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石窟交通遗迹与佛教艺术的历史联系


2014/9/8    热度:206   

龙门石窟交通遗迹与佛教艺术的历史联系
作者:


  张乃翥(龙门石窟研究所)
  张成渝(北京大学地质系)
  张成岱(中国地质大学)
  提要:龙门石窟所在的伊阙峡谷,自三代以来即是中国原王朝通往江汉流城的地理门户。自太和十二年(四八八)前後北魏士庶在伊阙峡谷中镌刊佛教造像之日起,数量可观的龙门石窟碑刻题记又为我们研究中古以降的中原人文社会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资料。在这数以千计的石刻文献中,涉及中古时代洛阳历史交通的文物资科在在多有,从而为我们了解当时的洛阳交通环境提供了弥足珍贵的历史信息。本文通过对上述洞窟文献资料的采撷编绎,着重从历史地理学角度揭示了洛阳地区——尤其是伊阙峡谷中——那些令人魂魄震撼的交通往事,作者以历史眼光关注这一地理问题的目地,是想通过对洛阳地区古代交通环境的解析,阐明其与古代文化艺术相与推挽、共臻繁博的历史辩证法则。作者认为,这一历史辩证法则的确认,对研究世界范围内文化遗产的群落成因,必将有着行为发生学意义上的普遍指导价值。
  关键词:伊阙峡谷、龙门石窟 交通环境 文化群落 信仰意识 行为发生学
  一、龙门石窟的自然地理概况
  龙门石窟所在的伊阙,是黄河支流伊水切断秦岭余脉伏牛山北翼形成的一段天然的峡谷。《水经注》曰:[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间北流,故谓之伊阙矣。](1)伊阙位於洛阳市南郊十三公里的龙门山北陲,其地理坐标当东经一一。二度二十七分五十四秒,北纬三十四度三十三分二十四秒。伊阙峡谷主体通道呈北纬十度E的南北走向,其南北长约二一○○米,东西宽约一五○——二五○米,东山主峰海拔三七一.八米,西山主峰海拔三○七.六米,峡谷平均深度约二一○米,伊水两岸有分别高於河十五——二十和四十——五十米的二级阶地。伊阙峡谷的岩石系统,为寒武纪——奥陶纪的石灰岩构造。其断崖层的水蚀台地,被历代人民开辟为濒临河岸的交通孔道。自古迄今的南来北往者,就以这沟通了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的交通要冲为依托,在龙门一带演出了一幕幕令人诉说不尽的人文故事。
  二、伊阙内外的早期历史事迹
  自大禹疏浚伊阙水道之肇始,作为秦岭东段一处具有战略意义的通衢地带,伊水沿线曾经发生了一系列与环境地理有关的历史事件。且看《水经注》[伊水]条的连篇记载:
  伊水出南阳鲁阳县西蔓渠山。……又东北过陆浑县南……伊水历崖囗,山峡也。翼崖深高,壁立若阙,崖上有坞,伊水迳其下,历峡北流,即古三涂山也。……《周书》:武王问太公曰:[吾将因有夏之居,南望过於三涂,北瞻望於有河。]《春秋》:昭公四年(西元前五三八)司马侯曰:
  [四岳、三涂、阳城、太室、荆山、中南,九州之险也。]……《春秋》:晋伐陆浑,请有事於三涂。……鲁僖公二十二年,秦、晋迁陆浑之戎於伊川,故县氏之也。……昔有莘氏女采桑於伊川,得婴儿於空桑中,言其母孕於伊水之浜,梦神告之曰:[臼水出而东走。]母明视而见臼水出焉。告其邻居而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於庖,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曰伊尹也。……伊水又北迳城东与吴涧水会,水出县之西山,东流南屈,迳其县故城西,又东转迳其县南,故蛮子国也。