不僅在中國雕塑史上,在世界雕塑藝術中,也有很高的聲譽與價值,被譽為是「東方雕塑陳列館」。

富有人情味和民間氣息

麥積山石窟的早期作品,大部分是唐朝以前的原作,而且十六國姚秦至北朝各時代泥塑藝術作品幾乎都有,可建構出我國古代造像藝術發展的明顯軌跡。姚秦作品厚重古樸,曲眉豐頰,高鼻深目,衣紋斜褶,從臉形,服飾都取材於印度風格。北魏作品高鼻寬肩,瘦臉長頸,長腿細腰,服飾多薄紗。西魏作品逐漸擺脫外來影響,造像面容清臞秀美,寬袖博帶,長裙拖地,衣紋流暢,峨冠高履。北周作品造型由方變圓。隋代作品面方頸短,小鼻小嘴,身長腿短。唐代作品豐滿圓潤,端莊雄健。服飾華美,色彩豔麗。宋代作品造像更加秀麗纖巧,作風寫實流暢。元代作品比較粗獷。明代作品比較細膩繁瑣。正因歷代增建風格不同,在製作上能顯示出各時代的獨特藝術風格,如七十四、七十八窟主佛雖經重修,但仍保持部分古印度造像風格,髮紋體態卻也具有漢民族的特徵;北周時期七佛閣龕頂外上壁的七薄肉塑浮雕飛天,即呈方中求圓,珠圓玉潤的風格,均系統地反映各代泥塑藝術作品的獨特藝術風格和源淵關係。

麥積山石窟藝術係以秦漢以來中原文化藝術傳統的基礎,融合印度佛教藝術形式,較早形成具有濃厚中國民族風格,每窟龕內的造像與壁畫,結合圓雕與平刀、壓線條與陰刻紋並用的精湛製作技藝,運用「以形寫神」、「形神兼備」的表現手法,再以上彩不重彩或者直接用素泥表現質感的獨特方法,均係以絕高的藝術智慧與創造力,將佛教高深的哲理轉化於藝術成就之上,呈現出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徵及強烈的地方特色的中國佛教藝術,明顯的人間化傾向和濃厚的生活情趣,是麥積山石窟藝術中的又一個顯著特徵。我國多數石窟和寺院的早期造像,一般都將佛像作成莊嚴、肅穆、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的樣子。在麥積山石窟裏,儘管也有這樣的作品,可是從北魏早期開始就有了明顯的變化,尤其是北魏晚期以後的佛像,差不多都塑造成俯首下視、面容娟秀、體態端莊、慈祥智慧、和藹可親、美麗善良的母性形象,有的甚至類似陝甘一帶農村中常見的少女。如第四十四窟主尊佛造像,晶瑩玉潤,比例精確,體型適中,神情氣韻俱佳,既顯示出佛陀的慈悲大度,又表現出母性溫婉善良的天性,堪稱為「東方的維納斯」;而第一百二十三窟內那對童男女,造型概括簡約,形象純樸稚氣,宛如現實生活中呼之欲出的稚童,他們頸頂上各套帶一個「長命圈」,也正是陝甘一帶農村常見習俗的生動寫照,雖然出自一千四百多年前西魏時期的藝術手筆,卻使我們明顯感到宛如現實生活中的孩子。這說明塑匠們在造像過程中,把民間的生活現狀如實地帶到佛窟中去,使神靈與人間化為一體,因而使得麥積山窟作品格外富有人情味和民間氣息。

生動優美的藝術珍寶

麥積山石窟除珍貴的泥塑外,還有一定數量的石雕和壁畫等藝術珍寶。如一百三十三窟裏的佛傳碑,記述了釋迦牟尼從燃燈授記到涅槃,共刻了五體投地、降魔變法等十三段佛教故事,整個碑面佈局精巧,形像生動,為我國早期石刻連環畫,是北魏時期的原作。而萬佛洞第十六號造像碑浮雕,描繪釋迦講經說法,構圖嚴謹,刻劃細膩,人物各具神態,表情自然,非常傳神。

壁畫中無論是描寫從容前進的馬匹、凌空遨翔的仙鶴,或是表現騎馬作戰,追逐野獸的場面,都善於掌握動勢,充滿著活力。這類作品數量雖然較少,但那生動優美的藝術形象和精細巧妙的構圖佈局,以及純熟洗練的製作技法,在我國現存南北朝同期作品中,也是非常傑出的。

(作者現任佛光緣美術館總部執行長)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厌恶别人,你的烦恼现前,你的心永远被外面境界转,心被外境转的是凡夫。你没有一点怨恨,心平气和,你丝毫伤害都没有受;不但不受伤害,你增长智慧、增长福德。你看,佛的这些教训多重要!所以你这一生要过最幸福的日子,你一定要随顺佛陀的教诲,不能随顺自己的烦恼习气。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