寺院巡礼(1)
2014/9/8   热度:203
内 容 提 要 初 版 序 寺 院 巡 礼 (一)愉快的朝拜 (二)三 门 弥 勒 菩 萨 四 大 天 王 韦 驮 菩 萨 (三)大 雄 宝 殿 释 迦 牟 尼 佛 药师琉璃光如来 阿 弥 陀 佛 十 六 尊 者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善财和龙女 (四)地藏殿大愿地藏菩萨 (五)藏 经 楼 三藏十二部 结集——翻译——刻经
本书通过游记的笔调,生动地把佛寺里的种种情况,扼要的向读者作了介绍。一方面对寺院内的佛、法、僧三宝作了正确的叙述;另一方面还对一向被人们所误解的、或不是佛教内的东西,作了解释和辩正。是一本学佛入门的通俗读物,也是旅游者们参观寺院胜地的正确向导。
本书初版时,承二埋律师鉴定,并蒙苏州灵岩山寺脱凡法师供给有关材料;于四版(增订本)时,又蒙李正有、蔡惠明、中宝林、李行孝等居士提供有关补充资料,助成本书出版因缘,一并深志谢意。
——编产寺院巡礼
(增订本)
目 录初版序……陈海量
一、愉快的朝拜
二、三门(天王殿)
弥勒菩萨
四大天王
苇驮菩萨
三、大雄宝殿
释迦牟尼佛
药师琉璃光如来
阿弥陀佛
十六尊者(十八罗汉、二十天、五百罗汉)
大智文殊师利菩萨
大行普贤菩萨
大悲观世音菩萨
善财和龙女
四、地藏殿
大愿地藏菩萨
五、藏经楼
三藏十二部
结集——翻译——刻经
六、斋堂
七、念佛堂
八、放生池
九、如意寮(医疗室、澡堂、小灶、往生寮)
十、佛学苑
十一、化身窑(舍利、舍利塔、塔)
十二、再会吧,我们的寺院
自从汉明帝派蔡愔等到印度访求佛法,聘请了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白马驮经来我国传教,并在洛阳建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以后,佛教的寺院建筑和佛菩萨像的塑造,随着佛教流传的日益深入民间,也就在我国各地普遍地建造起来。盛唐佛教流行,寺院建筑和造像工艺更加发达。我国中古时期劳动祖先所留下来的珍贵的艺术结晶和伟大的文化遗产,差不多都是经过佛寺建筑和佛像塑造而得以保存的。例如我国最早的木构建筑——山西南禅寺和举世弛名的敦煌、云岗、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佛窟,都是这些无数宝贵文化遗产中的一部分。由此可见,佛寺建筑和佛像塑造对我国民族文化有着不能分割的联系。
对佛教徒来说,寺院是“住持三宝”(佛、法、僧)的形式体现,是佛弟子们的“恭敬福田”。雄伟巍峨的殿楼建筑和妙相庄严的佛菩萨像,深深地印入曾到过寺院的人们的八识田中,增长和培养了他们趋向觉道的善根。遗憾的是:由于佛教徒自己没有很好地担负起对寺院情况和供养在寺院里的佛菩萨像的介绍与宣传的责任,使社会上一般人土和初信佛的教友们对于它不能有着详尽与亲切的了解。因此,把寺院里种种形象作一下系统的介绍,并通过它来说明一些佛菩萨的应化历史、佛经的结集、以及僧团组织和生活概貌等情况,这确是十分必要的。
闻妙居士弘法心切,热忱地担负起这一解释工作的光荣任务。他通过游记叙述的笔调,把佛寺里的种种情况,扼要地向读者作了介绍。原在上海《觉讯》月刊连载,后经该刊排印出版。全书文笔流畅和结构的完美,确可谓娓娓而谈,如数家珍。作者又在本书中对残存在佛教内的封建迷信给予沉痛的鞭笞,对于正义和真理则又热烈赞扬,真是“舌灿莲花”,功不唐捐。
陈海量一九五四年十一月二十五日于上海
今天,方居士陪我们去朝拜本市著名的一座寺院。我们一行二十多位年轻人,还是信佛后第一次集体去朝拜佛寺,怎不感到兴奋愉快呢!
我们乘坐一辆包租的团体客车。一路上,方居士在车上先为我们谈谈关于寺院的事。他说:“寺院是出家佛教徒修学佛法的地方,就好比我们学习各种专门知识和技术的学府,绝不是给一般迷信人求财、求福的地方。
“在清净庄严的寺院里,供奉着许多高度艺术雕刻成的佛菩萨像,佛教徒看见了,都要向他们献香、礼拜,对他们伟大的德行,表示由衷的赞美和虔敬,并把他们作为学习的榜样,这正象我们对历史上伟人的石像、铜像献花和敬礼一样。”
方居士接着说“寺院是佛、法、僧三宝的常住处,大都是名胜古迹的所在地,所谓‘天下名山僧占多’,因此,佛教寺院除了佛教徒经常去朝拜外,也是人们游览的胜地。
“我们政府为保护祖国的文化古迹,已经整修了许多国内著名的寺院,这是值得我们高兴和感谢的。”
因为我的车座正好靠近方居士,有机会先请问他说:“方居士,我想先提个问题,有人说寺院又叫做‘丛林’还有叫‘伽蓝’或‘庵’等名称的,这有没有分别?”
方居士回答说:“丛林就是大的寺院,因为僧众集合在一处,好象树木丛集成森林一样,所以寺院也可以称做丛林,和音译梵文‘僧伽蓝摩’的意义是相同的。比较小一点的佛寺称做庵,现在比丘尼寺一般都称做尼庵。但佛教的寺院不称‘观’,‘观’是道教用的名称。‘寺’原是我国古代官府用的名称,后来佛教把‘三宝’的所在地也叫做‘寺’,现在还有人将‘寺庙’二字联在一起称呼‘寺院’的。”
我身旁的小莫接着问方居士说:“那么,寺院为什么又叫做‘道场’呢?”
“你问得很好!”方居士回答说:“从广义上来说,凡是我们佛教徒供佛、修学的地方、举行法会、以及一切弘扬佛法的场所,包括《维摩诘经》中所说的‘直心是道场’等等,都可以称做‘道场’。但是,将寺院正式命名为道场,则是从隋炀帝下诏开始的。我国汉族地区的寺院有禅寺、律寺、净寺、讲寺等不同类型,一般是指它们各自所归趣的主要宗旨来区分并命名的。如镇江金山的江天寺、浙江宁波的天童寺等就是我国著名的禅宗道场;如南京宝华山的隆昌寺就是律宗道场;江苏苏州的灵岩山寺就是净宗道场;浙江天台山的国清讲寺就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天台宗道场;上海的静安寺就是真言密宗道场等等。今天我们所要去朝拜的寺院是国内著名的净土宗道场。”
同小莫坐在相近的小王提出了一个很有趣的问题,她说:“方居士,因为我信佛不久,从未去过寺院,还不太了解。但我不知道出家人中的比丘和比丘尼是不是都生活在一起的?”
方居士对小王提出的这一奇怪的问题笑着纠正她说:“出家佛教徒的二众所处的寺院是严格分开的。如北京的通教寺、上海的慈修庵,就是尼众的道场。今天我们所要朝拜的寺院,则是比丘众的道场。”
这时,坐在前面的同学们听到我们正在谈论得很热闹,便都围拢来问这问那,使方居士几乎一时回答不过来。
小梅抢着说:“方居士,我听父亲讲,中国有‘四大名山’,那里还有很多寺院,是真的吗?”
方居士回答说:“是的,我国佛教的‘四大名山’是指:浙江普陀山,那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道场;安徽九华山,那是地藏菩萨应化的道场;山西五台山,那是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四川峨眉山,那是普贤菩萨应化的道场;在那里有许多寺院,星罗棋布。据历史记载,在我国历史上佛教最盛时期,普陀山有大小寺院三百多座,九华山也有二、三百座,五台山寺院最多时曾达二百多处,峨眉山也有一百多处。”
一位文质彬彬的、热爱古文学的小陆忽有所悟,当场背诵了唐代著名诗人杜牧的一首诗说: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方居士接着高兴地说:“刚才小陆朗诵给大家听的一首唐诗,充分描绘了当时佛教的风貌,多么令人神往!但是这位诗人已经把这个寺院的数字大大地缩小了,其实,远远不止这些,根据佛教史料记载,由于南朝——宋、齐、梁、陈四朝的统治者都是信佛的,那时的寺院已近一、二千余所;在北朝,佛教寺院多达三万多所;到了唐代,据《旧唐书》记载,大小寺院多达四万多所;可以想见那时我国佛教的盛况了。”
我们听得几乎出神,都感到作为佛教徒的光荣。
这时,小梅还是抢着提问:“那么我国在什么时候才开始有佛教的寺院呢?”
