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晋祠文物与其价值概况
2014/9/8   热度:340
山西晋祠文物与其价值概况
一、晋祠的文物与价值
晋祠,位于太原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晋水源头,占地面积130余万平方米,是奉祀西周初晋国开国侯唐叔虞的祠堂。据史籍记载和专家考证,晋祠的历史至少有1500余年,是一处集自然山水、古建园林、雕塑碑刻等集于一体的著名风景名胜区,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首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晋祠,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古典宗祠园林建筑群,现存有三百年以上的建筑98座、塑像110尊、碑刻300块、铸造艺术品37尊。在一处文化遗产中保存有如此众多的文物精品,实属罕见。晋祠是集庄严壮观与清雅秀丽,宗祠祭祀建筑与自然山水完美结合的典范,也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极为罕见的瑰宝。
晋祠现存最早的主体建筑圣母殿,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殿四周围廊,为我国现存古建筑中的最早实例。她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对研究中国宋代建筑和建筑发展史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宋代建筑鱼沼飞梁,造型奇特,巧夺天工,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在世界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也具有较高的科学、艺术、研究价值;金代建筑献殿,结构稳固,梁架轻巧,既为大殿,又巧似凉亭。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被国家文化部鉴定为国宝建筑。
圣母殿内的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也是世界雕塑史上最伟大的作品之一。晋祠宋塑开创了中国雕塑史上一个新的时代,对于后世雕塑发展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晋祠现存碑碣中,以唐太宗李世民亲自书写的《晋祠之铭并序》和唐代女皇武则天亲自作序的《华严经石刻》最为珍贵。《晋祠之铭并序》碑制于唐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是一通集史学、文学、政治、书法为一体的丰碑,是文笔俱佳的行书杰作。它开创了中国行书碑文之先河,是一部研究、探讨盛唐时期的政治、文化、文学、书法艺术等方面的珍贵的“石史”。刻于唐武周圣历二年(公元699年)的《华严经石刻》,在中国佛教的建宗立说、传译经论及佛教经典的保存与传播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价值。
晋祠的文物价值,中国建筑、园林等方面的专家做出了如下评价:
1、晋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的有机结合代表了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
2、晋祠的自然山水与人文建筑、雕塑,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3、晋祠可作为一种最完美、最成功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具备了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条件。把晋祠这个具有世界性突出价值的艺术杰作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将更有利于对它的保护。
二、晋祠的文物保护现状
晋祠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前,依靠地方政府修缮保护。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主要由中央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拨款维修,成立法定专门机构保护管理。1952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成立山西晋祠古迹保养所,1958年更名为山西晋祠文物管理所,1967年更名为山西晋祠文物保管所。1990年太原市人民政府批准又更名为太原市晋祠博物馆。
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主要采取了如下措施进行保护管理:
(1)依法保护
现行有关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化法》。
现行有关法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实施细则》、《山西省文物保护实施细则》、《山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办法》、《太原市文物保护和管理办法》、《太原市晋祠保护管理条例》等。
(2)公布文物保护单位、划定保护范围
