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自然生态(下)
2014/9/8   热度:301
佛教与自然生态(下)
三、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1.山河大地展现的佛体
?霹雳创始 ?孕育万物 ?丰富文化
2.佛教与山河大地
?深山古寺 ?缘起性空 ?万法唯心
四、日月风雷皆为佛用
1.日月风雷奥妙的妙用
?天空万象 ?现实意义 ?互动共享
2.佛教与日月风雷
?观念印证 ?天文贡献 ?说法妙用
三、山河大地皆为佛体
四方上下曰“宇”,古往今来曰“宙”。这个包含空间与时间、蕴涵三世与十方、有情世间与器世间的无穷无际之宇宙,我们对它的了解有多少?
二千多年前,佛陀即说万物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组成,后来科学家也证实,空气(风)、水、火、土是宇宙组成的要素,而且这四种要素均具有轻与重、冷与热、干与湿、软与硬、静与动等相反的特性,由于这些特性组合比例的不同,便产生不同的变化,而形成宇宙的森罗万象,也为万物带来生命。
无论是大宇宙的地水火风或生命体的地水火风,这四大都是相依相聚,每一大皆含有其他三大,如山岳等坚物之中,地大较为增长;河海等湿物当中,水大较增长,另外未显的三大仍潜伏其中,静待因缘条件成熟便显现其作用。例如:流动的水在温度冷到摄氏零度以下时,就会凝结成固体的冰;当温度加热到摄氏一百度以上时,又会蒸发成气体。
另外,我们的地球有生命,更具活动力。节奏的海潮,规律地冲刷著大陆和岛屿,使海滨和海岸线改观;阳光的照射,使海水蒸发成水气,水气又凝聚成水,不停的在天空和海洋之间循环;雨水落下,汇成河川,所向之处,坚实的岩石也难以阻挡;熔岩在地底深处流动,从地壳薄弱处冒出地面,形成火山;无形的风也会改变大地,地球旋转生风,吹起砂砾,像无数凿刀把那些似乎永远不变的岩石,雕成各种形状。可以说,由于有四大元素的存在和运作,才显出大自然造物的鬼斧神工,奇妙伟大。
《幼学琼林》一开始即说:“混沌初开,乾坤始奠,气之轻清上浮者为天,气之重浊下凝者为地。”常言“天能覆我,地能载我”,中国人也有天为父、地为母的观念。依佛教的观点,孕育一切生命的天地,如同佛的真如法身遍满虚空,具有无量功德,无限妙用。以下分别说明涵盖四大元素的山河大地、日月风雷之结构、作用,以及他们如何展现法身的体、相、用。
(一)山河大地展现的佛体
1.霹雳创始
根据科学家的说法,宇宙形成于一百五十亿年前的大霹雳(Big Bang)。那时像压力锅爆炸一样,能量向四面八方扩散,产生许多粒子,这些粒子经过长期撞击、排斥和相互吸引,终于形成一团包含原子、质子、电子的物质。此即印证佛陀所言,宇宙万物乃至有情生命都在成、住、坏、空,生灭变异中循环不已。
大霹雳之后约十亿年,一颗恒星──太阳在银河系里诞生,原本围绕太阳的云气逐渐缩小成小块的物质,就是行星,地球是其中的一个。刚开始时,地球只是星尘和陨石聚集的物质,后来由于火山爆发,喷出大量的熔浆、烟灰和气体,这些气体除了水蒸汽,大部分为二氧化碳、二氧化硫、氮与氯,尚无生命所需的氧气。
那时地表温度约是摄氏八十五度至一百一十度,等到大气冷却之后,水蒸汽形成云,降下雨,如此蒸发、降雨的循环,经过了几亿年,雨堆积成河川、湖泊与海洋。地表的岩石也是因气温变化、风吹雨淋,不断的侵蚀、风化,才变成能种植的土壤。
有关世界的形成,在《起世经》中记载:因为众生业缘的风刮起,在虚空中形成盘状的大气层,称为“风轮”。接著在大气层上空中心,由风所集,逐渐成云,凝聚成雨,下降形成水层;此水由于业力的缘故,不往外溢,周围并有风轮为墙,维持住水层,称为“水轮”。由于众生的业风,水轮之内逐渐形成硬石,称为“金轮”;金轮的表面是山、海洋、大洲等,即所谓的大地。须弥山是大地的中心,周围有九山、八海环绕,其四方有四大部洲,即毗提诃的东胜神洲、拘罗洲的北拘罗洲、阎浮提的南赡部洲、瞿陀尼的西牛贺洲。阎浮提就是我们生长的地球。此一小世界被称为“须弥世界”,相当于一个太阳系。虚空中还有三千大千世界、无量恒河沙世界。
佛陀从业力缘起、心识变现,来说明宇宙的形成,认为山河大地都是法身呈现出来的自然生命;虽然角度和科学家稍有差异,但其见解却是一样精辟且具科学性。
地球有百分之七十?八的面积为海洋,平均深度为三?七公里,如再加上内海、湖泊、冰河等,水的面积更高达地球面积的百分之七十四?三五。而且,形成生命的细胞是诞生于海洋,水可说是生命的来源,人体也是百分之七十由水构成的哦!
生命不能没有水,但是海洋里全是不能饮用的碱水。所幸太阳的能量能将海水蒸发,变成雨水降至大地,有的渗入土里,有的流入湖泊溪河,最后又返回海洋。藉由这种陆地、大气和海洋间水的交递转换的“水文循环”( Hydrologic cycle),海洋的碱水才能变成淡水,才能滋润生命,为万物所使用。同样的,陆地上的生物,尤其植物,在水的循环过程中也扮演重要的角色,藉著森林的树根吸收水份,稳住土壤,溪河不致氾滥而正常流入大海,干旱时也能维持湿度,调节气候。
水无所不在,在地球各个角落循环,并以不同面貌存在著。被全球公认为“可永续性生态学”研究泰斗的大卫?铃木博士,于一九三六年出生于加拿大温哥华,是日裔加拿大人。他在《神圣的平衡》这本书里,曾以水分子阿奎的游历故事,来说明所有水分子的运行。假如阿奎(Aqua,水的拉丁文读音)是夏威夷火山爆发喷出的水分子,它在空中载浮载沉。后来随著云气飘至北美大陆的海岸,进入内陆,碰到高高隆起的落矶山脉,带著阿奎的云气开始冷凝、液化,变成雨落到地面,渗入土里。
不久,阿奎被一棵树的根部吸进去,毛细管作用让阿奎爬上树干,到达树枝,又跑进松果内的一颗种子里。这时一只小鸟飞来啄食松果,吞食了那粒种子,然后往南迁移飞至中美洲热带雨林,不久,被蚊子咬了一口,阿奎便进入蚊子的身体。这只蚊子在小溪上低飞,被一条眼尖的鱼吞噬,阿奎又跑进这条鱼的肌肉组织。尔后,雨林原住民前来捕鱼,抓走了含有阿奎的鱼,阿奎成了餐桌上的美食,落入人类的肚子里。
这就是阿奎无穷无尽、变化多端的历程;所有的水分子即是如此的在天上、海洋、江河湖泊、陆地上以及生物体内逗留和循环。
水分子虽然简单,只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组成,但却具有奇异的特性。除了具备固体、液体、气体三态之外,一般而言,物质由液体变成固体,会密度提高,重量增加,但是水在平常温度时是液态,其比重在摄氏四度时最重,因此冰能浮于水,即使外面天寒地冻,海面湖面结成厚厚的冰,底下的温度一定保持在摄氏四度,如此冰下的众多生物才得以维持生命。
而且水能吸收、储存和放射热能。夏天时,海洋、江河储存大量的热能,到了冬天释放出来,调节地表的温度。洋流也会在热带地区吸收大量热能,运送到寒带地区,使当地的空气变温暖。水还具有超强的溶解能力,能分解生物体内的细胞分子并运送养分,也可以溶解岩石,及分解土壤中的养分和物质,将它们带入地底。
既是生命的泉源,水不只有著变化多样的面貌,它更有生命力与情感!日本 I.H.M 总合研究所所长江本胜博士,十多年来,以波动测定法进行水的研究,后来又从水结晶照片中发现许多水的讯息。在他二○○二年十月出版的《生命的答案,水知道》这本书里提到,较之于自来水,天然水展现的结晶都异常美丽,而且水会听音乐,书中写道:
听到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水,呈现的结晶正如明朗爽快的曲调般美丽而整齐。遇上对美充满深刻祈望的莫扎特“四十号交响曲”,结晶体也竭尽全力的呈现华丽的美感。……相对的,让水听充满愤怒及反抗语言的重金属音乐,结晶呈现的全都是凌乱毁损的形状。
水能懂得人的心念,也会阅读文字:
看到“谢谢”的水,呈现的是清楚而美丽的六角型结晶;看到“混蛋”的水,呈现的结晶则和听到重金属乐时一样,是细碎零散的结晶。
所谓“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一句六月寒”,水也喜欢听好话,也能感受人的心念之善恶。佛教度众的四摄法门,其中一项“爱语”摄,即是依众生根性而善言慰喻,而给予赞叹、肯定。对于如佛之法身无所不在、和我们息息相关的水,我们能不心存感激,善待、珍惜它们吗?
