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寺庙建筑


2014/9/8    热度:352   

  峨眉山寺庙建筑,历史悠久,规模宏大,构筑精巧,布局合理,与雄伟旖旎的山水景色融为一体,是丰富瑰丽的人文景观与得体独厚的自然景观的有机结合,其梵宇宫殿、庭阁桥廊,或隐于密林处,或立于翠蜂之颠,或建于幽壑之上,或依于危崖之畔,依山取势,不拘一格,飞角重檐,令人叫绝。故千百年来,峨眉山以“普贤道场”、“天下名山”著称于世,1996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通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联合国专家评价说:“峨眉山每一座寺庙,都可以列入世界文化遗产”。

  “寺”是从秦代以来官舍的统称,汉代中央各行政机关的九个官府合称“九寺”,九寺中的“鸿胪寺”是负责国宾的礼宾司和国宾馆,明帝在永平中,就在鸿胪寺接待了印度来的腾、法两位高僧,永平十一年(68),明帝下令在洛阳城西雍门外建立了一座专供僧人居住、传经的白马寺,这就是我国寺之开始,在印度僧人居住的地方称“伽蓝“。在我国凡是僧人居住或供奉神佛的地方后来又统称寺庙。

  相传峨眉山最初的一座寺庙是一世纪东汉明帝时所建造的普光殿,唐时改名“光相寺”,据宋范成大《峨眉山行纪》载:“光相寺”亦板屋数十间,无人居,中间有普贤小殿可见汉时的“普光殿”当比唐时的“光相寺”更加简陋,也可能就是树皮搭盖、仅供普贤牌位的一间棚卢而已。随着佛教的发展,经两晋而隋唐、而五代到了两宋则日趋昌盛,延至明、清而达鼎盛时期,方圆150公里的山峦、峰壑,分布着大小寺庙,十里一大庙(庵、院、殿、堂)一百多座,所谓“五里一小庙,十里一大庙,”真是香客如云,香火旺盛。

  由于峨眉山山高风大,霜雪剥蚀,多数寺庙都经历过坍塌、焚毁的厄运,如金顶华藏寺自明万历年三十一年(1603)妙峰禅师创建后,因火劫而四次重建,创建于晋的普贤寺(即万年寺),唐时扩建成大寺,宋、明继续增修几次失火仅存无梁砖殿,1954年人民政府拨款按原貌修复,故峨眉山保存至今或修葺的寺庙仅有26座。这些寺庙多系明、清建筑,虽不及极盛时期壮阔,但就报国寺、伏虎寺、清音阁、洪椿坪、仙峰寺、洗象池、金顶华藏寺、万年寺等八大寺庙而言,亦浓缩了那个时代的建筑特征,仍体现出宏伟、典雅的风貌。

  寺庙建筑特点

  由于中国最早的佛寺,是在官府的基础上建筑的,所以历代的寺庙建筑,与封建统治阶级的官府、宅第、宫殿,在形式上没有多大区别,但峨眉山现在的寺庙,除保留了封建官府、宅第、宫殿建筑的某些共同特点外,还融进了川南民宅的建筑形式。

  木质框架式结构:以木梁、木柱组成的框架式顷构,使屋檐的重量通过梁架传到柱上。柱起承重作用,墙起隔断作用,这种框架结构合乎科学原理,极其牢固,所谓“墙倒屋不塌”。明、清以前寺庙建筑,在屋檐下有纵横交错、逐层向外挑出的“斗拱”,它起着支承荷载的作用,而在明、清的建筑中则简化成将梁直接放在柱上,檐下的“斗拱”,就变成装饰品了。如报国寺山门的“斗拱”、伏虎寺牌坊的“斗拱”;万年寺山门的“斗拱”,均属装饰性的,报国寺山门上的“半拱”圆当不还有“云峰”、“千古万载”、“胜景”和字字样,以及“法轮”、“花草”图案,这就更强调了它的装饰性,框架结构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横梁竖柱榫头的穿逗连接,使建筑成为一座稳固的整体。几千年来的民宅建筑,都是采用的这种结构形式。