方居士回答说:“根据史籍记载,自从汉明帝派遣使者十二人到印度访求佛法,于公元67年聘请了迦叶摩腾、竺法兰两位尊者,白马驮经来我国传教。第二年(公元68年)在当时的首都——洛阳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佛教寺院——白马寺,这座寺院。现在还存在呢!”
我们有说有笑地互相谈论着许多关于朝拜寺院的话,愉快得忘记了旅途的疲劳,不知不觉,客车已把我们送到了目的地。
我们下了车还要经过一段很长的、有古柏参天的林荫大道。这里乌语花香,景色宜人。远远望去,隐约可以看到一座雄伟的黄墙古建筑,那正面并列着有三扇拱形大门。于是,我抓紧时间请问方居士:“那就是我们常说的‘山门’吗?”
“对!这就是寺院的外门。”方居士边走边回答:“因为寺院一般都地处山林中,所以把寺院的外门俗称山门,其实,正式的名称应叫‘三门’,它象征着‘三解脱门’(空门、无相门、无作门)的意思。但有些寺院只有一扇外门的,也往往习惯地称为‘山门’。
当我们走进寺院的三门,来到了“天王殿”。迎面就看见一位笑颜常开的、大肚子的、穿着和尚衣服的金色塑像,顿时使人起了一种欢喜的感觉。
方居士指着他说:“这是‘皆大欢喜’。因为他时常笑嘻嘻,大家也都欢喜他,所以都称他‘皆大欢喜’。”
我们都问方居士:“这位和尚是谁呢?”
方居士笑着说:“他是弥勒菩萨呀!我们在《六波罗蜜经》里诵到的慈氏菩萨,和《阿弥陀经》里的阿逸多菩萨,都是弥勒菩萨的别名。”
“我们还不了解。有一位小王说:“为什么这位菩萨装扮得象是一位和尚呢?”
方居士回答说:“这是弥勒菩萨的化身像。相传在我国五代梁朝时,奉化地方有一位和尚,经常背着一个布袋,终日奔走,劝化人家信佛,人们就称他‘布袋和尚’。他一生功行都异乎常人,在临终时说了一首偈:‘弥勒真弥勒,分身千百亿,时时示时人,时人自不识。’于是,以后各汉族寺院里都以这位布袋和尚的形像作为弥勒菩萨,供奉在三门口了。
“但是也有少数寺院,如上海龙华寺和北京广济寺,并不把弥勒菩萨塑成布袋和尚的形象,而是塑成一种‘天冠弥勒’相的,这也是一样的。”
我问方居士说:“弥勒菩萨是哪里人?现在什么地方呢?”
方居士说:“当释迦牟尼佛在世的时候,他生在南天竺(印度)婆罗门的家里,后来出家为佛弟子。他比佛先圆寂,上生‘兜率天’内院,为补处菩萨。”
“什么叫做‘补处菩萨’呢?”小姚向方居士提出了疑问。
方居士回答说:“弥勒菩萨是‘贤劫’千佛中的第五尊佛,他将在释迦牟尼佛涅槃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以后,从兜率天降生人世,在龙华树下成佛,继承释迦牟尼佛的事业,化度众生,这就叫做‘补处菩萨’。”
我们听了,真是赞叹不已,大家纷纷在菩萨像前顶礼发愿,要永远向弥勒菩萨学习。
在弥勒菩萨像的两旁,分立着四位高大的金刚,又神气、又威武,象是我国古代的将军。
同去的一位女学生——方居士的女儿,特别胆小,对这高大而威严的金刚像,竟不敢望他们一眼。方居士笑着对她说:“瑜儿:你应该过来瞻仰瞻仰啊!不用怕,这是‘四大天王’,平时,我们都习惯地叫他们‘四大金刚’,他们是很爱护儿童的。”大家都笑了。
年青的美术工作者小顾说:“这雄伟的彩色塑像太美了!但是佛教是讲慈悲的,慈悲应该是表现和善可亲的,方居士,为什么这里也有形状可怕、吓唬人的菩萨呢?”
方居士笑着对大家说“四大天王不是菩萨,他们立在寺院的三门口,就好比我们当值的警卫人员。四大天王负有视察众生的善恶和保护佛法僧三宝的神圣职责。虽然他们表现了‘怒目’的相貌,但还是具有慈悲的心肠,主要是为了降伏那些危害佛法的魔鬼的;这也可以象征我们佛教大雄无畏的精神。”
我问方居士说:“我国寺院是不是都有这四大天王的立像呢?”
方居士补充回答说:“我国一般寺院,大多是供奉这四大天王的,但据一位从南洋回来的黄居士说,那边的寺院虽很多,但没有看见供奉袒腹的布袋和尚和四大天王的。”
小梅是素来爱好历史的,凡事都要明白个底细,他这时急着发问:“那么四大天王究竟是何等人呢?”
方居士想了一想,回答说:“关于四大天王的历史,据说是这样的:他们都是‘帝释天’的外将,在须弥山腰有一山,名犍陀罗山,有四峰,各有一位天王在那里护持着自己的国土和人民,所以,他们又叫‘护世四天王’。
“同学们!请看:那位手拿琵琶的是东方持国天王,名叫多罗咤(音诈);那位手拿宝剑的是南方增长天王,名叫毗琉璃;那位手臂绕缠一龙的是西方广目天王,名叫毗留博叉;那位右手拿伞、左手握银鼠为法器的是北方多闻天王,名叫毗沙门。他们四位所拿的法器,分别代表着‘风’、‘调’、‘雨’、‘顺’,都含有‘吉祥’的意义,给人们对年景以美好的愿望。”
我们听了方居士的讲解,都表示了对‘四大天王’的无限敬仰!
于是,我们再绕到弥勒菩萨像的背后,那里立着一位全身金色的将军像。大家都发出了奇异的目光注视着,因为我们感觉到为什么所看到的都是些将军像,仿佛不象是走进寺院,而是进了一所古老的爱国军人纪念堂一样。
我们在这位将军像前瞻仰了多时。方居士不待大众发问,首先说:“也许你们不十分熟悉吧,这就是韦驮菩萨,他是示现将军身,保护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的。
我心里想,佛教里爱护众生的菩萨太多了,为什么我们要特别供奉这一位将军身的韦驮菩萨呢?于是就把问题提出来向方居士请问。
方居士回答说:“这是因为韦驮菩萨曾发愿,要在贤劫千佛中,永恒地在每一尊佛出世时,护持佛法,为众生服务。并且他也是贤劫千佛之一,将在九百九十九尊佛以后成佛,也就是说,他将是贤劫中第一千尊佛,他的称号叫‘楼至佛’。当然,这千佛一段时期的悠长,绝不能想像和计算的了。韦驮菩萨手里拿着的一根宝杵(音楚)就是镇压魔军用的。同学们!我们要学习菩萨的榜样,发愿无尽期的为佛教服务,护持佛法;我们更要学习菩萨的榜样,拿起降魔的宝杵去摧邪显正,消灾弭(音米)劫,福利众生,以达到世界和平,众生安乐。”
我们全体同学纷纷在韦驮菩萨像前顶礼,并牢记着方居士的教言,发愿学习菩萨无尽期的为佛教事业服务的精神,学习菩萨战胜魔难的精神。
我们离开了天王殿,向内进去,就到了大雄宝殿。
对这座雄伟庄严的殿宇,我们深深体验到做一个佛教徒的光荣,这里充满了清净和谐的气氛。仿佛走进了另一个天地。
方居士引导我们依次轻轻地跨进大殿,只见香、花、油灯、幢、幡、宝盖,罗列庄严。中央供奉着三尊金色的大佛坐像,慈祥而端正。我们又敬畏、又喜悦、又赞叹,默默地瞻仰着伟大的佛像,愈显得自己的渺小了。
我们排了队,在佛像前顶礼,并歌唱《三宝歌》。(太虚大师作词,弘一大师作曲)在再度顶礼后,我们又虔诚地、肃穆地仰望着佛像,忘记了时间,也忘记了谈话。
终于,方居士先开口了,他指着大佛像说:“这中间的一尊是我们的本师、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在他左边的一尊是东方琉璃世界的教主药师琉璃光如来;那右边的一尊是西方极乐世界教主阿弥陀佛。”
方居士想了一想,接着说;“寺院大殿供奉的佛像本来是没有一定的。很多寺院都是供奉这‘三世佛’的;但也有的寺院供奉西方三圣像——中间是阿弥陀佛,两旁是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有的供奉释迦牟尼佛和他的大弟子像——中间是释迦世尊的坐像,两旁立着的:年轻的一位是阿难尊者,年长的一位是迦叶尊者;但也有塑成两位年龄相仿的大弟子像,则是舍利弗和目犍连两位尊者。这种像只是我国汉族佛寺中有的,南方国家的佛寺一般只供释迦牟尼佛像,供弟子像的很少。我国也有很多寺院只供奉一尊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坐像、立像,或卧像。但有些寺院如普陀山的普济寺、宁波的七塔寺大殿内供奉的则是观世音菩萨。……在这里无法一一向各位介绍,今后你们有缘到各地去参访名山道场时,就能了解得更多了。”
这时,小杨正立在方居士身旁,轻声地问道:“方居士。你刚才介绍这三尊佛时,一会儿说‘佛’,一会儿又说‘如来’和‘世尊’,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哦!”方居士回答说:“这是应该同大家讲一讲的。‘佛’是‘佛陀’的简称,只有他的自觉,觉他的智慧和功行都已达到最高的、最圆满的境地时,才能称做‘佛’。现在有很多人往往把‘如来佛’三字联起来,其实是重复称呼了。‘如来’是‘乘真如之道而来’或‘如实而来’的意思,是‘佛陀’的异名。如释迦牟尼佛,可以称释迦牟尼如来;阿弥陀佛,也可以称阿弥陀如来,但不要把‘如来’和‘佛’联在一起称呼。
“同学们!‘佛、世尊’和‘如来’二个名称,虽各有不同含义,但都是对‘无上正等正觉者’的尊称,除此之外,在佛经上我们还可以看到其他八种尊号,如:‘正遍知’‘应供’、‘明行足’、‘善逝’、‘调御丈夫’、“世间解’、‘无上士’、‘天人师’等,都指的是佛,不过是不常见罢了。有些经上称‘薄伽梵’的,那是‘世尊’的梵文译音。”
大家听了方居士的讲解,已初步了解到一般寺院所供奉的是哪几尊佛像,并弄懂了什么是‘佛’、什么是‘如来’等等。但是一群虔信佛教的、又是求知心切的年轻人是不够满足的,他们也不甘心错过这一良好机会的。于是,大家要求方居士简单地介绍这三尊佛的历史和对我们的关系。
方居士笑着说:“很好。你们都是受过三归依的佛弟子,对于本师释迦牟尼佛一定都很熟悉了吧!