地球是活的,几十亿年来,它无时无刻不在变动著。早期的地球除了水,就是赤裸裸的巨大岩石,经过风、水、冰长期的侵蚀,有的形成独特的山岳,有的磨蚀成平原,有的切割成峡谷。即使是巍峨高耸的山脉,也会由于自然因素的侵袭、分解、脱落而慢慢化成碎片,堆积沉淀,如同人类的生老病死一样,等另一个造山运动继续再产生新的山脉;无论是山脉、丘陵、高原,都是如此的形成、溃散,再溃散、形成的循环流转。
二○○二年十一月份的《联合报》就曾报导,义大利西西里岛附近有一座沉没一百七十年的火山岛,由于频繁激烈的地震活动,可能会在不久重新浮出海面。已有统领西西里岛的波旁王朝、义大利、英国、西班牙四个国家,宣称拥有该岛主权,甚至义大利已派潜水员到海中的火山顶插上国旗,希望在它一浮出水面,立刻宣称其为义大利领土。
常言“青山不老,绿水长存”,事实上,如《八大人觉经》一开始即言“世间无常,国土危脆”,万事万物没有恒久不变的,缘生则聚,缘灭则散,坚硬如山石,也须历经成住坏空的生灭过程。
岩石经过漫长风化形成土壤,土壤里的成份又不断混合、制造,才构成今日能创造生命的大地。如果将一撮土壤放在显微镜下观察,会发现土里竟是一个热闹的大千世界,有机物、无机物、动物、植物、矿物;各种液体、气体、软的、硬的物质,都在土里忙碌的活动著。
世界知名的当代生物学家威尔森(Edward .O. Wilson)在《大自然的猎人》书中写道:
一公克的寻常土壤,只不过用拇指和食指轻轻捏起的份量,里头便栖息了一百亿个细菌。它们代表了成千个物种,而且几乎全不为科学界所知。……
“佛观一钵水,八万四千虫”,若非从显微镜观之,谁又能相信?这些微生物肥沃了土壤,让大地成为人类赖以为生的母亲。
2.孕育万物
占有地球百分之七十?八面积的海洋,一直是人类生活和活动的泉源。翻开地球,我们会发现许多最古老、人口最多和重要的工商业城市,不是在海岸线上,就是离海岸线不远。在气候上,沿岸地区冬天温和、夏天凉爽,空气较清新流畅,适合定居;沿海地区降雨机率大,也有利农耕,渔业的发展更不用说,其他像食盐提炼、藻类栽培、珊瑚珍珠采收、商业运输、观光事业等,都是海洋对人类显而易见的贡献。
水和空气(风)一样,都是生命不可缺少的要素。我们每天必须吸收一定量的水分,来补充流汗、排尿、排便,甚至吐气所流失的水,以维持体内的平衡。还有人类的衣食、物质、能源所需,无一不耗用大量的水,除了煮饭、煮菜、洗澡、洗衣服、洗车等日常生活所用,种植稻米蔬果需要水的灌溉;电器用电,须水力发电;纸类、陶瓷、金属之制作皆须耗费大量的水,而工业用水更是庞大。可以说所有生物里,最会利用水,也最需索无度的就是人类!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一九九六年十一月出版的 Source 统计,全世界的水百分之九十七?五为碱水,剩下的百分之二?五为淡水。这些淡水大部分存于冰山、冰帽,或为地下水、湖泊河道的水,全世界的水中只有百分之○?○○○七是立即可用的。
虽然藉著奇妙的水循环,不可饮用的海水蒸发至天上,能降下甘霖,但是由于人类对自然生态缺乏正确的认识,不知珍惜自然资源,砍伐树林,导致水源流失。而工业用废水、排泄物排入河流,渗入土里;溪河湖泊被倾倒废弃物、水泥等,都造成水质恶化、水源污染等问题,严重威胁人类和动植物的健康,原本平衡的自然生态也濒临破坏瓦解。
在《胜鬘宝窟》里记载大地有三义:“一牢固难倾,二生长万物,三能担负山河。”如前所言,大地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能孕育生命,是众生之母,我们的食物大都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土壤。不过,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现代化、机械式的农耕,引水灌溉、大量使用化学肥料和农药,破坏土地原有的益菌和微生物的生长,虽然生产量增加,但是使得土质恶化、有机物质减少、土壤变薄流失,都是得不偿失、难以弥补的后果;无怪乎世界会成、住、坏、空!
现代农耕方法如此严重侵蚀大地,诺贝尔奖得主肯达尔与人口生物学者大卫?皮曼岱尔即痛心地说:
现代土壤流失的速度是形成速度的十六到三百倍。过去四十年里,土壤流失已让全球农夫废耕了四亿三千万公顷农地,约占全球现今农地的三分之一。
勃纳?坎贝尔博士也说:
陆地生态系每年制造一千亿吨有机物质,人类直接使用、分配或摧毁掉的有机物质便占了百分之四十。换言之,地球生态是靠千万物种联系,人类却使这些物种无立足生存之地。
如何让大地恢复原有的生产力和健康,是地球上每一个人的责任。已开发国家的人民已有所警觉,开始对有机栽培和无农药产品感兴趣。台湾的洪百里生物科技公司基于对土地的关怀,近年来也致力研发微生物分解有机废物的技术,藉由“有机废弃物再生设备”,不只能减少垃圾量,微生物分解厨余后,还可作为土地的有机肥料。
佛教非常了解自然生态的重要,佛陀常常教诲弟子不得任意砍伐树木,做好水土保持。在《佛制比丘六物图》里提到:“观虫滤水,是出家之要仪。”佛陀以其般若智慧知道水里含有无数微生物,因此告诫弟子喝水时须先用滤水袋过滤,以免杀害虫蚁。还有睒子菩萨“蹈地常恐地痛”,也是对大地的珍惜。
在佛教中,最有名的自然生态保育专家,当属阿弥陀佛,他在因地修菩萨行时,以其清净识摄取二百一十亿诸佛国土清净之行,发下四十八大愿,历经久远时日,建造完成今日的西方极乐世界。极乐世界的建设是黄金铺地、七宝楼阁、八功德水,房屋、树木、花草、公共设施都非常美好。净土中只有公益没有公害,只有美好没有脏乱,更没有黑烟废气、喧嚣噪音、污染;说到气候是清爽宜人,说到水则是含有澄净、清冷、甘美、轻软、润泽、安和、除息、养根等八种特质的八功德水。其他像药师佛的琉璃净土、弥勒佛的兜率净土等,也都是理想中的自然世界。
一九九二年六月二十一日,国际佛光会中华总会与教育部、行政院环保署、农委会、台湾省林务局、中国时报、财团法人寿山文化基金会、自然生态保育协会等单位联合举办“种两百万棵树救大高雄水源及废纸回收”运动。以种两百万棵树,直接救水源;而废纸回收可以减少砍树量,是救大树,又间接救水源。救水源看似小事,实则影响深远!
