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生平几个问题的再考订
2014/9/8   热度:345
玄奘生平几个问题的再考订 【作者简介】 温玉成/刘建华 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历史系、国家文物出境鉴定河北站。 玄奘是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代圣僧和中国佛教文化的巨匠,玄奘大师负笈西行天竺,历时17年,一生译经1335卷,对中外佛教文化的传播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关于玄奘的佛教思想和业绩,中外学者都曾做过长期的研究,但对其生平至今仍有不少疑点和分歧。我们曾依据文献资料对玄奘生平中的几个重要问题做过考订[1],之后,我们又带着有关问题做了实地调查,现就玄奘生平中的几个问题再考订如下。 【参考文献】
温玉成|刘建华
[石家庄]文物春秋,2005年第1期
25-30页
【内容提要】本文结合文献资料和实地调查考订,认为玄奘的出生地及故里在今河南省偃师县府店镇滑城河村;玄奘自长安西行的时间应在贞观二年冬,贞观十九年正月初六日回到长安西郊,廿三日抵洛阳。玄奘为摆脱皇帝的控制,曾分别于贞观十九年和显庆二年向皇帝申请入嵩山少林寺翻译佛经,但均未获允准。
【关 键 词】唐代/玄奘/出生地/生平/考订
一、关于玄奘的出生地
玄奘的出生地,僧传称为缑氏县,《旧唐书》称为偃师县,今人多指为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2]。
明、清时期所修的《偃师县志》中,没有关于玄奘故里的记载。民国以来,有人指偃师县缑氏镇东北约1.5公里的陈河村为玄奘故里,此后,各家皆附会此说。
1992年,台湾《妙林》杂志刊出了冯双海的《玄奘法师诞生及发祥地考证考察》,1993年3月21日的《中国文物报》刊出了肖冰的《玄奘故里订正》,二文皆认为玄奘故里不在陈河村,而在府店镇滑城河村东北一带。
1999年3月,我们到偃师县府店镇滑城河村一带做了实地考察。考察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对滑城河村一带的文物遗迹进行了调查,二是走访了当地的村民,特别是老人。通过实地考察并与文献记载相印证,我们认为:滑城河村即为玄奘故里。依据如下:
1、缑氏县故城在今府店镇滑城河村,而非今缑氏镇。
缑氏县为西汉所设,据《水经注•洛水》记载,其县治在春秋时期的滑国费城[3]。考古调查发现,在滑城河村的南面残存一小段城墙实体,考古钻探也发现,在其东南角、西北角均有城墙墙体遗迹,整个城址平面呈倒梯形。这就是滑国费城的遗址[4]。
据新、旧唐书的地理志可知:缑氏县在贞观十八年被废,上元二年七月复置,并迁址到故县治西北涧水南(即马涧河),以便于管理“恭陵”(即武则天长子李弘之陵,他被追谥为“孝敬皇帝”)[5],县治在今缑氏镇(图一)。
图一 玄奘故里示意图
由此可知,唐代的“缑氏故县”(自西汉置至644年)在今滑城河村(自西汉至644年为县治),而“缑氏县”(675~1072年)在今缑氏镇[6]。
2、玄奘故里在滑城河村,而非陈河村。
道宣写《续高僧传•玄奘传》时,缑氏县已废,所以他说玄奘故里在“其少室山西北,缑氏故县东北,游仙乡控鹤里凤凰谷,是法师之生地也。”即在滑城河村东北。慧立、彦悰写《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时,新县治已立13年,因称玄奘故里为:“(少林寺)西北岭下,缑氏县之东南凤凰谷陈村,亦名陈堡谷。”即在缑氏镇之东南方向。据地理方位可知,今陈河村在“故县”之西北,在唐时县治之东北,与上述二文献的记述均不合,且清代以前的地方志均不载陈河村为玄奘故里,该地至今也未发现与玄奘有关的文物。