“释迦牟尼佛是贤劫千佛的第四尊佛。由于他同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特别有缘,就在距今二千五百多年以前的四月八日那天,从兜率天内院降生人间,诞生在印度的一个迦毗罗卫国为太子。姓乔答摩,名叫悉达多。父亲叫净饭王,母亲名摩耶。悉达多王子十六岁那年,父王为他娶了邻国的一位王女耶输陀罗为妻,生了一个儿子叫罗睺罗,这就是释迦牟尼佛出家前的家庭情况。他和我国的孔子是同一时代的人。”
在医学院读书的小劳抢着说:“他既然是一位太子,为什么又要去出家呢?”
方居士回答说:“这是由于他看到了众生的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等种种痛苦,和众生之间弱肉强食、互相压迫的不平等现象,为了要彻底明白宇宙人生的真相,解决从不平等现象中所产生的痛苦,因此,他舍弃了自己荣华富贵的宫廷生活,在二十九岁那年,离开了温暖的王家,艳丽的妻子,甚至太子的尊位,毅然出家去修道。在修道期间,尝尽了千辛万苦。游遍了印度各国,参遍了各种哲学理论,但都不能使他满意。于是他就单独在雪山苦修学道,整整地修了六年,最后在三十五岁那年十二月八日的一个晴空皎洁、星月满天的拂晓,大彻大悟,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成了一位功行圆满的佛。
“在这以后的四十多年中,释迦牟尼佛遍历了印度各地,教化众生,讲经三百余会,救度了无数的众生。到八十岁的那年二月十五日,他化度众生的缘已圆满,就在拘施那城娑罗双树的中间入涅槃了。以上就是本师释迦牟尼佛的简单历史。”
我们听了方居士的介绍,都沉浸在幸福、法喜的气氛中,缅怀着本师释迦牟尼佛圆满的功德,以及给我们在人天长夜中指出了光明的归依处;同时也深感自己得到人身,闻到佛法的难能可贵,都在佛像前发愿,要坚决做一个释迦牟尼佛的好弟子。
方居士接着说:“药师琉璃光如来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又称做大医王佛;因为他能使众生离苦得乐,解脱众生的病痛、苦难和灾害,所以人们都称他为‘消灾延寿药师佛’。当他在行菩萨道时,曾发了十二大愿,每愿都是为了满众生愿、拔众生苦、医众生病。成了佛以后,他始终在实践着他的大愿。”
教育工作者小谈这时插口问道:“东方琉璃世界是怎样一个世界呢?”
方居士回答说:“离这里向东,过十恒河沙数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世界,就是琉璃世界。那里的一切,都是无比的清净光明,没有杂秽的土地,也没有三恶道,所有正报、依报的功德庄严,和西方极乐世界没有两样。”
“方居士,那里也有菩萨吗?”小莫也问。
方居士说:那里有无量无数的大菩萨,以日光遍照菩萨和月光遍照菩萨为上首。正如西方极乐世界以观世音菩萨和大势至菩萨为上首一样。”
“诸位!”方居士接着亲切地说:“在我们这一群佛教青年中有许多学医的,也有是护士,也有已经是医生了,希望你们都能发扬药师佛的大愿,无尽期地为病苦众生服务。我们要做个全能的医生,不仅要给众生医药和安慰,解除他们现前的痛苦,更重要的是普施‘法药’,解除他们在轮回中永久的痛苦。”
接着,方居士又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希望大家努力修持佛法,常念药师佛名号,争取早日成佛。到那时,我们解除病苦众生的数量和效果,就更广泛和成功了!”
方居士指着阿弥陀佛的金像为我们解释:“我们不是常常唱着这一首使人向往的、庄严的《赞佛偈》吗?
‘阿弥陀佛身金色,相好光明无等伦,白毫宛转五须弥,绀目澄清四大海,光中化佛无数亿,化菩萨众亦无边,四十八愿度众生,九品咸令登彼岸。’
这首偈写得真太好了!阿弥陀佛的相好光明,能够照到十方一切的世界中去,一些也不受障碍。阿弥陀佛和他的人民的寿命也都是无穷无尽,没有数字可以计算的呢!所以,阿弥陀佛也称做‘无量寿佛’,或是‘无量光佛’,有的经里还称他做‘超日月光佛’的。”
“阿弥陀佛成佛的因缘是怎样的呢?”小劳又发问了。
方居士回答说:“好,现在我来简单地谈谈:阿弥陀佛成佛以来,已经有十个劫的时期了。在他还没有成佛以前,做一个国王的时候,有一位‘世自在王佛’正住世教化,他听了世自在王佛说的法,觉得很有道理,就出家修行,名叫‘法藏’。就在这时,他发了惊天动地的四十八个大愿。后来,他又经过了不倦的努力,累劫的修行,他终于成了一切众生最尊敬的导师——阿弥陀佛,实现了伟大的四十八愿,出现了一个令人向往的极乐世界。”
一位刚信佛的小孙从来也没有听见过西方极乐世界,他便好奇地问:“方居士,我很惭愧,一点也不懂,我还不知道西方极乐世界是怎样的呢!”
于是方居士耐心地回答道:“小孙,根据《阿弥陀经》上说:离我们这里向西方,过十万亿那么多的佛国土,有一个世界,就是极乐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绝对没有苦,只有乐;有种种美好的环境,还有清净的不退菩萨为伴侣,可以使往生到那里去的人安心修学佛法,阿弥陀佛是经常在那里演说佛法教导着他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因为看到极乐世界有很多利益,所以特地劝导我们娑婆世界的众生都要发愿往生到那里去!
“各位!我们修学净土法门,就一定要有深信、切愿、实行;但我们并不是为了要去享福,而是希望在往生净土以后,见佛闻法,悟明心性,就不会生退心了,也就更可以精进学佛。只有学好度人本领,争取早日成佛,这样才能更有效果地、更广泛地到十方世界去、自在无碍地普度众生了!小孙,我介绍你一本《阿弥陀经白话解释》,你看了以后,就可以对西方极乐世界了解得更详细了。”
方居士还喜悦地举了一些阿弥陀佛同我们的殊胜因缘说:“现在,我们佛教徒中有一种习惯,即大家一见面,在互相问讯时,开口便念‘阿弥陀佛’;在向人致谢或致歉时,也往往把‘阿弥陀佛’挂在嘴边。还有很多非佛教徒在参观寺院时,不管见到哪尊佛像,一律都称‘阿弥陀佛’。有相当一部分佛教徒,他们平时虽修学禅、密、律、台、性、相、贤首等其他各宗,但最后都以‘净土’为归宿。可见,阿弥陀佛对我们娑婆世界众生的因缘是多么殊胜!”
最后,方居士勉励我们说:“我们要以阿弥陀佛作榜样,认真地向他学习。阿弥陀佛为了实现他的四十八个大愿,曾经累劫不倦地努力着,终于成功了一个极乐世界。当前,我们也都为了建设祖国,建设‘人间净土’,为了继承实践世尊的事业而发过愿。今后,我们一定要努力来完成我们的宏誓,那怕一生、多生,一劫、多劫。必须要象这三尊佛一样坚持到功行圆满。”
我们听了方居士的指导后,各人在心底里又重温了自己的宏誓: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
方居士看到我们这许多年轻的佛弟子,有这样强烈的、追求真理的虔诚心,实在使他感到欣慰。因此,他不止一次地对我们说:“啊,我和你们在一起,我不知不觉也感到年轻了呢!”