荀子说:“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山河大地如广大无私之佛体,承载孕育一切众生,聪明绝顶又主掌当今地球生杀大权的人类,实在应有一番彻底的省思和改变!诚如坎贝尔在《人类生态学》一书里写道:
我们与地球、海洋、空气、四季、动物与花果共同织成一个网路。在这个网路里,牵一发动全身,每一个因素都对另一个因素有所影响。我们是地球这个“大整体”的一部分,如果人类想要存活,便要懂得尊敬、保护、热爱地球的多样性表现。
3.丰富文化
大自然里的山河大地孕育我们生命,提供我们生存的物质来源,在精神文明上,它们更具有清净、光明、智慧等无量功德。
早期的人类社会,有自然崇拜的习俗,藉著天、地、山、水等自然神祇的膜拜,作为精神寄托和心理祈求。《山海经》里记载著数百多座山的不同形式之祭祀。中国的皇帝也以祭祀名山大川来祝祷国泰民安,尤其“封禅”更是国家重要大典,封,是帝王到泰山顶上祭天;禅,是到泰山脚下祭地。在希腊神话里,也将地神盖娅(Gaea)视为众神之母,古诗人荷马歌颂她为“大地之母,众生之母,万物最古老者。”
后来的学者、思想家,则进一步思索人与山河大地的关系,提出天人合一、天人和谐等思想。如孔子认为自然山水具备君子美德,而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从游山玩水之间,能薰陶到君子智仁的美德。曾经帮助刘秀复兴汉室,立过功劳,却不愿为官的严子陵,范仲淹歌颂他:“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也是以山水来形容人的德行。
崇尚自然的庄子曾自豪:“吾与日月参光,吾与天地为常”,在他眼中,天地一切原本都是自然存在的,他把自己的生命融于宇宙中,与天地同生,与万物共享。他认为人世间的苦难都是由于违反了自然,而“阴阳和静,鬼神不扰,四时得节,万物不伤,群生不夭,人虽有知,无所用之”才是最合乎自然的态度。
魏晋南北朝之后,自然山水开始成为人们审美、怡情的对象,尤其诗人、画家、士人、官宦、僧侣、道士,常常在名山胜水间,一面欣赏山水,一面吟诗作画,清谈玄理,或参禅悟道,于是开创了中国山水文化,如谢灵运“杖策孤征,入涧水涉,登岭山行,陵顶不息,穷泉不停”,终日徜徉山泉之间,写下大量的山水诗。
曹操有名的四言诗〈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也是藉自然景物之描写,展现他气势雄浑的精神世界。
还有,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纵情于大自然的山林田园,时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情。“一斗百篇逸兴豪,到处山水皆故宅”的李白,更是浪迹天下,为名山好水写下大量的诗作,如“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还”、“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等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佳作。
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他热爱山水,见到好山好水就禁不住歌咏,如看到长江的壮美,写道:“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西湖的秀丽,引发他写下流传千古的名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若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参修佛法之后,他更认为山河大地皆是佛的法身而写下:“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
范仲淹在〈岳阳楼记〉里描写洞庭湖:“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荡荡,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也说:“八百里洞庭今入眼,五千历史再从头”,藉著文学家的笔,烟波浩淼的洞庭湖更引人遐思了。
在山水画方面,宋朝的山水画家郭熙对山水有深入的观察。他曾说:“山之体,石为骨,林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云烟为神采,岚霭为气象,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此段话为风景画里,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关系和处理,作了生动贴切的描写。
宋代盛行在名山大川办书院,则为山水增添新的文化气息。其他像山水哲学、山水音乐、山水园林、山水地理,以及现代利用山水丰富的资源,作自然科学教育,也是山河大地赋予人类的精神文化功能。
山脉河川都是地球不断演变而形成的自然景观,由于地质、地理条件的不同,它们便各自呈现万种风情,为世间提供绚丽多姿的面貌。例如以中国名山而言,一般人说:泰山天下雄、黄山天下奇、华山天下险、峨嵋天下秀、青城天下幽等,便是形容这些山脉独具的形象。
绵亘于中国西藏、印度、不丹、尼泊尔之间的喜马拉雅山,最高处有八八五○公尺,是世界第一高峰,因其具圣洁、美丽和神秘的形象,西藏人称它为“珠穆朗玛”,即雪山女神之意。其他有名的山脉,如台湾最高峰玉山、欧洲的阿尔卑斯山、南美洲的安地斯山脉、北美洲的洛矶山脉等,也都各具风采。
水本来是透明无色的,但因地理环境及所含矿物质的不同,而产生丰富的色彩,如黄河含沙量大,成为独特的黄色巨流。另外,金沙江的白浪、富春江的碧波,也是以水色不同而闻名。唐朝诗人王勃〈滕王阁序〉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形容天色、水色相互辉映的美景;“山在虚无缥缈间”,有著云飘似山移的意境;“船上看山如走马,倏忽过去数百群”,则是苏东坡描写泛舟观景,群山游移的动态美。山水除了有形象、色彩、动静的视觉之美,也有听觉美,如惊涛拍岸、瀑落深潭、溪流山涧、空谷回音等。
唐朝刘禹锡的〈陋室铭〉云:“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人们徜徉山水,怡情悦性,也赋予山水更深一层的精神意义与文化内涵。
(二)佛教与山河大地
1.深山古寺
自古“天下名山僧占多”,凡是到佛教胜地朝拜或游览参观者,无不被名山古刹那依山傍水,林木繁茂的旖旎风光所折服。这些优美宜人的景色大多非自然而成,是凝聚许多高僧大德的智慧,艰苦创立,辛勤垦植而建构的。
如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位于安徽省的“九华山”,是地藏菩萨成道教化众生的道场。九华山峰峦奇丽,高出云表,诗圣李白曾题诗:“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山中多溪流、瀑布、怪石、古洞、苍松、翠竹,山光水色,独特别致。
位于山西五台县东北部的“五台山”,相传为文殊师利菩萨应化的道场。因由五座山峰环抱而成,故称五台,整个五台山寺院林立,殿堂楼阁不计其数。
峨嵋山是普贤菩萨示现说法的道场,位于四川峨眉县,冈峦叠起,气势如虹,蜿蜒一百八十余公里。现有伏虎寺、报国寺、清音阁、仙锋寺、金顶、光相寺等七十余寺院,为僧肇、慧通、广济等法师所创建。
供奉观世音菩萨,素有“海天佛国”之称的普陀山,位于浙江定海县东海中的舟山群岛,四面环海,山中岩峰洞窟天然形成,海潮声与山中寺院梵音交相和鸣,构成一幅海天佛国的奇境。
此外,开创天台宗的智顗大师,在位于浙江台州府佛霞岭山脉的天台山峰修道二十多年,创建了国清寺等十二所道场。寺院周围环境清幽,前有千竿修竹,外有溪谷回流,附近风景胜地很多,是一处层峦耸翠的深山丛林。位于江西省北部南岭的庐山,风景幽雅,气候温和,处处奇峰峭壁,巉岩怪石,峡谷之间流泉飞瀑,是我国首屈一指的避暑胜地。东晋时代,开创净土宗的慧远大师在此结社念佛,创建东林寺。江南著名古刹之一的摄山栖霞寺在深山峻岭之中,寺后山崖凿有众多佛龛、佛像,而称千佛岭,该寺是清末明初年间宗仰上人所重建。有谓“春有牛首,秋有栖霞”,此佛窟和云岗、龙门、大足等佛窟相互辉映,增添中华大地的文化生命。
著名的五岳是中国名山代表,它们和佛教也有诸多因缘:东岳泰山除了雄伟壮观,数千年来,因融入帝王封禅、诗画意境、科学研究及宗教神话等,而形成泰山独特的山水文化,也于一九八七年被列入世界遗产目录。位于河南省的中岳嵩山,因其地形耸峻险要,自周、秦、汉以来,一直是军事重镇和兵家必争之地。此山亦为人文荟萃之地,有五十多处被列为文物保护地。座落于嵩山山脉东的少室峰,菩提达磨曾在此面壁九年修禅入定,传法予慧可,创建禅宗祖庭,其中的少林寺,则是北魏印度高僧佛陀禅师得到孝文帝相助而建立的。
北岳恒山位于山西省,其山势磅礴,仪态非凡,最著名的是构筑于峡谷悬壁之上的悬空寺,这座依岩作基,就崖起屋的寺院被称为“天下巨观”。位于黄河与渭河之滨的西岳华山,《山海经》说它:“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华山曾经是道家天下,因此自然景观中融有谈玄说秘的奇险。
南岳衡山位于湖南省,其山体由花岗岩构成,但植被茂密,兼具外柔内刚的气质。佛教曾在此相当兴盛,有所谓南岳四绝:“祝融峰之高、方广寺之深、藏经楼之秀、水帘洞之奇”,除方广寺,著名的寺院尚有福严寺、南台寺等。
此外,韩国的通度寺、海印寺、松广寺,日本的比睿山、高野山等,也都是建在山边水涯的寺院。
2.缘起性空
佛教主张宇宙是由无数个小“世界”所构成。根据《起世经.阎浮洲品》描述:一千个世界集合为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集合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集合为一个“大千世界”;因此合小千、中千、大千,总称为“三千大千世界”,这就是一佛的化境,约当为一个银河系。在宇宙中存在著数不尽的三千大千世界,佛经称为“十方恒沙世界”、“十方微尘世界”,可见宇宙的浩瀚广大。
每一个世界从成立到毁灭,其过程可分为成、住、坏、空四个时期,称为“四劫”,四劫之中各有二十中劫,总合为八十中劫,称为一大劫。从小劫、中劫到大劫,总称阿僧祇劫。
“成劫”为器世间(山河、大地、草木等)与众生世间(一切有情众生)成立的时期。即由有情的业增上力,于空间生起微细的风,次第生成风轮、水轮、金轮,慢慢又形成山河、大地、生物。
“住劫”为器世间与众生世间安稳、持续的时期。此一时期,每一中劫含括增劫和减劫;每逢减劫时,便有刀兵、疾疫、饥馑等三种灾害产生;我们这个时代应属于减劫吧!