冯双海及肖冰所言玄奘故里在滑城河村东北一带,则与上述二文献的记述基本吻合。
滑城河村西南2公里为缑山(海拔308米),自古传说是周灵王太子晋控鹤升仙之处,至今仍保存着武则天所书的《升仙太子之碑》(圣历二年六月立,699年)。玄奘生地既名为“游仙乡控鹤里”,应距此山较近,而今陈河村距缑山约有9公里,失之太远。
玄奘之父陈惠(或“慧”),“时人方汉郭林宗”,即时人以东汉仙人郭林宗与他相比附,可知陈惠好仙道,而家于“游仙乡控鹤里”绝非偶然[7]。
《水经注•洛水》曰滑国费城中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恐即此地属于游仙乡之缘由。
此外,滑城河村东南角有招提寺遗址,今改建为府店中学。由王行满所书的《大唐二帝圣教序碑》,于显庆二年十二月十五日(658年1月24日)立于招提寺,时玄奘正在洛阳译经,当是朝廷光耀其家乡之举[8]。招提寺在宋代曾应富弼之请,请证悟侑颙禅师来此说云门宗禅法。元至正七年(1347年),寺僧达本重修此寺。招提寺大殿于1964年被拆毁,最后一位僧人海潮是上世纪50年代去世的。
据实地调查,滑城河村东面及北面被古休水环绕,今已干涸。沿河道由东向北转角处,有“凤凰嘴”、“陈家 ”等地名,可能即是唐代凤凰谷、陈村之遗留。今滑城河村恰位于滑国故城(缑氏县)的东北角,与道宣所记一致,由村向南半公里即是招提寺。
滑城河村今有500多口人,其中十之四五皆为陈姓。陈河村的陈姓,大约是明末清初时由滑城河村迁移过去的。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滑城河村陈景銮中举人,陈河村曾举村至滑城河村树立旗杆以示祝贺。民国二十年至三十年期间,陈河村人多次来滑城河村续家谱。
滑城河村陈老儿及其妻薛童娃家中曾保存有一个铁钟,族人陈长绪、陈天照等几位老人皆亲见过,大约在1941年(民国三十年)左右丢失。据他们回忆,该钟有一尺多高,上有一柄,肩部有二个小孔,钟身铸有八卦,钟沿为波状阙口,钟身铭文有“大业八年”的字样。大业八年(612年)正是玄奘13岁出家于东都净土寺之年。
1992年8月11日,滑城河村民李高升在修整陈家 窑洞前的地面时,挖出了一件陶质罗汉像。像高13厘米,颅顶,脸型方圆,大眼,笑口,有两个酒窝,上身裸,乳头及肚脐突出,颈系串珠,盘膝而坐,右手似持布袋,左手抚膝。推测可能为宋元之际寺院之文物。
诸家在研究玄奘故里时,都忽略了一件极为重要的史实,即玄奘故里不是在偏僻的农村,而是在一座城市之中。《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云:玄奘少年时,“虽钟鼓嘈杂于通衢,百戏叫歌于闾巷,士女云萃,亦未尝出也。”滑城河村在隋代缑氏县城的东北角,所以才有“通衢”(大道)及“闾巷”(小道)。而陈河村只是一个普通农村,绝不会有这一番热闹景象。
综上所述,滑城河村可能就是玄奘故里陈村。历史上的玄奘虽名震一时,受到唐太宗、唐高宗、唐中宗的推崇,但事不过百年即乏祭奠,连埋葬玄奘舍利的大兴教寺,也是一派“塔无主,寺无僧,荒凉残萎,游者伤目”的景象[9],其故乡遗迹就更是荒废无存了。
二、关于玄奘发足长安的时间
关于玄奘自长安西行的时间,有贞观元年说[10]、贞观二年说[11]、贞观三年说[12]。而贞观三年说中,又有四月[13]、八月[14]、冬季[15]三说。
对此,唐代道宣的《续高僧传•玄奘传》、慧立、彦悰的《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均有记载。道宣(596~667年)是一代律学大师,曾参加过玄奘的译场,著述严谨。他写的《玄奘传》完成于玄奘去世后的第二年,较有权威性,然历经传抄,尚需考辨。慧立、彦悰之作完成于玄奘去世后44年,但叙述详尽,保存了不少信史。
