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国茗香—九华山茶诗掇英


2014/9/8    热度:373   

佛国茗香—九华山茶诗掇英
  去岁春,见笑首度进香九华山,在神光岭头之月身宝殿有幸谒得“开光”佛茶,却无缘一品。今春,青阳女史见怜,惠寄九华佛茶和黄石毛峰若干,舌本留香之余,“痴”佛茶之“苦厄”日盛。遂于月前二度前往九华山礼佛问茶,终于一偿夙愿,不仅觅得九华毛峰、佛山银针、地藏云雾、东崖雀舌和天台云雾等多种佛茶,更在位极九华八百寺院中地势最高之古刹——天台寺,承蒙当家住持宏学大师垂青,得以一品其地藏云雾佛茶。既结缘九华佛茶,为探本求源,便在相关书籍中搜寻九华佛茶之雪泥鸿爪,不意竟喜获茶诗八首,佛茶之祥和利乐理应共享,因此瀹佛茶于海上雨夜,以飨与九华佛茶结缘的各位茶友。
  《送童子下山》
  唐?金乔觉
  空门寂寞尔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煮茗瓯中罢弄花(注)。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注:一说为“瓶添涧底休拈月,钵洗池中罢弄花”。
  笑按:根据记载,相传地藏金乔觉从新罗国引来优质茶种,在九华后山闵地源(今名闵园)栽植,名曰“金地茶”,此可视为九华佛茶之较早发端了。煮茗瓯中之“煮”字很重要,一语道破唐时之饮茶方式,与陆羽《茶经》的描述相吻合。另有明?吴仕义诗“犬吠披云客,花迎看竹翁;山家供玉乳,一碗便生冈。”亦是写“金地茶”的。
  《秋日游九华》
  明?李宗泗
  芙蓉九朵照帘钩,雨洗烟飘翠欲流。
  鹤借水云三顷暖,鸟分花竹半窗秋。
  小亭茶泻松风细,香径杯停秋露浮(注)。
  十二阑干人倚玉,一天诗思压南楼。
  注:茶泻意为冲茶,品茶。
  笑按:秋日游九华,揽胜之余,小亭歇息;品饮香茶一杯,既能解疲,又可清心,可谓最佳享受。结合当时的环境,以及相对落后的交通运输条件,外地的茶叶不大可能流入偏僻的山间。由此,初步可以推断小亭所供之茶,当是九华山自产之佛茶无疑。
  《游九华怀李白》
  明?柯相
  白也风流远,冥搜入九华。
  龙湫晴欲雪,狮阜晚明霞。
  禅榻清分茗,吟亭笑向花。
  登登山履瘦,向往藉蓬麻。
  笑按:历经唐、宋饮茶之演变,至明代时,已改煮茶、点茶为散叶投茶。从李宗泗、柯相、包广等明人诗中有关茶事的描述,饮茶之风可见一斑。
  《游九华》
  明?包广
  山径雨过云犹湿,时到春深路拥花。
  上界楼台倚星汉,下方鸡犬隔云霞。
  仙铛气味冷芝耳,僧碗芳香点茗芽(注)。
  他日重游今有约,莲峰咫尺岂天涯。
  注:芝、耳均为九华山土菜,茗芽特指谷雨前采摘的细茶。
  笑按:九华山两度之旅,土菜之味美,令我大快朵颐。僧家斋食也因此别有风味,而斋后那一碗香茶是必不可少的。佛茶品雨前,日日是好日也。
  《雨后九华归》
  清?吴襄
  鹤驾翩然到翠微,葛衣芒履送人归。
  岩消宿雾青如染,瀑斗斜风雪乱飞。
  僧饷雨前园茗绿,樵采云外紫芝肥。
  违山十里柴门近,流水孤村树一围。
  笑按:九华佛茶向来以后山闵园生于阳谷之黄石毛峰品质最佳,又据青阳女史介绍,九华佛茶春夏之交方萌芽,因此清明前是无法采摘的。忆及此次在山上问茶时,店家标榜之“明前佛茶”却比比皆是,但经沏泡察看,审底便知究竟矣!从先贤九华山茶诗中“雨前”备受推崇,而“明前”不著一字来看,即是有力之佐证。
  《雪后观九华》(二首之一)
  清?赵国麟
  雪霁天晶一径深,肩舆岚气布袍侵。
  千松戴雪立峰顶,万竹拖冰卧壑阴。
  梵呗定中朝海峤,笙箫天半响云林。
  晚来喜雨僧寮静,夜半崿茶佐苦吟(注)。
  注:崿茶系山崖上生长之茶。
  笑按:顾名思义,近年来崭露头角的九华佛茶“东崖雀舌”便是崿茶最为贴切的注释了。也许是生长在山崖之巅的原因,崿茶颇觉“硬口”,瀹茶时对水温亦较其他佛茶更高些(又注:后经了解,此茶并非该地所产,疑为外地茶叶托名九华东崖也)。
  《登九华》
  清?白元亮
  频年漂泊在天涯,又信萍踪上九华。
  云拥奇峰天欲滴,泉舂乱石涧生花。
  傍林鸟语捣灵药,隔岸人声摘闵茶(注)。
  今日探幽具乘兴,不知何处仙家。
  笑按:本次九华山之行所得数种佛茶,经反复试瀹品饮和观察,特征为叶如雀舌,根株颇硕,茎条修长,开汤时雾气结顶,香味浓纯持久,其叶底乍紫乍绿之相和浙北长兴顾渚山之紫笋茶同出一辙,也应了陆羽《茶经》中对好茶品相之描绘。此外,九华山佛茶似乎有其特性,那就是“圆润祥和”。归来后,偶阅《清茗拾趣》一书,九华山村尚有“美女茶”之传说,但询问多人亦不得而知,只能留待日后三赴九华山时探个究竟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这个世间,我们讲娑婆世界,这个世界是染污的世界。修道之人如果善于运用这个环境,这个地方正是大好修行的场所;如果不善于运用这个环境,没有不堕落的。虽然讲六道,三善道比喻“头出”,三恶道比喻“头没”,实在说,众生在三善道的时间非常短暂,在三恶道的时间是极其之长,这些都是娑婆世界的事实真相。善于运用这个环境作为自己修行的道场,古今有许多榜样。那就是在五欲六尘繁华的世界里面,他能舍,他能放下。佛门里面无论是出家在家的大德,真正是一个精进修行人,他一定不会贪恋五欲六尘,他把生活降到最低的水准。佛陀当年在世的时候,三衣一钵,这是降到最低的水准。三衣之外无长物,这个环境是修行的好道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