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魏和北周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


2014/9/8    热度:396   

西魏和北周的佛教概况——中国佛教史话之四十
  方 之

  西魏和北周,都是两个时间不长的朝代。西魏建都长安,先后三帝,共22年(535—556),三帝都信奉佛教。但是长安的佛教,曾因北魏太武帝(424—452)拓拔焘灭佛,遭受过大破坏,佛事活动比较消沉。西魏文帝(535—550)元宝炬即位之后,“常行信舍,每运慈悲。大统元年(535),造般若寺,拯济孤老,供给病僧。诵《法花》①,身持净戒,起七觉殿②,为四禅室,供养无缺”(《辩正论》卷三)。西魏的另外两个皇帝——废帝(55l一553)元钦和恭帝(554—556)拓拔廓,统治的时间都很短,因此他们自己虽有佛教信仰,但对佛教事业无所作为。 西魏朝政一直操纵在宇文泰③手中。西魏恭帝三年(556),宇文泰死,其子宇文觉灭西魏,自立为天王,国号周(北周)。北周先后五帝,共25年(557—581)。五帝之中,除周武帝(56l—578)宇文邕反对佛教外,其他四帝都信仰佛教。
  据唐法琳《辩正论》卷三说周孝明帝(557—560)宇文毓曾造卢舍那佛及二菩萨像,高二丈六尺;又造等身檀木像等,“丽极天成,妙同神制”。
  周保定元年(561)宇文邕即帝位,是为周武帝(561—578)。他起初也是信奉佛教的。唐法琳《辩正论》卷三说武帝宇文邕曾造锦释迦像,高一丈二尺;又造菩萨、圣僧、金刚狮子等图像围绕佛塔,在长安建宁国、会昌、永宁三寺,度僧尼一千八百余人。这样一位对佛教有信仰的皇帝,为何一反常态会反对佛教呢?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点:
  1、他是当时少数民族(鲜卑族)中愿意接受中原汉族文化的统治者,表
  示要以儒治国,要行周礼,其目的是要取得汉族人士的支持。
  2、他受周宾和卫元嵩二人的鼓动。前者是道士,后者是还俗的僧人,两人
  都极力诋毁佛教,武帝受他们的影响很深。
  3、他迷信纤纬。在北齐流传一种纤纬,传说黑衣人要当皇帝。这种传说在北周当然也是存在的,武帝宇文邕深信不疑。当时的僧人都是穿黑衣,因此他感到厌恶。
  基于上述原因,周武帝宇文邕开始反对佛教。据史书记载,起初他只是排定三教的次序。如建德二年(573)十二月,他召集群臣、沙门、道士开会,讨论三教的排列先后。他有意识地将儒教排在先,道教次之,佛教最后。建德三年(574),他又先后几次召集御前会议,讨论佛道二教的优劣,在会上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会议无结果而散。他就命令司隶大夫甄鸾评论佛、道二教,鸾遵旨写了《笑道论》三卷,嘲笑道教之肤浅。武帝阅后,心甚不快,将《笑道论》当众焚毁。另有释道安著《二教论》十三篇,论佛、道二教之优劣,武帝阅后,亦未改变他灭佛的决心。但是他又怕只灭佛,不灭道,可能遭人物议。于是他在这一年(建德三年)下诏废除佛、道二教。他说:“初断佛、道二教,经像悉毁,罢沙门、道士,并令还民”(《周书·武帝记上》)。周武帝宇文邕执意要毁灭佛教,他就佛教本身又罗列了三条“不净”的理由。他认为:
  1、释迦牟尼曾娶妻生子,是主不净。
  2、佛法中主张出家人可吃三净肉,是法不净。
  3、僧徒不守戒规,佛时就有派系,是众不净。
  所以他说,“主、法、众具不净,朕意将除之,以息虚幻;道法中无此事,朕将留之,以助国化”④。由此可见武帝灭道是假,灭佛是真。
  周武帝宇文邕灭了北周的佛教之后,于周建德六年(577)伐北齐取得胜利,他认为这是灭佛的“功德”。于是他又在原齐首都邺城召集僧尼开会,宣布要废除佛教。当时有些佛教徒与他抗争,但无济于事。其中有慧远法师(慧光的弟子)厉声对武帝说:“陛下今恃王力自在,破灭三宝,是邪见人,阿鼻地狱⑤不简贵贱,陛下何得不怖?”武帝勃然作色曰:“但令百姓得乐,朕何辞地狱诸苦?”慧远又说:“陛下以邪法化人,现种苦业,当共陛下同趣阿鼻(地狱),何处有乐可得?”慧远可以说是胆大,在大庭广众之中,竟敢与武帝争辩,其勇气受到人们的钦敬。但是佛徒的抗争,未能改变武帝消灭佛教的决心。于是齐境三百万僧尼悉令还俗,所有佛寺,皆作王公大臣的住所。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周武灭佛比魏武灭佛文明一些,他没有采取屠杀政策,这是值得后人称道的。
  周武灭佛之后,曾设所谓通道观,从佛道二教中选有名望的人物一百二十人入观,称为“通道观学士”。从表面上看,佛道平等,但实际上是抑佛扬道。周武帝灭佛的事件,中国佛教史上称为第二次“法难”。
  周武帝宇文邕灭北齐后不到一年,就病死于军旅。其子宇文贇继位,称为宣帝(579)。这时又开始恢复佛教。宣帝本人“重隆佛日,光后超前”(《辩正论》卷三)。他造像一万余躯,写《般若经》近千部,并且“六斋⑥不替,八戒⑦靡渝”(同前书)。但这时并无正式的僧人,就是有,也是带发称为“菩萨僧”。
  北周的二十五年中,武帝灭佛,先后只有四五年的时间,其余诸帝在位时,佛教盛行。关于北周的译经,据唐智升《开元释教录》卷七载:“从闵帝元年(557)丁丑至靖帝大定元年(581)辛丑,凡经五帝二十五年,沙门四人,出经、论一十四部二十九卷。”译人和译经,分别概述如下:
  (一)沙门攘那拔陀罗,华言智贤,波头摩国人,善三藏教典,尤精律部。周明帝二年(558)于长安旧城婆伽寺与阇那耶舍(下文详)共译《五明论》一卷。
  (二)沙门阇那耶舍,华言藏称,又称胜名,摩伽陀国人。“专修宴坐,妙穷定业”(《开元录》卷七),与弟子耶舍崛多(下文详)和阇那崛多(下文详)于武帝保定四年(564)至建德元年(572)在长安旧城四天王寺译出《大乘同性经》等六部一十五卷。
  (三)沙门耶舍崛多,华言称藏,优婆国人,与暗那崛多一起,在四天王、归圣二寺译出《金光明经》等三部八卷。
  (四) 阇那崛多,华言志德,北印度揵达国人,于周武帝时在长安四天王寺译出《金色仙人问经》等四部五卷。
  北周的译经大致如此,都是周武灭佛以前的事。至于北周时代的高僧,唐道宣《续高僧传》中只收入13人,其中义解1人,习禅4人,护法3人,感通2人.遗身2人.兴福1人。
  北周时代的寺院,唐法琳《辩正论》卷三说有931所,僧尼人数无记载。这可能是北周末期的情况。因为周武灭法时,所有僧尼已被迫还俗,寺院都改作他用。在当时的北周全境,既无僧,也无寺。宣帝即位,准许恢复佛教,但无剃除须发的僧人,所以法琳就索性不记僧数。直到北周灭亡,隋朝兴起,才正式三宝重建,佛教才走上正常发展的轨道。

