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石窟壁画中鸡的形象


2014/9/8    热度:465   

敦煌石窟壁画中鸡的形象
  出处:敦煌研究院 作者:刘艳燕
  “头上红冠不用裁,满身雪白走将来。平生不敢轻言语,一叫千门万户开。”明代大才子唐寅在《画鸡》一诗中,用白描的手法惟妙惟肖地描写了一只英雄气概十足大公鸡的形象。这首广为流传的佳作,不仅是对大公鸡的赞美,也表达了自古以来人们对鸡的喜爱之情。
  鸡是家禽,属鸟纲雉科,其远祖即古代原鸡。古原鸡的后代一种经遗传变异而演化为雉(即野鸡),如古文中的“兔入狗窦”“雉飞梁上”的雉就是指野鸡。一种经人工驯养而进化为家鸡,一种则变化不大,称现代原鸡,属三类保护动物。十二生肖中的鸡一般则指家鸡。鸡在古文字中既可以写作“鷄”也可以写作“雞”右边的部分写成“鸟”或“隹”都可以,大概是古人认为现实中既有长尾巴的大公鸡,也有短尾巴的胖母鸡吧,古人难以分辨鸡应该属于长尾鸟还是短尾鸟。
  鸡可以说是与人关系最密切也是人类最早驯养的动物。在距今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时期,就发现了家鸡的骨骼,我国最早的甲骨文中也有“鸡”字,是属于象形、形声、会意三者兼备的汉字种类。早在殷商时期的先民们就已经用绳子系住鸡脖和鸡腿的方法来驯养鸡了。特别是中国人,有人烟的地方必有鸡犬相伴,甚至把“鸡鸣狗叫”等同于“有无人烟。”如老子的“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曹孟德《蒿里行》的“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等。汉代人编写的《说文解字》解释鸡为“知时畜也”。既说明鸡是家畜,又强调了它的报时作用。古代社会,鸡被人们尊称为“报时神,”甚至享受着人类的祭祀。原因是不管酷暑寒冬,还是雨雪晴天,鸡都能准时守信的嘀鸣报晓,决不会偷懒。在没有钟表的古代人看来,鸡就是通天神灵,知道漫漫长夜中的时辰,知道太阳何时升起,这是古代最聪明的人也无法做到的事情。
  “雄鸡一唱天下白”总是使人感到无比的振奋,正是有了公鸡在黎明时的打鸣报晓,人们才有了新的一天的开始和生机。古人养鸡,注重的是鸡的报时功能,正如甲骨文和金文图形中所展示的“鸡”恰似一只头、冠、嘴、眼、身、翅、尾、足俱全的雄鸡的侧视形状。图中的鸡刻画的都是会打鸣的公鸡,几乎没有母鸡的形象。因为在古代社会,一只能报时的公鸡比一只会下蛋的母鸡,使用价值不知要高多少倍,这也是古文字中的“鸣”字原本以公鸡为造型的原因。古人认为如果母鸡也像公鸡一样在早晨嘀叫起来,那是阴阳颠倒,国家将亡,是不祥的象征。反之,若雄鸡不报晓,也非吉祥。晋王嘉《拾遗记》卷五有一则双头鸡的故事说:汉武帝太初二年,大月氏贡双头鸡,有四足一尾,两个头,鸣则俱鸣。汉武帝将它置于甘泉宫中,混杂于其他鸡中,孵出双头鸡的后代,雄者却不能嘀叫了。有人劝汉武帝这非吉祥之事。就将双头鸡送还西域,行至西关,“鸡反顾汉宫而哀鸣,”于是就有谣言说:“三七末世,鸡不鸣,犬不吠,宫中荆棘乱相系,当有九虎争为帝。”二百一十年后,王莽篡位,手下有将军九人皆以虎为号,称“九虎”。当然这个故事只是汉代谶纬家的附会,不足为据。但是,历代正史《五行志》者,都对动物的反常现象特别关注。这种传统文化现象也一直流传至今,中国民间还一直把雄鸡不打鸣,母鸡嘀叫,看作是吉凶祸福的预兆。
  在十二生肖中,鸡被视为勇敢仁义而又是人们最可信赖的朋友之一,故有“德禽”之雅称。鸡有五德最早见于《韩诗外传》一书,“君独不见夫鸡乎?头戴冠者,文也;足傅距者,武也;敌在前敢斗者,勇也;见食相呼者,仁也;守夜不失时者,信也;”文、武、勇、仁、信、被称为鸡的五德,前两德源于鸡的形象与身体构造,后三德则取自鸡的习性。鸡的五德是从儒家传统的观念而来的,是人赋予动物的一种精神寄托。据史料记载,在动物世界,并非只有鸡才享有如此之美誉,古人认为蝉和大雁也具有五德,但在十二生肖中,只有鸡享有此殊荣。将动物与道德挂钩,这是鸡的无尚荣耀。值得一提的是,古人认为人也有五德“是温、良、恭、俭、让。”《论语·学而》:“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汉郑玄曰:“言夫子行此五德而得之。”尽管鸡的五德与人的五德有所不同,但十二生肖中的鸡能被誉为德禽,文人墨客以鸡喻人,写鸡颂鸡,无不体现了人们对鸡的赞美和人们所追求的一种美好的精神向往。
