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宁寺大佛:信仰与艺术的结合
2014/9/8   热度:239
这天是夏日里难得的凉爽天,我们前往位于城南天宁寺桥附近的天宁寺。快到天宁寺时看到一个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市场一半在装修,一半在营业,嘈杂纷乱。到了天宁寺的正门我们敲门入内,院内安静整洁。拜会了当家的法恩法师后,我们在寺内找到了近日报道的那尊楠木大佛的雕刻者马云峰先生。马先生屋内挂着他自己的一些与佛教相关的作品。为我们沏了一壶清茶,马先生开始讲述他与佛教造像的因缘际会。
关于佛像,马先生笑说:“我们想把佛像造成独一无二的”。佛像背后有很多艰辛与故事,马先生娓娓道来:其实现在的天宁寺院落是早先的天宁寺的塔院,相当于塔林,去世的和尚葬在这里。所以天宁寺古塔的前面是接引殿,应该供养管未来世界的阿弥陀佛。佛教中佛、法、僧为三宝,一个寺院要如法、有生气,三宝不可少,天宁寺现在有僧人、有佛典、再有这样一尊佛像,万事具备。马先生为天宁寺的复建在天宁寺已经呆了5个年头了,问他是否信佛,是否是居士,马先生对此未回答 ,只是说:“我对佛教有感情,不然很多事都做不下来。”佛像花费了马先生跟他的两个徒弟两年半的时间,其间得到了各方的支持和好心人的帮助。佛像的高度是有一定讲究的,并不是一味地追求最高最大,佛像在殿堂内要达到一定的高度这是有规定的。设计好了佛像,资金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佛像总共需要28方楠木。最早是雍和宫给了2方楠木,马先生和两个弟子就开始了雕刻造像,有时候四处集的资没了,可又不能停下来,马先生就得四处想办法,跟商人买楠木讨价还价。也遇到过商人听说马先生是为了造佛像需要楠木,就慷慨解囊帮他解决一些。就这样磕磕绊绊完成了佛像。
马先生是学西洋造像的,后来在中国佛教协会工作后,因为各地寺院和造像的修复,他开始接触佛教的东西。艺术是相通的,马先生渐渐爱上了佛教艺术,还不断地学习佛教方面的知识。他认为佛教艺术不同于其他的艺术形式,佛教首先是信仰,信仰当中有很多不可违背的东西,如果你违反了,这就不是佛教,也不是佛教艺术。比如佛教造像,不能随心所欲,想怎么造怎么造,佛教是有戒律的,什么事情都有规定,对造像也是有很细致的规定和要求的。在原始佛教的典籍中有很多散落其间的关于造像的规定,佛教传到中国后,后人就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总结出了关于造像的规定,集结成一本经,叫做《造像度量经》,这是清代的事了。到现在如法的工匠造像应该要参照这本经。马先生说在一些细节上还是需要作调整,比如规定肩要有三头宽,但是造像如果真是这样,就不符合中国人的审美标准,佛像看上去会很别扭,所以很多时候会把肩改为两个半头宽。马先生说现在很多工匠仅仅是工匠,他们不是艺术家,他们对自己的作品没有感情,所以那件作品很多时候也是失败的,没有灵气。好的造像他的眼睛应该是可以眼神交流的,这尊阿弥陀佛造像,你从3个角度去看,都会发现它是在看着你的,而且你会感觉你可以用眼神与它沟通。这就是因为雕塑者是带着感情去做这件事的。佛教中说佛有80种好,比如耳垂到肩、两手及膝,这些是因为释迦牟尼是教主,这是信徒对他的一种夸张的赞美,如果按此去造像,会很不符合人们的审美,这就需要造像者用技巧去处理,这做起来很不容易。
我们到接引殿里礼拜了佛像,发现正如马先生所说,佛像从侧面看来是有一定的倾斜度的,这样人们从正面看去,就能看到佛像的脸而不是下巴,这也是一个很巧妙的处理技巧。楠木大佛弯月眉代表慈,张弓眼代表悲,人虽需要仰视,但却不感觉被逼迫,而是一种想倾诉的愿望。我们在佛像面前不由得生起虔敬之心,同时也感谢那些为艺术付出的人们。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讲的「吃亏是福」,这个话讲得非常正确,吃亏的人到天堂,不肯吃亏的人到地狱。不肯吃亏的人,现前所得到的小福报、小甜头,享受的时间很短。吃亏的人现在很苦,受苦的时间不长,将来到天堂享福的时间长。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