  注释:
  ①即《妙法莲花经》。
  ②七觉殿:佛者觉也。七觉殿可能就是七佛殿。
  ②宇文泰(507—556),代郡武川(在今内蒙古)人,鲜卑族。公元534年,北魏孝武帝被高欢所逼,逃出洛阳,西奔长安,宇文泰即拥帝与高欢对抗,为大臣相,专制西魏朝政。
  ④请参阅郭朋著《中国佛教思想史》上卷页733。
  ⑤阿鼻地狱,即无间地狱,谓此地狱中受苦无间断。
  ⑥六斋,即六斋日,就是农历的每月初八日、十四日、十五日、二十三日、二十九日、三十日。
  ⑦八戒:不杀、不盗、不邪YIN、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花歌舞观听、不坐眠高广大床、不非时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 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什么是功?什么是德?功是功夫,德就是你的受用、你的收获。你今天念佛是功,心地清净是德。念到功夫成片是功,往生不退是德,这叫功德!佛法所讲的是断悭贪而布施。以悭贪心在佛门布施有没有收获?有收获,那不是功德,是福德,福报。反正你布施总归是有福,果报是三界之内有漏的福报。功德跟福德不一样,福德可以给别人,我的福报很大,我不享,我可以送给你享,你能得到功德不行,功德就是我的智慧、我的才艺,无法给人,我的禅定、般若、持戒也无法给人。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