  1:屋顶丰富多彩:屋顶的多样性,体现了建筑的艺术性,峨眉山的寺庙,一般小庙多为“悬山”式大寺有四面坡的“重檐庑殿”,如万年寺的弥勒殿、巍峨宝殿等,显得宏伟壮观,有上半部为“悬山”,下半部为四面坡的“歇山顶”如伏虎寺的弥勒佛殿、华藏寺的普贤殿(金顶)等。这些屋顶极富变化,体现出一种雄伟、壮阔、飞扬、舒展的风貌清音阁的接王亭则是“歇山重檐”,玲珑典雅,还有清音阁的牛心亭,为六角攒尖顶,凤凰堡六角重檐的“圣积晚亭”。多数屋顶都必须屋脊高作,有的作螯首、龙头、宝顶等装饰性处理,翘角飞檐、如鸟翼伸展,优美柔和的曲线与粗壮沉着的直线(柱),构成纵横变化、和谐统一的线条美和形式美,寺庙中还有另一种特殊的屋面,不用泥瓦,而用金属,从洗象池以上,因气候寒冷、风刮雾浸、雪压,故古有铜瓦、铁瓦、锡瓦三殿,今已改用铅皮覆盖,如洗象池、卧云庵等。

  2:庭院式组合:峨眉山寺庙一般由若干单座建筑前后连串,或加隔墙,分成几个部份;或围墙环绕成为一个整体,形成院中有院,曲折幽深,步步深入,布局井然,如报国寺便是一座典型的庭院式建筑格局。从山门进弥勒殿下、大雄宝殿、七佛殿、普贤殿、虽呈三个台阶段,但都在中轴线上,横轴线上都有对称的建筑,山门与弥勒殿为一大院,左边有钟楼,法物流通处,右边是相对的鼓楼、茶园。弥勒殿和大雄殿又为一个大院。横轴线上左为“观堂”又是一院,右边进入花影亭又为一大院,大雄宝殿后台阶上七佛殿是一排单体建筑,左为吟翠楼,右为待月山房,各有一个小天井。再上一个台阶为普贤殿,上是藏经楼,沿普贤殿右侧下至七佛殿,右侧是峨眉山佛教协会,再下至大雄宝殿右侧为“祗园”,一墙之隔,通过圆门便是花影亭,这里有亭有池,有名贵花木,十分幽静宜人,当游人步入其中,会使劳倦顿消。该寺红墙围绕,占地60余亩,为入山第一大寺,蔚为壮观。伏虎寺、华藏寺也都是这种建筑格局,这种庭院式建筑,是中国封建社会“长幼有序,内外有别”的思想意识的产物,中间的大雄宝殿是主体建筑,供至尊无上的释迦牟尼佛,体现了“唯大唯雄”的思想境界,最后一殿高且幽深,供峨眉山的道主普贤菩萨,另外僧客舍也按这种指导思想安排,颇有讲究。

  3: 依山取势:前人构筑寺庙颇具匠心,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设计适合的形式。如雷音寺,地处山脊,依岗傍路,面积狭窄,于是打破寺庙格局,傍路处运用虚脚楼处理,建成一座小巧玲珑的农家住宅式的四合院,无山门,进门即弥勒殿,第二殿大雄殿,两侧僧客堂,构成一个天井左边客房和走廊就是虚脚楼。又如遇仙寺,位于九岗子下的坡道上,是一座小庙,因地势所限,路从庙中穿过,1989年才将坡道貌岸然改在庙的右侧。洪椿坪居天池峰下,由于受地形限制。山门偏左,不在中轴线上,山门后为一三合院,前有照壁,第一殿观音殿与大雄殿构成一个四合院,大雄殿非常别致,殿前为台阁式,石阶从两侧而上,另外,一线天的栈道也是依山取势的例证。

  4: 无梁砖殿:无梁砖殿是万年寺建筑群中风格迥异的独特建筑。全部用砖作材料,仿印度“萃堵坡”样式,建于明代万历二十九年(1601),顶部是半球形的穹隆顶,象一口锅覆在长宽16米的一个正方形墙体上,门窗的形制是仿木结构雕饰,檐下也有仿木结构装饰,屋顶四角还塑了四只鹿子,表示吉祥。“萃堵坡”的饿造型、构思比较原始,以半球体象征宇宙,半球用砖砌成,具有明显和稳定感和重量感,四百年来,经历了5至7.9级的地震18次,仍完好无损,这座建筑矗立在万年寺建筑群中,成了万年寺的象征,更加突出了佛教的特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现在造作恶业,对于以前的恶种子是助缘,会增强它们的影响力;对于以前的善种子是障缘,会削弱它们的影响力。所以,你造作恶业之后,如果继续造恶业,你之前的恶种子就得到愈来愈多的助缘,力量会愈来愈强,所谓「恶贯满盈」,将来结成更强的恶报。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