“坏劫”时的世界经由火、水、风三灾而毁坏。首先是有情生命的灭绝,称为趣坏、有情坏;接下来,世界出现七个日轮,起大火灾,把初禅天以下的器世间烧坏;次起水灾,水淹至二禅天;最后是风灾,坏灭三禅天,称为界坏、外器坏。唯有四禅天不为三大灾所坏,就是无色界的非想非非想处天,经过八万大劫,仍归坏灭。
到了“空劫”,世界已坏灭,于欲、色二界之中,唯有色界的第四禅天尚存,其他则全入于长期的空虚中。
等到世界再成立,又是一个成、住、坏、空的大劫。宇宙就是在成住坏空的过程中,反覆生灭,轮回流转,每一周期大约要十二亿八千万年。
佛教认为自然界的林林总总,万事万物的生灭变化,总离不开物质与精神的“色、心”二法。从小至一麻一麦、一微尘一心念,大至山河大地、须弥法界,总不出色心的范围。
自然界的山河大地,乃至所有人事物境的生起、还灭,均脱离不了“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普遍而必然的现象。《成佛之道》里有几句话最能说明无常的道理:
积聚皆销散,崇高必堕落,合会要当离,有生无不死,国家治还乱,器界成复毁。
世间万事万物没有永恒存在的实体。以时序来说,春夏秋冬,寒来暑往,四季迁流,轮回不已;生物界有生、老、病、死的变化过程,若一息不还,即如同灰壤;国土世间危脆不实,逃不过成、住、坏、空的循环,如强烈的大地震,能将高楼林立的城市夷平,地壳震裂,甚至能吞噬山川河流,使桑田变沧海,沧海变桑田。
“诸法无我”更进一步说明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不会自己生成,不是固定不变,也不是单一的独立体,而是种种要素的集合体,依缘而刹那生灭,没有一样东西是真实、常住不变的“我”。
因此,缘起性空是自然界的理则,自然界的一切物质,都是由一种或多种物质所构成的,它们都是相互关系条件的配合,例如:决定人类命运的自然力量有飓风、雷电、火山爆发、地震和冰川,但是也因为这些自然的力量,而使人类在其他方面增加许多的养分。闪电是最突出的例子,以美国为例,每年因雷击丧生的人数平均约四百人,受伤一千人,财物损失约三千七百万美元,因雷电而引起森林大火的损失,还不包括在内。可是另一方面,如果没有闪电,植物就不能生存。因为地球大气中大约百分之八十是氮,氮是植物的主要食粮,每方哩地面的上空存有这种养分约二千二百吨。但是气态的氮不能溶解于水,对于植物毫无用处,必须经过某种变化后,植物才能够把它吸收。闪电能触发这种氮元素的化学变化,使气体状态的氮,变为植物可吸收的氮。
虽然这只是大自然界中的一个例子,但也能充分说明世界上任何东西都是相依相待,相互因缘关系的生存。在《增一阿含经》有一个例子很能说明“缘起性空”的道理:“犹如钻木取火,然后火生;火亦不从木生,亦不离木。若复有人劈木求火,亦不能得,皆由因缘会合,然后有火。”因此《大宝积经》云:“以众缘故起,一切无坚实。法语自性空,自性无有相。”
3.万法唯心
真如自性是自然界的本体。佛说:“一切万法不离自性”,这真如自性是万有的根源,是自然界的本体。《首楞严义疏注经》写道:
诸法唯心所生,唯心所现,一切因果、世界微尘,因心成体。
《修华严奥旨妄尽还源观》也说:
言一法者,所谓一心也,是心即摄一切世间、出世间法,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妄念,唯一真如。
外在的世界如果离开这一颗能知觉的心、能分辨的识,就无实在意义,更无实体存在。因为有心识才有世间,心识若无,也感受不到世间的存在。所以僧肇大师有感而发:“天地与我同根,万物与我同体。”凡人总是以见闻觉知来看大自然,但是更重要的,我们还有一个灵明不昧,能与大自然感应,甚至包容大自然的真如自性。
法相宗的唯识说,主张万法皆由业感受报的主体阿赖耶识所变现。由于阿赖耶识含藏各种种子,遇缘起现行,现行又回薰种子,受薰的种子遇缘又起现行,如此周而复始。因此,宇宙万象不过是阿赖耶识所变现。
而有情如来藏中的自性清净心,才是万法生起的根源,由于真心被杂染蒙蔽,成为阿赖耶识,而使众生生生世世轮回不已。佛教对宇宙的诠释有“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之说,每一个有情众生,依著自己迷悟的深浅,而能显现出不同的世界。
华严宗主张宇宙中的任何一法可成一切法,另一方面以一切法而起一法,所谓“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一个不算少,万亿不算多;微尘不算小,虚空不算大;刹那非短暂,劫波非悠长;真的未必真,假的未必假;净的未必净,脏的未必脏……,华严宗这种超越对待,圆融无碍,认为万事万物互为缘起而成一体的论说,即法界缘起;强调唯心所起的法界互为缘起。
《摩诃止观》卷五说:
夫一心具十法界,一法界又具十法界、百法界;一界具三十种世间,百法界即具三千种世间。此三千在一念心,若无心而已,介尔有心,即具三千。亦不言一心在前,一切法在后;亦不言一切法在前,一心在后。……若从一心生一切法者,此则是纵;若心一时含一切法者,此即是横。纵亦不可,横亦不可。秖心是一切法,一切法是心故,非纵非横,非一非异,玄妙深绝,非识所识,非言所言,所以称为不可思议境。
依天台宗所言,我们当下的每一念中,具足三千世间诸法,涵摄全体法界的森罗万象。
以上各种宇宙缘起之说都离不开有情心识的造作,只要觉悟此心即是佛,则山河大地、树木花草都会和我们一起成佛,造就出清净的佛国净土。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从山河大地的形成、现象,以及承载养育一切众生、对精神文化贡献等各方面视之,它们无一不是无言说法,无一不在展现慈悲的佛体。 ↑
四、日月风雷皆为佛用
数千年来,人们一直以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人类位居世界之首。一五四三年,波兰科学家哥白尼(Copernicus)在其著作《天体运行论》中,首度提出太阳位于宇宙中心,地球只是太阳系九个行星之一。到了一六一○年,义大利天文学家伽利略(Calileo)从其自制的望远镜观察星河,更证实哥白尼的学说。直至今日,我们更知宇宙中如太阳系的银河系又有无数无量之多。
“天外有天”的远观,早在佛经中已有明确的记载,例如有佛教百科全书之称的《经律异相》,就详细的记载著无数天界的生活活动,不但可以印证现代天文学家的研究,更可以提供未来天文学探究的方向。经典里记载著一段有趣的故事:释迦牟尼佛讲经时,出广长舌相,声音震动无量世界,传送极远。弟子当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尊者不相信,怀疑佛陀的音声不可能传到那么遥远的地方。想要一探究竟,就用神通飞到十亿佛土以外的佛国,在那么远的佛国里,光明王佛正在说法。有一听众忽然从身上抓到一样东西,惊叫道:“我身上怎么会有一条小毛虫?”
光明王佛说:“那不是小毛虫,那是从娑婆世界来的释迦牟尼佛的弟子目犍连。”光明王佛于是对目犍连开示道:“诸佛的威德不是声闻弟子可比拟的,也不是用神通能探测的。”从此以后,目犍连就非常相信虚空中确实有无量世界,也确实有无量诸佛。
而佛经中常说的虚空、法界、重重无尽、无量无边,也正好印证今日天文学家所发现的:宇宙中充满了无量无数的银河系、太阳系、星云团、天河、星球等。
我们生存于大气之中,能正常呼吸时,往往不觉空气(风)之存在,留意它是维系我们生命的第一要素。对于云雨雷电等天文气象,也因习以为常而忽略其自然力量。本单元将探索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的运作,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以及它们与佛教的关系。
(一)日月风雷奥妙的佛用
1.天空万象
对地球而言,太阳是光与热唯一的来源。太阳的直径约一百四十万公里,是地球直径的一○九倍,它是一颗白热的气体恒星,表面温度约摄氏六千度,核心温度更高达一千五百万度。太阳不断的燃烧,使得无数的氢原子碰撞、融和,转换成氦原子而产生庞大、无以计数的能量;科学家估算,太阳大部分的能量,每分钟所释放的热量,约是六十亿乘十亿再乘十亿的卡洛里。
由于地球和太阳的距离非常遥远,约有一亿五千万公里,太阳光到达地球的时间约须八分十八秒,而太阳辐射出的能量,地球大约只收到二十亿分之一;不过,光是这少许的能量,就足以使地球温暖,让生命生长,并给予大气动能,产生各种天气现象。
太阳的行星,以其和太阳的距离依序如下:水星,它是太阳系中离太阳最近的一颗行星。金星,比地球略小一点,是月球之外,最亮、且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它的地表平均温度为摄氏四百六十度,无法辐射出去的热量,使得金星犹如炙热的地狱。地球,是我们居住的星球,绕太阳一周须三百六十五天,约运行九亿多公里。火星,其地表是暗红色的尘土,远看就像一颗“红色星球”,这里大气稀薄,无法捕捉太阳热能,因此地表平均温度是摄氏零下五十三度。木星,是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比地球大一千三百倍,其大气层里都是阿摩尼亚等有毒的气体。土星,是太阳系中仅次于木星的第二大行星,它最大的特征是周围有一圈由许多小星球组成的彩环。天王星和海王星像一对双胞兄弟,有许多相同的特质,如气温低、大气由甲烷所组成等。冥王星,是太阳系最外围、最远的行星,是一颗神秘、寒冷又寂寞的星球。除了这九大行星,尚有无数的小行星及环绕行星的卫星。
这些行星各以不同的速度及轨道绕著太阳运转,它们本身不会发光,仅能反射太阳的光辉,也因此我们才能看见它们。九大行星中,唯有地球具备生命生存的条件。
太阳无私,普照大地,但因地球呈球状,在它绕著地轴“自转”时,永远只有一半能享受阳光,这受阳的一半是白天,阴影的一半则是夜晚,而在由亮转暗、再由暗转亮的过程中,并非骤然黑白分明,划分为二;由于有大气层的反射或折射,在黑白之间,便有了变化多端、朦胧美丽的黎明和黄昏了。世界一半是光明,一半是黑暗,人世间不也是黑白、好坏、美丑……都一半一半吗?在一半一半之间也有所谓的“模糊地带”,而且诸行无常,好的可能会变不好,坏的也可能转好;世事没有永恒不变的!
