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十年游心法海,千百秋光照人间


2014/9/8    热度:312   

八十年游心法海,千百秋光照人间
  ――悼念印顺大师
  杨曾文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宗教研究所教授)
  2005年6月4日上午,一代高僧、佛学大师印顺法师在台湾花莲慈济医院圆寂了,离开了他生活了一百年的人间。消息传来,笔者十分悲痛,周围的朋友知此消息也感到悲痛。近年来随著海峡两岸人间佛教思想的盛行,知道大师的人越来越多,提到人间佛教必然想到大师,想起大师也必然想到人间佛教,而且在两岸的佛教院校,大师的《印度佛教思想史》、《佛法概论》、《成佛之道》、《中国禅宗史》等等著作,似乎已经成为年轻学子的必读之书,大师的名字在佛教界乃至佛学界几乎无人不知,受到普遍的尊敬。
  1986年大师写了《游心法海六十年》的文章,回顾了自己从接触佛法以来60年走过的曲折而不平凡的人生道路,读来令人感动。他说自己十三岁高等小学毕业后因家庭经济困难失学,从此进入自修的道路,二十岁开始阅读佛书,二十五岁出家,“出家以来,在‘修行’、‘学问’、‘修福’――三类出家人中,我是著重在‘学问’,也就是重在‘闻思’,从经律论中去探究佛法。”从大师一生走过的道路来看,虽然也从事弘法、教育等活动,然而为之付出心血最多的是佛学研究,所取得的成就也最大。
  印顺大师从开始发表佛教著述到1994年基本封笔为止的60多年期间,出版的著述有41部,并且编辑《太虚大师全书》、《杂阿含经论会编》等4部。这些成果,无论对中国佛教界还是学术界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据笔者的考察,大师的佛教研究成果可归纳如下几点[1]:
  一、通过对浩繁的汉译佛典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对印度佛教从原始佛教到部派佛教,然后发展到大乘佛教的历史过程做出清晰的论述,所撰《印度佛教圣典之集成》、《印度佛教思想史》、《印度之佛教》、《初期大乘佛教之起源与开展》等著作是这方面的代表著作。
  大师根据自己长年的研究,相继提出印度佛教史的分期说并加以比较说明。最初在《印度之佛教》(1942年)中提出五期说:(一)声闻为本之解脱同归;(二)菩萨倾向之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本之大小兼畅;(四)倾向如来之菩萨分流;(五)如来为本之梵佛一体。在《说一切有部为主的论书与论师之研究·序》(1964年)中提出三期说:佛法,大乘佛法,秘密大乘佛法;而在最早的《法海探珍》(1941年)中,曾将大乘佛法分为三系:性空唯名、虚妄唯识、真常唯心三系,也称三论。
  大师在1989年撰写的《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论文中将上述各种分期的说法加以综合,指出三期说中的“佛法”相当于五期说中的前二期;“大乘佛法”相当于五期说中的第三、四期;“秘密大乘佛法”即五期说中第五期。他又将大乘佛法分为前期与后期;前期是“性空唯名论”,后期分为“虚妄唯识论”和“真常唯心论”,并用表作了说明。
  大师最赞赏和提倡的“佛法”是原始佛教、部派佛教中富有淳朴的现实人间性的佛法,认为大乘佛法前期的“性空唯名论”,乃至“虚妄唯识论”,在思想上是承继“佛法”的缘起法而来,仍保持了“佛法”的特色,对它们在理论上的发展表示肯定,而在对“真常唯心论”中的“菩萨行”、佛性论等表示肯定的同时,而反对其中的“天(神)化”倾向;对“秘密大乘佛法”――“如来为本之梵(或天)佛一体”的佛法中存在更多的“鬼神化”的因素进行分析,要人们慎重对待,不宜提倡。(《印度之佛教·自序》)
  大师的《印度之佛教》,1942年写于四川合江法王学院,当时正是中国抗日处在最困难的时候。他在〈自序〉中曾严肃地指出:
  中国佛教为“圆融”、“方便”、“真常”、“唯心”、“他力”、“顿证”之所困,已奄奄无生气;“神秘”、“欲乐”之说,自西而东,又日有泛滥之势。乃综合所知,编《印度之佛教》为诸生讲之。
  只要是对中国佛教有基本常识的人,都可以从中看出他这段话的深刻含义。大师倾心研究印度佛教,再三对印度佛教作历史分期并详细对比各个时期佛法的特色,注重考察它们是否有失佛法之“真”,对现实人间态度,是为他继承并发展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提出系统的“人间佛教”理论在思想上进行准备的。