县有鄞聚,今名蛮中是也。汉惠帝四年置县。……伊水又北会厌涧水,水出西山,东流迳邥垂亭南。《春秋左传》:文公十七牛(西元前六一○)秋,周甘斀败戎於郝垂者也。……伊水北迳高都城东,徐广《史记音义》曰:[今河南新城县有高都城。]《竹书纪年》:梁惠成王十七年,东周与郑高都刹者也。又来儒之水出於半石之山,……其水又西南迳大石岭南,〈开山图〉所谓大石山也。山下有〈大石岭碑〉,河南隐士通明以汉灵帝中平六年(一八九)八月戊辰於山堂立碑,文字浅鄙,殆不可寻。魏文帝猎於此山,虎超乘舆,孙礼拔剑投虎於是山。……山阿有魏明帝高平陵。王隐《晋书》曰:[惠帝使校尉陈总、仲元诣洛阳山请雨,总尽除小祀,惟存大石而祈之,七日大雨。]即是山也。……伊水迳前亭西,《左传》昭公二十二年(西元前五二○):晋箕遗、乐徵、右行诡济师,取前城者也。京相璠曰:[今洛阳西南五十里伊阙外前亭矣。]服虔曰:[前读为泉,周地也。]伊水又北入伊阙,昔大禹疏以通水,两山相对,望之若阙,伊水历其问北流,故谓之伊阙矣。《春秋》之[阙塞]也。昭公二十六年(西元前五一六),赵鞅使女宽守阙塞是也。陆机云:[洛有四阙,斯其一焉。]东岩西岭,并镌石开轩,高甍架峰,西侧灵岩下,泉流东注,入於伊水。傅毅〈反都赋〉曰:
  [因龙门以畅化,开伊阙以达聪]也。阙左壁有石铭云:[黄初四年(二二四)六月二十四日辛已,大出水,举高四丈五尺,齐此以下。]盖记水之涨减也。右壁又有石铭云:[元康五午(二九五)河南府君循大禹之轨,部督郵辛曜、新城令王琨、部监作揉董猗、李褒,斩岸开石,平通伊阙。]石文尚存也。(2)
  周秦伊阙一带的历史故实,《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西元前五一六)亦有[晋知跞,赵鞅帅师纳王,使女宽守阙塞]的记事。《通监》卷四则认载了战国时代秦与韩、魏联军在伊阙的一次着名战役:赦王十二年(西元前二九三),韩公孙喜、魏人伐秦,秦将白起[败魏师、韩师於伊阙,斩首二十四万级,虏公孙喜,拔五城]。
  伊阙地区古代史上的上述事例,表明当地在地缘政治学方面有着重大的战略价值。周秦魏心晋政治社会对这一地区的关注,反映着历代统治阶级对伊阙在黄河流域和江汉流域之间所具交通孔道地位的认识。
  三、龙门石窟与北魏军事交通的联系
  北魏於太和十七年(四九三)[经始洛京(3)],此後即伊阙峡谷为通堑,加紧了对南朝边疆的军事行动。龙门石窟古阳洞北壁有造像题记文云:[维太和之十八年十二月十一日,皇帝亲御六旌,南伐萧逆。军国二容,别於洛汭,行留两音,分於阙外。太妃以圣善之规,戒途戎旅;弟子以资孝之心,戈言奉泪。其日太妃还家,伊川立愿:母子平安,造弥勒像一区,以置於此。至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曰法容剋就,因即造齐,镌石表心,奉申前志。永愿母子长餐化年,眷属内外,终始荣期,一切群生,咸同其福。维太和二十二年九月二十三日侍中护军将军北海王元详造。](图一)
 古阳洞题记中所言的这次北魏南伐,检之史乘亦有相应的记载。《魏书》卷七〈高祖纪〉:太和十八年(四九四)[十有二月辛丑朔,遣行征南将军薛真度督四将出襄阳,大将军刘昶出义阳,徐州刺史元衍锺离,平南将军刘藻出南郑。……辛亥,车驾南伐。]
  历史文献关於此次南伐的干支纪日,与元详造像记的叙事日期完全吻合,由此可以看出龙门碑刻资料在历史纪事方面有着珍贵的信息价值。又由元详题记内容,我们可以得知当时的北魏军旅是於洛水之浜誓师之後经由伊阙向南选发的。当此之际,包括北海王国太妃高氏在内的贵族阶层,曾随军南行而与魏孝文帝在伊阙关外行留分别。太和二十二年(四九八)元详之在古阳洞造此弥勒像龛,是为了其母高氏当年[伊川立愿,母子平安]而做的功德。北魏佛教信仰与战争危旦之结缘,元详造像题记可谓一例情感挚着,音容逼真的写照。
