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之我见(连载待续)


2014/9/8    热度:296   

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之我见(连载待续)
  作者:叶可信
  九华山佛教文化在佛教发展史上具有很强的地域性。九华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又称国际佛教道场。长期以来,这里的灵山与圣地、自然和人文相互交融,宗教习俗与民间风俗融成一体,产生了具有历史悠久和巨大魅力的九华山佛教文化。历史上九华山佛教香火旺盛,道场辉煌;现今在与国际接轨的大潮中,又耀眼夺目,倍受尊崇,深深吸引四海宾朋,其根本原因在于弘扬和突显了佛教文化特色。对外开放以来,九华山多次召开佛教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但泛论较多,实论较少,系统不够。我以为九华山“二次开发”的关键是挖掘和弘扬九华山佛教文化特色。根据我的研究和理解,应该是:
  一、个性突出,地域性强,以地藏大愿为核心,应称为九华山地藏文化。
  九华山具有一千六百年佛教历史,唐时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这里的各种文化现象均以地藏道场为平台,展示地藏菩萨形象,歌颂地藏菩萨大愿,朝礼地藏菩萨圣地,祈求地藏菩萨加被。这里的文化主要内涵是地藏文化,因此九华山佛教文化应称之为九华山地藏文化。地藏文化是佛教文化一部分,属九华山地域文化。现就地藏文化的形成、内涵、平台、载体和代表人物作如下叙述。
  第一,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宗教属于有神论者,相信与崇拜有超自然、超人间的神秘力量,宗教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对于人格化的神和代表他们的偶像的信仰①。地藏信仰是我国四大菩萨信仰之一,发端于南北朝,兴起于隋唐,唐以后普及于各地②。汉哀帝元寿2年佛教传入中国,随着大量佛经的翻译与传播,中国的百姓知道佛经中有一位地藏菩萨,是理想中的一位超自然、超人间的神。地藏,梵文Ksiti8abbha(乞叉底蘖婆)的意译,是印度佛教大乘菩萨之一。佛经说地藏菩萨在无量劫以来,自誓必度尽众生,始愿成佛。在释迦既灭之后、弥勒未生之前代佛宣化,普度众生。释迦如来在忉利天宫以要婆娑众生付托于他,嘱令脱度。他是众生赖以救苦的菩萨,有无量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其大悲大愿最胜最广,犹如大地一样,含藏无量善根种子,“安忍不动如大地,静虑深密如秘藏。”在大藏经中专述地藏菩萨本愿事迹的有三部经,即《地藏菩萨本愿经》、《大乘大集地藏十轮经》和《占察善恶业报经》。又传地藏菩萨是“幽冥教主”,天上、人间和地狱无处不在,无处不管。根据佛经这些记载,佛教徒常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和“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两句话来概括地藏菩萨殊胜功德和广大誓愿,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地藏菩萨大愿。佛经翻译与传播,激发了人们对地藏菩萨的信仰和追求,尤其处于苦难中底层百姓祈求对超自然、超人间的地藏菩萨的信仰获得现实中不能获得的渴求。人们信仰他“众生度尽,方证菩提”的利益众生精神,信仰他不可思议的殊胜功德,信仰他“度空地狱”的无量大愿。这种从信仰、追求到崇拜,且一代一代延传,在信众和广大群众中逐步形成了一种很强的民俗传统和文化氛围。正如著名心理学家马斯诺(1908-1970)所指出的:“普通人对于命运、对于自然、对于人类、对于过去、对于父母、对于曾有助于他获得奇迹的所有一切的激情……可以转化为一种敬仰、报答、崇拜、颂扬、奉献等等反映。