  古人对鸡的偏爱,因为鸡不仅是德禽而又是祥禽。古人重“吉”鸡与“吉”音近。以鸡来谐音“吉”。在房屋门上画鸡有避祸趋吉,吉祥如意的用意,于是鸡也有了“门神”的地位。汉代是陶制玩具盛行的时代,出土的汉代灰陶公鸡,生动活泼,威武有力,体现了雄鸡好斗的性格。另一件汉代灰陶子母鸡,子鸡在母鸡背上向鸡尾凝视,两者的神态各有不同,质朴中具灵动之气韵。1959年,在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的民丰县尼雅河地区出土了一个保存完好的东汉枕头,被称为“鸡鸣枕”其造型为鸡形,一端为鸡头,一端为鸡尾。以鸡的形状制作枕头,无疑含有鸡鸣报晓,催人早起的寓意。这件千年不朽的珍贵文物,是鸡形象真实资料的记录。除此之外,在佛教艺术宝库敦煌石窟壁画中也有许多鸡的形象。
  佛教主张“众生平等”人与动物之间应保持平等和谐的关系,佛教反对狩猎、屠宰等一切伤害动物的行为,于是在敦煌石窟壁画中出现了众多动物画的形象,“鸡”只是这众多动物画题材内容之一。敦煌石窟壁画中鸡的形象主要是出现在经变画中、山水屏风画、十二生肖图中、有些鸡的形象是作为背景装饰出现的。
  在莫高窟西魏第285窟南壁五百强盗成佛故事画的屋顶上,绘了一幅斗鸡图,两只雄鸡,威武力壮,虎视眈眈,伸长脖子,高昂着头,羽毛直立,正欲展开一场撕杀搏斗。画面中鸡的形态逼真,以土红色构线,清晰明快。此画面与故事内容无直接联系,只是 作为比喻烘托了五百强盗与军队争斗的气氛,是敦煌壁画中唯一的一幅斗鸡图。这幅斗鸡图体现了西魏时期斗鸡的习俗已经在人们的娱乐生活中非常盛行,同时也是莫高窟最早反映斗鸡形象的珍贵资料。据史料记载在我国春秋时期已有斗鸡的习俗,斗鸡最早是贵族的一项娱乐活动,到战国时斗鸡之风已进入平民百姓的娱乐生活中。除敦煌石窟壁画中有斗鸡图外,汉代的画像砖对斗鸡也多有反映,河南郑州出土的西汉晚期斗鸡画像砖,刻画了两人长衣戴冠,面对面站立举手作吆喝状,图中有两只长尾巴公鸡,昂首撕杀搏斗,画面生动。可以说这也是当时斗鸡娱乐生活的真实记录。唐代的斗鸡之风盛行,唐玄宗李隆基因本命属鸡,更是酷爱斗鸡,唐玄宗的斗鸡与前人相比皆有过之而无不及。明代的斗鸡之风也堪与唐人作比,江南斗鸡已有了斗鸡社,从宫廷到民间,举国上下,趋之若狂,乐此不疲。关于斗鸡的轶闻,古人笔下也多有记述。斗鸡此项传统的娱乐活动也一直延续至今。现在,中国民间仍有一些地方盛行斗鸡,只是其规模和气派都不及古人,难与古人相提并论了。
  莫高窟西魏 285窟窟顶南坡还绘了一只飞跑的雉,画面刻画了一只蓝色的雉在山林的灌木丛中飞跑。伸长脖子,两腿疾奔,头与尾伸成了“一”字形,画面中的雉真实细腻,线条流畅,色彩艳丽。这幅表现山林中雉的精彩画面也是敦煌石窟壁画中独一无二的佳作。
  莫高窟西魏第288窟西坡画在望板图案中的马鸡纹饰色彩清新明快,细腻漂亮。马鸡站在盛开的莲花上,衔着一枝忍冬草,用石青石绿晕染羽毛的色彩,生动活泼。
  莫高窟北周第290窟,窟顶西坡画一幅平民出殡图,牛车拉着灵柩,无人挽车,车上蓬人字形白帐,四角垂流苏,车前有一人头顶祭盘,盘中的供品是一对鸡,画面中的这一对鸡昂头直立,鸡的形象简炼生动。
  莫高窟隋代第420窟西坡的法华经变中,有一幅百鸟听佛说法图。图中绘制了雉、孔雀、鹦鹉、雁以及传说中的瑞鸟等围绕着释迦牟尼佛聆听《法华经》。它们静立佛前,专注的听佛教诲,众禽鸟都流露出对佛法无比崇敬的神态,各种动物以宝石蓝着色,画面清新优雅,线条流畅,各种动物生动活泼,恬静优美,形神惧佳,整个画面富有诗情画意。这是敦煌壁画中动物画集中描写飞禽的珍品,也是一幅敦煌壁画中罕见的时代较早的花鸟图。