  伊阙峡谷在南北朝政治关系中的重要地位,古阳洞同壁杨大眼造像记之内容亦可得到相应的证明。杨氏造像题记有云:[邑主仇池杨大眼为孝文皇帝造像记,夫灵光弗曜,大千怀永夜之悲;□纵不遘,叶生含靡道之忏。是以……辅国将军、直閤将军、[游击将军]、梁州大中正、安戎县开国子仇池杨大眼诞承龙曜之资,远踵应符之胤,禀英奇於弱年,挺超群於始冠。其囗也,垂仁声於未闻:挥光也,摧百万於一掌。震英勇则九宇咸骇,存侍纳则朝野必附。靖玉衢於三纷,扫云鲸於天路。南秽既澄,震旅归阙,军次囗行,路迳石窟,览先皇之明踪,赌盛圣之丽迹,嘱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遗石像一区……。(图二)
  杨大眼是大魏迁都前后开拓南疆过程中[勇冠六军]、[见称当世]的骁将。杨氏造像记中[南秽既澄,震旅归阙]之记述,指的是景明元年(五○○)萧齐豫州刺史裴叔业以寿春内属,杨大眼与奚康生等率众赴援的南伐之役。这次战後,杨大眼[以功封宾成(戎)县开国子,食邑三百户,除直閤将军,寻加辅国将军、游击将军](4)。此次凯旋中,当其[军次囗行,路迳石窟]之际,在古阳洞看到宣武帝为孝文帝发愿镌造的当窟本尊,於是[瞩目彻霄,泫然流感,遂为孝文皇帝造石窟一区,凡及众行,罔不备列,刊石记功,示之云尔]。龙门石窟与北魏军事交通关系之密切,杨大眼迤像史迦又见一斑矣。
  伊阙峡谷除了作为北魏与南朝军事对垒的交通孔道外,在中原王朝遏制南方蛮族扰河洛流域的战略防御中也占有重要的地位。史载:[蛮之种类,盖盘瓠之后,…….在江淮之间,依托险阻,部落滋漫,布於数州。……至晋之末,稍以繁昌,渐为寇暴矣。自刘石乱後,诸蛮无所忌惮,故其族类,渐得北迁。陆浑以南,满於山谷,宛、洛萧条,洛乌丘墟矣。……自汝水以南,处处钞劫,恣其暴掠。运年攻讨,散而复合,其暴滋甚。](5)为了阻止蛮人的北侵,北魏在伊阙这一交通要道上设立了专门的军镇机构——阙囗关。
  今古阳洞北壁有太和晚期的造像题记文云:[阙囗逻队主和道恭造石像一区供养。](图三)这是当时伊阙具有军事巡守价值的证明。此外,该窟同壁另有阙囗关信士题铭数品,其中碑文清晰可举者如:[都绾阙囗游激校尉司马解伯达造弥勒像一躯,愿皇道赫宁,九荒沾泯,父母康延,智登十地,仕达日迁……太和年造](图四);[正始五年四月二日,阙囗关功曹敦光造释迦文佛石像一区,上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眷属,常与善居,所愿从心](图五);[正始五年四月二十日,阙囗关吏史市荣造释迦文佛石像一区,上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眷属,常与善居];[正始五年四月二十日阙囗关功曹史张英周妻苏文好造石像一区,为所生父母、合门大小,常与善居,愿愿从心](图六)。
  龙门石窟古阳洞造像遗迹中有关[阙囗关]的碑刻内容,还为我们辨析历史文献关於蛮人与北魏王朝的地缘关系提供了文物依据。《北史》卷六十六〈李延孙传〉,记延孙[伊川人也。父长寿,性雄豪,少与蛮酋结托,侵掠阙南。魏孝昌中,朝议恐其为乱,乃以长寿为防蛮都督,给其鼓节。长寿尽其智力,防遏群蛮,伊川左右,寇盗为之稍息]。
  同书同卷〈韦佑傅〉:[韦佑,字法保,京兆山北人也。……事母以孝闻,慕李长寿之为人,遂娶其女,因寓居阙南。]
  同卷〈魏玄传〉:[魏玄,字僧智,其先任城人也,後徒於新安。……玄每率乡兵抗拒东魏,芒山之役,大军不利,宜阳、洛州皆为东魏守,而玄母及弟并在宜阳。玄以为忠孝不两立,乃率义徒遢阙南镇抚。]
