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古刹凌绝》


2014/9/8    热度:234   

位于安徽南部的九华山,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地藏菩萨道场所在之地。走进这莲花佛国的山门,极目所望,发现这里所有的寺院与普通的皖南民居几乎没有什么分别。寺院、尼庵与民居好像只有用颜色才能区分。在这里的寺院中也总能找到黛瓦、天井、马头墙,木雕这些鲜明的徽派建筑特点。

  九华山的建筑,是典型的徽派建筑。这里有一种窗户叫做槛窗,一般的大型建筑上面,或家庭建筑上面都有这种槛窗。寺庙也结合了徽派。为了采光的需要,寺庙窗户比较大,有玻璃。还有一种窗户,这个叫裙板、腰板。上面是采光用的槛窗,再一个典型的特征是天井,在徽派建筑中叫做泗水归明堂,一、二、三、四就是四个屋檐落下的水仍然归到明堂里,天井的作用是通气、采光肥水不流到外面去,仍然留在自己的家里,所以虽然是寺庙,但也把儒家的思想和徽派建筑融会在一起。

  九华山的建筑,除了粉墙、青瓦之外,还有一个典型特征就是墙体高大的马头墙。在邻家房屋失火时能够阻挡外面的火势,保护自家的安全,因此也叫封火墙。

  像九华山的祗园寺,始建于明代,拥有一百三十余间寮房,是九华山规制最为齐全,规模最为宏大的丛林寺院。佛家所讲的“丛林”,即“十方丛林”,是以南北东西四面和八角,再加天、地为十方,形容僧人众多如林木丛聚之意。然而,如此一座规模宏大的寺院,它的山门却并不富丽堂皇,只开了一个歪置的小门。这是为什么呢?

  走进歪置的山门,穿过天王殿,没有直接看到想象中的大雄宝殿,而是要沿着一条斜向的路拾级而上,会猛然发现原来大雄宝殿就在身旁!

  稍有佛教建筑常识的人会立即发现,祗园寺的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客堂、和藏经楼等十余座建筑及其他殿堂均未按照传统的中国式建筑中轴线对称的模式来布局。从建筑格局上看,我国建筑群体的平面布局,多为均衡对称,设计时以纵轴为主,横轴线为辅。一般佛寺的建筑,也以中间一条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都位于南北向的中轴线上,次要建筑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这是世界闻名的故宫,是中轴对称式建筑的典型。这样的建筑模式在中国延续了几千年。然而在祈园寺却丝毫看不到这样建筑方式。

  是什么让古人把祗园寺建造成如此的形式,这里有什么讲究或是某种用意吗?

  由于山势的原因,祗园寺并没有建成传统的中轴形式。由于大雄宝殿是佛教里最重要的建筑,当时的人们则依山就势,把大殿建在高高的台阶上。从山门到天王殿再到大雄宝殿,等级的上升,也是比喻僧人修行品位的提升。

  从建筑方面讲,这个寺院,主要是都纲式建筑,自由都纲式建筑,以大雄宝殿为都,以周围的附式建筑为纲,所以,您会看到大雄宝殿的周围有讲堂,有禅堂,有僧寮,有课堂等等,围在大雄宝殿的周围。所以讲,这叫都纲式建筑,是九华山祗园寺一个很重要的一个特色。

  九华山主体由花岗岩构成,这里地形复杂,山多地少,建筑用地狭窄,修建房屋必然要依山就势。而建筑在花岗岩山崖上的寺院,也就成为悬寺。

  百岁宫,初名摘星庵,始建于明代,同祗园寺一样,也是九华山四大丛林之一。这座寺院修建于摩天岭上,如一座古老的城堡,布局曲折幽深、气势恢宏壮丽。 从不同方位观察百岁宫时,会赫然发现在每一个角度看到的楼层竟然各不相同。从山门的这个方向看只是一层楼,大殿的厢房是两层楼,然而从后门看,则是一座高达55米的五层楼。

  在百岁宫大殿中,在佛龛之下有一块天然的山石,它被称为龙头石,原本是这座山峰的最高点,当年人们修建百岁宫时,就巧妙地把它利用为大殿的基梁。目前这座寺院供奉着无暇僧人的肉身。

  在九华山,还有众多像百岁宫这样建在高山之巅的寺院,它们统称为高山玄寺。而位于海拔1306米峰顶的天台寺就是其中最高的一所。从山脚到天台寺单程有15公里,要先乘坐索道来到天台峰西侧,然后步行上山。天台寺,始建于宋代,后来又经过多次重建、修整,这座寺院巧妙借助山梁的凹陷处构造,与周边峰、石、洞融为一体,站在天台寺前远可眺黄山长江,近可望整个九华街,百岁宫也在它的脚下。