为有效保护晋祠文物古迹,1961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晋祠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3年根据晋文字(1986年)第1号《关于做好文物保护单位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划定工作的通知》的要求,我们对晋祠进行了实地勘测,结合本市城市建设的实际情况划定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晋祠的保护范围及建设控制地带。《晋祠保护区总体规划》中的绝对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属于世界遗产保护概念中的“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属于世界遗产保护概念中的“缓冲区”。
(3)维修保护
五十年来,晋祠在各级党政领导的关怀支持下,历年都投资修缮,除正常维修工作外,根据“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的方针,还做了不少重点项目的修缮。如五十年代对鱼沼飞梁、献殿的修缮;六十年代对中轴线两边建筑的修缮;八十年代对奉圣寺山门过殿、大殿的搬迁保护;九十年代对圣母殿的修缮,使晋祠古老的历史文化重新焕发了青春;进入21世纪以来,更是加大了文物保护的力度,2003年5月,投资40万元,完成了晋祠国宝建筑鱼沼飞梁的落架大修工程,更换了桥下已腐朽的承重木构件及桥面石质,有效地解决了桥面渗水导致古桥损坏的问题,使这一国宝建筑重放异彩,焕发了青春;2004年在悬瓮山上恢复修建了悬瓮寺。
(4)采用现代科技手段进行测绘、建档
九十年代以来,利用近景摄影测量技术对主要古建筑进行测绘,记录建档;并利用国内最先进的埋条透气法古树复壮技术对祠内古树名木进行保护复壮;请防微振和环境振动工程研究所多次进行工业振动对古建筑及雕塑危害的观测。
(5)维修保护现行的技术手段
晋祠的维修保护主要依据历史文献,碑刻题记,严格遵守“不改变原状”的原则,采取传统工程手法与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圣母殿修缮过程中,对柱子墩接,木构件加固,柱础粘接,石勾栏加固,壁画保护揭取都采用了现代高分子材料粘接、传统铁箍加固相结合等方法,使维修过程中尽可能地保留了原有构件,体现了文物的原真性。
三、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情况
为了更好地保护人类文化瑰宝,使晋祠这一珍贵的世界文化遗存永久传世,按照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标准,根据晋祠文物所具备的价值,在山西省、太原市两级党委和政府以及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于2001年9月正式启动,并取得了实质性的成果。晋祠周边环境得以改善,为广大游客提供了舒适、优美的旅游环境。
经过不断加强和完善硬环境,优化软环境,晋祠风景区逐步形成了人文景观相交融,独具“古祠、古镇、古园林”风貌和“晋祠、晋阳、晋文化”脉络,融传统文化、田园风光、自然景观于一体的特色文化景区,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游客。2002年接待游客约50万人次,2004年接待游客约56万人次,呈逐年上升的趋势。
一是召开了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专家论证会,邀请国家文物局、建设部、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及省文物局的专家对申报工作进行可行性论证;委托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制作了《晋祠保护规划》,并于2002年4月6日通过专家论证,现已上报市政府。
二是成立了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领导组,并制定了实施方案;2002年3月21日,经山西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委员会第28次会议批准并颁布实施了《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
三是代中国政府制作的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中英版文本,经国家文物局及有关专家审核,目前,一审文稿已修改完毕。申报必须的光盘、录像带、幻灯片已进入后期制作阶段。关于申报晋祠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请示,已于2002年3月下旬由山西省人民政府报国家文物局。
四是委托山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的《晋祠建设项目》立项报告书,于2002年4月19日经省计委批准正式立项;《晋祠旅游区基础设施建设基础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通过专家论证;晋祠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资金概算RMB1.72亿元,主要通过国家、省、市专项金和自筹四个渠道解决。
五是祠区环境整治
晋祠背倚悬瓮山,前临晋泉水。为有效保护晋水资源,于1991年2月山西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太原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太原市晋祠泉域保护条例》。2001年太原市人民政府制定了《晋祠保护区总体规划》,经专家论证并报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实施。该规划的主要原则和目标是:突出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协调保护区内文物、风景、旅游、交通和居民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努力创造历史文化遗产环境,限期清除保护区内违章建筑和构筑物,将晋祠保护区建成文物保存完好,自然环境协调的文物古迹和游览胜地。
2002年10月—2003年5月,投资2770万元,完成晋祠大循环水工程。在晋祠东庄营打了五眼水井,埋设输水管道5449米,对景区内渠、湖进行了防渗、护砌等处理。恢复了晋祠难老泉、公园南胡、北湖景观。再现了晋祠“一沟瓜蔓水,十里稻花香”的美丽景象。