月亮,这颗离我们地球最近的星球,曾经激发许多文人雅士的灵感,留下无数浪漫的神话和诗篇,如“嫦娥奔月”、“吴刚伐树”都是流传千古的中国神话。西方人则认为月亮以其柔美光辉沐浴大地,因而称它为“夜之女王”。这些年来又有精神医师研究,发现月亮的盈亏会影响人类的行为,如满月会导致一些人心智狂乱,许多犯罪案子是在月圆时发生,新月时犯罪率最低。
撇开月亮引人的遐思,一九六九年七月一日,太空人第一次登陆月球之后,我们知道月球只是一片荒凉的岩石、坑谷和火山口,它没有水,没有空气,它柔和皎洁的光芒,完全是太阳光的反射。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卫星,它距离地球约三十八万四千公里,在天文学上算是相当短的距离,它也比地球小,直径是地球的四分之一,质量则只有地球的八十分之一。受著地球引力的影响,月球以每小时三千六百八十公里的速度绕著地球运转。
月球是如何形成的?直至目前仍无适当的解释,不过,科学家曾有过三种假设,一是月球是由地球分离出来的;二是月球原为太阳系的某个星球,被地球“捕捉”而成为地球的卫星;三是月球和地球以相同的形式同时形成。从月球岩石标本的研究结果,科学家们较倾向于第一种假设。
地球表面覆盖著厚厚的大气层,在距离地表约十三至十四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对流层和平流层的对流层顶;在约五十公里的地方,有分隔平流层和中气层的平流层顶;在约八十公里的高空,则有分隔中气层和热气层的中气层顶。和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气象变化如云涌雨降等,都是产生于大气对流旺盛的对流层中。
在地平面上,气压的强度每平方公分约为一公斤,因此据估计,一个人全身上下承受的气压大约是二万公斤左右。但是生活在地球表面的我们,并不觉得大气压力的存在,也不会被气压压得喘不过气来,那是因为人体已具备承受大气压的构造,而且四面八方都承受著气压,气压也因而保持平衡。
空气藉著大气压力的驱动,它会在地球上流动形成风,当空气冷却或水汽增加时,会形成云,降下雨,甚至发展成台风、龙卷风等。当天空中,低层空气持续几天被上层湿暖空气阻碍抑制时,则很容易形成雷暴,雷暴所释放出来的能量,比广岛原子弹爆炸的能量多上好几倍,其暴风雨往往带来许多灾害,闪电的超高热能(可达到摄氏三万度),更能炸裂地面,融化砂土。
大自然的力量浩瀚不可测,天空万象也是瞬息变化中。《华盛顿邮报》于二○○二年十一月十九日报导,美国科学家利用钱德拉 X射线天文台观察,证实有两个超大黑洞同时存在于一个银河系里。这两个黑洞将在数亿年后,合并为一个更大的超级黑洞,届时定会产生强烈重力波,整个宇宙都会受到影响。
苏东坡说:“自其变者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科学家所研究、发现的,无不在验证佛教生灭聚散的缘起真理。
2.现实意义
宇宙自然现象的形成,影响生命的演化,对人类生活乃至其他生物的成长也有密切的关系。从早期中国畜牧时代、农业时代,人们就会观察天文现象,作为作息、生产的指针。当时天文学的发展动机是“编制历法以授民时,观测天象以见吉凶”,也由于农业生产的需要,天文仪器便越发精密进步。
早在远古时代,人们就以“日”表示昼夜交替,后来他们发现农作物的枯萎繁茂、候鸟的南去北归,和气候的冷暖有紧密的关连,这个周期大约有三百六十五天,于是以含有收获之意的“年”字,来表示此一周期的时间单位;月亮从这一个满月到下一个满月,大约为二十九?五天,古人称之为“月”。没有精密的科学仪器,古人藉著观测自然现象,竟能准确了解日月的运行,而这些时间单位也一直被延用至今。
中国传统的历法,不仅是民用历书的编排,还包含了太阳、月亮、星斗位置的求算,以及日蚀、月蚀的预报等天文内容,这也是后来天文学发展的重要参考资料之一。历法既然是“以授民时”之用,能表征季节冷暖变化的“节气”就相当重要了!节气是将地球绕著太阳公转的轨道画分成二十四份,平均为十五天多。二十四节气依其名称含义,可分为四种:
(1)表征四季的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
(2)表征冷暖程度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
(3)表征雨水量多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
(4)与农事相关的有惊蜇、清明、小满、芒种。
此即是历法配合生活和农事生产的一大特点。
在现代导航技术尚未发明前,也常是藉观测天象来辨识方位。
《淮南子》里说:“夫乘舟而惑者,不知东西,见斗极则寤矣。”宋朝朱彧在《萍州可谈》里也写道:“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则观指南。”可见以前的人就知道从观察太阳、星球来判断行船位置。
另外,月亮对于海水潮汐也有影响。当满月和新月之后,那时太阳、地球、月亮三者呈一直线,由于引力的作用,潮水高涨活跃,而在上、下弦月,月亮的引力和太阳的拉力呈直角,两种力量干扰,潮水则和缓迟滞。近年来,有气象学家认为月亮的盈亏也会影响降雨量和暴风,甚至苏联科学家叶尔金(A.I.Yelkin)推测,当年百慕达三角洲飞机神秘消失事件,可能是月亮引起的潮汐,干扰海底磁场,而造成雷达发出错误讯息,才会酿成悲剧。不过,这些推论仍在研究中,尚未获得确切的证实。
空气是维系生命的第一要素,从我们出生第一口呼吸到咽下最后一口气,无论醒著睡著,都缺少不了空气;可以说人体大部分构造和机制,都是为了捕捉空气而设计的。数十亿年前,地球形成时,大气唯有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成分,后来藉著藻类、植物吸收阳光,行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转化成醣分子,释放出氧,大气才逐渐转化成今日含有丰富的氧,适合生命生存、演化、繁衍的环境。
一般情况下,我们不会感受空气的存在,除非大气压力产生变化,如在长隧道里,火车快速通过时,隧道中的气压比外面高,容易造成耳鸣;高山上,由于空气稀薄,气压较地面低,会觉得呼吸困难,食物也不易煮熟等等。当气压异于我们平常居住地的气压时,我们才会察觉其存在,并受到影响。
雷电虽然会造成灾害,但是如前章所言,它能使大气中的氮,转化成植物可以吸收的氮,让植物成为整个大地的生产者;雷电的作用对大自然仍是有贡献的。
天地万物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山河大地、日月、云雨、雷电、生物、无生物等等,都是其中的部分,在整体与部分之间,部分与部分之间,皆是各有所用又互为条件、相即相入的,此不就是华严宗里总相、别相;同相、异相;成相、坏相的“六相圆融”吗?