当我们正在瞻仰三尊大佛的时候,年轻的小刘看到了两旁还有很多装金的塑像,就问方居士说:“这些塑像又是谁啊?”
方居士微笑地答道:“这两边共有十六位尊者的金像,他们都是释迦牟尼佛的优秀大弟子。我们供奉着,就是为了纪念他们和学习他们。这许多可崇敬的尊者的名字,如果你们诵过《阿弥陀经》的,大概已是很熟悉的了。”
我们年轻的一群,求知欲都很旺盛,大家一致地要求方居士为我们介绍一些尊者们的事迹。
慈祥的方居士很愉快地接受了我们的要求,带领了我们一一去瞻仰。
“这位是舍利弗尊者,也有称他为‘舍利子’的。他在佛的许多弟子中,要算智慧第一。”方居士指着第一位尊者的金像说。
接着,方居士再依次对我们讲解说:“这位是摩诃迦叶尊者,他是专门苦修行的。佛哀怜他年纪老了,劝他休息,但他仍旧苦修不懈,所以称他头陀第一。
“这位是摩诃拘絺罗尊者,他的口才最好,随便问他什么都能够回答的,所以称他答问第一。他是刚才所介绍的舍利弗尊者的舅父。”
“这位是周利槃陀伽尊者,他的根机是很钝的,佛教了他两句偈。他记了前一句,忘了后一句;记了后一句,又忘了前一句。可是他能下死功夫,专心学习,后来竟然就彻底明白佛的教旨和意义了,所以称他义持第一。”
“这位是阿难陀尊者,简称‘阿难’,他是佛的堂弟,做佛的待者计有二十五年,因此在这一时期中,佛每次说法,他总是听到的,并且佛从前所说的法,他没有听着的,佛也重新向他说了一遍,因此,他所听到的佛法,就比其他弟子所听到的更多了,所以称他多闻第一。
“这位是憍梵波提尊者,因为他在过去世的时候,嘲笑了出家人,所以经过许多劫数年代,堕落在畜生道里做牛,后来报应满了做了人,但是吃起东西来,还是象牛倒嚼的样子,要把吃下去的东西,回到嘴里来重新咀嚼过。佛恐怕旁人看见了要嘲笑他,造成较慢圣人的罪过,因此,教他避免和人们在一起,去受天人的供养,所以称他受天供养第一。
“这位是迦留陀夷尊者,他原是释迦牟尼佛小时的师长,后来听到佛说的法圆融无碍,就出家为佛的弟子,佛常常请他出去教化,所以称他教化第一。
“这位是薄拘罗尊者,因为他从前周济过一个有病的出家人,并且还能够守‘不杀生’戒。有了这两种功德,就世世做人,都是长寿的。自从他学佛以后的八十年中,从来也没有生过病、吃过药,所以称他寿命第一。
我们静静地听着方居士讲述这几位尊者的故事,都好象自己回到了儿时的光景:在夏夜的繁星下,听着老祖母讲故事那样的温暖。这时,我联系了自己,想到自己为什么不能象迦叶尊者的苦修,周利槃陀伽尊者的专心,阿难尊者的耐心多闻,迦留陀夷尊者的降低身份,虚心修学,因此,愈加坚信“闻”、“思”、“修”的重要。
接着,我们又跟着方居士从殿东转向殿西,再继续一一瞻仰另一边的几位尊者的金像,静听方居士的讲述:
“这位是摩诃目犍连尊者,又称‘目连’,他原来和舍利弗尊者同是外道,他们早就相识了的。后来,舍利弗尊者先归依了佛,他也就做了佛弟子。他的神通最大,所以称他神通第一。
“这位是摩诃迦旃延尊者,他同别人讲起道理来,能够使大家相信他,佩服他的说法,所以称他论议第一。
“这位是离婆多尊者,他的心很纯正,没有一些颠倒的念头,又是很定的,所以称他无倒乱第一。
“这位是难陀尊者,在佛经中,同名‘难陀’的人很多,这一位是佛的亲弟,他是最讲究礼节的,并且相貌也好,所以称他仪容第一。
“这位是罗睺罗尊者,看起来,他要算是十六位尊者中最年轻的一位了,他是释迦牟尼佛的儿子,他的功行秘密得很,只有佛知道他,所以称他密行第一。
“这位是宾头卢颇罗堕尊者,佛吩咐他长住在世界上,永远受人供养,所以称他福田第一。
“这位是摩诃劫宾那尊者,他是懂得天文的,所以称他知星宿第一。
“这位是阿 楼驮尊者,他也是佛的堂弟,因为他的眼睛瞎了,佛教他修一种定心的法,就得了天眼通,比旁人的天眼更加微妙,所以称他天眼第一。”
方居士已把十六位尊者都一一介绍完了;接着说:“我是讲得不够详细的。你们还有意见吗?”
“方居士,你所称的十六位“尊者’,又有人称他们为‘罗汉’的,不知对不对?”我问。
方居士回答说:“称这些尊者们为‘罗汉’也是可以的。罗汉的全称应是‘阿罗汉’,是修行者得到证悟的果位。要到达这个果位有四个阶段:初果是‘须陀洹果’,二果是‘斯陀含果’,三果是‘阿那含果’,四果就是‘阿罗汉果’。阿罗汉果是‘声闻乘’中的终极地位了。我们在很多佛经中将会经常见到这‘四果’的名称,所以,今天我在这里提一提。”
方居士又鼓励我们说:“在我们的同学中,也有很多智慧、论议、仪容、能力超人的,可是今天和这几位尊者的‘第一’比较起来,就相形见拙了。因此,我们应该常常以他们的‘第一’作为我们的榜样,不懈地修习善行,学好度人的本领;要知道只顾做利他的工作,而不在自利这方面打好基础,这种思想是片面的,也是错误的。”
这时,一位自小信佛的小姚提问说:“我在其他寺院中曾看到有‘十八罗汉’的画像或塑像。方居士,你可以同我们再讲一讲他们的来历吗?”方居士说:“应当是‘十六罗汉’。但为什么后来成为‘十八罗汉’呢?这有一段历史。不妨趁此机会同大家说一说,今后你们去哪个寺院,如果看到十八罗汉像时,就明白了。
“公元二世纪的时候,师子国——即现在的斯里兰卡,有位叫庆友的尊者,他写了一部《法住记》,内容就是记载十六位罗汉的名字(与以上十六尊者的名字不尽相同)和他们所住的地区。这部书后经玄奖法师译出。到五代时,画家们把十六罗汉画成了十八罗汉,怎么会多了二位罗汉呢?据推测,画家的原意可能是把《法住记》的作者庆友尊者和译者玄奘法师也画在一起了。但是后人在标出每位罗汉的名字时,又误将庆友尊者列为第十七位,同时重复了第一位罗汉的名字成为第十八位。所谓‘十八罗汉’的来历是这样的。另外,所说在西藏的寺院中,除原有的十六罗汉外,又加上‘弥勒’和‘摩耶夫人’,这样也成了‘十八罗汉’”。
在听了方居士对十六尊者和“十八罗汉”的介绍以后,小申又提出一个疑问,他说:“我曾在其他寺院看到大殿的两侧,既不是‘十六尊者’,也不是‘十八罗汉’,却是二十位象天神模样的塑像,他们究竟是谁啊?”
方居士笑着说:“这是不能怪你的。因为我们参访的寺院不多,所以见识也就少了。刚才你所说的那些塑像,是二十位护持佛教的‘天神’,不是‘罗汉’,也不是‘菩萨’。这二十位天神的名称,据我记得是这样:他们是大梵天王、帝释尊天、多闻天王、持国天王、增长天王、广目天王、金刚密迹、摩醯首罗、散脂大将、大辩才天、大功德天、韦驮天神、坚牢地神、菩提树神、鬼子母神、摩利支天、日宫天子、月宫天子、娑竭龙王、阎摩罗王等二十位。”
我发觉有一些同学和我一样,边认真听方居士‘如数家珍’的讲述,边把这二十天神的名称一一记录了下来。
方居士还告诫说:“各位!你们也许见到了这二十位天神像的神态有凶、有善而疑惑不解。其实,其中有些天神是为了降魔护法而示现凶相的,但多数则呈善相;有些神像多手多眼,手执兵器,也是为了降魔而显神通威德的”。
这时,小叶忽然想起了她童年时代踉随父母曾参观过寺院的事,提出来问方居士说:“我在苏州西园寺看到过‘五百罗汉’像,不知道在这里有没有?”
