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郊外历代石窟及摩崖造像(续完)


2014/9/8    热度:643   

济南郊外历代石窟及摩崖造像(续完)


荆三林
四、唐代石窟及摩崖造像

  唐代在济南近郊方面造像的地区集中于佛慧山。在开元寺的前后石崖上,自大门旁东崖起,有大的石窟一,中有坐佛一尊,头部被毁,最近修理,另安装了一泥头,下半由于油漆不厚,尚可看得出是唐代的遗物,雕刻精美,设计周密。再进,于南崖间有造像一排。再前又一大窟,也有像。北崖有大小佛像崖窟颇多,佛像及胁侍等大小造像数十尊。虽经修理,由于涂色不厚,很可以看出是唐代的遗物。艺术虽不是如何高明,但在历史的意义上来说,他是继黄石崖北魏造像及千佛山、玉函山等地的隋代造像而向前作了更普遍的发展,他有着唐代艺术的特征,还是唐代佛教史及艺术史上在山东发展这一支的遗物。此外,据“山左访碑录”载有佛峪的“遇缘造像”,附注出“正书四行,乾元二年三月五日”;并载有“金刚会碑”二方,注“开成二年四月”云云。按清乾隆“历城县志、金石考”一卷所载“佛峪造像记”注“在城东南三十余里佛峪寺西北悬崖”。现录拓本“金刚会碑”原文一段如次:
  “大唐□金钢之会碑 石弥勒像赞并序。齐州历城县维那刘长清等八人,为□中金刚经邑会之长,曾同邑内信直者十数公,俱理南灵台山禅大德僧□方为出世之师,师以太和六年受灵岩寺请命诣阙进本寺图,将谢圣旨,再许起置镇国般若道场之鸿泽,师行能二备,慕止京畿,首末三秋,无疾而谢世。维那刘公等,痛惠焰绝照,法镜沉光,无明益昏,大道荒塞。乃率邑内诸人等家财,同心奉为□故禅大德建此弥勒像一个,侍菩萨二个,于南灵台山先师安坐之地,上答生前法诲之恩惠矣。□(略)同冀入龙华之大会也。(略)开成二年岁次丁巳四月甲午朔功德主及都维那邑人等一百一十人,结金刚经会,每会书经一卷,每至正月十八日、九月十五日设斋一中,以表众缘标于此。碑院主□行勤、功德主刘长清、都维那王升朝、维那刘君义、维那刘征品、维那李士良、维那张敬宗、维那王士义、维那李绾、维那张少林,僧元忠、僧楚文、僧居政、僧思□、僧广□、僧简裕、僧善,尼体幽、尼元□、尼志坚、尼坚行,邢忠信(以下信男女共一百三十七个人名略)”
  在这个碑文上给我们显示了三点:其一,是所造的像为三尊,即一佛二菩萨。其二,是造像者计有碑院主、功德主、都维那、僧尼以及信徒;在信徒之中有兄弟数人的。其三,即这个造像的目的一方面为纪念已死的“僧□”,另一方面则为结金刚会的标志。这个目的和旧来所有造像的只为亡父母亲故祈福亦不同;这就是说,自唐之后佛教的信仰似比已往更为普及,但在造像的规模上说以这样多的群众力量所造只为三尊,是规模较以往越来越小。
  在柳埠神通寺遗址西崖上,有一区大规模的唐代龛窟及摩崖造像,保存相当完整,造像记亦很清晰;其年号有唐武德、贞观、显庆、文明。按武德为唐高祖年号,贞观为唐太宗的年号,显庆为唐高宗的年号,文明为睿宗的年号,是皆在初唐。造像者身份,有贵族如南平公主、驸马都尉刘元意、赵王福等;有官僚如上骑都尉刘操、章丘县令王怀质;有僧尼及平民等人。其造像目的,大都为亡父母及亲属祀福。如南平长公主、赵王福等的造像,据造像记即为:
  “显庆二年南平长公主为太宗文皇帝敬造(造一笔者)像一躯。”
  “大唐显庆三年九月十五日齐州刺史上柱国驸马都尉渝国公刘玄意敬造□像供养。”
  “大唐显庆三年行青州刺史、清信佛弟子赵王福为太宗文皇帝敬造弥陀像一躯,愿四夷顺命,家国安宁,法界众生,普登佛道”。
  按“新唐书”、“诸公主列传”,南平公主为唐太宗李世民之第三女“(初)下嫁王敬直,以累斥岭南,更嫁刘玄意”(即刘元意)。旧唐书称赵王福为“太宗第十三子也,贞观十三年(639)受封,……咸亨元年(670)薨”。按唐太宗死于贞观二十三年(649),显庆二年(657)为太宗死后之第八年,其子女及女婿皆为之造像祈福。此外,有刘操为亡妹祈福造像,陶□为亡儿造像,等等。并也有因天灾而集体造像者,如“永淳□年□月,为天淡侧□诸村,史□王元□百余人等,世泽□,设斋造像”。“永淳”是唐高宗的年号。按唐书高宗记载永徽元年(公元650年)济南大水,“新唐书,五行志”载永隆元年(680)“大水,溺死者甚众”,此百人的集体造像,当是为他们于水灾中集体而死的父母亲属造像祈福。
  造像山崖比济南高为二百六十公尺左右,即高出山角六十余公尺,比四门塔所在的山角高三十余公尺,与之东西相对。造像崖高十三公尺(大石崖处),南北共长六十四公尺(合市尺为十九丈二尺多),遍崖都有大小佛龛及造像。自北而南,最北一号大石窟,大佛像一尊,高二公尺六寸五分,头周一公尺二寸,底宽一公尺九寸五分,此外小佛像五尊,左上角小龛一,内有佛像一尊。再南为二号大石窟,规模较大,门有一石柱。其内造大佛像两尊,中间有赵王福的造像记石刻一方。北边大佛像高二公尺八寸,宽一公尺八寸五。南边大像高二公尺六寸五,宽一公尺,四周小佛像十九尊。再南为散布的小龛共十五个,一号造像四尊,二号造像一尊,三号造像一尊,四号五号各一尊,六号二尊,七号三尊,八号九号各一尊,十号八尊,十一号一尊,十二号二尊,十三号一尊立佛像,体态较高大美丽,刘元意造像记即在此像旁。十四号一像,十五号二像。再南为一区集体的摩崖造像,共三十五尊,旁有“□□奴妻赵造□□□”造像记石,此为旧各金石志录所无。再南有石窟一,我们编为第三号,大佛像三尊,北边的高一公尺七寸五,底宽九寸,中间的高二公尺,宽一公尺二寸。南边的高二公尺一寸,底宽一公尺二寸五,周回摩崖刻造大小佛龛罗列,共有造像八十二尊,为千佛崖之精华所在。造像记十一石,唐贞观十八年僧□德造像记即在此。崖头上还有较大佛龛二,大像二尊。再南又一石窟,编为第四号,大佛像一,高为二公尺五寸五分,底宽一公尺二寸九分,其旁有“唐显庆三年僧□造像记”一石,左近刻小佛像八尊。门外北崖下树有明嘉靖四十二年神咒碑一。再南又为一区摩崖造像,共九尊,有二造像记,门外有一座四门塔形石刻,内像一尊,有造像记,刻于唐显庆二年。再南又一石窟,大像一,为南平公主造,我们编为第五号,据造像记开于唐显庆二年。
  以上计石窟五个,二公尺以上高大佛像七尊。二公尺以下大小佛龛造像共计为一百九十余尊,残破不显著的尚未计算在内。保存大部完整,造像技术精巧,为唐代造像遗存中相当伟大的一区。
  灵鹫山九塔寺后山崖间,有唐代摩崖造像两区。北崖一龛一佛像。及悬崖造像两区。南崖十六龛,佛像大小共五十七尊,正座本尊高五寸(合市尺一尺五寸)胁侍菩萨高约四寸,正面共宽七公尺,崖高约七公尺。此地比济南高三百四十余公尺,比九塔寺所在高约四十公尺左右。有造像记三处,两处皆看不清楚,唯“李舍那造像记”字迹尚清,原文:
  “天宝十一载七月二十四日,李舍那上军都尉,为亡父母造阿弥陀佛一体,□□□□男今见沙大娘,□二娘,□三娘,合家供养”。
  “山左访碑录”尚记有“唐干封县人张大娘造像记”一文,下注“正书,天宝六载三月十一日”,又“唐残造像五种,正书,无年月,以上并在九塔寺”云云。