玄奘申请西行,应是贞观二年八月(628年)。玄奘对唐太宗说:“玄奘当去之时,已再三表奏,但诚愿微浅,不蒙允许。”道宣记此事云:“诣阙陈表,有司不为通引。遁迹京皋,广就诸蕃,遍学书语。行坐寻授,数日便通。侧席面西,思闻机候。会贞观三年(应为二年),时遭霜俭。下敕道俗,逐丰四出。幸因斯际,径往姑臧,渐至敦煌。”依两唐书中的太宗本纪,贞观二年全国灾情严重。《新唐书》云,贞观二年“三月己巳,遣使巡关内,出金宝赎饥民鬻子者还之。庚午,以旱蝗责躬,大赦。”《旧唐书》云,贞观二年八月,“河南河北大霜,人饥。”由此可知,玄奘从八月起“再三表奏”,但未获准西行,于是他一面学习“诸蕃书语”,一面“思闻机候”。果然在这年冬季,因灾荒严重,朝廷下令可以“逐丰四出”,玄奘乘机办理了西去凉州(姑臧,今甘肃武威)的通行证件——“过所”,于贞观二年冬离开长安西行[16],时年29岁。
玄奘在贞观二年冬或三年正月到达凉州,并在凉州为道俗开讲《涅槃经》、《摄论》及《般若经》,停留一月有余。显然玄奘是持“过所”而来,所以能公开讲经说法。据《新唐书•太宗本纪》,贞观元年四月癸巳,凉州都督、长乐郡王幼良有罪伏诛。八月,宇文士及检校凉州都督,九月罢去。《新唐书•宇文士及传》称,宇文士及(?~642年)以中书令检校凉州都督,时突厥数入寇,士及欲立威,以镇耀边鄙,每出入盛陈兵卫,又痛折节下士,于是有人告他要谋反,被罢官受审。玄奘至凉州时,凉州都督是李大亮,证明玄奘抵凉州的时间必在贞观元年九月以后。据《新唐书•李大亮传》云,李大亮(586~644年)在贞观初徙交州,治所在今越南河内,封武阳县男,召授太府卿,复出为凉州都督。则李大亮出任凉州都督的时间大约在贞观二年秋冬。由于李大亮接到举报,说“有僧从长安来,欲向西国,不知何意”,李大亮便想逼玄奘还京(长安)。玄奘在凉州高僧慧威的帮助下偷偷西去,只好“昼伏夜行”了。
玄奘偷渡玉门关是在贞观三年四月(629年4月29日~5月27日)。他返国至于阗时曾上表曰:“遂以贞观三年四月,冒违宪章,私往天竺。”只有偷渡玉门关才是“冒违宪章”之举;且他们过玉门关上的葫芦河时,两岸阔丈余,“回波甚急”;他们过第五烽后,有“青草数亩,下马恣食”。这些描述也符合四月的气候。
值得注意的是,当玄奘偷渡玉门关外第一烽时,被校尉、敦煌人王祥抓获,为了证实自己的真实身份,他向王祥“引示马上章疏及名字,彼乃信”。这里的“章疏”,应是玄奘几次请求西行的表奏;这里的“名字”,应是“过所”上所填写的姓名、年龄、身份、出行地点及目的等内容。
玉门关至高昌的路程为1030公里,以每天行30公里计,约需35天。玄奘如果是四月中旬过关,道经伊吾(停十余日)、白力城而达高昌王城,则当在六月中旬矣。玄奘受高昌王麴文泰(?~640年)款待十余日,又屈停一月,讲《仁王》、《般若》经,则玄奘离高昌的时间,正与《大唐西域记》所言在“贞观三年仲秋朔旦”(即629年8月24日)相吻合。
三、关于玄奘回归长安及赴洛阳的时日
关于玄奘回归长安的时日,有贞观十九年正月初七日及二十四日两说。
玄奘以贞观十九年正月初六乙亥(645年2月7日)回到长安西郊的“漕上”(应为“沣上”),次日初七丙子,古称“人日”,乃入长安“都亭驿”。此都亭驿是全国总驿站,位于朱雀门大街之西街,北起第二坊,在该坊东门内北侧。初八日丁丑(2月9日),从午时至晡时,举行了隆重的迎接玄奘及所携佛经、佛像入弘福寺的仪式。弘福寺是贞观八年(634年)唐太宗为穆太后所立,神龙元年(705年)改称兴福寺,在宫城西邻的修德坊。
玄奘入长安后住了5日。道宣说:“京都五日,四民废业,七众归承。当此一期,倾仰之高,终古罕类也。”即从正月初八至十二日,他住在长安弘福寺。
玄奘应是正月十三日启程东下的,行程约350公里,于廿三日壬辰(2月24日)抵洛阳[17],宿鸿胪寺。二月初一日己亥(645年3月3日),谒见唐太宗于仪鸾殿,“从卯至酉,不觉时延,迄于闭鼓”。即谈话从上午6时至下午6时,直到宫门关闭之前。
玄奘再次谒见唐太宗是在二月六日甲辰(3月8日)。他申请去嵩山少林寺“为国就彼翻译”,帝不允所请,敕命就西京弘福寺译经。