方居士不嫌其烦地回答她说:“小叶,我们今天所参观的这座寺院里,是没有‘五百罗汉堂’的。但我可以借这机会顺便同各位先讲一讲。我国有些寺院,除了苏州西国寺外,还有如北京的碧云寺、武汉的归元寺、成都的新都宝光寺、云南昆明的筇(音穷)竹寺等都设‘五百罗汉堂’。有些罗汉像是金色的,也有是彩塑的。
“我国寺院的罗汉堂不设在大殿,而是在寺内自成一独立的建筑群,它的布局大都呈田字形,显然是为了使堂内得到充足的光线吧!”
小叶又追问说:“方居士,这五百位罗汉是不是一个不多,一个也不少呢?”
“不是的。”方居士回答说:“印度古代习惯用‘五百’、‘八万四千’等数字来形容众多的意思。所以‘五百罗汉’像并不意味着是个固定的数字。”
“那么这五百罗汉究竟是谁呢?”我问。
方居士回答说:“关于五百罗汉的由来,说法不一。一种说是释迦牟尼佛的五百弟子,另一种说是参加第一次结集或第四次结集的五百比丘。各位!我就讲这么一点,供你们今后去其他寺院参拜‘五百罗汉堂’时作参考吧!”
我们在向释迦牟尼佛、药师琉璃光如来、阿弥陀佛和十六尊者等金像分别顶礼后,方居士说:让我们再来瞻仰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和观世音菩萨吧!”
于是,我们在方居士的引导下,又重新回到了大殿的东上首、先前参拜过的薄拘罗尊者的近旁,方居士指着朝南的一位跏趺坐在一只狮子身上的、手持‘如意’的菩萨像说:“这位就是大智文殊师利菩萨。释迦牟尼佛说《华严经》的时候,就是以这位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和大行普贤菩萨为上首,同时,他们也是释迦牟尼佛有力的弘法助手,因此,我们就称他们为‘华严三圣’。”
“方居士,刚才你已经把‘佛’、‘如来’和‘罗汉’等意义解释了。现在当我们参礼各位大菩萨时,是不是请你再把什么是‘菩萨’的意义给我们解释一下好吗?”我们提出请求。
方居士笑着回答说:“确实,现在有一些人把‘菩萨’的意义误解了。要么把菩萨当成一尊呆呆的偶像,要么把所谓‘财神’、‘土地’、‘城隍’等也称做‘菩萨’,这些都是不正确的。
“‘菩萨’是‘菩提萨埵’的简称。它是从梵文音译过来的,意译为‘觉有情’。简单地解释:凡是抱着广大的志愿,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苦恼中救度出来,而得到究竟安乐,即‘自度度他’;并要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即‘自觉觉他’——这种上求‘菩提’(觉悟),下化‘有情’(众生)的,发大心的人便叫做“菩萨’。再通俗一些讲:凡有自他两利、舍己为人、助人为乐的行为,便叫做‘菩萨行’。当然,要把‘菩萨’的真实意义再深一层讲解,还远远不止这些,以后在你们‘深入经藏’和参礼了以下几位大菩萨后,自会理解的。”
小顾近年来专心学画佛菩萨像,所以她首先问方居士:“我曾见到有些地方,文殊师利菩萨像和这里的一尊,有些两样,不知道究竟哪一种形像塑得对?”
方居士笑着回答说:“佛菩萨的形相随缘而现,本来是没有一定的。因此,我们所塑绘的文殊师利菩萨像,有手持‘青莲’或‘利剑’的,也有是乘‘莲台’、‘狮子’、或‘孔雀’的。”
“方居士,我最爱听历史故事,就请你谈谈菩萨的历史吧!”小梅请求着说。
“佛菩萨的历史,本来是无从谈起的,他们从无量劫以来的伟大行愿是说不完的,该从何处说起呢?经上说:文殊师利菩萨是早已成了佛的,他的名字叫“龙种上佛”,佛国的名称叫‘平正’。……”
“咦?奇怪,但是他为什么要到这个世界来做菩萨呢?”小余不待方居士说完就急着问。
方居士说:“根据佛教的常例,凡是一尊如来兴世教化,十方世界的佛都要来护法的;文殊师利菩萨在《处胎经》上说:‘昔为能仁师,今为佛弟子,二尊不并化,故我为菩萨。’就是这个道理。”
“小梅!”他继续回答道:“过去无量恒河沙数的如来,他们成佛的最初因缘,原来都是由于这位文殊师利菩萨的策励,助成他们发了成佛的初心的。无量菩萨中也是以这位文殊菩萨的智慧为第一。他在菩萨众会中,处处是酬唱应答,圆融无碍。你看,他坐的那只狮子,就象征他智慧的威猛啊!所以《华严经》上说:“‘文殊师利常为无量诸佛之母,常为无量菩萨之师,教化成就一切众生。’”
小蔡趁机也问:“方居士,‘曼殊室利’就是文殊师利菩萨吗?”
“是的,那是翻译上的音义差别,除此之外,还有‘妙德’、‘妙吉祥’、‘妙乐’等都是文殊师利菩萨的别名。同学们!文殊师利菩萨的行愿和普贤菩萨是没有两样的,也正是处处以众生为根本的、悲智双运的大菩萨啊!
“文殊菩萨教导我们要在日常生活中,时刻不离菩提心,不离众生,不舍众生,则能获得一切胜妙的功德,如果我们能这样用心学习,我们的心就没有什么障碍了,对于一切佛法,也都能圆融通达了。”
方居士继续鼓舞着我们说:“诸位,让我们继续努力去断除一切恶的,圆满一切善的吧!正如文殊菩萨在《华严经·净行品》里指出的:‘菩萨在家,当愿众生,知家性空,免其逼迫。孝事父母,当愿众生,善事于佛,护养一切。著下裙时,当愿众生,服诸善根,具足惭愧。若饭食时,当愿众生,禅悦为食,法喜充满。若敷床座,当愿众生,开敷善法,见真实相。洗浴身体,当愿众生,身心无垢,内外光洁。见斜曲路,当愿众生,舍不正道,永除恶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能这样用心,那就处处是我们的菩提道场。
“诸位,将我们的生活净化吧!大智文殊师利菩萨永恒常住,也永远和我们在一起;他的圆满智德,将不断地滋养着我们成佛的初心。”
在参礼了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后,我们又来到大殿的西上首、阿 楼驮尊者的近旁,朝南有一位相好庄严、手持莲华的金色菩萨像,跏趺坐在一只大白象的身上,他那慈祥的容颜,使人有安稳、敬慕的感觉。
方居士介绍说:“这位就是大行普贤菩萨,他的无量无边的行愿功德是我们应该赞叹和学习的。他指示我们:如果要上成佛道,下化众生,必须修十种广大行愿。诸位,你们有知道这十种广大行愿的吗?”
“唔!想起来了。记得去年我曾听过一位法师讲过《华严经·普贤行愿品》,那时,我曾把这‘十大行愿’记录下来的。”一位比较年长的小申一边说,一边随身拿出笔记本来,翻了一翻说:“普贤菩萨的‘十大行愿’的主要内容是这样的:
第一、礼敬诸佛。第二、称赞如来。第三、广修供养。第四、忏悔业障。第五、随喜功德。第六、请转法轮。第七、请佛住世。第八、常随佛学。第九、恒顺众生。第十、普皆国向。”
“方居士,你说对吗?”
“很对!”方居士说:“普贤菩萨的伟大行愿的确是广大无量。而他还说,即使虚空界完了,众生界完了,众生业完了,众生烦恼完了,而他的伟大行愿是永远没有穷尽的,永远不会疲厌的。总之,他的行愿是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诸位,你们想吧,虚空界有穷尽吗?众生界有穷尽吗?众生的业障和烦恼又几时能断尽呢?”
于是,大家都静默了。方居士的恳切讲话、普贤菩萨的伟大行愿,融化在每个佛教青年的心灵深处。
方居士再接着说:“普贤菩萨教我们要平等利益众生,时刻随顺众生,能这样做的,就是随顺供养诸佛;如果能使一切众生欢喜,这样也就是使一切如来欢喜。所以我们为人民服务,为摄化众生而努力,使一切有情彻底解脱烦恼惑业、生死之苦,就是我们的本分啊!
“普贤菩萨还教导我们:如果要成就佛的智慧华果,就一定要以大悲心去饶益众生,因为‘菩提’是属于众生的,如果见到众生的生死痛苦,不发大悲心,那我们怎么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呢?比方来讲,象现在我们经常说的,只有在人民群众中去全心全意服务,才能不断提高觉悟。诸位,我们必须学习普贤菩萨的爱众生,和一切以众生利益为根本的观点和行动!
“同学们,普贤菩萨还劝导我们,将修学这些行愿的无边殊胜的福德,回向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诸位,大菩萨尚且在赞扬净土,发愿往生,利乐有情,何况象我们这些初学佛的人呢?因此,希望大家牢记着菩萨的这句话:‘普愿沉溺诸众生,速往无量光佛刹’吧!”
