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史迹瑞像画初探
2014/9/8   热度:268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台南艺术学院,艺术史与艺术评论研究所,2003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出版年代】2004年
【文章标题】敦煌史迹瑞像画初探
【文章作者】林敬真
【指导教师】潘亮文
--------------------------------------------------------------------------------
【中文关键词】敦煌|史迹瑞像
--------------------------------------------------------------------------------
【中文摘要】佛教史迹绘画是由圣僧故事、佛教历史遗迹、瑞像图、佛教感通等大量的故事题材和尊像组合而成的,在敦煌壁画横跨的时间从初唐至宋初,虽其普遍性不如一般敦煌依据经论而绘制的经变或是早期佛传故事题材,但它于各时期不同的表现内容和方式,也同样反应着当时敦煌佛教信仰与政治势力的影响。目前最早出现史迹壁画时间是初唐,它仅表现于第323窟,主要以连环漫画同时有观看顺序的方式被安排于南、北壁上。此窟题材与表现方式相当独立于其它中唐以及归义军时期的史迹瑞像绘画,因其表现的题材内容,加上历史事件的相互配合,笔者初步认为初唐此窟的史迹绘画即反应了当时武后自立为周王的政治情势。
中唐主要表现题材以于阗与印度为主,其表现方式主要是有一定顺序组合排列约三十至四十多幅尊像于西龛顶四披,大多数尊像并配合题记说明。主要因为于阗国题材在汉文文献中多数并无描述,虽于藏文《于阗教法史》、《于阗国授记》、《牛角山授记》等文献中稍有提及,但仍不足成为壁画依据的文本,加上于阗与其附近考古发现相似于龛顶四披尺寸与尊像姿态的木板画,所以认为中唐西龛顶四披的史迹绘画依据图本的机会相当大,而且图本的最初来源很可能即是于阗。
晚唐归义军时期,第9窟甬道顶,继承与改变了中唐部分于阗与印度的题材与图像表现,并加入其它于阗、印度与中国史迹题材后,重新组合成以于阗国牛头山为主的史迹绘画。从此曹氏归义军时期有数量相当多相似于第9窟的史迹绘画表现于甬道顶,只是随着时代越往后,牛头山的装饰越趋繁复。在中唐时期于阗国的史迹题材数量已经相当突出,至归义军时期它们俨然成为当时史迹绘画表现的主角。而且这时史迹绘画已经不同于中唐时期西龛顶四披单纯图像的移植,题材被有意义性的重组于敦煌壁画上。笔者认为此时期史迹绘画的表现,某种程度反应着归义军政权想把敦煌建立如于阗国一样,成为一个独立的佛教国家的企图。
总之我们从敦煌史迹瑞像绘画题材与表现方式的演变与传承,的确多少可窥见依着不同政治需求结合授记与感通思想的佛教艺术呈现。
--------------------------------------------------------------------------------
【英文摘要】Paintings of Buddhist historical events, composed of plenty of tales and sacred images such as monks’ stories, Buddhist historic remains, auspicious images, and Buddhist communication, span a period from early Tang to early Sung Dynasties. In spite of their lower popularity than that of paintings for Buddhist classics or early Buddhist stories, their varied genres and presentations reflect the influences of Dunhuang’s Buddhism and political powers that time.
It was in early Tang when historical paintings appeared for the first time. Only in Cave No. 323, the paintings were sequentially arranged like comic strips in the north and south wall. This cave’s subjects and presentation are greatly different from historic auspicious image painting in middle Tang and Uprising Army period. Considering the themes and coincidence of historical events, I think this cave’s paintings have well reflected the political atmosphere in which Empress Wu enthroned herself.
Khotan and India are the themes of paintings of middle Tang. Thirty to forty sacred images are arranged in fixed order around the top of the west shrine, with captions of the sacred images on it. Due to the lack of description of Khotan in mandarin literature, Khotan motif failed to become the base of mural paintings in spite of its slight mention in Tibetan literature of《Li-yul chos-kyi-lo-rgyul》,《Li-yul lung-bstan-pa》, and《Ri-Glang-ru lung-bstan-pa》. On top of that, board paintings similar to the sacred images around the shrine top were discovered in Khotan and its vicinity, chances of historical event paintings around the west shrine of Middle Tang to base on picture albums that were initially from Khotan are strong accordingly.
Paintings on the corridor top of Cave No.9 belong to Uprising Army period in late Tang. These paintings inherit and mix some of the changed subjects and images about Khotan and India with other historic subjects of Khotan, India and China to create paintings of historic events on Bullhead Mountain of Khotan. Since then, a large number of paintings of historic events similar to those in Cave No. 9 had appeared on the corridor top, and as time went by, decorations on Bullhead Mountain became more elaborate. The number of subjects on Khotan’s historic events was striking in middle Tang, and in Uprising Army period the subjects became the themes of historic event paintings. Paintings of historic events at that time were different from the pure transplanted images around the top of the west shrine. The subjects were sensibly arranged on Dunhuang’s mural paintings. I think paintings of historic events in that period somehow reflect Uprising Army regime’s attempt to transform Dunhuang into an independent Buddhist country like Khotan.