  莫高窟初唐332窟南壁涅槃经变画,盛唐148窟西壁涅槃经变画及五代61窟北壁的佛传故事画大型出殡图中刻画了众人抬着巨大的彩棺,前后为持灵幡,铭旗的送葬者,云纹花饰的棺盖上各绘有一只鸡,被称为“棺上立鸡”画面上所绘的鸡与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家鸡不近相似,不似鸡而似凤,羽毛丰满,拖着长长的尾巴,更似敦煌壁画中出现所谓的“凤鸟”,那么为何称其为“鸡”而不是“凤”?敦煌学民俗专家谭蝉雪先生认为,凤只是传说中的瑞鸟,而在棺盖上画鸡是一种象征性的标志,有其象征寓意。在《礼记·丧服大记》规定:“如画幡,幡上为雉”。从墓葬出土的东汉鸡鸣枕的实物来看,丧葬用鸡是因为鸡有辟邪驱恶的功能,鸡是“吉禽”是吉祥的使者,光明的先知,画鸡有驱除黑暗,迎接光明的象征意义。所以避邪驱恶的祭礼多以鸡做供品。“鸡”和“吉”谐音,丧葬用鸡也有吉瑞之意,这也是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从佛教来说,鸡也是西方祥禽,居住在西方颇梨山誓愿窟中修持《大方等大集经》。西方是极乐世界之地,由于唐代净土信仰在民间的盛行,人们渴望死后能上升到西方极乐世界享受荣华富贵,棺上立鸡正寓意把亡灵引向西方极乐世界,民间把其称为“引魂鸡”。从涅槃经变送殡图中的大部分画面看,这些画面不完全是依据佛经内容而绘制的,而是依据现实生活中的丧葬礼仪和真实的情景而绘制。送殡图中气势壮观,浩浩荡荡的仪仗队和送殡人群,从侧面也反映了这是一幅唐代皇亲国戚送殡礼仪的真实写照。因此,“棺上立鸡”是中国传统习俗和佛教信仰相结合的产物。
  莫高窟宋代第454窟,佛坛南北两壁为清代山水花鸟屏风画各六屏,北壁第一屏风画中绘了一只大花公鸡,站在盛开的鸡冠花丛中的假山上,单腿着地,俗称“金鸡独立”,其形象跟我们现实生活中看到的家鸡基本上一样。色彩鲜艳,真实细腻的刻画了一只神采飞扬大公鸡的雄姿。也体现了清代山水花鸟画娴熟的笔法,这组屏风画是莫高窟清代壁画中的佳作。
  榆林窟元代第3窟千手观音经变中,观音菩萨的手上,除了绘有诸般法器之外,还画了不少动物,有鸡、狗、鸭、鹅、牛、龙、象等,虽然动物形体较小,但精工细作,画的很精致,都是一式两幅,两侧对称。动物都显得宁静祥和,温顺可爱。
  莫高窟初唐第96窟是大佛殿,雄伟壮观的九层楼是莫高窟的标志性建筑,在大佛殿的门两侧清代依据中国传统文化绘制了十二生肖图,在大门南侧第二幅图绘制了十二生肖中鸡的形象,一只公鸡站在房屋顶上的木杆上嘀鸣报晓,这跟敦煌当地农村把鸡伺养在门前屋后相吻合,完全世俗化的画面,充满了浓浓的生活气息。
  以上列举的只是敦煌石窟壁画中鸡形象的代表作品,还有更多关于鸡的壁画作品,需要更进一步的收集和整理。
  鸡文化源源流长,从远古社会到两汉、魏晋的墓室壁画以及敦煌石窟壁画中都留下了许多生动活泼以鸡为题材的画面,这些珍贵的文物为研究鸡文化的发展演变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如今,中国民间有关鸡的年画,剪纸艺术,更是丰富多彩。以鸡为题材的各种工艺美术作品和玩具也是种类繁多,各有千秋,但这些作品仍都保留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迹。
  自古以来,人们赞鸡咏鸡,是因为鸡不仅是勇敢善斗英雄的化身,而且它身上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各项美德。人们喜爱它的形象与气质,精神与品格。对鸡的喜爱,同时也表达了人们渴望吉祥如意、美好生活的强烈愿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告诉我们,一切众生本来是佛,为什么?福报是自性里本有的,智慧也是自性本有的。我们今天迷失了自性,不知道什么是自性,这叫迷惑,智慧没有了,福报就没有了,那就得受苦受难。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