  《北史》三传关於伊川、宜阳昆邻[阙南]的记载,《周书》卷四十三,李、韦等传俱称[阙南]为[关南]。而《周书.魏玄传》且有[及魏孝武西迁,……即从韦法保与东魏司徒高敖曹战於关囗]的记事。
  又《魏书》卷四十四〈费穆传〉,有李洪於阳城起兵反魏,穆往镇压而[破於关囗之南]的记载。
  对於同一地名为三史所歧载,《北史》校者乃以《魏书.地形志》洛州阳城郡有[阳城关]的记事,遂有将[关南]断为阳城关之南并疑《周书》为是的校勘(6)。今由龙门古阳洞[阙口关]曹史之题记,可以明了《北史》、《周书》[阙南]、[关南]之记事,均为[阙口关]省略之时称。而两史记事之背景,皆已透露出[阙口关]之设立,与北魏阻遏南恋北侵有著密切的关系。古阳洞北壁北魏造像中另有[汲郡修征蛮军主乐法寿为父母造佛](图七)的题记,可见乐法寿正以征蛮军务为起因,始从汲郡往还於伊阙。
  北魏时代伊阙峡谷中的交通史事,龙门石窟北魏晚期的造像遗迹中亦有零星的显示,这大约反映了北魏季国运哀微,无暇南顾的情势。
  龙门西山老龙窝中层,有一雕饰华美的庑殿形佛龛,龛侧造像题识文云:[魏故使持节平南将军原阳侯都太守青州刺史陇西公姚尊□惠铭。公讳尊,字天生,南安人也。秦文桓惠王之曾孙,镇西将军陇西惠公之世子。……至乃方轨南陆,泾涂伊川,覩崇崖之峥嵘,临清流之漫衍,遂镌岩灵石,雕神妙轨。……正光囗年……十五日造。]
  考该龛像主陇西公姚尊,乃北魏外戚南安羌酋姚黄眉之裔绪(7)。今由姚氏题刻[方轨南一陆,泾徐伊川,观崇崖之峥嵘,临清流之漫衍]之遣词,可见直至正光年间(五二○——五二五)伊阙在北魏京都地区的南北交通中依然占有一定的地位。
  北魏未叶与[阙囗关]有内在联系的文物资科,龙门石窟洞窟调查中并有相应的发现。如药方洞南壁有造像题记文云:[……大中大夫平南将军南面大都督清水县开国公李长寿妻陈晕,宿因莫遇,嫡为李室,敬善内敷,志存超悟,割舍家财,造释迦像一堪。愿夫主高迁,帝王宠念,……永安三年六月十三日](图八)。
  药方洞石刻中所见之李长寿,正是前文所引那位北魏防范蛮人北侵洛京的伊川土豪。其嫡妻陈晕在龙门为[夫主高迁,帝王宠念]而造像,反映了李长寿在阙囗关一带享有相当的政治影响。这正好透露出伊阙峡谷在北魏末叶的国家政治中仍旧具有战略防御的价值。
  四、龙门石窟与隋唐伊阙之交通
  隋唐时代,由於中国处於一个大一统的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中原地区与四荒八服的交通往来在空间领域中已有极大的拓展,这从龙门石窟当时的造像铭记中亦可找出诸多的例证。
  今龙门宾阳中洞窟囗北侧有造像题记文云:[蜀郡成都县募人□□□李子岿行至此,敬为亡灾,见在母、兄弟、自身愿早还相见,造观音像一躯,并及六道四生,同沾斯福。大业十二年四月二十五日](图九)
  李子斌在龙门为早还故乡,邀报平安而发愿造像,其应募北上之本事应为去岁炀帝雁门之心遇围。《隋书》卷四〈炀帝记〉,载大业十一年(六一五)[八月乙丑,巡北塞。戍辰,突厥始毕可汗率骑数十万谋袭乘舆,义成公主遣使告变。壬申,车驾驰率幸雁门。癸酉,突厥围城,官军频战不利。上大惧,欲率精骑溃围而出,民部尚书樊子盖固谏乃止。齐王暕以後军保於崞县。甲申,诏天下诸郡募兵,於是守令各来赴难。九月甲辰,突厥解围而去。]李子斌应募返蜀路经於伊阙,说明隋唐之际伊阙峡谷仍为中原南迁江汉的通衢。
  隋唐间洛阳沟通巴蜀的情状,龙门有初唐时期的造像题记可以作为一个突出的例证。今龙门老洞北壁有造像题记两则文云:[永徽四年八月十日,涪州司马息郭爱同为亡母敬造阿弥陀像一龛,愿亡母得生净土,见存父及妹等愿平安,无诸灾障。][永徽四年十月八日,涪州司马息郭爱同为亡婆敬造观音菩萨一躯供养](图十)。郭爱同以涪州裔息历臻于伊阙,足以说明自巴蜀赴观于东都,伊阙无疑是一个传统的通途。
