荼烟轻扬古寺钟
2014/9/8   热度:176
荼烟轻扬古寺钟
(韦芈)
沪上寺院成规模气候仅就龙华,静安,玉佛三家而已,其中规模最大年代最悠久当属龙华寺,佛经记载未来佛弥勒菩萨于龙华树下修行成佛,所以各地以龙华为寺名的均供奉弥勒菩萨,对于上海龙华寺来历有两个说法,其一是吴候孙权因孝敬其母于赤乌五年建造,就此而言孙坚夫人算是早期佛教徒。另一说法更复杂些富传说性,说是龙华寺由康僧会建造,说来这位高僧还是位外国人士,在俗时单名会,为西城康居国丞相长子,故出家后世人称其康僧会,前是国名后是本名,会生有佛缘视富贵如敝履,抛弃世俗荣华一意弘扬佛旨,自交趾(今越南北部)至建业(南京),路过上海龙华荡,见水天一色见水天一色,藻荇交横尘辙不染,感叹说:此地尘辄不到,颇宜清修于是结庐而居。岂料龙华荡本是广泽龙王属地,龙王行宫也建立与此,见和尚自说自话定居既不交保护费也不纳租赁金,自然生上老大的气。熟悉中国志怪古代小说的都知道龙王一般担任的是什么角色,火气大家业大,喜欢招惹狠角色,偏法力不怎么了得,孙猴子金箍棒问他借的(事实上根本就没有还),哪喳这样半人半仙的小孩子龙王也对付不了,被揭龙鳞不算还被派了个男反角,连凡人发起狠来都能欺负他一把,以前有个叫张羽的书生看上龙王家丫头了,发飙支个大锅要把海连锅煮,龙王被一讹诈立时就慌神。乖乖把漂亮女儿献上门去不算还陪上老大笔嫁妆。鉴于龙王历史上一直有欺软怕硬又比较败家的前科,所以对后来故事的延续也有章可循,且说这回广泽龙王兴风起雾来到和尚草庐,突然发现草庐上放射出一道毫光,上有五色祥云,龙王一惊挨近看见康僧会神色端详打座诵经。龙王听了一会,助人为乐的老纨绔禀性又犯了,不但免除康僧会此前搭建违章建筑的一切罚款,还表示自愿回东海去,无条件让出龙宫给康僧会兴建梵宇。于是龙宫就改建成龙华寺,康僧会此后专程到南京拜会吴国君主孙权,奉劝孙权信佛建寺塔,孙权曰:“佛生西国,入灭久远,无可取信。”慷僧会乃进言曰:“佛骨舍利,神耀无方,求之可得。”孙权被逼得没办法只能对康僧会说:”舍利可得,当为塔之”。“这原本是官僚主义拖过就算的老手腕的,没想康僧会即请期封室,以瓶加几,洗心哀求,哭出血泪,经三七二十一日,只见瓶中射出五色光。吴主大喜,亲自执瓶,泻出一粒,当即化二,共得十三颗。舍利子在光明中现大莲花,照耀宫殿。孙权命人龙华寺中又建13座佛塔,安放13颗佛舍利。梁代慧皎的《高僧传.康僧会传》说赤乌十年造的塔是“中国造塔始也”,可见龙华塔不仅是古塔,而且是中国最早的塔之一。
两种说法都和孙权或多或少有联系,佛教於东汉明帝十年(公元六十七年)正式传入中国,但一直传布於北方而未流入江南。东汉末年,一些佛教徒为避战乱,随难民一起迁居吴地,佛教才传到了江南。出生於东汉灵帝时归籍汉朝的月氏族人支谦居士,以博学多才被吴主孙权拜为博士,尽辅导太子之责,并翻译了许多佛经。其时,因避战难到吴地的还有安息国高僧高世安等。就此历史来推断孙权建寺也不全是无稽之谈,但后人托名可能性还是更大些,中国人习惯凡是傍上个有名有姓的角色,这样名顺言章腰杆自然坚挺。
三国旧物我们现在是看不到,但历史应该至少可以上溯到唐一代,唐大诗人皮日休写有《龙华夜泊》的七绝诗,诗云:
今市犹存古刹名,草桥霜滑有人行。尚嫌残日清光少,不见波心塔影横。
