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化无穷造像 慈悲济世观音


2014/9/8    热度:595   

应化无穷造像 慈悲济世观音
  ——《观音尊像图谱》评介
  来源:中国宗教网
  作者为辽宁省美术家协会会员 金锐
  黑格尔曾说:“艺术到了最高阶段是与宗教相联系的。”而这种艺术,又突出地表现在宗教造型艺术中。赵朴初先生也曾说过:“佛的世界可以说是佛画的世界……佛像都是表法的,佛教教义的真谛,就体现在佛教美术中。”既然尊像崇拜是宗教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那么,通过佛教尊像,通过对尊像内涵的了解和研究,正是学习佛教文化的方便法门。
  佛教最初并无尊像崇拜。在释迦牟尼时代和释迦涅后的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为佛教的无像期时代,尊像崇拜也就无从谈起。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出现了佛足印记、法轮、象、狮等等佛陀的替代形象,这种对佛的替代形象的崇拜和塔崇拜,显现了佛崇拜的端倪。其后,受希腊艺术的影响,佛陀的造像艺术出现了,以犍陀罗佛教艺术为标志,佛教尊像崇拜和造像艺术,进入了成熟期。大乘佛教的兴起,更将佛教的多神崇拜推向极至,为世界宗教所罕见。按大乘佛教教理,佛陀菩萨如恒河沙,无量数,而在这无量数的佛菩萨中,独有一尊与众生结缘最深、被信仰最广,那便是早在唐代即已家喻户晓的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在中国佛教民族化过程中,其形象不断演变、化现,先后出现了三十三观音,更有男身、女身、老身、幼身、道内身、道外身、佛身、天身等等无量化现身。观世音菩萨尊像之丰富,不仅为世界宗教中所绝无仅有,就是在以尊像繁多著称的佛教中也是独一无二的。
  近几年,宗教文化出版社陆续出版了姜忠信先生的《中国佛教尊像图谱》系列丛书。继第一卷《佛陀尊像图谱》及第二卷《观音尊像图谱》之后,第三卷《菩萨尊像图谱》也正在加紧创作。姜先生的《观音尊像图谱》作为“有相是佛法的方便道”,为读者提供了一本相当完备的观世音菩萨尊像全书。《观音尊像图谱》一书,以190余尊观音造像、10余万字对观音尊像进行了深入的发掘。
  观世音菩萨得天独厚,受到无限的尊崇和信奉,介绍观音的图书大量涌现。就观音菩萨尊像方面的图书而言,虽然《妙法莲华经》早已明示“三十三现身十九说法”,那么,观世音三十三身的内涵是什么?什么是自在天身,什么又是大自在天身?天大将军、毗沙门和持金刚神之间是什么关系?长者、居士、宰官身的区别与影响是什么?对婆罗门身如何理解?还有道内四身,以及童男、童女身等等,仅三十三身这看似明白又不甚了了的问题就如此之多。每一身只用一行或两三行文字能告诉读者什么呢?然而延续流传下来的确是如此。还有三十三观音造像方面,其图示往往任选于壁画、雕塑、佛画。有些所取之像在三十三观音间又往往可以对调,这种三十三观音造像的随意性导致在准确性上存在欠缺。三十三观音造像仪轨方面的文字是十分有限的,但有限文字中又不具体,如能静观音、一叶观音、泷见观音、青颈观音、岩户观音、六时观音等等。今日之观音造像创作已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借鉴了历代佛教造像的精华。但对某些已成定式的观音造像,尚有可以商榷探究之处,如持经观音。对一些观音的内涵也可深入研究,如施药观音。《观音尊像图谱》的作者,潜心研究,悉数进行一次再创作的描绘。这种不重复老路的创造性开发,填补某些方面空白的努力,增加了发掘的深度,也构成了该书的特点,难能可贵。
  佛教美术作品中之大场面,是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又可营造强烈的宗教氛围。如大说法图、千佛背景、二十四诸天、五百罗汉以及菩萨眷属等等。大场面自然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藏传佛教艺术唐卡、坛场等等,构图丰满、色彩艳丽、刻画繁复至极,这种艺术特点本身已包含着无限的虔诚。姜先生从中深受启发,对大场面从不回避,迎难而进,精心刻画。在第一卷、第二卷中各有大场面十余个,观音有名号的二十四眷属、三十三观音集于一图等大构图都是鲜见的。作者对大场面的倾力描绘,构成本书的又一特点。
  尽管“观音未有家世传”,但仍有四部经典的身世说,还有影响深远的中国的妙善公主说,对此,《观音尊像图谱》予以正面述说,这对读者理解观音文化是有裨益的。还有与观音相关的经咒法门、观音造像的理论依托等等,旁及莲花、紫竹、杨枝、经卷、鹦鹉、坐骑、手印、法器,林林总总,都有涉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慈善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今天世间人认为什么叫福报?有财富、有地位。这叫福报?这是你看错了。财富跟地位决定不是福报,为什么?很操劳,很辛苦。那有什么福?烦恼多。真正的福报是什么?身没事,心也没事,身心无事是真正的福报,心里面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没有烦恼。如果你心里面真正没有烦恼、没有忧虑、没有牵挂,你不会生病。病从哪里来的?病从烦恼、忧虑、牵挂里来的,你要是没有这些东西,心地清净,你就不会老,这多幸福!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