3.互动共享
无私而慷慨的太阳,将它的热能普遍传送至大地,不分国界、种族,不择贫富、贵贱,不论沙石草木、生物、无生物,太阳皆如佛之应化身,千处祈求千处应,展现其温暖妙用,让每一生命成长,让每一物适得其所的衍变。
太阳为大地万物共享,月亮亦是亘古以来静默地高挂天空,为黝暗的黑夜洒下皎洁的光辉。岂只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李白的〈把酒问月〉更说:“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未识月球真面目,人们赋予美丽的遐想,已识月球真面目,它也依然不减清澄的光芒,为暗夜行人照明。
维系生命的空气,不只是地球万物共享,它也和生物不断的互动,更扮演“世界融和”的角色。空气存在我们身体里,我们和其他生物也都存在空气中,是空气的一部分。哈佛大学天文学家夏普理有一个著名的理论,他说我们每吸一口气有百分之九十九是活性氧与氮,剩下的百分之一是氩,而氩是惰性气体,我们吸进又呼出,它不会成为身体代谢的一部分,而是散溢出来与大气混合,散布全球,因此每一个人都会吸入自己过去呼出或别人呼出的氩原子。他说:
你的下一口呼吸,至少含有四十万个圣雄甘地生前呼出的氩原子。不管耶稣在最后晚餐的谈话,或者外交官在签订雅尔达密约时的谈判,甚至古典诗人诵读诗作时所吐出的氩原子,而今都散布在大气中。大气中还有古时恋人哀叹祈求、滑铁卢战役厮杀呐喊时所吐出的氩原子……。
真的是“互通鼻息”!氩原子在古人、今人;人类、虫鱼鸟兽、花草树木之间进进出出,融和了大气,也联系了古今与万物。
另外,东欧的多氯联苯曾随著大气污染到加拿大的食物;一九八六年苏联乌克兰车诺比核电厂爆炸后,大量的放射性同位素飘散至大气中,由乌克兰向外移动,北欧半岛的仪器测出大量的辐射,英国威尔斯的羊只也受到污染而禁止贩售。
这些事件一再提醒我们,空气无国界,它不是地区的资源,是全球共有共享的生命来源!
空气让生命存活,它也是辐射的防护罩。空气里的氧分子是由两个氧原子组成,臭氧是由三个氧原子组成,它在大气中的含量大约只有二百万分之一,大部分的臭氧分布在离地面约三十万公里的高处,薄薄一层的臭氧,能过滤致命的紫外线。紫外线会导致皮肤癌,会使生物的DNA分子产生化学变化而造成遗传变异,过量照射还会让动植物丧命。
但是,从一九八○年之后,臭氧逐年减少,逐渐变薄,科学家发现原来罪魁祸首是“氯”,氯会破坏臭氧的分子,而大气中氯的主要来源是氟氯碳化合物(CFCs),它们是电冰箱及喷雾剂中的常用物质;人造物质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可见一斑!
攸关地球生命的存亡,一九九七年一百多个国家代表在“蒙特娄议定书”签署同意,限制氟氯碳化合物产品的制造、贸易和运输。这些国家也同意,最晚至二○一五年,将全面禁止使用臭氧破坏物质,如杀虫剂的碳氢化合物、甲基溴等。而且,燃烧化石燃料,大量雨林被破坏,也使得空气中二氧化碳增加,把热量辐射回地球表面,地表平均温度因而提高,导致全球温暖化,这也是我们必须正视的问题。
另外,据二○○二年十一月及十二月的《牛顿杂志》报导,太空太阳能发电时代将于二十一世纪中叶来临。这种不受黑夜、阴雨天影响,于太空中进行太阳能发电,以微波形式将电力输送到地球的发电法,以及正在研究发展,利用海洋“寒冷深层水”与“温暖表层水”之间的温差(热能)来发电的发电法,都是撷取太阳、海洋的庞大能源,不使用石油、核能,不排放二氧化碳,而能解决能源匮乏与地球温暖化问题的干净发电法。
僧肇大师的〈物不迁论〉里说:“是以如来功流万世而常存,道通百劫而弥固,成山假就于始篑,修途托至于初步,果以功业不朽故也。”一筐筐的土能累积成一座山,一步步的路能到达遥远的目的地,过去的事物,会成为现在事物的原因和条件(缘);无论修道或不朽功业皆是如此成就的。
地球从地、水、火、风四大缺乏、四大不调,到现在成为能生存、四大和谐的环境,更是经过几十亿年不断的演化再演化,我们才能享有今日的成果。同样的,今日人类漠视自然环境的重要,任意糟蹋摧残,必也会成为未来的后果。自然万象好比如来功德,其法身妙用,遍满虚空,但是凡夫俗子如我们,却如翳在眼,蒙蔽不明,不知珍惜和妥善运用。
(二)佛教与日月风雷
1.观念印证
在科学不发达的上古时代,人们不知道来自大自然的日月星辰、地水火风等各种变化究竟是从何而来,以为冥冥之中必有主宰的力量。于是世界各民族都发展出他们的真神信仰,如印度的梵我、中亚的阿拉、欧美的上帝等。
在中国古老的神话故事里,认为天上本有九个太阳,经过“后羿射日”,最后只剩下一个太阳。但是当今天文学家已经发现:人类所在的银河系里有千亿颗像太阳一样的恒星,而宇宙里又有千亿个像银河系那样的星系,可见宇宙中不只有一个或九个太阳,甚至可以说“天有千日”。这在二千多年前,佛陀早已在《长阿含经》卷十八中印证:“如一日月周行四天下,光明所照,如是千世界,千世界中有千日月。”
关于宇宙自然界的问题,佛陀于不同时地作过说明,由于内容深广,后世佛弟子从各种不同角度探讨,使得佛教的宇宙论内容广阔,学派林立。佛教对宇宙的说明是多方面的,从宇宙的系统形状来说,有世间论;从成立要素来分析,有万法论;从宇宙的转动研究,有因果论;从现象来谈,有缘起论;从实相说,有本体论。以上诸说可知佛教对宇宙的观察与了解,已超越现代科学家,这些立论实为探讨宇宙奥秘的宝贵指引。
一九二四年,美国天文学家赫伯提出研究证明,仙女座的大漩涡星云位在我们银河系之外,而它本身也是一个与银河系相似的星系,这是现代对宇宙整体观察研究的开始。
后来的天文学家发现,星系显然是宇宙结构上的单位,正如同星球是星系结构上的一个单位,而我们所居住的地球只是银河系的一个星球,银河系是因其在晴空夜晚像一条淡白色的河流横过天空而得名。宇宙之中包含了无穷无尽的星系,它们在太空中散布之远,以目前最大的望远镜还无法达到其界限。
佛经也常说:虚空无量、法界无尽、国土众生无量无边,所以三千大千世界也无量无边,而我们所处的地球,只不过是太空间的一粒微尘。这种说法在科学尚未发达以前,很难让人接受,但是现在由于天文学的发达,不但证明银河系中的星球多到不可计数,星球间的距离也大到不可胜数。
民间传说的七夕牛郎织女鹊桥会,事实上牛郎星与织女星之间的距离达十二光年(一光年的距离为三十万乘以一年的秒数),因此,相会可以说遥遥无期,只能在人们心中相会。甚至有的星球彼此间相距达数十、数百光年。由此亦可证知,佛经每一说到数字,往往说无量无数、百千万亿、恒河沙数、非算术譬喻所能及,是真实不虚的。
虽然,除了地球,其他星球皆是一片干冷死寂,没有生命迹象,但是许多科学家仍不死心,尤其对火星探测之热忱一直不减。从一九六五年美国“水手四号”飞越火星,一九七一年苏联发射“火星二号”、“火星三号”,一九七六年美国发射“维京人号”,到一九九二年的“火星观测者号”、一九九七年的“开拓者号”等,都是希望能另辟一生命疆土。其实,目前的星球没有生命生存迹象,并不表示过去不存在,未来不可能存在。
早在二千多年前,《阿弥陀经》就记载著:“过此十万亿佛土,有世界名曰极乐,其土有佛,号阿弥陀。”而佛陀说法时,很多闻法菩萨都是来自他方佛国。此外,佛经中许多佛菩萨也都以日月星辰为名,例如日光菩萨、月光菩萨、虚空藏菩萨、星宿王如来、法界智灯王等,可见佛经的天文思想遥遥领先今日天文学家的研究。佛经不但印证现代天文学所说,尤其证明佛法并不违背科学,甚至超越科学,科学越进步,越能证明佛法的微妙精深。
尤其佛教主张宇宙万物都是成住坏空,一切缘聚则生,缘灭则散;佛教用“缘起”来解释天文,把佛法的真理彰显出来,也超越世间的自然科学。
所谓“真理”,必须符合必然性、普遍性、平等性、永恒性,世间上任何人、事、物都在真理之中,不能违背真理而存在。真理是恒常如此,本来如此,即是“法性法尔,若佛出世,若未出世,此法常住”。当初证道成佛的佛陀,说他并非真理的创造者,而是真理的发现者,一切“法尔如是”,所以佛陀说: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佛陀也是依“法”而成佛。宇宙既是因缘所生法,就会有成住坏空的因缘关系,因此,到末劫有许多奇异现象,如“星宿灾怪”也就不足为奇了。