  有唐一代自中原途经经龙门与江汉、岭南往来交通的情况,龙门石窟的造像题记中尚有不少的信息,今缕列若干,以示梗概。我们先从东都毗邻地区的交通资料起。
  龙门敬善寺北崖有显庆四年(六五九)造像记文云:[汝州郏城县武上希敬造弥勒像一铺,为己身并亡妻高氏及儿女等合家平安,及法界皆同此福。显庆四年四月十五日讫。](图十一)潜溪寺南侧有题记又云:[洛州嵩阳县尉李守德,去乾封年中於此过,发心敬造石蝎一龛。比来不遂本意,今垂拱二年三月十三日於此寺过,适逢九雨,为造大龛,奉篇七代师僧父母及家囗平安□(归)还□(洛)□(京),并愿法界有情俱离苦河,齐登佛果。垂拱二年四月三十日。]老龙窝北崖有题文曰:[河南府陆浑县弟子程奉一供养,开元九年。]
  郏城、嵩阳、陆浑三县,地在东都洛阳的附近。由于地缘距离的密迩,如李守德等辈则可以历年数次往还於伊阙。  有唐一代中原与汉水流域交通往来的信息,龙门造像题记所见者有如:宾阳南洞东壁题记文云:[襄州襄阳县尉裴敬同敬造观世音菩萨一躯,大唐贞观□年。]双窯南侧有题记文云:[大唐永淳元年岁次庚子十一月十一日,卫州共城县人苏铜父任唐州比阳令,言将觐省汉也。背河朔而行,途经龙门,而极目翠岩千仞,尊仪万龛,睹净域以归心,仰灵相而诚恳,遂发第一愿,敬造释迦牟尼像一龛……二年九月八日造成。](图十二)老龙门洞北壁题记有云:[天授二年十月,襄州谷城人田仁方为一切苦厄敬造观音像一躯。]
  至於湘岭郊外与东都洛阳的交通联系,由於地途遥远,关山重叠,往返非易,乡思难续,龙门石刻中的相关资料竟让人读来气荡肠回、意碎容动。今龙门西山清明寺北壁有高宗、武后时期题记文:[刘夭庶为流端州,散造救苦观音菩萨一躯,充州金乡县令愿得平安早日还。]又普泰洞窟囗南壁造像题记文云:[佛者,弟子通事舍人韦琼之所造也。弟子以大周长寿囗年自五岭囗省途过於此,於时洛城门□,越岭徼驻征骖於净土,囗□□囗□囗囗□归心宝囗,愿记三乘之囗,早词五韵之归,……遂造□成,用申弟子之情……。]东山万佛沟北崖,有造观音菩萨题记文云:[救苦观世音石像铭并序□□自建中□年,自御史谪居夜郎。贞元二祀.自囗官贬囗(岭)南,囗皆为权臣所忌。……亦不知其所如往也。夜宿龙门香山寺灵龛,天眼亿万,相对稽首。悲嘿,如暂降临,因发诚愿:[归旋之日,於此造等身像一躯]。此乃夜郎之役也。贞元之黜,又过於此。仆夫在後,独行山侧,有白衣路人随马先後,因唱言曰:[去日开花,来时果熟。其去也春三月,贬信州长史;其归也秋八月,迁右司郎中。]详求所言,有如昭报。复以阖门幼弱,万里沿岸,畏途炎裔,鲜克保全。胜衣含气,我独无害,郎知慈雄覆护,匪无显效。心形祈惕,焉敢暂忘……。贞元七年岁次辛末丕二月八日……。](图十三)敬善寺北崖又有造像记日:[交州都督府户曹韦克谐及妻皇甫造。](图十四)
  以上四则造像题记中的韦琼,卢征两位像主,乃《唐书》中见有记载的人物。他们以仕途沉浮宦游於岭南、夜郎之边荒,故必於留运伊阙之际萌发出祈求佛佑,邀报平安的心声。这种离别乡关、夏谗畏讥的伤感情绪,无疑透露出有唐一代岭外交通的艰辛。
  大约伊阙在隋唐时代的南北交通中占日益重要的地位,以致天授年间(六九O——六九二)武周王朝复於龙门一带设置控制行旅的关戍。《唐会要》[天授二年七月九日敕其雍州已西安置,潼关即宜废省,洛州南北各置关](8)的记事,《旧唐书.许王素节传》[永隆元年转岳州刺史,後改封葛王。则天称制,又进封许王,累除舒州刺史。天授中,与工金同被诬告,追赴都……行至都城南龙门驿被缢死](9)的叙述可以作一补充之例证。这两条史料反映出友门关驿在节制隋唐时代的南北交通中发挥着一定的政治作用。
