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2014/9/8   热度:238
唐代时期/译经的全盛时代
本期的译经特色,在于主译者已由外来高僧转为由本国高僧来担任,典型的代表是玄奘与义净两位大师。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三年间(六二九)西行求法,历十七年而荣归,携回佛经五○二夹六五七部,太宗为玄奘于大慈恩寺设译经院,召拣高才名僧分掌笔受、证义等各职,译场组织较前更加完备。玄奘自律甚严,未曾一日懈怠,计十九年间译经七十五部一三三五卷,其数量之多,为历代诸家之冠,所译经论如《大般若经》、《大毗婆沙论》,卷数之多,亦为旷世钜作,而诸多唯识论着如《瑜伽师地论》、《成唯识论》等的译出,使唯识在中国的发展,能形成系统,继由弟子窥基发扬而成宗立派。译经事业至玄奘已达于最高峰。
义净乃继法显、玄奘之后的西行高僧,游学印度二十余年,精通梵、汉,先后在长安、洛阳主持译场十余年,共译有经论五十六部二三○卷,译着的数量与品质皆称卓越,与玄奘同列为中国四大翻译家之一。
此外,善无畏、金刚智、不空翻译大量的密教经典也是本期的特色。总之,本期以前二期译经的成果为基础,开创更完整的译经组织,使得译经事业达于巅峰。此后二百多年间,译业渐沈。直至北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复兴译场,并设印经院,译场组织与制度更形完备,唯所译经论较之前期,已微不足道。宋、元迄今,虽仍有译事的进行,然多已非由梵文译为汉文,而是由日文、藏文、巴利文、西文译为汉文的零星之作。
译经实非简单易行之业,从译师、经典的来源,到语言文字、译文体例的抉择等,皆为棘手难定的问题,故在译经开展过程中,为因应时代的需要,即不断的提出改进及创新的方案,如东晋道安有“五失本、三不易”之说,隋朝彦琮主张译家宜具“八备”资格,唐朝玄奘立“五种不翻”的译经原则,北宋赞宁则提倡译语应用“新意六例”等。译经事业在审慎严格及历时久远的经营下,成就了深得佛旨又浩瀚如海的汉文三藏圣典。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修行在哪里修?就是在大众当中修。大乘佛法讲“历事练心”,你跟一切人、一切物、一切境界天天接触,接触就是修行。第一个修行,就是修清净心、平等心、慈悲心。我看这个人喜欢,看那个人讨厌,马上就要觉悟:我是凡夫,我的功夫不够。这个念头一天比一天淡,欢喜的人看得也平淡一点,讨厌的人现在也不讨厌了,我们功夫有进步。你要想修行成就,无论在什么时候,无论在什么场所,你必须要把一切人事环境、物质环境看淡,从内心发出慈悲,发出欢喜心,诚诚恳恳地帮助别人。愿意接受的,我们就多帮助;不肯接受的,我对他不偏心,他不接受,这没有办法。障碍在他那边,不在我这边。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