In short, we can definitely catch a glimpse of Buddhist arts affected by different political conditions through the evolution and passage of Dunhuang’s paintings of historic events and auspicious images and their presentations.
--------------------------------------------------------------------------------
【论文目次】
章节目次
前言1
一 研究动机、目的1
二 前贤研究成果1
三 研究方法2
第一章 史迹瑞像故事绘画图像辨识3
第一节 敦煌佛教史迹瑞像绘画作品现状3
第二节 初唐第323窟内容分析6
一 南壁6
二 北壁7
第三节 中唐时期第154、44窟内容分析10
一第154窟南壁与龛外北侧塑像10
二 第44窟甬道顶11
三 小结12
第四节 中唐、五代、宋各窟西龛顶四披内容分析12
一 第231窟西龛顶四披12
二 第237窟西龛顶四披18
三 中唐第236西龛顶四披23
四 五代第72窟西龛顶四披26
五 第449窟西龛顶四披29
六 刘萨诃故事30
七 小结31
第五节 归义军时期以甬道顶为主的表现31
一 晚唐31
(一)第85窟甬道顶的南北披32
(二)第9窟甬道顶与南北披32
(三)晚唐第340窟甬道顶与两披38
(四)小结38
二 五代38
(一)甬道顶与南北两壁38
(二)南璧39
1 榆林窟第33窟39
2 第220窟40
三 宋40
第六节 小结41
第二章 敦煌佛教史迹绘画文本与图本的探讨42
第一节 初唐时期──第323窟作品图文探讨42
一 南壁作品内容的考证42
二 北壁作品内容的考证53
三 小结68
第二节 中唐时期及其以后图文探讨70
一 于阗国题材 71
(一)于阗国史迹瑞像相关文献71
(二)文献数据与作品、题记间的检视76
(三)小结84
二 天竺国题材85
(一)文献数据与作品、题记间的检视85
(二)小结100
三 中国题材102
(一)文献数据与作品、题记间的检视102
(二)小结105
四 其它题材106
(一)文献数据与作品、题记间的检视106
五 非壁画的史迹瑞像图107
(一)敦煌遗书108
(二)于阗附近的考古物109
六 结语110
第三章 敦煌史迹画的意义111
第一节 初唐史迹画之意义111
第二节 中唐西龛顶四披史迹画之意义性112
一 屏风表现内容与史迹画的关系113
二 南、北壁内容与史迹画的关系114
三 中唐西龛顶四披表现的内容115
四 小结116
第三节 归义军时期牛头山为主史迹画之意义117
结语119
第一节 初唐119
第二节 中唐120
第三节 归义军时期120
--------------------------------------------------------------------------------
[ 参考文献]
(一) 参考书
史苇湘,〈世族与石窟〉,《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2年
李永宁,《敦煌大辞典》,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页62
李正宁,〈索勋、张承奉更迭之际史实〉,郝春文编,《敦煌文献论集》,沈阳:
辽宁人民出版社,2001年5月,页114-126
王尧、陈践译注,《敦煌吐蕃文献选》,四川:四川民族出版社,1983年8月
石璋如,《莫高窟形》,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1996年
安应民,《吐蕃史》,宁夏:宁夏人民出版社,1989年3月
羽溪了谛,《西域之佛教》,贺昌群译,上海:商务印书馆,1933年5月
季羡林等 校注,《大唐西域记校注》,北京:中华书局出版社,2000年4月
俄罗斯国立艾尔米塔什博物馆、上海古籍出版社编集,《俄藏敦煌艺术品》Ⅲ,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12月
宿白,《中国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画介绍(一)〉,《敦煌研究文集》,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
1982年,页332-353
孙修身,〈莫高窟的佛教史迹故事画〉,《中国石窟 敦煌莫高窟四》,北京:文物出版社,
1987年3月
孙修身 编,《敦煌石窟全集12 佛教东传故事画卷》,香港:商务印书馆,1999年9月
敦煌研究院编,《敦煌石窟内容总录》,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年
敦煌研究院编,《莫高窟供养人题记》,北京:文物出版社,1986年12月
张云,《丝路文化-吐蕃卷》,浙江: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12月
达仓-班久加加措于公元1434年撰,陈庆英译,《汉藏史集》,西藏:西藏人民出版社,
1986年12月
荣新江,《于阗史丛考》,上海:上海书店出版,1993年12月
荣新江,《归义军史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11月
谢稚柳,《敦煌艺术叙录》,上海:上海出版社,1955年
魏普贤(Helene Vetch),《法国学者 敦煌学论文选萃》,〈敦煌写本和石窟中的刘萨诃传说〉,
北京:中华书局,1993年12月,页430-475
苏远鸣(Michel Soymie),〈敦煌石窟中的瑞像图〉,《法国学者 敦煌学论文选萃》,北京:
中华书局,1993年12月,页51-176
欧阳修、宋祁撰,〈列传一 后妃〉,《新唐书》,卷七六,北京:中华书局,1975年
