跋陀开创少林寺


2014/9/8    热度:175   

跋陀开创少林寺
  少林寺位于河南登封市西北13公里的太室山南麓,面对少室山,背依五乳峰。寺因山而得名,清景日《说嵩》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少林寺为中国佛教禅宗祖庭和少林拳法的发祥地。
  据记载,少林寺始建于北魏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是由西域沙门跋陀创立的。
  跋陀又译为佛陀,印度人。据说他出家后,一面学习禅观之法,一面漫游各地。后来与他共同修炼的五位道友先后都已得正果,只有跋陀无所收获。尽管他勤苦修持,还是无济于事。因此,他想自杀了却此生。他的得道朋友劝导说:“修道要藉机缘。你与震旦(中国)很有缘分,为什么不到那里去修炼呢?”
  道友的话让跋陀顿开茅塞,于是跋陀开始随朋友游历各国。他们先西行,到过拂林国——就是东罗马帝国,它的一部分领土在地中海东岸。然后,又沿着丝绸之路东行,经过西域诸国,来到佛法兴隆的北魏国都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这时正是孝文帝太和十四年前后。
  孝文帝喜好佛法,因此对西域来的高僧优待有加。孝文帝为跋陀“别设禅林,凿石为龛”,供给资供。“石龛”又称“石室”“石窟”,是和尚们尘禅及观像的场所。跋陀的石龛就在大同市西郊的云冈石窟中。
  平城城内有一位姓康的富翁,特别爱好佛法。他特为跋陀建了一所小寺院,跋陀常常在这小寺院内坐禅。有一次,孩子们从门缝内看见室内似乎起了火,惊慌地报告了康家主人。但当人们赶到时,却只见跋陀依然在室内潜心坐禅。于是人们议论跋陀禅法玄妙,他已“得道”了。
  太和十九年(495年)九月,孝文帝为了进一步推行“汉化政策”,不顾保守势力的反对,迁都洛阳,跋陀也随之南迁,来到河南洛阳。孝文帝在洛阳为跋陀设立了“静院”,以供禅修,可是跋陀喜好清净,多次前往嵩山隐修。于是第二年,孝文帝又在少室山为跋陀建寺院,名为少林寺。
  少林寺既立,各地的善男信女慕跋陀之名常聚集于少林寺,人数达数百人之多。跋陀一面教弟子们坐禅,一面又辑出一些经义,供弟子们学习,少林寺蔚然成为禅学一大中心。
  跋陀是少林寺的创立者和第一位住持,他在寺内翻译了《华严》《涅槃》《维摩》《十地》等经,有弟子慧光、僧稠等人。
  关于跋陀收慧光为徒,还有一段传说故事。
  据说是在太和廿二年四月初,跋陀到洛阳城去参访,他信步漫游在大街上,忽然看到有一童子正在街上踢毽子玩,正踢,反踢,一连踢了五百个。围观的人为之鼓掌喝彩。跋陀思量:“此小儿有功夫,将来学佛法也会是好样的。”他就把这童子唤过来,用禅杖轻轻地敲敲他的头,声音清彻,知是可以培养的法器。他问道:“你愿意跟我出家吗?”童子高兴地回答:“我早就想出家了!”在与童子的家长交涉后,跋陀便将他带回了少林寺,取法名慧光。当时慧光仅十二岁。在跋陀的精心传授下,慧光终于成为弘扬《四分律》的律学大家。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口不出恶言、身无邪行,念念关怀社会、关怀众生、爱护社会、爱护众生。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有这个心。你能够这样存心,能够这样修行,一定得诸佛护念,你的烦恼就会少了。如果作贱自己,把人家的长处、好处忘得干干净净,专门看人家的恶念、恶行,变成自己一身的罪恶,就养成自己的恶心,以轮回心学佛,还是造轮回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