  有唐一代东都经由龙门往来江汉流域的通道,近年洛阳出土文物亦有相关信息可资验证。伊阙西山南麓出土张二十二娘墓志有云:[张氏女者,南阳白水人也。裔祖衡,汉河间王相。……父景尚,前任房州刺史。……缘父被诬,谪拜忠部。随官三峡,总夫二载。郁郁冥疾,以开元三十年八月十九日夭逝於忠别驾官舍,春秋二十二。以二十一年岁次癸酉五月景寅七日壬寅,窆於龙门山南官路西南四里巩家山原上。](10)这条由伊阙雨出江汉的[官路],延至中晚唐时代依然声影络绎、不乏行人,白居易题龙门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所谓[危亭绝顶四无邻,见尽三千世界春,……回看官路三条线,却望都城一片尘](11)者,正是晚唐文人墨客对伊阙官路与东都人事风尘的抒情描写。
  龙门石窟唐代造像题记中,另有一些涉及当时重大交通史事的资料,这为研究中古一代的一社会往来提供了一些带有实证意义的文化信息。如西山唐字洞南壁题记有云:[永徽二年七月六日,永州湘源县人郭孝隐男大亮入辽,为造观音一躯,愿行人平安。]敬善寺北崖同期造像题记中又有[僧知道为入辽兄造地藏菩萨][张行忠为东行造]菩萨一躯的内容。
  考郭孝隐、张行忠题记中[入辽]、[东行]之祈福,实际正是贞观晚季李唐征辽事件的续笔。检之唐史,知贞观十八年(六四四)有唐廷命李积为辽东道行军总管、张亮为平壤道行军总管,从陆海两路东征高丽的本纪。翌年四月至九月,东征战事以来获全捷而班师。当时朝廷即有[发天下甲士,召募十万,并趣平壤](12)的颁勋。今由龙门郭孝隐等辈的题记,可见迨至永徽初年征辽战士尚有滞留异乡者。
  李唐王朝与三韩地区的政治交往,龙门石窟高宗中期的造像题记仍有不断地涉及。如西山老龙洞南壁题记中有:[清信女王三娘为亡父母及见存眷属、姐妹兄弟,又夫主张通东行,愿平安敬造阿弥陀佛像一龛,法界苍生,共同斯福,大唐总章元年十一月一日。]清明寺窟门北侧题记则有:[不可思宜(议)清信王婆,为儿宋玄庆东行,愿得平安敬造观音一躯了。上元三年二月。]
  与这两则造像题识相关的历史背景,文献中则有乾封元年(六六六)[高丽莫离支盖苏文死,其子男生继其父位,为其弟男建所逐,使其子献诚诣阙请降,诏左骁卫大蒋军契必何力率兵以接应之];其[冬十月己酉,命司空、英国公积为辽东道行军大总管以伐高丽](13)的记载。洎总章元年(六六八)九月,李积破高丽、拔平壤,乃[以其地为安东都护府,分置四十二州]。又咸亨五年(六七四)二月,遗[刘仁轨为鸡林道大缩管以讨新罗],至上元二年心(六七五)二月,[鸡林道行军大绷管大破新罗之众於七重城]。(14)
  龙门碑刻所刊张通、宋玄庆东行之遗踪,其所麦与的交通行为必是上述高丽、新罗之役的军戎。与龙门碑刻记事相逢仍,洛阳地区其他的碑刻遗迹中亦有为上述东征行人邀报平安的发愿。今巩县石窟第二窟西壁之下隅,有当年所镌之造像题记文云:[大唐乾封二年八月十日,比丘僧法秤敬造阿弥陀像一龛,上为皇帝、师僧父母、东征行人,并愿平安。又愿国土安宁,十方施主离障解脱、成无上逍。]由此不难看出,此类频仍发生的东征,在中康人民的思想中一巳烙下震栗心髓的印象。
  唐代中原与西北各地的交通,龙门石窟造像题记中历有繁复的记叙。如宾阳南洞北壁题记有云:[清信女萧为亡儿孝子敬造阿弥陀佛一躯并二菩萨,愿当来往生无量寿国。……然亡儿未舍寿以前,愿亡后即于龙门石龛内。母子情深,不达本志,即以贞观二十二年作月二十五日从京□(城)就此寺东山石龛内安置讫。[龙花寺前应北壁题记则有[弟子张四娘为翁婆丞众及家囗平安造药师、弥陀各一区,及为亡人孟智基造阿弥陀像一区]的发愿。这是两京之问密迩往来的例证。
  另如宾阳南洞北壁造像记有云:[永徽三年四月,高昌张囗、康思□等为亡灾母及合家内外眷属敬造像一龛。]而张安洞东壁门拱北侧又有[总章二年二月十日,高昌张安为亡父敬造]阿弥陀佛一龛的题记。这是东都与西州之间因贞观十四年(六四○)高昌内属而发生上层人士络绎往来的例子。
