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坝——众神的舞台
2014/9/8   热度:283
阿坝——众神的舞台 唐贞观年间,松赞干布率大军攻松州(今松潘县)迎娶文成公主,占领松州以西地区后,大批自称“阿里娃”的阿里人从吐蕃腹地移民到川甘青三省交汇处,这些“阿里娃”就是今天阿坝人的先祖。
世世代代生活在阿坝的“阿里娃”不仅传入、包容苯教、藏传佛教等各种宗教教派,而且还建造了40多座寺庙。今天的阿坝几乎囊括了藏传佛教所有的教派,包括宁玛派、萨迦派、格鲁派以及在西藏都几乎绝灭的觉囊派。各种教派和寺庙有不同的风格教规、礼仪习俗,加上既有冰川雪峰又有高山峡谷的自然风貌,使阿坝成为充满探索色彩的旅游胜地。
郎依寺寻踪苯教
苯教是藏族的原教,辛饶米沃在苯教的地位就好象佛教中的释迦牟尼。辛饶米沃的诞生地“魏摩隆仁”被教徒们描绘得详细而充满神秘,但没有人知道“魏摩隆仁”到底在哪儿、是否真实存在。也许它只是苯教徒精神上的一块圣土,如同佛教徒们眼中的极乐世界——“香巴拉”。
苯教徒相信吐蕃史上第一位藏王——聂赤赞普,就是从天界下凡的。吐蕃的第一至第七代赞普,因名字中均带“赤”字而被后来人称为“七赤天王”。那是苯教盛行的年代,赞普们都对苯教信奉膜拜,且亲自修炼,穆赤赞普还成为苯教密宗的大成就者。
跳神原是一种巫术艺术,早期苯教就用跳神这种舞蹈来驱鬼娱神,祈祷吉样。而正式作为藏传佛教寺庙舞蹈的跳神,源于公元8世纪赤松德赞时期。当时藏族僧侣将西藏上风舞、苯教巫舞与印度瑜珈派面具神舞相结合,创造了一种以"驱鬼镇邪'伪主旨的宗教舞蹈,并在兴建桑耶寺的奠基仪式上表演获得成功。这便是跳神——又称“羌姆”(藏语蹦跳之意)的雏形。
兰措玛寺辨析红教
公元11世纪,藏传佛教形成了第一个教派——宁玛派。该教派奉行的是莲花生大师自8世纪流传下来的教法,宁玛教徒声称其历史比其它教派早300年,因而称为“古、旧”,藏语音译为“宁玛”。该教派僧人只戴红色僧帽,又称红教。阿坝县洼尔玛乡的一个山洞是白诺杂纳长期修炼的地方。如今阿坝县的宁玛派都将白诺杂纳视为祖师,无数教徒敬仰膜拜。
按佛教说法,佛有三世可分,燃灯佛为过去佛,弥勒佛属未来佛,当代是释迦牟尼时代,这一时代去以后,将会开始未来佛,即弥勒佛的时代。弥勒佛藏语称为"悬巴",转悬巴即指转弥勒。仪式中僧队抬着未来佛以大经堂为起点,在锣鼓法号声中沿着寺外的转经廊行走一周,表示迎请未来佛早日降临人世普度众生。
彩绣佛像是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藏族人把他视为观世音、文殊、金刚手三怙主的化身。如同遍及藏地的塑像唐卡,宗喀巴大师的绣像如文殊菩萨一般,跏趺而坐,左臂高悬经书,象征无上的智慧,右手高持宝剑,象征斩断分明。还有头上尖尖的标志性黄帽。传说宗喀巴幼年时等候寺院主持给他们颁发僧帽,由于站在队尾,轮到他时红色僧帽已发光,活佛便顺手拣了一顶黄色的僧帽给他戴上。宗喀巴一直戴着这顶黄帽,后来他一手创建了格鲁派,就取黄色作为新教的象征,格鲁派“黄教”之名由此而来。
宗喀巴弟子数十万之众,影响深远。达赖和班禅是他的两大弟子转世系统。大师的亲传和再传弟子将他的清净法脉传遍了中国西南、西北各少数民族地区和北部满蒙地区,成了明清两代王朝朝廷信奉的主要宗教。
晒大佛是藏区人民的传统宗教仪式,每年的晒佛会上,寺庙会将寺内珍藏的巨幅彩绣佛像取出,展示于寺庙晒佛台、山坡、或巨岩的石壁上。格尔登寺的晒佛在寺前举行,人们将各色哈达抛于佛像上,同时抛撒玉米、青稞、大米等谷物。结束时,长角号、锣鼓唢呐再次响起,寺内僧人将展过的唐卡佛像送回寺院。藏民们纷纷冲上前去,弯下腰拾捡刚刚落于地上的那些谷物。他们相信这同样能带来幸福平安、五谷丰登。
“煨桑”仪式
护法神庙是寺庙的重要组成部分,供奉本寺护法神,内有庙宇、桑烟台和神箭堆,僧民出远门或家中发生丧事,都会到这里抛撒龙达,举行“煨桑”仪式,祈求护法神保佑平安吉祥。神庙正中是桑烟台,坛内柏枝燃烧,桑烟升起,寺里规定女人不允许燃烧柏枝,因此来这里的女人只能在庙外买了柏枝,再交给丈夫、朋友代替扔进桑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至心受持,不生疑惑’。任何一种佛法,只要有人做到这八个字,没有不成功的。所以说,只念一个佛的名号,只要至心受持就有如此大的功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