我们在向大行普贤菩萨顶礼致敬后,来到大殿的后部。紧靠着三尊大佛像的墙背面,立着一尊高大的紫金色的菩萨像,还有一对年轻男女的金像,分立在他的两旁。
我们对这位并不陌生的菩萨像连连称念着:
“观世音菩萨!” “大悲观世音!” “南无观世音菩萨!”
我们都被这一位慈悲而又安详的菩萨形象深深地感化了。有恭敬地瞻仰着的,也有不停地顶礼的。
想不到方居士先开口问我们说:“你们有知道这位观世音菩萨的历史吗?”
“方居士,”心急的小梅抢着回答说:“谁不知道?他就是妙庄王的女儿——妙善公主。”
不待他讲完,方居士连忙纠正他说:“不是的,这是一个错误的、完全没有根据的传说。观世音菩萨不但不是什么‘妙善公主’,而且也不是‘女人’,他是一位大慈大悲的法身大士啊!要知道:有男女性别,乃是我们凡夫的见解。如果说他是‘女身’,那是指他的‘应化身’,正如《法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上说的:‘应以……妇女身得度者,即现妇女身而为说法。……’因此、菩萨示现了女身。如我们常见的有鱼篮观音、白衣观音、杨柳观音、这里的一尊则是脚踏鳌(音熬)鱼的观音,看起来都是‘女身’,那是为了度脱一般女人而方便示现的,切不要把观世音菩萨误认为女人。普陀山普济寺塑的观音像,可不是女身,而是比丘相了。
“我国有些寺院根据《普门品》上的记载,在寺院内供奉着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像;也有供奉‘千手千眼观音像’、‘十八臂观音’、‘四十八臂观音”等,这些都是广大佛教徒为了寄托着对观音菩萨的离苦得乐的渴求和无限的敬仰!”
“哦!原来我们知道的是错了。那么,方居士,观世音菩萨的来历究竟是怎么样的呢?”小梅又以考据重要史迹的严肃态度追问道。
“同学们!观世音菩萨在过去无量劫中早已成佛了,他的名号叫‘正法明如来’。”方居士接着说:“由于他深广、伟大的悲愿、为了要启发一切菩萨的愿行、为了要使一切众生成熟佛种,获得安乐,所以他和文殊师利菩萨一样,示现了菩萨身,辅助着诸佛弘化。
“观世音菩萨,简称‘观音菩萨’,又称做‘观自在菩萨’,我们常常读诵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中的观自在菩萨就是他。据《心经》所说:观自在菩萨的深广的智慧中,能照见‘五蕴’——色、受、想、行、识,都是空寂的,因此,他能度脱自己的一切苦厄,也能将正在苦厄中的众生救度出来。在我国民间,差不多家家户户都供奉着这位令人怀念的大菩萨圣像。可见,观世音菩萨同我们特别有缘,他的大慈大悲、救苦救难的德行,早已深入人心!”
“方居士,刚才你说《普门品》上记载的:观世音菩萨有三十二应身,这又是怎么一回事啊?”小叶也提出了问题。
方居士回答说:“为了使众生便于接受佛法,观世音菩萨教化众生的方式方法,常因时代环境、风土人情、知识习惯、众生类别的不同,就在各个教化的地方,相应地示现了各种身份的形象。比如和一个学生谈话,菩萨也一定要对机示现了一个学生的模样,或是使他满意的身份去应化,这样就方便得多了,否则,如果以一商人的角色去接谈,就不可能把话谈得很投机、很便利,也就是说,很难收到弘法的效果。在《普门品》中,列举了观世音菩萨三十二应身:从佛身、辟支佛身、声闻身、梵王身、帝释身……长者身、居士身、宰官身……妇女身、童男童女身、一直到非人身等,观世音菩萨都能随类随缘,普门示现,这只有‘倒驾慈航’的大菩萨,才有这样不可思议的大威神力,决不是我们这类凡夫所能测度的。不过,我们也不应该轻视自己。菩萨的示现,就是给我们一个榜样。因此,我们必须学习观世音菩萨的这种灵活的、方便的弘化方式,将‘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来装备自己,摄化众生。”
小王转动着她那天真可爱的眼珠,好奇地问:“方居士,我时常听祖母给我讲故事,说是称念‘观世音菩萨’有许多感应,有很多好处,那是不是事实?”
方居士回答说:“观世音菩萨在人海潮音中,常以大悲心观照世间,寻声救苦,真是‘千处祈求千处应’。如果我们在临当苦恼、死厄的时候,能至诚恭敬称念观世音菩萨的名号,就能得到感应而立刻解脱的,那并不是谎言骗人,而是有很多事实作证明的,因为佛教徒是不敢犯戒、说妄语的。观世音菩萨确有这样不可思议威神的力量。”
接着,方居士又提醒我们说:“但是,一般人往往只知道称念观世音菩萨求些物质上的满足,或是要求观世音菩萨解除些眼前的痛苦。如果有这种单纯的想法,那从学佛的最高目标来说,这就错了,因为这种贪求个人福报的心是不应有的。
“诸位!我们称念观世音菩萨,礼拜观世音菩萨,应从菩提心出发,依靠菩萨愿力的加被,一面把自己‘贪、瞋、痴’的心,逐渐转化为清净心,求得无上佛道;一面要发扬自己本具的悲心,弘法利人。让我们学习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愿行,将‘无畏’普施给众生,经常地将拔除众生痛苦的事业,放在自己的肩上,作为我们青年佛徒应尽的责任。”
方居士的指示,好象是一股不可思议的力量,它在每一位同学的心上,孕育了“大悲之华”。
接着,方居士指向观世音菩萨金像背面的影壁上塑造的大幅宏伟海景说:“这就叫做‘海岛’。在杭州灵隐寺、上海玉佛寺、苏州西园寺等处,都塑有‘海岛’。上面塑造有很多人物,大多是有经典考据的,但也有些塑像是后人添加出来的神话、传奇人物。据说,这上面描述的是‘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故事。可是,今天是来不及同各位一一介绍了。”
当我听到方居士不准备一一为我们介绍,心中很是纳闷。便指着站在观世音菩萨左右的两位青年金像请求方居士说:“别的可以暂时不介绍。但对这两位男女青年菩萨,能不能为我们介绍一下呢?”
方居士回答说:“好!这位女的,别看她年纪小,她是‘法华会’上的一位有名人物呢!她是娑竭罗龙王的女儿,所以我们称她叫‘龙女’。她八岁的时候,已经智慧通达,善粮成熟,就在‘法华会’上,当众示现成了佛。
“我们的女教友中,有些受了旧社会封建意识的影响,往往很自卑,不自觉地认为女子比男子的业障重,成佛是不可能的,因此,也影响了她们学佛的信心,如果知道了这位龙女成佛的故事,我看,谁也会将这种错误想法纠正过来的。”
方居士接着谈到另一位金像说:“这位男青年名叫‘善财’,据《华严经》说,他是因‘出生时有种种珍宝自然涌出’而得名,我们一般都称他‘善财童子’。他是福城中一位长者的儿子,也是‘华严会’上的一位有名人物。当文殊师利菩萨在福城东,庄严幢娑罗林中说法的时候,善财童子就去请教他怎样修学‘菩萨行’的方法。文殊师利菩萨赞叹他说:‘众生能发无上觉心的,就已经很难了;假如发心以后。继续要求修学菩萨行的,那更是不容易了。象你这样要决心成就佛智,确是非常难得,我希望你能参访更多的、真正的善知识,虚心地向他们请求开示。’
“于是,善财童子在文殊师利菩萨的指示下,就到各地去遍访善知识(‘名师’的意思。)据经上所说,他曾先后参访过五十三位善知识,其中有比丘、长者、居士、婆罗门、童子、童女、等。……更有大菩萨,为观世音菩萨、弥勒菩萨、普贤菩萨等也都是他曾经请教过的善知识。后来。‘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就成为佛教中的佳话。现在我们所唱诵的‘华严字母’。也就是善财童子参访众艺童子时请教得来的。当然,由于他虚心好学,收获是非常丰富的。”
方居士严肃地指出:“我慢自傲是我们在菩提道上前进中的障碍物,必须坚决扫除它。各位,我们应该深刻检查自己,有没有自高自大、不肯向人虚心请教的学佛态度?因此,我们必须学习善财童子的不辞劳倦、虚心参学的求法精神。”
方居士又慈悲地为我们开导说:“诸位,善财和龙女都是我们青年学佛的好榜样,应当常将他们那崇高的品质,牢牢地记在我们的心上,直到成佛为止。”
我们步出大殿,在方居士的引领下,弯向寺东跑去,穿过一条长廊,再绕过一丛深密的竹林,远远就可以看到一座双层的楼殿,在绿荫中隐隐约约露出那古老的黄墙;在鸟语声中,偶然听到从那里传来的深沉的钟声,我们好象置身在诗境中。
方居士指着那个目的地说:“诸位,那就是地藏殿,里面供奉着大愿地藏菩萨。上面是钟楼,挂着一只大钟,经常有一位师父间歇地在撞击着。这是唤醒沉迷在六道中众生的警钟,它不时在警觉我们的迷梦,希望我们听到钟声,就提起正念。”
我们一路谈看,不觉已走到了。大家依次跨进殿门,只见殿中央供奉着一位紫金色的地藏菩萨像,一手拿着一颗明珠,另一只手拿着“锡杖”(按“锡杖”是梵文的意译,又译“声杖”或“鸣杖”杖高与眉齐,头有锡环,原为借人行路和乞食时,振环作声,并用以扣门,兼防牛犬之用。后来成为佛教的一种法器。)同学们都被这位相好庄严的菩萨像深深地感化了,情不自禁地纷纷向地藏菩萨顶礼致敬。
卫生工作者小周首先问方居士说:“我记得每年到农历七月三十日夜晚,家家户户都有插‘地藏香’的风俗,方居士,这有根据吗?”