  次如东山看经寺上方,有北印度来华僧人造像题记文云:[……今有北天竺三藏弟子宝隆,上奉诸佛、中报四恩、下及□□敬造释迦牟尼一铺。……景云元年玖月一日吐火罗僧宝隆造。]这是洛阳与西域古代交通往来绝好的史例。这些年代不等、地域各异的交通资料,充分反映出洛阳在当时的中西社会交往中享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中古时代的末叶,龙门佛教造像活动趋於衰微。此间见之於碑刻题记中的交通史料,已远不如隋唐时期之丰仍。今以宋代碑刻题识为片例,对此间龙门交通史事作一大致的检阅。
  龙门西山魏字洞北侧,有咸平三年(一○○○)摩崖石道记碑刻一通,其碑文有云:[……石道记左街广爱寺崇达奉……撰,翰林待诏……秘书丞囗正赐绋鱼袋吴文赏书。……师本洛阳人,俗姓高氏。……才修梓匠,措意禹门,愿石道以陈残,起囗征而整葺。矧自太平兴国癸未岁季五月,伊水……坦路崩陷,巨石欹倾,逾月以来,杜绝往复。……自雍熙四年丁亥岁二月,……饮囗者差肩而至,荷畚插者陈力而往。端拱已来,首尾三载,厥功已就,大路坦途,遍会禹门。……今通惠大师……施一劳永逸之勤。时大宋咸平三年□月二十□日矣。]此外,龙门药方洞、万佛洞、奉先寺及东山万佛沟南崖,有天圣四年(一○二六)三月丁裕修石道题刻多处,其奉先寺题刻文云:[西京龙门山大像龛题名,三班借职监,伊河竹木务兼本镇烟火修整石佛石道公事丁裕,与弟佑并仲子观、东乡友贡史颜翰、安定胡汛同至此。大宋天圣四年丙寅三月二十六日。裕书,镌字李遇。]另在老龙洞洞囗之南壁,有宋人修石道题记又云:[甲子岁元丰七月三十日修石道记,造人党□□。]
  龙门石窟以上三则宋代石刻,反映出北宋时期公私各界对伊阙水陆交通的重视和投入。这些带有工程意义的文物资料,与前述魏唐期问富有叙事价值的造像题记,无一不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与龙门石窟结有因缘的交通往事展示出极其珍贵的学术信息。
  五、龙门交通史料与中古佛教信仰之关联
  考汉唐以来的中国历史文献中,涉及民政引曳、交通往还的记事资秘可谓玑珠盈筐、汗牛充栋矣。对史乘中这些俯拾皆是的常规资料,学界已有良多取材显诸於各自的研究领域中。然据近代学术史迹之回顾,我们感到这些史学研究大多偏重於利用此等材料对古代社会容观世界的探讨,这无疑反映出传统史学在取材范畴和理论趋向上存在着机械唯物史论的局限性。
  还在二十一世纪的初叶,以奥地利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igmundFreud,一八五六——一九三九)为代表的精神分析学派即对人类意识形态的社会性功能给予了深入的研究。弗洛伊德之注重人类意识活动的价值及其人类心理层位的动态性分析,为我们研究古代社会生活现象的主观成因提出了值得正视的认识命题。
  古代的中国社会,由於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跨地域的交通阻断曾严重地制约着人们物质交流和情感往来的正常进行。当人们为生活所迫不得不付诸於交通实践的时候,以蔑视人权为政治基础且享有地域统治权力的封建国家则从来不曾为社会各界提供承担风险的安全保障系统。封建国家这种带有强烈东方色彩的民政机制,导致了当时参与羁旅行止的流动群体充满了生命危机的思想感受。