  这是位于天台峰半山腰的吊桥庵,又名天桥寺。这座吊桥古时候是木桥,1985年才改建为现在这样的单孔石拱桥,桥身由条石垒成,长15米,宽2.5米。横跨两峰之间,上挂岩壁,下临深渊。桥面即为天桥寺长廊,寺建在桥上,桥建在寺内,故名天桥寺。

  与九华街一山之隔的闵园。是一个特殊的村落,那里有众多的尼庵,有许多比丘尼在此修行和生活。这里的庵堂相对前山的寺院来讲,规模比较小。一般都是中堂供佛,两侧的厢房为比丘尼坐禅、起居的地方。

  这里的庵堂多数都采用了皖南民居的建筑模式,粉墙黛瓦,雕饰精良,部件小巧。这里的比丘尼也和普通人一样,在屋后的庭院里栽种着蔬菜、粮食。在这里,几乎无法分辨寺院、民居的区别。

  佛教戒律和规矩要求比丘和比丘尼不能在同一座寺庙、同一个道场修行。闵园自然就成了喜好安静的比丘尼们居住、修行的首选之地。

  穿过九华街往上禅堂的路上,这里的许多寺院、庵堂像祗园寺一样,在当初建造时,山门都似乎有意无意的朝向某个方位。在九华山的圣地---肉身宝殿,那里供奉着地藏菩萨的肉身,去肉身宝殿朝拜是每一位攀上九华的修行人和香客的夙愿。而上禅堂就位于这条路边。从外观上看,上禅堂并不起眼,但它却是一所全国重点寺庙,在建筑上它完美地结合了皖南民居和佛教寺院的特点,别具一格。

  从外表看去,上禅堂和九华山大多数寺庙差不多,然而当上禅堂住持释果卓带领我们走进不起眼的山门,看到的竟然是高10米,宽14米,同样是徽派建筑的四落水屋顶和天井。这样建在大殿中的天井却是在寺院中极为少见的。而正殿横梁上的三层浮雕,更是上禅堂的特点。

  整个九华街坐落在小盆地里面,其中最大的建筑,化城寺在盆地的最中间,这个化城寺在盆地的最中间,它面南而居,而且最高,显示这个佛的尊严,显示菩萨的尊严。”

  然后周围这些小的寺院,在九华山称它为72家僚房,所谓寮房就是化城寺的附属建筑,这些僧人们、和尚们寺院里面的杂役们,居住在小寮房里面,为了突出显示化城寺的尊严,现任在建寮房的时候,上寮房的门朝化城寺开着。

  这就是九华山的开山祖寺--化城寺,公元401年,金乔觉,也就是后来人们所敬拜的金地藏菩萨,创建了这所九华山最早的一间寺庙,以后,一座座寺庙才像莲花瓣儿一样绽放在整个九华山上,形成今天规模宏大的地藏道场。

  今天,这座有着1600多年历史的寺院,香火依然旺盛。同时,作为历史文物馆,它也记录着九华山的过去和今天。

  在化城寺,一种九华山极为少见的,装饰性的形式,那就是藻井。因为九华山的开山祖寺,他的地位相当高的,在九华山的建筑当中,总共有六口藻井,化城寺就占了五口藻井,第一进是穹庐式的 ,第二进是斗拱式的,第三进是三尊大佛,前面三口藻井,两边是穹庐式的,中间一个是九龙戏珠,还有一种说法,如果达不到这种品级是不可以用藻井的。因为化城寺是开山祖寺,九华山四大丛林当中,他是总丛林,也就是说在四大丛林之上,所以说,他的地位他的影响,都是很大的。

  在海拔五千米的高空观察整个九华山,可以看到它的形状酷似一朵盛开的莲花。在中国人的眼中,盛开的莲花亭亭玉立,出污泥而不染,象征着纯净与和谐。而佛教中的莲花,常被比喻为真如佛性,为达到更高的境界,修成正果。

  九华山人会让每一位游客感受到莲花的精神,不论是在过去、今天、还是未来。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古人常说:“人无信则不立”。古今中外,人们对于如何维护自己的信用,都非常重视;但世间人重视信是为了利,佛家讲信则是为了道。如何能维护自己的信用,佛指导我们就是要“诚实”。诚实是不妄语,说话要有分寸,一定要顾到现实周边的状况,让人听了不至于产生误会。与人交往,言语一定要很谨慎、纵然你是善心善意,你一定要明了,听话的人能不能体会到你的善心善意?许许多多地方,你善心善意,人家听了之后产生误会,说你是恶心恶意,所以开经偈里头一句话:“愿解如来真实义”!我们修学所以不能成就,是因为误解、曲解如来真实义。别的不说,在日常生活当中与人交谈,别人的意思,我们往往也把它错解了,等到自己知道错了,已经来不及了,所以言语不能不谨慎。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