刘眴等撰,〈西戎传 于阗〉,《旧唐书》,卷一四八,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刘眴等撰,〈本纪第六 则天皇后〉,《旧唐书》,卷六,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刘眴等撰,〈列传一三三 薛怀义传〉,《旧唐书》,卷一八三,北京:中华书局,1996年
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九七,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Paul Pelliot,Pelliot’s Mission in Ccentral Asia The Grottos of Dunhuang,Paris-Librairie Paul geuthner,
1914
R.E.Emmerick,Tibetna Texts Concerning Khotan.London: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67
(二)期刊论文
王冀青,〈有关金山国史的几个问题〉,《敦煌学辑刊》,1982:3,页44-50
巴桑旺堆,〈藏文文献中的若干古于阗史料〉,《敦煌学集刊》,1989年:1,页69-73
史苇湘,〈刘萨诃与敦煌莫高窟〉,《文物》,1983年:6,页5-13
李玉王民,〈敦煌莫高窟第三二一窟壁画初探〉,台湾2002年东亚绘画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台湾大学,2002年6月,页4-7
金维诺,〈敦煌壁画中的中国佛教故事〉,《美术研究》,1958年:1,页70-76
马世长,〈莫高窟第323窟佛教感应故事画〉,《敦煌研究》,1982年试刊第二,页80-96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介绍(二)〉,《敦煌研究》,1981年试刊第一,页98-110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介绍(三)〉,《敦煌研究》,1982年试刊第二,页88-107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介绍(四)〉,《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总第三),页39-55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内容考译(五)〉,《敦煌研究》,1985年:3,页63-70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介绍(六)〉,《敦煌研究》,1986年:2,页30-35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故事画内容考译(七)〉,《敦煌研究》,1987年:3,页35-42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画内容考译(八)〉,《敦煌研究》,1988年:1,页3-8
孙修身,〈莫高窟佛教史迹画内容考译(九)〉,《敦煌研究》,1988年:4,页26-35
孙修身、党寿山,〈凉州御山石佛瑞像因缘记考译〉,《敦煌研究》,1983年创刊号,页102-107
张振新,〈谈莫高窟初唐壁画《张迁出使西域》〉,《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1年7月,
页115-119
陈祚龙,〈刘隡诃研究─敦煌佛线解析之一〉,《华冈佛学报》1973年:3,页34-56
赵青兰,《敦煌研究》,〈莫高窟吐蕃时期洞窟龛内屏风研究〉,1994年:3,页49-59
荣新江,〈于阗国与瓜沙曹氏〉,《敦煌研究》,1994年:2,页111-119
荣新江,〈归议军即其周边民族的关系出探〉,《敦煌学辑刊》,1986年:2,页31
樊锦诗、赵青兰,〈吐蕃占领时期莫高窟洞窟的分期研究〉,《敦煌研究》,1994年:4,页77-79
卢向前,《敦煌学辑刊》,〈金山国立国之我见〉,1990年:2,页14-26
霍熙亮,〈莫高窟第72窟及其南壁刘萨诃与凉州圣容佛瑞像史迹变迁〉,《文物》1993年:2,
页32-47
谢生保,《敦煌研究》,〈敦煌李氏三碑研究综述〉,2000年:2,页107
饶宗颐,〈刘萨诃事迹与瑞像图(摘要)〉,《敦煌研究》,1988年:2,页42-43
苏远鸣(Michel Soymie),〈敦煌石窟中的瑞像图〉,《法国学者 敦煌学论文选萃》,北京:
中华书局,1993年12月,页,51-176
Soper.A.C,〝Representation cf Famous Images at Tun-huang〞Artibus Asiae 1964:27,p349-364
Joanna Williams,“The Iconography of Khotanese Painting.”East and West,1973:23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家讲的“爱别离苦”,这个事实真相我们并不难懂。你只要观察世间人生离死别,你去体会那种心情,你就了解。再亲爱,夫妻、父子、朋友,一定要别离!现在你怎么样爱护他也没用处,到生离死别的时候,谁也没有办法照顾谁。佛教我们放下,所以你能放下,真正是圆满;放不下,那是严重的错误。放下就少带业了!各人所造的业不一样,各人在六道里头随业受报,在六道里头轮回,死了以后,不知道到哪一道去了!生离死别,哭泣没用,后悔也来不及!六道确实是不究竟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所以真正能够永远在一起的,只有一个方法,念佛求生净土。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