“有!”方居士回答说:“七月三十日,这一天,是大愿地藏菩萨的圣诞,也就是菩萨的成道日。我们广大信徒为了纪念他的伟大救世的愿行,因此,每逢菩萨的圣诞日,盛行着插地藏香的风俗,来表示纪念和敬意。相传我国的安徽九华山就是地藏菩萨的应化道场,直到现在,还是佛教徒们经常去朝拜的胜地。”
实习医生小董接着问道:“方居士,本来我听了你的讲解,对普贤菩萨的大行,文殊菩萨的大智,观世音菩萨的大悲,我都明白了;现在听了你说‘大愿地藏菩萨’,倒把我弄糊涂了。普贤、观音、文殊等菩萨既具足了大行、大智、大悲,难道说,还会没有‘愿力’吗?怎么你独称地藏菩萨为‘大愿’呢?”
“小董,”方居士笑着说:“你问得很好。其实,大菩萨们原是‘悲’、‘智’、‘愿’、‘行’都具足的,不过,在我们凡夫的认识上,总喜欢将大菩萨们主要的、突出的一点分别出来,作为我们崇敬、学习的对象和榜样。我们对大愿地藏菩萨也是根据这一原则来称呼的。
“地藏菩萨在过去世累劫修行中,曾是一位婆罗门女的时候,他在‘觉华定自在王如来’塔前,发过大誓愿说:‘愿我尽未来无量劫,要度尽那些有罪苦的众生,广设方便,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
“他过去也曾是一位长者的儿子,在‘狮子奋迅具足万行如来’前,发过同样的大誓愿说:‘我将在未来一切不可计算的时间中,要为那些罪苦的六道众生,广设方便,使他们都能得到解脱,而我自身要在他们都成佛后方成佛道。’
“他过去也曾是一位‘光目圣女’,那时他曾在‘清净莲华目如来’像前,发了同样的誓愿。
“后来,他还曾是一位国王,当时也发了誓愿说:‘我若不先去救度那些罪苦众生,使他们得到安乐、证到菩提的话,我终不愿先他们成佛。’
“诸位,地藏菩萨在无量数悠长的岁月里,一直坚持实践着他的宏深的悲愿,怎么不教我们‘五体投地’呢?菩萨的伟大愿力,总括地说就是:‘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同学们想一想吧,三恶道里的众生是很刚强难调的,但是菩萨誓愿调伏他们;三恶道里,众生苦到极点,不易听到佛法,也不易信奉佛法的,菩萨也不辞劳苦地誓愿去度脱他们;更伟大的是:地藏菩萨要等这些所有的众生都度尽了,他才成佛。诸位,我真不知道应该怎样来赞叹地藏菩萨的无量功德呢!”
方居士的话,好象涌出的泉水一样,他不待我们发问,又继续对我们说:“释迦牟尼佛曾殷勤地咐嘱地藏菩萨,要使那些止有一些微少善根的天道里和人道里的众生,继续增长善根,不使退失;更咐嘱他要使那些已经沦落在恶道里的众生,只要他们能念一声佛菩萨的名号,或是诵‘大乘经典’一句、一偈,都要他用神力去方便救拔他们,示现无边身去粉碎那幽冥的地狱,去解脱那些罪苦的众生,使他们得到究竞的安乐。对于世尊的咐嘱,地藏菩萨都一一应允了。诸位,想一想吧!佛和地藏菩萨是怎样的慈护着众生的啊!”
我们再度在地藏菩萨像前顶礼后,纷纷议论着:
“我们还要到哪儿去参观?”
“我们是不是已巡礼完了呢?”……
于是,方居士打断了我们的议论说:“诸位,我们来到这里,还只瞻礼了寺院里供奉着佛菩萨像的一部分,有很多地方,我们还没有到过呢!我想,我们就先去参观一下这里的‘法宝’所在地——‘藏经楼’吧!好吗?”
“好,立刻去!”
“好!”……
不待方居士说完,我们都高兴的叫嚷起来了。方居士见到我们这一股富有朝气的劲儿,心里也有说不出的欣慰。
“好吧!”他说:“现在我们就决定先去藏经楼。不过,你们要在这里稍等一会儿,待我先去通报一声‘知客师’,请他陪同我们去才行!”
于是,有些同学跟着方居士请知客师去了;有些同学就跑到地藏殿的钟楼上去参观;还有些同学就溜到殿外的树荫下,三三两两地闲谈着。
“刚才方居士所说的知客师,他是怎样的人物啊?为什么我们去藏经楼一定要去请他呢?”小杨好奇地问其他几位同学,急着想知道答案。
小蔡是比较我们懂得多些,他回答说:“‘知客师’是许多管理寺院内外事务的法师中的一位,他的职务是专门负责接待外来宾客的。我们到寺院来,就必须遵守寺院的规则,例如现在我们要去参观‘藏经楼’这样一处并不是经常开放和供人游览的圣地,我们都要事先征得本寺知客师的同意和引导。”’
听了小蔡的解释,我们才初步认识到寺院原来不是我们所想象的、那样给人随便游览消遣的地方。愈使我对它肃然起敬了。
当我们正谈得起劲的时候,方居士和一位法师已经很快地到来了。于是,方居士召集大家排好了队,为我们介绍说:“这位就是本寺的知客师——一心法师。”
看上去这位法师是多么的年轻、能干而有修养的人啊!在我们向他问讯作礼后,一心法师谦和地对我们说:“居士们,你们来了很久,但我们事先并不知道,因此也没有准备,有失迎候,很是抱谦。刚才我听方居士说,你们都是虔信佛教的青年,真是难得。今天,你们集体来参观本寺,使我感到非常高兴。”他的话是显得多么简朴、有力而亲切啊!
“诸位!”方居士对我们建议说:“在你们未去参观藏经楼之前,我想领你们去拜谒一下本寺的主持人——方丈和尚。”方居士的话刚说完,性急的小张连忙接上去说:“赞成!赞成!但是我希望你能把‘方丈’的意义向我们说明一下。
方居士笑着回答说:“对了。我应该事先解释一下。‘方丈’就是‘住持’,也就是丛林的负责人。方丈的来历是这样的:从前有位道德高超的维摩诘居士,他所住的寝室,四方面各长一丈,也就是说,面积只有一平方丈,因有‘丈室’的名流传到后世。于是,有贤德的寺院住持;就不肯居住宽敞的房间,只择一极小的地方做寝室,所以后人称誉他们为‘方丈和尚’,现在就请一心法师陪同我们到方丈室去吧。”
经过了几条走廊,一心法师停住脚步对我们说:“请各位等一等,让我先去通报一声。”一会儿,他出来了,对我们说:“很不巧,方丈和尚刚才被‘佛学苑’请讲开示去了,这是我事先没有联系好,劳各位空跑了一趟,抱歉得很。你们的敬意,我当传达给‘和尚’,在这里,我代表他对你们答谢。”
“刚才一心法师说‘传达给和尚’,而不说‘方丈’,或者某某法师,这是什么意思呀?”小姚偷偷地问小蔡说。
小蔡对这一问题也不很明了,就向一心法师一问讯,(按:“问讯”是佛教礼节。以两手相屈,曲腰至膝。操手下去,合掌上来,两手拱齐眉,叫做‘问讯’)把小姚所提出的问题向他请教。
一心法师笑嘻嘻地说:“难怪这位居士不了解,一般人认为‘和尚’是普通的称呼,而在我们丛林里,这正是一尊称呢,只有当方丈的才可以当得起‘和尚’的称号。居士们,我们还有许多地方要参观,为了争取时间,现在我们就去参观藏经楼吧!方居士,你看怎样?”