此外,当我们仰望夜空,看见无数星星散布天空,感觉上它们是同时存在于天空,事实并非如此。这些星星与我们的距离,有的几十光年,有的几万光年,甚至几百万、几千万光年,它们所发出的光,同样的也是几十光年,几万、几百、几千万光年之后才到达我们这里。因此,我们看到的星星是来自不同“年代”,有的星星可能已经不存在,现有的星星则要几百万年之后才看得到。
我们看到日出日没,知道是日已过,但地球的南、北极地区是半年见得到太阳,半年见不到太阳的,他们的一日如何计算?人间的五百年,忉利天才一昼夜;忉利天五百年,夜摩天才一昼夜。这样一算,人间的一日,在夜摩天尚不及一秒;人间的一秒,在朝生夕死的蜉蝣,可能是一昼夜。以自然现象对应于时空,即是爱因斯坦“相对论”里说的“时空不可分割;宇宙为一连续不断的整体”;这也印证佛教主张万事万物依缘而起、互为因缘、本性空无的论点。
美国康乃尔大学的行星研究所所长卡尔?谢根曾说:“若是乘著接近光速的太空船飞行,以太空船中的时钟计测,只要五十六年的时光即可飞行宇宙一周。可是当旅程结束,返回地球时,地球的时间已经过了数百亿年了。太阳已死灭,地球已经烧成黑炭。”这种说法则可相应《华严经?寿量品》所言:
此娑婆世界,释迦牟尼佛刹一劫,于极乐世界阿弥陀佛刹,为一日一夜;极乐世界一劫,于袈裟幢世界金刚坚佛刹,为一日一夜;袈裟幢世界一劫,于不退转音声轮世界善胜光明莲华开敷佛刹,为一日一夜;不退转音声轮世界一劫,于离垢世界法幢佛刹,为一日一夜;离垢世界一劫,于善灯世界师子佛刹,为一日一夜……。
法界之大,非我们所能观知,外在的虚空世界浩瀚无边,以管窥天,不过探得一微尘罢了。
2.天文贡献
佛教天文学最早是由西域摄取西方的天文学知识,再经汉译典籍传到中国、日本。历代以来,不少佛教僧侣博通内典外学,他们对天文学都有精辟的研究。
东汉桓帝时(一四七-一六七),安世高来到中国后,译有《舍头谏太子二十八宿经》,经文中介绍了印度二十八宿的名称、星数及相应的星占内容。另外,《摩登伽经》、《孔雀咒王经》、《宝星陀罗尼经》、《宿曜经》、《日藏经》等,也都有相关的天文学知识。
唐代一行禅师可说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天文学家和数学家之一,他在中国科技史上更是留下光辉灿烂的一页。
一行禅师自幼天资聪敏,博览经史,过目不忘,精于历象阴阳五行之学,他曾在短短几天之内完成《大衍玄图》、《义诀》各一卷,得到当时名藏书家尹崇的称誉。后来又到浙江天台国清寺与一位隐名大德学习算术,从此他的算法造诣更深,成为日后制定历法的主要基础。
开元九年以后,一行禅师奉诏入宫整理历法,从此致力于天文学事业,贡献所学,造福国家社会。其卓越成就主要有四点:
(1)撰《大衍历》。当时国家所用的历法是李淳风编制的“麟德历”,唐高宗麟德二年开始启用,使用五十多年,却发现误差越来越大。于是玄宗延请一行禅师另定新历,一行禅师制定的《大衍历》,主张以实测日月五星运行情况为基础来编定,兼采诸家的优点,别创一格,运用今日所谓的不定方程式高级算学来计算时日,历时三年完成,这种计算时日的方法最准确也最标准,所以这种历法一直为历代所采用。
(2)创造“开元黄道游仪”。为了定立《大衍历》,一行禅师指导机械匠师梁令瓒制作了一批天文观测仪器,“黄道游仪”就是其中之一。
这是一种星辰经纬的测验器,以此来测验星辰子午线的长度。他发现“古历星度及汉代洛下闳等所测星距远近不同,但二十八宿之体不变”,意思是说恒星并不是恒定不动,只是移动缓慢而已,这就是恒星的自行。欧洲直到十八世纪才被英国天文学家哈雷发现,却不知道中国早已捷足先登了。
(3)制造“武成殿水运浑天仪”。这是一种借用水力转动来计算时日的方法。浑天仪创始于西汉武帝,在东汉安帝时张衡改用漏水转动。一行禅师利用水推动齿轮,使仪器转动,天球每昼夜转一周,日标环每昼夜转一周,并沿黄道行一度,月标环每二十七天半沿白道移一周。不仅如此,仪上还有两个木人,一个每刻击鼓一次,一个每辰撞钟一回,这可以说是世界上最早的钟表。
在《旧唐书?天文志》中记载得很详细:“铸铜为圆天之象,上具列宿赤道及周天度数。注水激轮,令其自转,一日一夜,天转一周。又别置二轮络在天外,缀以日月,令得运行。每天西转一匝,日东行一度,月行十三度十九分之七,凡二十九转有余而日月会,三百六十五转而日行匝。仍置木柜以为平地,令仪半在地下,晦明朔望,迟速有准。又立二木人于地平之上,前置钟鼓以候辰刻,每一刻自然击鼓,每辰则自然撞钟。皆于柜中各施轮轴,钩键交错,关锁相持。既与天道合同,当时共称其妙。铸成,命之曰水运浑天仪俯视图,置于武成殿前以示百僚。”可见一行禅师对天文观测仪器制造的严谨。
(4)组织天文观测和土地测量。一行禅师测天下之晷,求其土中,以为定数。这是利用圭表测量日影于同一时间在各地投影的差数,以计算太阳距离赤道南北远近的方法。太阳走到最北而位置最高的时候,圭影最短,就是夏至节;太阳走到最南而位置最低的时候,圭影最长,就是冬至节,依此可以区分二十四节气和测定时刻。一行禅师根据实测的结果,计算出来南北两地相差三百五十一里八十步,北极高度差一度(换算为现代单位,即为地球子午线一度,长一二九点二二公里)。
这个实测的结果纠正了“南北地隔千里,影长差一寸”的说法。《新唐书?天文志》说:一行根据许多资料作覆矩图,南自丹穴,北至幽都,每极高移动一度,就注明它的差数,可用以确定日蚀的偏全和昼夜的长短。后来昭宗时代的边冈重订历法,认为一行此图非常精粹,是不可磨灭的作品。
这虽然与现代值有较大误差,但却是世界上第一次关于子午线的科学实测。西方最早的实测是西元八一四年,比一行禅师的实测晚九十年。
一行禅师在天文历象的伟大功绩,为天文学立下不少功劳,对中国天文学的影响极大,他亲自制作的“黄道游仪”和“浑天铜仪”就是今天所谓的“天体仪”和“地球仪”。
其他,如元代子聪大师,其精通天文、地理、律历、三式、遁甲之类,论天下之事如指掌;中天竺的求那跋陀罗三藏法师,幼学五明诸论,天文、书算、医方、咒术,无不精通;日本天台宗无外子圆通,钻研佛典中的天文历象达三十年之久,于文化七年公诸于世的《佛国历象编》,全编分五科:初论历原,二辩天体,三判地形,四评历法,五示眼智,论述极为详尽,也是佛教天文学中之佼佼者。
3.说法妙用
在《佛说罗摩伽经》卷二中记载:
我于邪见恶众生中,发大慈心;于不善业逆众生中,发大悲心;于修善众生,发欢喜心;于善恶等众生,起无二心……作日月形、明星形、流星形、彗星形,或作雷电霹雳之声、或作宝光明形、或作荧惑太白诸灾异星变怪之形。……或作山岩石窟形、或作溪涧泉池林木药草花果树形、或作百种甘膳香美饮食、或作冰雪、或作影响荫凉之形……。
这里的“荧惑”即是火星,“太白”指金星。佛陀为度化一切众生,以慈心悲愿化作种种形体,如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乃至变成各种香美的饮食,让众生食用,或提供阴凉之处,为人解热,凡此,皆是佛陀为利益众生而展现的方便妙用。
玄奘大师西行取经,也是依靠日月星辰,才得以辨认前进的方向。当时玄奘大师出玉门关后,连闯五座烽火台,一路蒙佛护祐,逢凶化吉,顺利过关。行至莫贺延沙碛,全长八百里的沙漠地,既无树木水草,也无飞鸟走兽,四顾茫茫,玄奘只好循著一堆堆白骨及马粪,逐渐前行,并以日月星辰辨认方向。
诸佛菩萨化现日月风雷等大自然形象,主要是安稳众生,进而令其向菩提。所以,日月风雷的力量,是佛用的力量,是佛陀慈悲的显现。佛陀的慈悲令众生心安欢喜,如《大般涅槃经》卷十八形容:“譬如月光能令一切行路之人心生欢喜。”月光的柔美和温暖,的确能代表佛陀的心。
除了月光的温柔,阳光普照的特性,也常用来形容佛陀教化不同根性众生时所展现的力量。如《佛说大般泥洹经》中,佛陀现三种寿命相,如同春夏冬三时白昼的变异,冬日最短,春日稍长,而夏日更长。当为声闻缘觉根性众生说法时,佛陀现短寿相,犹如短暂的冬日,令声闻缘觉心生无常的悲叹而精进修道。为菩萨根性者说法,佛陀现中寿相,犹如春日,时间为一劫,或超过一劫。当佛观佛时,其寿世无量,犹如夏日。