  二、印顺大师对中国佛教界的最大贡献是提出系统的人间佛教的理论,并且在不同场合加以提倡。他在1984年写的《游心法海六十年》的书中,对此有带有总结性的说明:
  大乘佛法,我以性空为主,兼摄唯识与真常。在精神上、行为上,倡导青年佛教与人间佛教。……
  虚大师说“人生佛教”,是针对重鬼重死的中国佛教。我以印度佛教的天(神)化,情势非常严重,也严重影响到中国佛教,所以我不说“人生”而说“人间”。希望中国佛教,能脱落神化,回到现实人间。我讲人间佛教……
  大师介绍自己有关著作有:《青年的佛教与佛教的青年》、《人间佛教绪言》、《从依机设教来说明人间佛教》、《人性》、《人间佛教要略》。在1989年又写了《契理契机之人间佛教》,针对后期大乘中的将菩萨天神化的弊端,特别提倡“修学人间佛教——人菩萨行,以三心(按:大乘菩提心、大悲心、空性见)为根本”,在现实人间弘扬佛法,利乐众生,造福社会。
  三、重视对被中国佛教诸宗判为“小乘”的长期受到冷落的《阿含经》的研究和阐扬。特别看重《杂阿含经》,比之为“四悉檀”中的“第一义悉檀”,另三部相当于其他三悉檀。在所著《佛法概论·自序》中说,《阿含经》所阐明的“缘起中道,是佛法究竟的唯一正见,所以《阿含经》是三乘共依的圣典”。为此他特别撰文对《杂阿含经》作了详细介绍,并将全经与《瑜伽师地论·摄事分》的解释《阿含经》的部分作了分类汇编,编为《杂阿含经会编》三册。他在〈自序〉中说:“佛法是简要的,平实中正的,以修行为主,依世间而觉悟世间,实现出世的理想──涅槃。在流传世间的佛教圣典中,这是教法的根源,后来的部派分化,甚至大乘“中观”与“瑜伽”的深义,都可以从本经而发见其渊源。这应该是每一位修学佛法者所应该阅读探究的圣典。”由此引发和推动了佛教界、学术界对早期佛教以及南传佛教研究的兴趣。
  四、大师注重“从现实世间的一定时空中,去理解佛法的根源与流变”,因此重视对佛教史地的考察和研究。除写《印度之佛教》之外,还与妙钦编写《中国佛教史略》及《汉明帝与四十二章经》、《玄奘大师年代之推定》等论文。他参照大量文献,编出《太虚大师年谱》。1971年将自己研究早期禅宗史的成果整理成书《中国禅宗史》,特别注重考察禅的中国化问题,认为老庄思想与重三论空论的牛头宗的汇入南宗,在禅实现中国化中具有重要意义。日本大正大学以此书授予他文学博士的学位。
  五、大师认为中观理论是“大小共贯”,“真俗无碍”的,很重视对中观学说的研究,在介绍中观著作和诠释中观思想方面做出很大贡献,所著《中观论颂讲记》、《中观今论》为人们了解中观思想提供极大的方便。此外他在多年的讲经说法过程中,撰述了很多适应一般信众阅读的佛教著作,例如《药师经讲记》、《往生净土论讲记》、《宝积经讲记》、《学佛三要》等。还写了《成佛之道》,以其准确透彻解释和独特的论述,受到广大读者的欢迎。
  六、大师重视培养佛教人才,经常给身边弟子讲授佛学。建立福严精舍后,便办起佛学进修班,后成立福严佛学院,招生培育后进佛教人才。他对教育有一系列的见解,在《佛教与教育》(在《妙云集》下编之一《佛在人间》)和《论僧才之培养》、《福严闲话》(在《妙云集》下编之八《教制教典与教学》)等论文中都论述了自己对佛教教育的看法。
  现在,印顺大师地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他的丰硕的佛学著作、他结合时代和佛教发展趋势阐释的人间佛教思想,将永远留在人间,将为推进佛教适应时代进步和发展,为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佛教人才,不断发挥积极的作用。
  印顺大师游心法海八十年,在中国佛教文化发展史上留下光辉的篇章,他的道德风范、人格的魅力和卓越的智慧,必将光照千秋。
  2005年6月9日于北京
  --------------------------------------------------------------------------------
  [1] 笔者2002年上半年在台湾法鼓山中华佛学研究所讲学,期间应慈光寺惠空法师之约写《时代召唤:培养多方面优秀的佛教人才--兼论印顺法师人生道路的启示》,然而据说因为约稿未齐尚未发表。笔者在写悼念印顺大师文章之际,决定摘引其中部分结论以与朋友们一起回顾和展示大师的业绩,缅怀大师的为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真正要相信“是心是佛,是心作佛”、“我心即是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即是我心”。肯发愿往生是真实慧,肯念这一句佛号,有时间就念,不要把时间空过了,不要去想别的东西,想别的东西就是你不相信。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