玄奘第三次谒见似在二月十一日己酉(3月13日)。道宣说:“上即事戎旃,问罪辽左,明旦将发,下敕(玄奘)同行。(玄奘)固辞疾苦,兼陈翻译。(帝)不违其请。”慧立记云:唐太宗嘱告玄奘“师可三五日停憩,还京就弘福安置”。
二月十二日庚戊(3月14日),古称“花朝”,即百花生日也,唐太宗率六军发洛阳,征高丽。玄奘于三月初一己巳(4月2日)还长安,居弘福寺,始筹备译经事宜,并得到西京留守、左仆射、梁国公房玄龄的大力支持。
四、关于玄奘再次申请入少林寺译经
据史书记载,显庆二年闰正月初一日庚寅(657年2月19日),唐高宗自长安出发,正月十三日壬寅(3月3日)抵洛阳宫,在洛阳住了一年。显庆三年二月初四日丁巳(658年3月13日)离开东都洛阳,于二月廿一日甲戌(3月30日)回到长安。此次高宗赴洛,玄奘亦陪从。
玄奘自“少离桑梓,白首言归”,此次在洛阳停留达一年又十日(657年3月3日至658年3月13日),才有机会“暂得还乡,游览旧廛”。玄奘生地缑氏县游仙乡控鹤里在洛阳东约35公里处,所以他自云:“奘桑梓洛阳。”玄奘的父、母(宋氏)固已早逝,就连大哥、三哥家中之人也已“零落殆尽”,只有一姐,远嫁沄州张氏(今河北省河间县)。此次玄奘在故乡,见到父母“坟陇颓毁,殆将湮灭”,“草棘荒蔓”,深自愧疚:“不能殒亡,偷存今日。”他“问访亲故”,又是“沦丧将尽”。他为改葬父母请假,“蒙敕放玄奘出三两日检校”,他以“所赐三两日恐不周币,望乞天恩听玄奘葬事了还”,乞求唐高宗能“曲怜孤请”,并感慨“岁月如流,六十之年,飒焉已至,念兹遄速,则生涯可知。加复少因求法……途路遐遥,身力疲竭。顷年以来,更增衰弱。顾阴视景,能复几何!”
正是在这种复杂的心理状态下,玄奘于九月二十日(657年11月1日)向唐高宗上表,申请入少林寺修禅观并翻译佛经。这是他自贞观十九年二月六日向唐太宗申请入少林寺译经以来,再次冒昧奏陈。但是,“帝览表不许”,又遭婉拒。
玄奘一再申请入少林寺,有着更深层的原因。
首先,他想摆脱皇帝的严密控制。道宣在评论玄奘时,说他“曲识机缘,善通物性。不倨不谄,行藏适时。”故玄奘在皇帝身旁,不得不分心应对许多宫廷俗事。仅以武则天皇后生李显为例,玄奘首先要为她的平安“加佑”(显庆元年十月),然后又为见“赤雀”致贺,称作“穹昊降祥”(十月五日),三为“佛光王”李显诞生进贺表(十一月五日),四为“佛光王”生满三日进贺表(十一月七日),五为“佛光王”满月剃发进贺表(十二月七日),六为“佛光王”周岁进贺表、上法衣(显庆二年十一月五日)。真是不胜其烦。
其次,玄奘仰慕北魏菩提流支等人在少林寺“翻经堂”翻译《十地经论》的故事[18],亦欲效仿。
再次,玄奘想在少林寺修习禅观。他说:“断伏烦恼,必定慧相资。如车二轮,阙一不可。至如研味经论,慧学也;依林宴坐,定学也。玄奘少来颇得专精教义,唯于四禅九定未暇安心。今愿托虑禅门,澄心定水。制情猿之逸躁,絷意马之奔驰。若不敛迹山中,不可成就。”众所周知,北朝以来的禅学几大流派皆源于少林寺,如:跋陀、僧稠派;勒拿摩提、僧实派;菩提达摩、慧可派等等[19]。天台宗慧思的止观禅,亦源于嵩山。
最后,从师承上追索,玄奘与少林寺关系密切。玄奘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时,师承慧休(548~645年),慧休得自少林寺的传承是:跋陀—慧光(487~536年)—道凭(488~559年)—灵裕(518~605年)—慧休,则玄奘是少林寺开山祖师跋陀下五代法孙。玄奘在长安时,从师僧辩(568~642年),而僧辩得自少林寺的传承是:跋陀—慧光—法上(495~580年)—融智—靖嵩(539~614年)—智凝(562~609年)—僧辩。则玄奘是跋陀下七代法孙。
从少林寺到玄奘的出生地,如以府店计,仅12公里,即从府店东南行,攀越“轘辕关”(今称“十八盘”),再西行1公里,即到著名的少林寺。玄奘希望“以此送终”,但不蒙允准。
五、关于玄奘的忌日
玄奘去世于麟德元年二月六日甲申子时(664年3月8日0~1时)。