  龙门石窟自公元五世纪末叶产生佛教造像之日起,数以千计的发愿题记中包含了为数众多的与古代交通史事息息相关的文物资料,这无疑为我们研究中古时期交通往事在人们心目中留下的思想印记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本文上述洞窟资料之徵引,总体上反映了魏唐时代中原与外地之间以交通环境为背景而发生的一些洋溢着时代气息的人文情节。通过对以上造像题记的归纳与分析,我们可以看出这类考古资料包蕴着一个十分突出的题旨性特徵——此即各品造像题记之主人公,当其面临某次交通运行的时刻,便无一不对这种旅途生涯表达出祈求平安的心声。
  与这种心理动态互为表里,上述祈求旅途平安的人们,在表达这种精神追求的过程中,其个体行为竟全部采用了镌刻造像的方式。由於这一社会群体的主题意识俱在於祈求旅途的平安,以致他们的造像题材几乎全部选择了[应声随求]、[大慈大悲]的观世晋菩萨。龙门石窟下述造像题记,可为这一描述提供可靠的论证:[永平二年四月二十三日造观世音一区,上为七世父母、所生父母、因缘眷属,愿弟子愿愿从心,所向无难。清信女宋温鸯](古阳洞北壁);[李君瓒修紫桂宫□□平安至家,敬邀观音菩萨,调露二年六月三十日](北市丝行像龛北崖);[弟子杜十四娘为身患得恙,造救苦观世音菩萨一躯,愿合家平安,咸同斯福,一心供养。开元三年三月十六日](万佛洞南崖);[弟子刘俊为父母,愿身平安,造救苦菩萨一区](清明寺西壁);[魏州莘县人任右藏丞,愿合家眷属平安,敬造观音一区](万佛洞南崖)。
  当我们将这一文化现象设置於行为发生学视野下进行考察的时候,我们显然可以发现,正是古代社会生活系统中安全保障机制的匮缺,导致了人们对自身安全、家道平安产生了种种处心积虑的夏患。而由於佛教教义中广泛宣传着佛陀、菩萨保佑平安的信条,於是渴望旅途平安的行人社会遂以[罄竭丹诚]的信仰实践,雕造了一躯躯体现平安保障的观世音形像。龙门石窟古代遗迹中这种数量繁多、特徵鲜明的文化群落,形成了伊阙峡谷魏唐时代一种镯具特包的人文景观。中国佛教石窟寺艺术之弘盛,中古交通史上以功德造像祈求佛法护佑显然是一个重心要的成因。(15)
  由此看来,龙门石窟与中古交通史事相关联的一切佛教造型艺术,作为一种东方历史文化现象,无疑证明了宗教信仰及其艺术实践是一定的意识形态在某种特定历史条件下,对现实生二活的一种心灵补偿和美育创造。我们认为,世界文化史上种种仪像万般的宗教艺术,大抵与此有着相同的成因缘由。
  [注释]
  (1) 印《水经注》卷十五[伊水]条。
  (2)同注(1)
  (3)《魏书》卷七〈高祖纪〉。
  (4)《魏书》十三〈杨大眼传〉。
  (5)《魏书》卷一○一〈蛮传〉。
  (6)《北史》(中华书局一九七四年校勘本)第八册,第二三四一页,注[九]。
  (7)参见张乃翥,〈从龙门石窟造像遗迹看北魏民族关系中的几个问题〉(《民族研究》一九八九年第二期)第三十二——四十页。
  (8)《唐会要》卷八十六。
  (9)《旧唐书》卷八十六〈许王素节传〉。
  (10)墓志拓本影印件,见张乃翥[龙门续志续跋三题](待刊稿)。
  (11)《白氏长庆集》卷三十四,〈春日题乾元寺上方最高峰亭〉。
  (12)同注(9),卷三〈太宗纪〉。
  (13)同注(9),卷五〈高宗纪〉。
  (14)同注(11) 
  (15)参见张乃翥,[龙斗石窟历史成因之探索](待刊)。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 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钱财到面前来的时候,要把它用在善的地方。什么是善?利益众生是善,自己享受是恶,你要是能够记住这个原则,你的一生一定是幸福快乐。 ​​​​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