②”唐时我国佛教盛兴,新罗国王子金乔觉卓锡九华,苦修数十载,以真身应化示显地藏菩萨,九华山被辟为地藏菩萨道场。这一重要历史盛事,当时引起极大轰动,金乔觉传奇很快传到朝廷,传到了故乡新罗国,在广大信众中掀起了信仰和崇拜的热潮,地藏信仰在我国得到巨大升华。所以九华山就和地藏菩萨联系起来,成为四众弟子朝礼的圣地;金地藏成为信众心中崇敬和膜拜的光辉形象。这样,地藏信仰从古印度传到中国,从佛经中菩萨到真人金地藏,特别在九华山这块净土上弘扬和辐射,为九华山地藏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地藏道场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和传播铺搭了平台。金地藏开创九华山地藏道场后,景仰、慕道、信奉和弘法者接踵而至,他们共同开发和营造九华山,从而九华山“胜境巍巍,普放大光”,自唐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千余年发生巨大而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
  寺庙林立 香火旺盛
  据史料载:公元三、四世纪时,佛教对九华山初有影响,公元401年释杯渡到九华山创建茅庵,佛教正式传入九华山,但影响甚微。唐时金地藏创建地藏道场后,首建化城寺,寺院发展到20余座。宋代时九华山寺院40余座,明、清时更有长足发展,主刹化城寺成为拥有数十座寮房的总丛林,全山寺院达到100余座,于是便同五台、峨眉、普陀共称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清末时九华山寺院150余座。明、清时地藏道场香火旺盛,有“香火甲天下”之称。每年农历七月三十日前后都举行盛大的地藏法会,“远近焚香者,日以千计,叫呼膜拜,不绝于途”。
  名流荟萃 文化繁荣
  唐天宝年间大诗人李白涉登九华,观九峰如莲花,写下了“妙有分二气,灵山开九华”、“天河挂绿水,秀出九芙蓉”的诗句,并改九子名曰九华,九华山名声大振。自唐至清,著名人士有刘禹锡、杜牧、杜荀鹤、王安石、杨万里、陈岩、王阳明、汤显祖、袁枚、湛若水、施闰章等先后来到九华山。他们在九华山或隐居山庄,著书立说;或创立书院,聚众讲学;或出入烟霞,参学访道,寄情山水。他们用自己的才华颂山、颂佛、颂扬地藏菩萨,留下了二十余座名人书院和500余篇脍炙人口的诗文,为九华山积淀了丰富且珍贵的文化遗产。
  朝廷重视 官府扶持
  地藏大愿的功德和地藏道场的威名,得到了朝廷的重视和地方官府的支持。化城寺初创时,池州刺史张岩奏请移旧额于化城,就得到了朝廷的恩允。明崇祯皇帝敕封百岁宫无瑕和尚为“应身菩萨”;明神宗赐谕、赐艮;清康熙、乾隆御书“九华圣境”、“芬陀普教”;九华山有50多座寺庙先后受朝廷赐额。朝廷重视九华山,激励地方官府、商贾也积极扶持九华山。九华山寺院经济大发展,庄田、庙栈、商店、香会等收入大增,同时经济发展又加速了佛教文化的繁荣。
  佛学教育和研究蔚然成风
  金地藏在九华山常邀僧侣讲经布道,诲人不倦,开创了九华山佛学教育和研究的传统。在他的影响下,晚唐诗僧应物、冷然,宋代诗僧园证、清宿、希坦,明代名僧宗琳、法鉴、福庆、道泰等相继来山,弘法布道。明末四大高僧之一的智旭(藕益)归卧九华,居华严寺,著述颇丰。清代高僧月霞在九华后山开办“华严道场”,培育了一批僧才,开创了中国佛学教育先河。清代高僧容虚创建“江南九华佛学院”,任院长,还兼任九华山平民小学校长。近现代高僧弘一(名叔同)1934年应九华之邀,为《地藏菩萨垂迹》题赞。历代大德高僧云集九华,弘法布道和办学讲经,地藏法门一时宗风大振。他们为九华山地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千多年来,从帝王、高僧、名流、贤达到能工巧匠,还有九华山历代僧侣和山民在地藏道场这块平台上,施展才华,开发营建,促进了九华山经济和文化繁荣。地藏菩萨道场使得地藏文化精神理念和物质内涵更为丰富和完善,为地藏文化的形成、发展和弘扬提供了坚实的平台和载体。