道宣记云:“至五日中夜(3月7日24时),弟子问曰:‘和尚定生弥勒前不?’答曰:‘决定得生。’言已气绝。”
慧立记云:“至五日夜半(3月7日24时),弟子光(大乘光)等问云:‘和尚决定得生弥勒内众不?’法师报云:‘得生。’言讫,气息渐微,少间神游。”
冥祥所记,亦同上述所引。
然而,当今学者均以二月五日为玄奘忌日,实为失考[20]。
[1]温玉成、刘建华:《玄奘生平几个重要问题的考订》,载《玄奘研究——第二届铜川玄奘国际学术研讨会文集》,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11月。
[2]陈垣:《书慈恩传后》,《东方杂志》第21卷第19号。
[3]王国维校《水经注》卷15《洛水•休水》云:“休水……其水导源少室山……侧缑氏原,《开山图》谓之缑氏山也。亦云仙者升焉,言王子晋控鹤斯阜,灵王望而不得近,举手谢而去。其家得遗屣,俗亦谓之为抚父堆,堆上有子晋祠。……休水又径延寿城南,缑氏县治,故滑费,春秋滑国所都也。王莽更名中亭,即缑氏城也。城有仙人祠,谓之仙人观。”
[4]洛阳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洛阳市志》第14卷《文物志》,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
[5]《旧唐书•地理志》缑氏县条:“隋县,贞观六年省,上元二年七月复置,管孝敬陵。旧县治西北涧南,上元中复置治所于通谷北,今治是。”
[6]据《宋史•地理志》,熙宁八年省缑氏县为镇。但有碑记云:熙宁五年废县为镇。
[7]张锡厚:《伯2488、伯5037敦煌赋卷初考》,《敦煌语言文学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88年。
[8]王昶:《金石萃编》卷49。
[9]刘轲:《大唐三藏大遍觉法师塔铭并序》。
[10]冯承钧:《高昌事辑》,《华北编译馆馆刊》V~2,1944年4月。
[11]宋•志盘:《佛祖统纪》卷29。
[12]唐•道宣:《续高僧传•玄奘传》等。
[13]玄奘在于阗国所上表奏。
[14]唐•慧立、彦悰:《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15]元•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1,又见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3。
[16]玄奘西行在贞观二年,见宋人志盘《佛祖统纪》卷29,可知道宣等说的贞观三年乃二年之误;玄奘西行在冬季,见元人念常及觉岸的著作。
[17]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11:“十九年正月丙子,法师玄奘赍经像归于京师。……壬辰,奘如东都。二月己亥,见于仪鸾殿。”
[18]温玉成:《中国佛教史上十二问题补正》,《佛学研究》1997年。
[19]温玉成:《少林寺访古》,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1999年。
[20]王仲德:《玉华寺在中国佛教文化史上应享有一席不容忽视的地位》,载《玄奘研究文集》,中州古籍出版社,1995年。又见沈福伟《中西文化交流史》,同[4]。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像阿罗汉那些人,他不随缘,他也不变。他是不变不随缘,他证到偏真涅盘了。菩萨是在随缘里面学不变,在练功夫。诸佛如来是不变随缘,菩萨是随缘不变,随缘里头求不变。而我们凡夫就很差劲,随缘随变。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