2002年以来投资1.36亿元资金,先后完成晋祠景区道路、广场、停车场工程;晋祠景区环境综合整治工程,包括青石路面铺装(6万余平方米),园林绿化、美化(16万平方米),拆除与晋祠景区不协调建筑物5万余平方米。
四、今后的文物保护发展规划
总体目标 通过进一步依法保护、依法管理,建立起完善的保护体系,使晋祠的文物古迹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建立起完善的旅游服务和科研管理体系,拓展游览欣赏空间,改善文物保存环境;实现规划布局结构的调整,使布局结构趋于合理;环境控制区内山区林地覆盖率达70%以上,晋祠的历史环境得到恢复;注重科研、展示与宣传工作,加强管理机构自身建设等。使晋祠成为文物史迹保存良好、旅游便利、设施完备、环境优美、管理体系完善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区和世界文化遗产。
(一)保护
进一步加强规划管理工作。严格按照《晋祠——天龙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所规定的保护原则和措施,加强规划管理,对晋祠文物区进行综合治理。
1、遵循文物保护原则,有计划地进行对晋祠文物的保护维修。
2、抓好晋祠难老泉水治理的研究与实施,减轻因缺水问题对晋祠风景文物景区的影响。1年内完成方案制定,2年后彻底恢复难老泉景观,解决现存的环保问题。
3、继续进行文物保护维修。近期内完成晋祠古树名木的复壮,5—10年内完成鱼沼飞梁、水母楼的修缮和悬瓮山原有建筑悬瓮寺、读书台和无影塔的恢复等工程。
4、从2002年开始分期分批进行科学地修建保护。
5、继续进行大气环境质量与小气候监测,进一步充实研究力量,完善实验设施,建立起能够适应当前文物保护研究的实验室。
6、在两年内完成晋祠文物安全技术防范系统安装工程,做到人防和技防相结合,确保文物安全。
7、在五年内完成晋祠文物区内的环境治理、恢复原有渠系。
8、进一步加强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工作,增强每个干部、职工与当地民众文物保护意识,在全社会树立起“保护文物、人人有责”的良好风尚,让公众充分认识到保护好晋祠文物这一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性。
(二)研 究
1、继续开展文物保护科学技术研究,解决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包括古建筑保护的进一步研究、难老泉水调查及其治理方法研究、古树木发育状况与保护调查、塑像碑碣的剥落风化状况与采用科学技术保护、壁画保护材料研究、风化速度监测、馆藏文物的防虫、防损坏等的科学技术保护研究措施等一系列科研项目,为文物维修保护提供适当的材料、技术和方法。
2、创办《晋祠研究》、《傅山研究》、《董寿平艺术研究》等学术期刊。从2002年起不定期出版《晋祠研究》和《傅山研究》、《董寿平艺术研究》学术刊物,为研究者提供学术园地,以全面促进国内外学者对晋祠文物研究的学术交流。
3、加强基础资料建设,为研究者提供翔实、准确资料。3年内采用近景摄影测绘技术,完成晋祠文物区全部古建筑、古树木、石雕、碑刻、雕塑、壁画与馆藏文物的科学记录工作。实现图书、摄影、测绘、音像等资料的计算机管理。
4、进一步调动员工积极性,大力开展学术研究。从2002年起实行研究成果奖惩制度。成立学术评审小组,鼓励研究人员多出学术成果。从2002年起,5年内陆续出版一系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专著,发表一批重要的维修保护、园林建设的文章。
(三)宣传与展示
1、拍摄一批宣传晋祠悠久历史文化的艺术影视作品,出版反映晋祠文物与风景的音像制品,开放现有的放映厅,以有效的宣传方式,向公众展示晋祠的文物价值。
2、增添宣传设施,开辟两处展示厅与影视厅,为公众提供全面了解和认识晋祠的场所。建立包括晋祠古建、雕塑等的模型和复制品以及代表晋祠的旅游纪念品,晋祠文物区内与馆藏文物的史料、实物历史照片、图片以及研究成果与保护建设状况等内容的展室。
3、加强讲解队伍建设。配备和培养一批掌握英、法、日等语种的讲解人员,并不断将最新研究成果充实到解说内容中,进一步提高讲解水平。
4、加强对外宣传,积极筹备晋祠文物与馆内藏品的艺术展。
(四)旅游管理
1、依照《晋祠——天龙山风景区总体规划》和《太原市晋祠保护条例》,以保护好现有文物为前提,综合考虑晋祠旅游资源开发与保护、环境保护、地方经济发展的关系,使之相互协调共同发展。
2、以保护晋祠文物与馆藏文物为主,合理调整分配各类用地。按照晋祠文物区用地功能,将晋祠文物区划分为古建筑欣赏部分、碑刻、石雕部分、雕塑部分、壁画部分、馆藏文物部分、佛教、道教游赏区、旅游服务区、研究管理区八个部分。
3、完善参观区内的供水、供电、卫生间、通信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及各种指示性标牌,进一步提高接待能力。
4、加强晋祠文物区秩序整顿,限制个体照相数量,对参观区内已有的旅游服务行业实行规范化管理。
(五)管理机构自身建设
1、在现有文物保护基础上,建立实验室,拓宽研究范围,把晋祠博物馆建成具有先进水平的文物保护研究机构。
2、继续加强对各类专业人才的培养、引进,提高整体业务素质和管理水平。
3、成立“晋祠文物保护基金会”,为晋祠保护工作的全面开展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
四、依照国际文物保护宪章恢复历史面目
依照国际历史文化遗产法规,依照实施《晋祠——天龙山风景区总体规划》,清理、改造晋祠视线内影响景观的建筑,3年内迁出保护区内的晋祠村,5年内有选择地恢复晋祠堡墙、堡门、市楼等,使晋祠真正成为一处幽静高雅的风景名胜区,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各项标准。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要忏除业障,首先要知道,什么是业障?乱心是业障,妄想是业障,烦恼是业障,忧虑是业障,牵挂是业障……如果心上没有这些,业障就统统消除了。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