由此诗可见那时候就传说有龙华寺和龙华塔,但已寺塔都已经湮亡,有说龙华寺在唐黄巢起义时候焚于战火,考虑到皮日休是晚唐诗人时间上却也吻合。龙华寺院重建传说是吴越王钱椒所为,江南一带传说与钱先生有关联特别多,海宁射潮也是他,现在留下海宁观潮的习俗。钱椒最有名是陌上花开缓缓归那个典故,宋太祖能允许他夫人回来省亲,待遇比起投降宋的其他诸侯如南唐李后主,后蜀孟旭等来简直云泥之别,大概因为钱是主动投降,享受火线起义缴枪不杀的特别优惠待遇。龙华寺重建还是和这位钱先生有关系,据说钱椒某次船过龙华荡,隐隐约约听闻风吹梵钟,也不知道真是佛法普度还是心理暗示(在这个地方做了这么多年的最高行政领导,钱椒应该是知道龙华寺的由来的),反正该着钱先生破财,钱椒让手下人四处一打听,手下回报此处是三国龙华寺遗址所在,于是钱椒认定这是佛的暗示,让他出资重建古刹。这个故事真假还是无法判定,但龙华寺钟声斐名沪上那是确实,明清时期沪上八景龙华晚钟恭列其中,清代归懋有诗曰“较胜寒山夜半闻”,当然这八景都是老一辈分的事情了,现在提起来年轻上海人知道恐怕不多。
龙华寺前有龙华塔,去龙华寺未见山门先看到塔巍峨耸着,通体橙黄,刹杆高扬,龙华塔为七层八面砖木结构,晚于龙华寺五年建造,也就是说始建于公元247年,现在我们所能见到龙华塔砖身和基础部分是宋代遗物,可能就是宋初钱椒建造的那部分,由于龙华寺建成后多次遭到焚毁,现在寺院主结构是清光绪年间按宋代原貌仿制的,所以龙华塔在龙华寺诸景观中历史最悠久,也是上海地区保存最完好的宋代建筑,龙华塔巿檐有廊,重重飞檐高翘,每层平座栏杆随塔身转折,牙檐下悬挂著八只古色古香的铜铃,微风吹动,五十六只铜铃传出清脆之声,犹如天界佛音,早时的龙华塔铃是有声音的。现在我们听到的哑铃,据说是被雷击,铜铃从此无声。塔顶层有铁制覆钵、露盘和套在一根铁刹上的七重铁环,顶端有葫芦状的宝瓶。这些装饰称为七相轮,佛教徒视之为镇塔之宝。传说早年塔顶露盘里终年有水,并有二尾金色鲤鱼游跃其中,即逢大旱水亦不涸。现在塔顶已无露盘。但有人说在青浦县泖湖中的泖塔上见过;又有人说在泖湖里见过。
龙华寺殿宇巍峨金碧辉煌,布局按照宋代禅宗的枷蓝七进制,这也是龙华寺初建于宋代的一个证据,七殿依次为弥勒殿、金刚殿、大雄宝殿、三圣殿、观音殿、方丈宝殿及西厢配殿,东西有三层巨檐的钟鼓楼,曾列为上海八景之一龙华晚钟就是指的此处,现悬有清光绪20年铸造的青龙铜钟,高约二米,直径达1.3米,重5吨余,另有罗汉堂、客堂、茶室。殿东花苑有百余年牡丹1株,寺内有宝,分别是明代“千叶宝莲毗卢遮那佛”一尊,钦赐“赐承恩堂龙华佛寺之宝印”金印一颗。另有清代韬明禅寺石幢一座,见得寺内自然可看到展览。大凡中国名寺院都会有些藏宝,这也是通常事情但龙华寺院佛像有两处与众不同,倒是可一看,一是龙华寺有两尊弥勒塑像,天王殿供的是弥勒的菩萨像,弥勒殿供的是化身像,俗称“布袋和尚”,这是因龙华寺为弥勒道场。二是大雄宝殿,其他寺院大殿主尊两侧,或是“十八罗汉”,或是“二十诸天”,而龙华寺大殿内罗汉诸天一个不缺甚是热闹。
龙华寺每年三月三日惯来有场盛事,那就是观桃花节。三月三、到龙华,四月八、到静安。是上海民谚民俗,到龙华寺看的是桃花,龙华寺前有桃花林,每到三月初春龙华寺内牡丹和龙华公园桃花竟相开放,云燕霞蔚;寺院内,佛事道场,香烟缭绕;寺院外,庙会兴盛,车水马龙,善男信女簇拥其中,佛家的清幽与市井的热闹交织融合也算相得益彰。上海佛教界比较入世,大概是因为寺院多在闹市缘故,前些日子轰动一时的柯受良淬死上海事件,法事超度就在龙华寺内三圣殿进行,与上海其他两大名刹比较龙华寺还算相对偏僻,说到身处闹市物我两忘,首推静安寺。农历四月初八到静安寺逛庙会,为早年上海民俗,清光绪七年(一八八一年)四月初八适逢释迦诞辰,静安寺大殿竣丁,住持鹤峰举行浴佛节庆典,四乡数十里善男信女云集响应,由此每年一度的静安庙会正式开始。而今静安寺外寸土千金传统的庙会自然无法继续了,一九八四年重开的静安庙会,也是另觅宽阔之处举行的。