五、宋元以来

  在佛慧山阴山岩间有一座伟大的造像,俗名“大佛头”。历城县志山水考二虽载“佛慧山,一名大佛头山,以岩半有石佛头故也,又名大佛山”;但在该书金石考及古迹考各篇中,都没有提到这个佛头的来历。在日文世界美术全集中有它的照片,及简略的说明。此外各金石志书,即如较详尽的“山左访碑录”及民国初年编的“续修历城县志”,对它都没有记载,这是最可惋惜的一件事。因此,迄今一般人对这座伟大的造像还不得知其究竟。
  经我们两次考察的结果,在佛头的周围发现有三个摩崖刻石。
  第一个刻石在其东旁崖壁山上刻有双石塔,双塔之间放置着一个北宋景祐三年(1036)立的碑记,原文是:
  “齐州大佛寺自景祐二年正月十五日,命匠人口三镌大佛头,至景祐三年丙子岁六月戊申朔毕。(其下刻首事的僧尼信徒及工人名字约百余)”
  由这上面可以知道这一座造像是北宋的遗存,距今已是九二一年。雕刻的经过时间是一年零六个月。
  第二个刻石是佛像的西壁,上刻“李思从……万历丁未三月吉日重妆”。按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丁未是万历三十五年(1607)。东壁刻有“大慈大悲”四字,末题“明李伯春题”。由此可知,在明朝的时候,这个佛像曾经过一次妆饰。
  第三个刻石是外面的石门,门额刻着“大雄宝殿”四字,前面的年月是民国十二年(1923)修,由此可知这个佛像只有前面的大门是民国十二年新增修的。
  这个佛头保存还相当的完整,高一丈五尺,宽一丈一尺,容貌衣饰刻纹皆甚精巧。
  宋代之后,开窟造像的风气浸衰,所以元明的是类遗存,颇寥寥。龙洞有元代僧普光造像一区;记曰:“大元延祐五年(1318)寺僧普光圆明大师、□大元世□禅,皇帝圣旨……命工造释迦佛龛像……历下匠者尹礼、韩廷藻造”。明代的龛窟造像遗存,在突泉北通济太平桥旁有嘉靖三十九年(1533)的石龛造像三尊,旁有造像记。千佛山有天启年间(1621-1627)的石窟一,中塑佛像一尊。其规模皆较小、且技术亦较低劣。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看不到世间过失,世间那些五逆十恶,搞三途地狱的,全是在表演的,不是真的。我看到了,但我觉悟了。身治则天下治。所以在我们佛门,你你发愿度众生,发什么愿?众生无边誓愿度。从哪里度起?不在众生,在自己;自己真的度了,一切众生都度了。这个道理你慢慢去想,你细心去想,是真的,不是假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