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地佛教寺院的殿堂布置及装饰艺术


2014/9/8    热度:297   

汉地佛教寺院的殿堂布置及装饰艺术
  在佛寺的殿堂中,常有一些佛家专有的、比较固定的陈设,这里择要作一介绍。
  背光:是佛像背后的屏风状的饰物,意在表示佛光普射四方。细观之下,就会发现背光中有许多用祥云卷草和吉祥动物组成的各种图案。而背光图案的差异实际上反映了佛寺类型和时代的差异,如华严寺薄伽教藏殿内三身佛的背光,其内饰网目纹,为典型的辽代的装饰图案,而外侧却是纹络粗犷的火烟纹,有些类似唐代的风格。这就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此殿是深受唐代文化影响的辽代时期寺庙的特点。而按照《造像量度经》的规定,背光上的图案应有六种,即大鹏——表慈悲,鲸鱼——表保护,龙女——表救度,童男——表资福,狮子——表自在,大象——表善师。实际上更多的背光是由各种吉祥图案,诸如七珍八宝等构成的,有的甚至只有一些花草卷纹图案而已。
  宝盖:是罩于佛像上面的平顶圆柱形伞状物,质地不一,有丝质的,也有木制或金属制的。宝盖是由古代王者出行时的承尘伞状物演化而来的,作为佛的庄严饰物,其寓意是“佛行即行,佛住即住”。
  幡:是布列于佛坛四周的长条状的丝织或棉织物,上面书写经文或敬语。
  幢:是佛殿内悬挂的长筒形庄严饰物,一般用丝织品或棉布制成。幢身周围分置八或十个间隔,下附四条垂绦。上面或绣佛像,或施彩画,或书写经咒、敬语等。
  欢门:是悬挂在佛前的方形大幔帐。上面绣以飞天、莲花或珍禽异卉等图案。因其两侧常垂有幡带,故又称幡门。欢门前常当空悬挂一盏琉璃灯,称“常明灯”。
  佛殿除了这些比较常见的庄严饰物以外,还有一些常规的供养佛与菩萨的物品,即供具。最常见的是“三具足”,即一香炉,二花瓶,二烛台。因其个数为五,也称“五具足”。这是最简单的供物,比较讲究的在供有“三具足”的长香案之后,还设一方供台,上设六种供具,即花——表示布施,涂香——表示持戒,水——表示忍辱,烧香——表示精进,饭食——表示禅定,灯明——表示智慧,合称六度。另有“五欲供”,即明镜以戒色,琵琶以戒声,涂香以戒香,水果以戒味,大衣以戒触等五种欲望。
  在汉传佛教寺院的装饰艺术中,壁画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艺术装饰和宗教宣传形式。根据壁画的风格和技法,可以大致判断出壁画的创作时代。实际上,寺院壁画有一渐进的发展过程,其中最灿烂的时代是唐朝,元明以后渐趋衰落。画风叠变多样、流派众多,内容丰富是汉传佛教寺院壁画的特色。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佛的言行,把它记录下来,就是戒律;佛的知见,把它记录下来,就叫经典。经典不是造作的,所以佛没有著作。佛没有意思,佛没有起心动念,经典是自性里头自然的流露,所以它不是著作。自性是平等的,大乘经上佛常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自性。十方三世佛,这一切佛里头,包括所有众生,为什么?所有众生是未来佛。我们随顺经典的教诲,就是随顺自己的性德!“我不是跟释迦牟尼佛学,我是随顺自己的性德”。修行的标准,是自性的性德,我自己没有明心见性,释迦牟尼佛引导我,引导我随顺自性的性德。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