静安寺位于上海南京西路,历来是上海繁华地段,查阅了寺志发现最早建成于赤乌十年,正是建造龙华塔的那一年头,建寺人恰巧也是前面说到的康僧会,康僧会是天竺人,出生于中国出家于交趾,高僧传说到他为开教江表乃杖锡东游传播佛法。静安龙华两寺的由来都与他有关系,由此我有些怀疑这两个传说本就是同一件事,后来时间久了牵强附绘成两个寺院源头,相比之下静安寺是正本概率或许更大,因为寺内以前有碑文名为“赤乌碑”,据说三国旧物,如果确实那到真是物证了。赤乌碑是静安寺内八处名胜之一,这八处名胜得以流传全依仗元末年诗僧寿宁将编纂的《静安八咏集》,收录了元代著名文人杨维祯等对静安八景赤乌碑、陈朝桧、虾子潭、讲经台,沪渎垒、涌泉、芦子渡、绿云洞的咏赞。静安寺可能开始于三国的另一个物证来自南宋绍熙四年(公元一一九三年)杨潜在《云间记》关于静安寺一条中记载到——沪渎重玄寺为吴大帝赤乌中建,也与康僧会入吴地传法建寺相关。静安寺的赤乌碑早已不存,但杨潜是绍熙四年时华亭县(松江县前身)知县,古称「云间」,知县主持纂修地方志,其中所言不能说完全无稽之谈,可惜就是这个记载最早出处还是来自静安寺志,和我翻阅资料重合,为考证出静安寺的由来,在寺志之外还是需要另寻些资料才可旁证,写这篇文章期间我特意翻阅了三国志未寻找到可相对应的蛛丝马迹,也是一大憾事。
《静安八咏集》现还流传,所咏颂八景却都先湮灭殊为可叹。关于八景颇有些趣闻,前些日子我在上海新民晚报上看到一则典故说到是虾子潭的故事。
宋代时候静安寺神僧智俨,一次啖虾一斗,卖虾的渔公来要他付钱,智俨没钱可付,就将虾子全部吐回寺门前小潭中。虾子居然全活了,但已无芒。此后,潭中便产这种无芒虾,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无芒虾尚出产于静安寺沸井,直到沸井被填没后这样独特的生物才告绝迹。由此可见沸井和虾子潭是相通的,沸井是静安八景中保留时间最长的一景,在静安八咏集里称为涌泉,寿宁和尚纂《静安八咏集》记载:“泉在寺之阳,广袤者半寻。陷若温泉,突沸犹火鼎,俗呼为沸井。有亭翼然其上初,依师将迁寺,以为龙湫,遂定其址。凡岁旱,祷于泉辄应。”可见“沸井”之名早已见于著录,涌泉又名天下第六泉,有诗文曰
蟹眼已过鱼眼生,池内争看第六泉;终朝泉涌常如沸,静安寺外共留连。
这篇传说是北宋苏轼的诗文,但文句比较粗糙,我觉得可信度不高,但出处是元代的《至元嘉禾志》,在志中另有文评论涌泉:“尝有戏浴其中者,深二三尺下,气稍温。”说明涌泉得到第六泉之誉在元志合年之前,只是在八咏集子里一直没见这个称呼提及很是奇怪。
涌泉淹没和租界扩张有关,光绪二十五年静安寺一代被划入公共租界,之后租界修建马路,涌泉水源被切断,沸井景况日益不济,到六十年代南京路改造时被填摸没,九七年地铁工程时候井栏部分又被挖出,被挖出部分应该是同治年间重筑护井石栏,当时由著名书画家胡公寿题字“天下第六泉”。
静安寺历代屡经兴废,最早静安寺原址在吴凇江畔(也就是现在的苏州河),后因江潮危及庙基南宋时候迁到现在的地方,清一代又因战乱,失火等各种原因多次重建,比如光绪六年就由胡雪岩等出资重建过,1912年全国佛教协会成立,会址就在静安寺由此可见静安寺来佛教界的地位,当时的会长是寄禅法师,也就是一般大家熟知的八指头陀。次年,寄禅为保护全国寺庙财产,赴京请愿未果,不幸圆寂于北京法源寺。上海及全国佛教界在静安寺召开追悼大会,太虚大师在会上提出“教理、教制、教产”三大革命说,对全国佛教影响很大。1913年3月,中华佛教总会在静安寺如开首次全国代表大会,会议推选冶开、熊希龄为会长,清海为副会长,圆瑛为参议长。
静安寺近代由禅宗趋向密教,一九四七年子孙丛林改为十方选贤制丛林,即方丈不再由本寺和尚师徒继承,而是向全国招聘选贤能住持。一九五三年,当时方丈持松法师在寺内设立真言宗坛场,真言宗即密宗在我国主要流行於西藏,汉地自五代隋唐以来失传,现在静安寺院三圣殿後的二层楼上仍设有密坛,挂有甚多曼茶罗。
