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都义合寺记
2014/9/8   热度:196
闽西佛教起于唐代,在唐代建的寺院有3所,一所为长汀县城内的开元寺,建于唐开元(公元713-741年)年间,一所为才溪镇境内的上宝林寺院,建于唐乾符(公元874年-879年)年间,一所为中都境内的义合寺,建于唐光化(公元898年-901年)年间。
义合寺位于中都饶坊
和招贤村之间,向东十里依汀江航运可至县城和永定峰市,西二十里有陆路通广东蕉岭及武平象洞,南四十里经下都可通永定,为交通要道,又背负高山云龙寨,门前有小河奔流,寺前一马平川,阡陌纵横,风光秀丽。唐代汀州僧人绍基法师十分欣赏这块风水宝地,故在此设寺。义合,合义也,即“德义相亲”、“合于正义”、“符合经义”之意,这可能就是该寺取名之意。建寺后,历代均有修缮,至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中都重修该寺,并立有碑记。光绪三十二年,在清末爱国志士、教育家、诗人丘逢甲(祖籍中都黄坑村)和上杭教育家丘复的倡导下,上杭各地开始办新学,中都(时称来苏里)在田背设小学于弘文馆,第二年,搬迁至义合寺,改名为中都公学,与唐僧人绍基大师开设寺庙“传道解惑”的初衷不谋而合,义合寺从此成为中都教育的圣地,此亦为中都中学之前身,培养出无数杰出人才,已有百年沧桑了。义合寺的一些建筑,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尚存,随后因办学规模扩大,至今已荡然无存了。
义合寺大门原有一副木刻长联,行书,字体秀丽。相传为明万历年间才子刘大宾(中都田背村人)所书。其联曰:“黄鹤归来,带得松花香丈室;白云去处,放开明月照禅心。”寺历代香火甚旺,只是到了明弘治八年(1495年),寺院被一姓高的花和尚强占,此僧自恃武艺高强,特别善于腿功,民间传说其会“打飞脚”,神出鬼没,出道以来,尚未遇到敌手,故恃强欺弱,占了寺庙。附近村庄,有迎亲嫁娶,途经义合寺者,多被高贼劫持,强夺初夜,民愤极大,但也无可奈何。距义合寺十五里有一村庄名仙村,村民邓惟端自幼习武术,技艺高强,且爱读兵书,智勇双全。村民将高贼掠夺人妻之事告之,邓闻之大怒,与众乡亲商议,决定引蛇出洞,智歼高贼。在一个乡人娶亲的上半夜(古时客家人迎亲多在下半夜),先在义合寺门前遍地排满了长短不一的竹筒,再淋上许多蛋清,使之湿滑,一群人埋伏在寺门外边。黎明时分,娶亲花轿吹着唢呐、放着喜炮,经过义合寺时,高某果然打开寺门,欲抢新娘,一出门即踩在湿滑的竹筒上,站立不稳,无法发挥其腿功,被一拥而上的众人生擒……
从此,义合寺重归太平,当地群众安居乐业。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行善和布施是为了拔除“自我”,持戒和修定是为了调御“自我”,修慧则为了破除“自我”。在此我不想多谈,而只讨论每天最迫切的事情——眼睛要看、耳朵要听、鼻子要闻等等,只要守护六根就是已控制一切,修行圆满了,这正是修习佛法的核心。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