  第三,金地藏是九华山地藏文化杰出代表。九华山佛教文化历经千余年融合、演绎和升华,成为理念高尚、个性突出和系统完整的九华山地藏文化,其杰出代表是金地藏。金地藏真有其人,应化九华真有其事。据唐人费冠卿《九华山化城寺记》载,开元末,“时有僧地藏,则新罗王子,金氏近属。项耸奇骨,躯长七尺,而力倍百夫。落发、涉海,舍舟而徙,睹兹山于云端,自千里而劲进”。他在九华山苦修数十载,于贞元十年(794)农历七月三十日示寂,寿99。其遗体置石函中,经3年开启,“颜面如生,兜罗手软,如撼金锁。”《藏经》云:“菩萨钩锁百骸鸣,知其为圣人降世也。”于是僧徒视其为菩萨应化之灵迹,在神光岭建塔供奉。因其俗姓金,故名金地藏。九华山对外开放后,中韩两国学者多次研讨金地藏,一致认为:金地藏姓金名乔觉,新罗国鸡林州(今韩国庆州市)人,父为圣德王金兴光,母为成贞王后。他自幼聪颖好学,慧根具足,因厌恶战争和宫廷争斗,为救度众生落发出家。24岁携白犬“善听”入唐求法,遍访华夏名山,历经艰辛,卓锡九华山,苦修数十载,终成正果。在中国佛教史上,以真身应化菩萨灵迹者,惟金地藏一人。他的主要功绩是:(1)开创了九华山佛教道场,使九华山成为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他是九华山佛教开山祖师。(2)用修持实践证道地藏菩萨“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的大愿,使地藏信仰深入信众心中,他被尊为中国地藏王。(3)他为中国唐朝和新罗国友谊架起了金桥。(4)他弘法布道,诲人不倦,农禅并重,自立自生,刻苦修持,利益众生的高尚僧格,为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创了优良传统。(5)他是一位卓越的文化使者,又是一位精通汉文的诗僧。金地藏是九华山地藏道场开创者,是九华山地藏文化的杰出代表。
  综合上述,地藏信仰是地藏文化形成之源;地藏道场又为地藏文化形成和发展提供了平台和载体;九华山地藏文化是集体创造的成果,金地藏是杰出代表。对外开放后20余年持续挖掘和整理文化资源,从形式到内涵,从理论到实践,系统地展示了地藏文化,九华山地藏文化是九华山保持青春永驻和持续发展的最根本的文化特色。
  二、海纳百川,融合性强,与传统文化和地方文化融成一体,魅力无限。
  外来文化与中国固有的儒、道文化相互抗衡,进而互相影响和融合,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发展与繁荣。九华山是以多元文化相互融合的文化名山,佛教文化融合作用更为明显,海纳百川,融各方文化于一体,神光异彩,魅力无限。
  就自然方面而言:九华山山灵水秀,怪石峥嵘,由于佛教文化的融合,把山灵、地灵和神灵结合在一起,使得九华山更为神奇。比喻把自然山峰,冠以佛教名称,如文殊峰、弥勒峰、莲台峰、罗汉峰、钵盂峰等。把天台和拜经台之间的奇峰怪石与金地藏在此诵经联系起来,使人感到佛国神奇,叹为观止。据传金地藏初到九华山时,曾到拜经台诵经49天,天台和拜经台处数十座奇峰怪石组成一幅形象逼真听经的场景,足印石、大鹏听经石、观音慈航石、金龟石、仙人击鼓石、蜡烛峰等,惟妙惟肖。九子岩山巅直立9方形态各异的巨石,酷似九童子相携嬉戏,情趣横生。七贤峰巅直立石柱7座,传为七贤游蓬莱。近年来九华山在花台景区发现数尊天然石佛栩栩如生,尤以1999年发现的巨大“天然睡佛”引起轰动。九华山佛化奇景,既是天公造作,又是佛笔生花,妙不可言。
  (连载待续)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在《八大人觉经》里面教导我们,“不念旧恶,不憎恶人”,我们想想佛的开示,“旧恶”是过去,过去人家有对不起我的、毁谤我的、侮辱我的、陷害我的,过去了,算了,不要放在心上;“不念”就是不要放在心上,看到别人作恶,就像马路上看到那些行人一样,不放在心上。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