于是,我们就在一心法师和方居士的引领下,向寺北跑去。穿过了几条幽静的长廊,眼前豁然开朗,只见前面有一个面积很大的莲花池。大家不约而同地放宽了步伐,跑出长廊,走近池边,去欣赏正在灿烂地、盛开着的芬芳四射的莲花。在莲花池的中央,矗立着一座双层建筑的殿宇。一心法师指着那座巍峨的建筑物对我们说:“就快到了,那就是藏经楼,楼下是‘西方三圣’殿。”多么清净庄严的圣地啊!我们沿着池边向左走去,通过围着朱红栏杆的九曲桥就到达了。多美丽哟!我们周围都是些红色的白色的莲花,那味儿可真是微妙香洁,令人清凉呢?
我们进入‘西方三圣’殿,一种令人肃静的气氛又浸浴着我们的周围。我们照例在‘西方三圣’像前顶礼致敬;同时参观着殿内的陈设:这里利用殿内的余地,布置一个阅览室,有很多精巧的书桌、书报架和图片镜框,在镜框内陈列着画家们画的《净秽两极图》和《护生画》;这里也有许多来自各地的报纸和杂志。一心法师指着这些书报对我们说:“这些都是供本寺僧众阅读的,我们出家人除了对佛经应该作为主要研习外,同时还要关心国内外的政治和时事呢。这是每一个公民基本上都需了解的,也是我们在弘法利生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
方居士看到我们已经齐集了,就招呼大家上楼去。
藏经楼是很宽大、明净和清净。高大的藏经橱,都是朱红髹(音休)漆的,有的橱面还用福建的雕漆,刻划出精细的画面,一架一架齐整地有次序地排列着。
“这里面都满藏着不同朝代刻印的、不同地区出版的、各式版本的经书。”一心法师指着经橱说。
没有瞻仰到藏经,就已经使我们对法宝兴起稀有的恭敬心,深感到自己作为一个佛教徒的光荣。有位小林恭敬赞叹着说:“我以前还以为法宝只有几本经,现在一看可把我吓坏了。藏经真太丰富了,叫我们一生也看不完呀!”在旁的小郑自言自语地背起“开经偈”来: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义。”
有些同学却背诵着”三皈依文,……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我们看到了这许多丰富、微妙、珍贵的宝藏都说出了自己心底的敬慕和愿望。
这时,一心法师拿来了一大串钥匙,把橱门都打了开来,请大家去瞻仰。方居士看到我们随便参观,可能收获不大,于是就请一心法师临时担任我们的讲师。
“方居士。”一心法师谦虚地说:“这里有一位专门管理藏经楼的‘知藏师’,现正在念佛堂修持;可是我对藏经方面懂得很少、只能权且同各位讨论讨论吧了!”
小朱首先问道:“师父,有人一谈起法宝,总是说‘三藏十二部’,请问这究竟是什么意思呢?”
“居士,你问得很好!”一心法师回答说:“‘三藏’是佛教经典的总称,里面分作三类:第一‘经藏’,是佛所说的理论,也包括佛弟子所说,经佛印可的。第二‘律藏’。是佛所说的戒律。第三‘论藏’,是大菩萨们和许多佛弟子根据佛所说的经义,加以阐述或发挥的论文。虽然它们分为“经、律、论’三类,但究竟目的却都是为了要我们去依教奉行,彻底了解‘真、俗’二谛的真实意义,以及修习‘戒、定、慧’三无漏学的方法。
“‘十二部’是根据经文的体裁和性质分的十二类。第一类‘契经’,是直截说理的长行文字。第二类‘重颂’,这是指在长行文字后面用每句一定的字数,或四字、或五字、或七字,重述长行的意义的文体。第三类‘讽诵’,它并不依据长行的文义,但同样是用每句一定字数偈颂的形式写出来的。第四类‘因缘’,是指经里所说。见佛闻法的因缘和佛说法教化因缘的故事。第五类‘本事’,是指佛弟子们过去世因缘的经文。第六类‘本生’,是指佛说自己过去世的因缘。第七类‘未曾有’,是指记叙佛示现种种神力不可思议的故事。第八类‘譬喻’是指用近似的事物说明理论。第九类‘论议’,是指用问答体裁来讨论佛法的经文。第十类‘自说’,是指无人请问,而由佛自动说法的经。第十一类‘方广’,是指说方正广大的真理的经文。第十二类‘授记’,是指佛授给弟子们将来成佛的记莂。居士们,明白了吗?”
一心法师接着依次指着那些明净的经橱说:“居士们,这是碛砂藏;是宋代的遗物;这是元藏,又名普宁藏;这是明藏;这是清藏,又名龙藏,是清代皇家的刻本;这是频伽藏,是上海频伽精舍的主人用自己私人的财力排印的。”
我们又回转到楼的另一角,一心法师继续指着那些藏经说:“这是续藏,这是大正藏,这是宏教藏……这是近代大德的佛教著作。……”
这些丰富的宝藏,有的是相当于‘四开’的梵本,形式象很大的摺子,里面的字有桂圆样大,底面是香木裱装的,有的象书画的卷轴,有的是活页线装的叫做方册,有的是铅字排印的,有的是根据木刻本影印的,还有少部分是工笔手写的,可以说是琳琅满目,真要把我们的眼睛看花啦!不是我把它们一一记录下来,也许会搞不清楚哩。
“请问师父,这些经典都是释迦牟尼佛所写作的吧?”小潘对这些经典的来历很感兴趣。
“不是的,居士!”一心法师慈祥地回答说:“释迦牟尼佛在世说法有四十九年,都是以身作则,拿他修证的功夫来随时指导他的弟子,但却从来也没有写过一言一句的文字;这些经典都是在佛灭度以后,弟子们恐怕有异见邪说混乱佛法,当时就结合了许多学、德兼备的僧宝,各自背诵佛在世时所说的法,经过讨论决定,然后记录下来,结集成为经典,因此,在每部经的开始,总有‘如是我闻’的序言,来说明这个意思。”
我趁这个机会,也提出了一个要求:“那么,师父,可以请你继续给我们讲一些当时结集的一般情况吗?”
“好,不过讲起来话头可长啦!”一心法师想了一想说:“那么,现在我就约略地谈一谈吧!居士们,结集成这些庞大的经卷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呢,也不是经过一次结集就能这样完备的,它是经过了不知多少佛弟子们的集体背诵,编辑和整理,才成为现在的这样既丰富、又完美的藏经的。据历史记载,就有过四次著名的结集盛会。
“最初一次结集是在佛灭度后第四个安居期内进行的。居士们,你不是在大殿里看见有十六位尊者吗?其中一位是摩诃迦叶尊者,他就是这第一次结集盛会的主持人,在会上,阿难尊者负责背诵了‘经藏’,优婆离尊者负责诵出了‘律藏’,经过大家听了,一致认为没有错误,才定为佛说的。
“在佛灭度后一百十年左右,由长老耶舍召集七百位学德兼优的僧众,依据律藏,断定当时关于戒律上争议问题中有十件事为非法,这是第二次结集。
“在佛灭度二百三十五年后,在阿育王的支持下,以国师目犍连子帝须为首的一千比丘诵出‘三藏’,以清除外道掺杂进去的东西,这是第三次结集。
“在佛灭度后四百年左右,由一位虔信佛教的迦腻色迦王发起的,以世友菩萨为首的五百比丘造论解释三藏,这是第四次结集。
“居士们,历史上著名的四次结集,各有各的特色,一次比一次丰富。近代,又有两次大规模的结集。一次是距今八十多年前,由缅甸明顿王邀集众多比丘校勘巴利文三藏,并将三藏全文和校勘记刻在石碑上,他们称为第五次结集。另一次是一九五四至一九五六年,缅甸联邦政府为了纪念释迦牟尼佛涅槃二千五百年,发起第六次结集,邀请缅甸、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老挝,尼泊尔、巴基斯坦、泰国等国的比丘二千五百人参加,印成了最完善版本的巴利文三藏。被称为‘第六次结集’”。
最后,一心法师鼓舞我们说:“由于我们先辈不懈地为法努力,直到二千五百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还能够见闻到这些世尊辉煌的遗教——法宝,怎么不使人衷心地赞叹,兴起‘人身难得今已得,佛法难闻今已闻’的欣慰、庆幸的感想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贪是烦恼第一个根本,不贪就不愚痴,不贪就没有嗔恚心。贪不到才生嗔恚心,贪到他就不生嗔恚心。佛在经上常讲“火烧功德林”,这是大家都要记住的,你一发脾气,你修积的功德就烧掉了。发脾气,是造地狱的因。嗔恚心可怕!嗔恚一起来之后,谁受害?自己受害。别人有没有受害?别人一定不会受害。你要觉悟,你发脾气受害的是自己,与别人不相干!要想身体健康,一定要常生欢喜心,并且常“存好心、说好话、行好事、做好人”。一切法从心想生:悲观厌世的人,看到什么都讨厌;达观积极的人,看到的事没有一样不喜欢。日日是好日,时时是好时;心好,一切都好。吉凶祸福,皆在我们一念之间。自己一念正,就能化凶为吉,转祸为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