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佛教建筑空间的探索之一——慧学苑为例
2014/9/8   热度:264
佛教建筑除具有一般建筑的普遍性外,更具有其宗教精神与信仰情感的独特性,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深深影响着中国佛寺的营造法则,但是时代更替演变,现今营建佛教建筑是否仍要依循古法或该因应时代而突破?
养慧学苑是香光尼僧团设于台中推动佛教教育的中心,其在风格上掌握佛教「教育的特性」是以发展教育文化志业的学院式的型态为主;而在形式语汇及象征意义上尝试跳脱传统概念,试着呼应现时代文化与努力回归佛教「平等」、「内省」、「朴实」的精神,营建一座现代佛教建筑的试验。以下试分四部分说明:
一、建筑、佛教建筑的省思:试论我们对建筑、佛教建筑的基本想法。
二、从高雄紫竹林精舍到台中养慧学苑:试就二者的比较说明突破传统的历程。
三、养慧学苑与社区的互动:另就养慧学苑与社区互动现况作一整理。
四、专业之间的合作模式:最后再就与建筑师合作、互动历程作一简介。
建筑、佛教建筑的省思
浅谈建筑
◎详拟规划参与设计
基本上,我们认为一栋建筑物的营建是一种创造空间的过程,而空间又会直接影响到活动在其中的人,因而建筑规划设计是极其重要。规划过程,如何厘清风格理念及使用机能是主要课题,未明确使用机能将造成资源耗损浪费,尤以佛寺建筑,所有资源来自十方,皆是信施心血,更要以惜福慎重的心情处理。另在设计上是要能与时代文化相呼应。
◎注重施工品质
设计的成功端赖施工品质展现出来,施工品质是一种敬业的表现,而敬业就展现在施工时干净俐落、平整,是直线就是直线。就因为这样,相对于施工品质我们的要求也就有时显得有点过份,如今仔细地回顾整过营建过程里,一再地要求施工单位作调整修正,刚开始会让人觉得有一点苛求,但是慢慢地经过真诚沟通后,厂商也认同这是一个突破自己极限的机缘,而乐于尝试,最后也产生一种参与的欣然愉悦。
◎尊重专业
一栋建筑的完成是藉由各类专业人士共同合作完成,过程中明确责任归属,建立相互合作彼此尊重的团队精神,业主有责任建构并落实沟通模式,有问题、困难须厘清症结且回归责任单位处理,才能让各专业之间互成助力而非阻力。
佛教建筑的省思
佛教建筑除具有一般建筑的普遍性外,更具有其宗教精神与信仰情感的独特性,中国历史文化背景深深影响着中国佛寺的营造法则。但是时代更替演变,现今营建佛教建筑仍要依循古法或该有其因应时代的突破。
◎历史探源
一千九百多年前佛法从印度传入中国,在王朝统领天下的权威思想下,佛教的弘传不能不藉助皇室权贵的力量,中国第一座佛寺-洛阳的白马寺便是在东汉明帝协助下创建。尔后中国佛教发展的寺院建筑与法事等,更是仿制宫殿型式及皇室仪规来显示佛教的尊贵与气势。
◎蜕变的使命
佛教的弘传从权宜接引王室到落实度化平民,从出世思想到入世悲怀,一路行来,到了民主时代,我们开始思维中国佛教建筑是否应摆脱象征权威传统的宫殿式建筑,而让它回归到一种简朴无华的大众空间。因而省思着佛教的演变,为现时代探索一个能与时代对话、切合现代人思想与需要的宗教建筑空间,不仅是成了我们僧团的一个概念,更成了我们的一项使命。
◎理念的开展
所以,当本僧团开始要建造第一座佛寺-紫竹林精舍时,我们认为以现代营造工法去重建木结构式建筑确实有困难,而且不符经济效能;而如何运用现代材料呈现朴实的内涵更胜于装饰性的雕琢;探讨合于现时代机能需求更重于遵循中轴对称规制;一个真正令人感动的、宁静的无华空间应比一座琉璃飞檐的殿堂更能成为心灵的依归处。
◎时代的映现
正如我们的上人悟因法师所说:「个人以为,宗教建筑不应完全抄袭传统,应该要放入时代的精神与意义。每一项宗教的艺术品,包括建筑,都要反应时代人心的需求、渴望,及对宗教的想法与向往。」如何用现代的材质、现代的意念来符合现代人的宗教需求,并加以现代诠释,正是紫竹林精舍想要完成的。
从高雄紫竹林精舍到台中养慧学苑
传统与现代
因此,从民国七十五年开始设计高雄紫竹林精舍时就希望能够突破传统,然限于政府寺庙法令的规定,我们仍保留斜屋顶,但在颜色与形式上,则采用稳重内敛灰黑色系而非华丽的黄红色彩,并且舍弃一般寺庙建筑繁复的斗拱、屋瓦装饰物等;也尝试打破中轴为主左右对称式建筑。而在民国八十四年规划养慧学苑时,我们改以基金会使用名义申请建照,使养慧学苑能有更宽广的空间尝试一个更切合现代的佛教建筑。
因循与创作
养慧学苑与紫竹林精舍在基本配置架构有异曲同工之巧合,前者是以楼层区隔功能配置,配合狭长基地特性而有中庭挑高的处理,以满足对自然采光的需求及表现佛教内观修法的意念。而后者因有较宽广的基地,设计则引用中国进落的观念,配上佛教「三宝」概念,以前、后庭作为三栋不同功能建物的中介空间。二者的动线同样安排在入口右侧,与其说是依循「右龙为主」的思想,不如说是因应中国人的生活习惯而设置。
具象与抽象
台中养慧学苑从开始规划就希望能以更抽象、更纯净的手法传达佛教意念,而非以具体的佛教语汇作宗教象征。因此,在规划发展上已跳脱紫竹林精舍以经典教义阐述设计的模式,而直接用空间变化来表达佛教内涵,期望透过空间自然光影的变化品茗一份属于空灵的洗礼。
小结
对我们而言,一个佛学中心或宗教建筑是没有特定的架构规范必须依循,只要创作设计是合乎时代性,能表现宗教精神特性,能满足人性渴望及机能需求,我们都愿意努力完成。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楞严经》上佛说得很好,“若能转境,则同如来”,明白了这个道理,了解了这事实真相,我们活在这世间,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逆境恶缘,就不会怨天尤人。为什么?自己会把它转过来,“逆境”转成“顺境”,“恶缘”转成“善缘”。我们学佛人自己要会转!如果这种本事没有学到,那我们学佛是白学了。这本事学到,真正落实在日常生活当中了,“清净平等觉”就现前了。换句话说,一切时一切处,你自自然然会随顺性德,你不会违背性德。性德是至真的、至善的、至美的,世间人讲的“真善美”有名无实,能转境界的人,那个“真善美”才是真实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