佛陀也说:“众星昼日不现,其实不没”;“如来身实不灭度,如彼日月无有灭没”。在科学不发达的当时,佛陀即以其般若智慧明了天文真象,并善巧运用于说法教化之中。
另外,天台宗的教判,也是以太阳日照情况,来说明佛陀说法的顺序:(1)华严时,佛陀自内证的真如法身之流露,如日出时分,初升的太阳先照到高山,此时只有文殊、普贤等大根性的菩萨才能承受法益。(2)阿含时,佛陀为诱引小根机者宣说教法,此时如日轮渐升,照到幽谷一样。(3)方等时,佛陀讲说大乘经典,让小乘者能进入大乘,此时如太阳照在平地上。(4)般若时,佛陀为破斥大小乘分别的偏执,宣说般若经,以明诸法皆空,此时如上午十点钟的阳光照射大地。(5)法华涅槃时,佛陀见众生根机成熟,开演一切众生悉有佛性,十界皆能成佛的真理,此时如日轮当午,照耀大地。
据《宝雨经》卷五记载,菩萨出现于世,能以智慧方便令诸有情改恶迁善,舍迷就悟,犹如太阳出现于世间,照临万物。因此,以太阳譬喻菩萨十种善法:
(1)破无明暗 犹如日行于空,威光炫赫,能令世间一切幽暗之处悉得明朗。
(2)觉悟有情 犹如日行于空,融和明丽,能令一切池沼莲华悉得开敷。
(3)光耀十方 犹如日行于空,光耀十方,一切万物无不蒙照。
(4)出现善法 犹如日行于空,以大光明普照一切,飞潜蠢动,咸遂其生。
(5)诸漏灭尽 犹如日没时,光明隐灭,则群动皆息。
(6)能作光明 犹如日行于空,放大光明,破除一切幽暗,照临万象。
(7)映蔽外道 犹如日行于空,赫然照临,萤爝之光自然不现。
(8)能示高下 犹如日行于空,照临万物,若高若下悉能显示。
(9)发起善业 犹如日出时,能令世人各营生业。
(10)善人爱乐 犹如日行于空,内外明朗,凡诸善人无不欣爱,然若盗贼等辈为恶之人却因之生起憎嫉。
日月风雷等自然现象,也常被运用在禅观上,《观无量寿经》中十六观之第一观即是“日观”。行此观法,宜在落日之际,端身正坐面向西边,谛观落日,内心坚住不移,就能清楚知道极乐净土的方位。《大方等无想经》中修持所得的禅定,也多以日月风雷为名,例如大云月王三昧、大云电三昧、大云瀑水王三昧、大云雷三昧、大云风三昧等等。对于爱欲,佛陀在《大般涅槃经》里,以“暴风”来形容爱欲强大的摧残,说明其力量能将山岳夷为平地。
李白诗云:“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而浮生若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大自然天地岂只是写文章的好材料,这些日月星辰、风雷雨电,在缘起法中运行,为人们诉说真理妙谛,提供了修心悟道的机缘。
结 语
自然界有花草树木、虫鱼鸟兽、山河大地、日月风雷等万象,它们依一定的轨则正常和谐地存在与运作。人体的组织亦是一个小宇宙,我们的血脉如河流,川流不息地输送养分;肾如海洋,不停发挥新陈代谢的功能;肺如森林,吸取氧气,吐出二氧化碳;骨如高山,支撑身体的挺立;细胞如动物,一刻不止的活跃运动著。
外在的大宇宙和内在的小宇宙不止相似,更相依为命,相互依存!阳光(火)、空气(风)、海洋(水)、大地(土)提供生物生存成长的条件,植物也回馈地净化稳定大气、水源和土壤,动物则吸取所需养份,再吐出植物需要的养份来肥沃它们。因此,大自然和所有的生命是一个环环相扣、紧密相连、缺一不可的自然生态系。过去的人类能够敬重天地,明了因果,会遵循自然脉动并珍视其他生物的生存权,而维持一个多样性、整体性的生物圈。但是,近百年来,短视的人类已将大自然的多样破坏,将宇宙的整体摧毁!
毕生钻研蚂蚁的当代著名生物学家威尔森,认为蚂蚁是非常成功的物种,它们才是真正主宰世界的社会性昆虫。他曾说:
如果人类在今日灭绝,地球环境将回复人类诞生以前的繁茂、平衡状态。但是如果蚂蚁消失了,地球每个区域的生态将趋于简单化、孱弱化,千万个动植物物种将随之灭绝!
此段话引人深思,看来我们须重新检视人类在地球的地位。成住坏空虽然是宇宙必然的现象,但人类加速的摧毁实令人汗颜!为了让现在的我们和后代的子孙,以及下辈子、下下辈子将再来世间的我们,仍能拥有优良的生活品质,我认为每一个人都应重新建立一个“新世界观”:
?彻底体认人类和地球是生命共同体;我们不能自绝于地球之外,当它污染、恶化之后,人类也终将灭绝。
?每一个物种都有其存在的因缘与价值,维持并保护生物的多样性,自然生态才能平衡,也才能建立多元性的文化。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不能以政治因素或经济理由,任意破坏自然生态,阳光、大气、海洋、土壤,乃至植物、动物,都是维系我们生存的要素,它们的重要性必须受到人类的重视。
我们可以小从身边的环保做起,如不浪费纸张、节约用水、不随意制造垃圾;尽量步行或搭乘公车、捷运等大众交通工具,减少汽车废气的排放;确实做好资源回收等等,工业建设、商品制造各方面,也都能兼顾自然定律与环境保护。只要我们停止或减少对自然的伤害,自然就能复原、再生,而恢复原来的生机。
佛教一直是重视自然生态保育的宗教,如前面所言的睒子菩萨珍惜大地,“蹈地常恐地痛”,本篇论文正是说明佛教本著护生惜物的理念,平等对待一切生命,也尊重珍视自然万物。我们从植物对人类的贡献,及其随缘、有情又坚忍的特性中,发现它们灵动的佛性;从动物各种非凡本领、聪明灵巧和深重情义中,了解它们清朗的佛心;山河大地以其丰富的资源孕育众生,启迪人心,俨然遍满虚空,蕴藏无量功德的真如佛体;日月风雷依序运行,照亮大地,长养万物,不就是慈悲示现、清净奥妙的真如佛用吗?而且,如同相依相系、密不可分的生态系,他们全都是佛陀法身的体、相、用!
万法唯心所造,“心净则国土净”,佛陀手按大地,呈现的是他心中的清净国土;在成住坏空的世间法里,我们有的是不变的“真心”。身为有情识、有智慧的人类,如果人人发挥清净心、慈悲心,并具备同体共生、尊重包容的理念,落实自然生态的维护,相信自然生态应可逐日恢复洁净活泼的本来面目,这才是地球之福,也才是人类之福!
【参考书目】
1.《起世经》,《大正藏》第一册。
2.《大乘起信论》,《大正藏》第三十二册。
3.《摩诃止观》,《大正藏》第四十六册。
4.《华严经》,《大正藏》第十册。
5.《大般泥洹经》,《大正藏》第十二册。
6.《宝雨经》,《大正藏》第十六册。
7.大卫?铃木、阿曼达?麦康纳著,何颖怡译,《神圣的平衡》(台北:商业周刊出版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一月)。
8.江本胜著,长安静美译,《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台北:如何出版社有限公司,二○○二年十月)。
9.李日章著,《佛学与当代自然观》(台北:东大图书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八年五月)。
10.薄树人编,《中国天文学史》(台北:文津出版社,一九九六年五月)。
11.谢凝高著,《中国的名山与大川》(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股份有限公司,一九九四年十一月)。
12.王光华等译,《气象的奥密》(台北:协和国际多媒体股份有限公司,二○○二年六月)。 ↑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业,分为“善业”、“恶业”和“无记业”。于一切众生有利益的是“善业”;于自己有利益的,不利于众生的是“恶业”;谈不上善与恶,非善非恶这一类的是“无记业”。善业起贪爱,恶业感得嗔恚,无记业的果报是愚痴。我们一天到晚都在造作,天天都在制造贪嗔痴,业障怎么能消得掉?甚至有些人念佛都起贪嗔痴!怎么念佛起贪嗔痴?他一天念一万声,我念二万声,要超过他,这是贪心、傲慢心、嫉妒心,试问,这样念佛能往生吗?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