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时期泉州佛化运动


2014/9/8    热度:483   

民国时期泉州佛化运动
  民国初,泉州开元寺、承天寺和南安雪峰寺等还有开坛传戒的度僧尼仪式,1948年举行最后一次度僧尼仪式,但地点转移至厦门南普陀。幸亥革命后,随着新思想的传入,泉州出现一股破除迷信,革除陋俗,驱逐僧尼、道士,没收寺产,兴办新学的风潮。泉州社会上一些僧俗人士,见到北平、上海一带正在开展佛化运动。为振兴佛教计,发函邀请北平、上海的高僧、居士来泉州弘扬佛法,发起佛学革新运动。民国11年(1922年),在新加坡的泉州僧人转道、转逢,延请天童寺方丈圆瑛大师来泉州弘法。城区崇福寺、承天寺等都恢复法堂修持。1923年,中国佛教会理事长太虚的皈依弟子张宗载、宁达蕴等两位居士到泉州弘扬佛法。圆瑛大师住持开元寺,讲演佛法。在城内外一些较大佛寺恢复法堂修持。在两次弘扬佛法运动中,发展了一批知识青年为居士。如叶青眼、王拯邦、庄汉民、龚念平、蔡吉堂、苏慧纯、陈文通、周伯道、周子秀和黄谦。
  1925年,僧转道创办泉州开元寺慈儿院(后改名开元儿童教养院)。民国18年(1929年),中国佛教会晋江分会成立,推举转尘为理事长,并邀请中国佛教会会长僧太虚和弘一大师连袂来泉州弘扬佛法,泉州佛化运动达到高潮。于是,佛学刊物、佛教组织和佛教义举遍及城区。1929年,居士叶青眼创办泉州妇女养老院,1934年又创办温陵养老院,1935年再创平民救济院。1930年,僧性愿创办“月台佛学研究社”。晋江佛教分会在开元寺设立佛经流通处。在家、出家佛教徒,在开元寺成立“念佛会”。在承天寺创办“鹦山义学”。僧元镇、常凯,在崇福寺设立“崇福诊疗所”。抗日战争初期,晋江佛教分会组织“义务掩埋队”、1941年,晋江佛教分会召开代表大会,有会员793个,僧人242人,菜姑452人,居士99人,有寺庙149座。1948年,旅居菲律宾僧性愿,捐资委托在家女居士陈珍珍,创办“觉华佛学苑”,吸收菜姑学习佛学理论和文化知识。
  抗日战争胜利后,南洋侨汇恢复,泉州民间的佛事活动发展很快,民间的祈福酬愿的佛事盛极一时,大部份寺僧都参与佛事活动,佛学知识又趋谈化。一部分寺庙靠少数寺田过农禅生活,佛事活动成为多数寺院的僧尼、菜姑的重要经济来源。
  民国时期泉州出了不少著名僧人,他们大都出洋弘扬佛法。尤为著名的是弘一大师,1929年,弘一大师首次来泉州弘传南山律宗。此后,先后住过泉州承天寺、开元寺,百源诚,晋江草庵、福林寺、澄亭院,南安小雪峰寺、慧泉寺、灵应寺,惠安净峰寺、灵瑞寺,永春普济寺等。跟他学律的有瑞今、广洽、圆拙、妙莲等人。1942年10月,弘一大师圆寂于泉州温陵养老院。弘一大师在佛学、书法、金石、音乐、诗文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被誉为南山律宗一代祖师。80年代,《弘一法师全集》出版。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佛常住在第一义,第一义里头,不但没有言语,也没有思惟。第一义里面是平等法、是清净法,第一义里头流出来的作用就是慈悲。佛家常讲:无缘大慈,同体大悲。如果不见性,这个慈悲心流不出来的,我们想学也学不到,怎么勉强学都学不像的,必须自己亲自入了这个境界才行。佛教化众生,说这么多话,都是从第一义把它变成第二义,我们才能得利益。如果第一义里头连念头都不能起,还有什么说话? 没有言语,那佛也不能教众生,众生永远都不会开悟了。佛把智转变成识,转变成分别、执着、落印象,是为了教化众生、为他受用,不是自己受用。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