直言宗有系统的咒术、仪礼、俗信。修法时口诵真言咒语(语密)、手结契印(身密)、心作观想(意密),三密相印,就可即身成佛。修法之际还需有坛场,配置诸佛菩萨和法器。僧人嗣阿闍梨位时,设坛举行灌顶仪式。静安寺的真言宗坛场共分五个坛:孔雀坛,供奉孔雀明王像,左右两壁悬挂密迹金刚像;护摩坛,供奉金刚萨埵像;大坛,中间供奉大日如来像,两旁供奉不动明王像和爱染明王像;圣天坛,供奉如意轮观音像;诸天坛,供奉大黑天像和河利帝母像,左右两壁悬挂十二天像。另外,护摩坛、大坛、圣天坛的左右两壁,都挂著八大祖师像,每个坛中又供设著真言宗各种法器。真言宗坛场建立以来在此坛场授受密法,以受灌顶者不下数万人。持松法师湖北荆门人,早年曾经主持过常熟兴福寺,三次去日本求习两部大密法,得阿阇黎位,后成为静安寺主持,著述《密教通关》等二十六种行世,堪与律宗高僧弘一法师(李叔同)相媲美。
近年来静安寺还有件大事,就是新加坡刘姓居士所捐一座大玉佛像被请进大雄宝殿,这座玉佛是大陆目前最大玉佛,重达一万一千多公斤,远超过沪上名刹玉佛寺里著名的那两座缅甸玉佛。由于体积实在太过庞大,奉安时不得不拆除了门墙才得以请进寺门。说到玉佛自然就想到玉佛寺,虽说玉佛寺里两尊佛大小远逊于静安寺院新请玉佛但知名度则远高于他。玉佛寺兴建也应两座玉佛到来而为,清光绪八年,普陀山慧根法师入印度礼佛,后过缅甸在当地华侨赞助下,开山取玉雕琢了玉佛五尊携返普陀山。路经上海留下了最大的两座一为坐佛一为卧佛,于上海江湾一带立寺院供奉,辛亥革命时期庙产移作他用,将玉佛改放在公园中,也幸亏如此这两尊佛像才逃过了战火劫难。战事结束原庙宇被毁有人将玉佛请到现在地址,仿照宋代禅宗庙宇风格建成,我在某本资料上看到地产是属于李鸿章家族,可能是李的六弟李凤章或者是长子李经方,确实与否记不太清,只凭印象而言未经考证。
玉佛寺香火颇盛,在沪上可说首屈一指,寺内设有佛学院,毕业学生多在龙华,静安等古刹里居要职,玉佛寺近年兴旺与此多少有关联,因是佛学院玉佛寺内藏书为沪上禅院之冠,玉佛楼珍藏不少古代造像、绘画珍品及清刻全套乾隆版本《大藏经》178函7168卷,还有民国时期影印的宋代《碛砂藏》、《频伽藏》(即《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日本的《大正大藏经》和《续藏经》及《藏文大藏经》)等。这些卷帙浩繁的藏经共7000余册,是国内比较完整的藏经处。玉佛寺与其他上海寺院区别之处还在于在青浦有下院报国寺,明代旧筑原先是关帝庙,在当地颇有名气近年为玉佛寺收购改为下院。
玉佛寺前有很大片楼盘,名为玉佛苑,一说风水极佳开发商赚了不少钱,想是仰仗着佛光普照,只这佛光也照得太为直接,却失得一个普字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倓虚法师是近代天台宗的祖师,他亲眼看到念佛往生、预知时至、没有害病的,有站着走的,坐着走的,他看到二十多位!他的老师是谛闲老和尚,老和尚有个徒弟是个锅漏匠,住在温州乡下小庙。谛闲法师就教他一句“南无阿弥陀佛”,教他“你就念这一句,念累了你就休息,休息好了接着再念,什么都不要想,专念这一句”。锅漏匠三年没出门,就念这句阿弥陀佛,真的成就了。这天,他跟护法老太婆讲,明天不要替我烧饭了。到第二天中午,老太婆到庙里来,看到他站在房间里面,走到面前仔细一看,死了。谛老赶紧下乡来,一去一往三天。他这个徒弟死了以后站三天!看到徒弟走得那么自在,谛闲法师很欢喜:“你总算没有白出家,你的成就,那些讲经研教的大法师、丛林的主席方丈也比不上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