峨眉山继业三藏西域行程略笺释。
2014/9/8   热度:451
峨眉山继业三藏西域行程略笺释。
北京大学东方文学研究中心 王邦维
宋孝宗淳熙四年(1177),范成大在四川制置使任上加敷文阁直学士,诏令东归。是年五月,成大离成都。六月,游峨眉。丙申(二十八日)登金顶,丁酉(二十九日)下山。七月戊戌朔,过峨眉牛心寺。成大峨眉之行,见闻俱记人其《吴船录》一书。其中有关牛心寺一段,抄录了牛心寺继业三藏西域行程,宋初继业等僧人奉敕赴印度求法事迹,赖此始得为今人所知。佛教自汉代传人中国,最初只是西域及印度僧人东来传法。魏晋以降,中国汉地僧人,以朱士行为始,为求取佛法,奋力西行,代不乏人。至唐代玄奘、义净二师之时,众多僧人或西越紫塞,或南渡苍溟,求法运动蔚然而成大观。其后唐末五代,因中国政治动乱,又武宗灭佛,佛教在中国虽有新的发展,终无复有唐初之盛况,求法僧数量较前大为减少。但至赵宋统一,中国,则又有一二次较大规模的求法运动,虽可视作强弩之末,其事诚与宋初佛教一度的复兴有关。继业等人西行的事迹,因此值得我们注意。尤其是范成大抄录的行程,其中有关资料,颇可补中唐以后中印交通、印度佛教在史料方面的缺遗。本文因此拟就此段文字略作笺释,用增此一方面研究的内容,并嘉峨眉山继业三藏舍身求法之美诚。其中纰谬之处,尚祈诸先进指正。
范成大《吴船录》,或作一卷,或作二卷,今存数种刻本和印本,明代以来收入多种丛书。手边有《大正藏》,其中五十一卷第2089号《游方记抄》中包括成大《吴船录》中所抄继业行程一节,并说明是依《大日本佛教全书》排印。以下文字即据《大正藏》本而略有校正。
范成大《吴船录》记峨眉山牛心寺一节云:
此寺即继业三藏所作。业姓王氏,;耀州人,隶东京天寿院。乾德二年诏沙门三百人
入天竺求舍利及贝多叶书,业预遣中。至开宝九年始归。寺藏《涅经》一函,四十二卷。
业于每卷后分记西域行程,虽不甚详,然地里大略可考,世所罕见。录于此,以备国史之
阙。
继业三藏耀州人。唐置耀州,治耀县。东京谓汴梁,今开封。唯天寿院不可考。乾德二年应为四年之误。《宋史》卷四九O《天竺传》:
(乾德)四年,僧行勤一百五十七人诣阙上书,愿至西域求佛书。许之。以其所历
甘、沙、伊、肃等州,焉耆、龟兹、于阗、割禄等国,又历布路沙、加湿弥罗等国,并诏喻其国
令人引导之。《佛祖统记》卷四十三所记略同。乾德二年则无遣僧求法事。继业西行,既是奉诏,应在此次之中。《涅经》即《涅盘经》,亦即《大般涅盘经》,此处字有脱误。此又应指昙无谶所译真“北本”《大般涅盘经》,分为四十卷。此谓四十二卷,疑有抄误。《大般涅盘经》另有一种“南本”,为三十六卷。古代求法僧西行,常随身携带经卷。例见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中道希、慧业、大乘灯、彼岸、智岸、大津诸传。继业分记行程于每卷末,此或亦继业随身携带的经典。
业自阶州出塞,西行灵武、西凉、甘肃、瓜、沙等州,入伊吴、高昌、焉耆、于阗、疏勒、
大石诸国。
阶州亦唐置,治皋兰镇,即今甘肃武都。灵武即灵州,在今宁夏。宋初与西域的交通,如自开封出发,陆路多经灵州西行。此处继业则先自阶州前行。但从开封出发,也可直接经灵州西行。敦煌写本《西天路竟》(编号S.383)开始即云:“东京至灵州四千里”。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黄盛璋先生考证,以为《西天路竟》即与继业同时西行的求法僧所撰,见其《西天路竟历史地理研究》及《西天路竟笺证》二文。后晋天福年间高居诲出使于阗,亦“自灵州渡河”,历凉、甘、肃、瓜、沙等州,亦可互证。见其《使于阗记》。西凉(今武威)、甘(张掖)、肃(酒泉)、瓜(西安)、沙(敦煌)诸州,五代至北宋间先属回鹘,后属西夏。安史乱后,秦陇为吐蕃所据,往西行者多取朔方路。回鹘牙帐迁至甘州后,与中原诸王朝相通,贡路即取灵州。10世纪时和田文书《使河西记》,载凉州最后一站亦为朔方。又《宋史》卷四九二《吐蕃传》载:
乾德四年,知西凉府逝逋葛支上言:有回鹘二百余人,汉僧六十余人自朔方路来,为
部落劫略。僧云欲往天竺取经,并送达甘州迄。诏褒答之。山此六十余汉僧赴印度取经,时间与继业、行勤等正同,当为同次所遣,其行程可互证。伊吴即伊吾,唐宋时为伊州治所,今新疆哈密。高昌,今吐鲁番。焉耆即唐玄奘《大唐西域记》所称“阿耆尼”,今仍称焉焉。于阗,今称和田。疏勒,今喀什。疏勒在于阗西。《西天路竟》在高昌、月氏、龟兹、割鹿之后,谓“又西南十日至于阗国”及“又西行十五日至疏勒国”。疑继业亦是先至于阗,而后至疏勒,此行文中有倒置。大石应指今塔什库尔干。玄奘《大唐西域记》称“竭盘陀国”。张星娘先生以大石为塔吉克族(TayikTazik)的对音。
度雪岭,至布路州国。
布路州,张星娘先生以为指今博罗尔(Bolor)。黄盛璋以为即布路沙,举《西天路竟》“又西南行二十余日,至布路沙国”及《宋史》卷四九O记行勤等赴印路程中有“布路沙国”为证。布路沙即布路沙布逻,梵名Purusapura,即今巴基斯坦白沙瓦。但从继业行程上推断,疑此.布路州仍在今克什米尔西北一带,即《魏书》卷《西域传》中所称“波路国”。《洛阳伽蓝记》卷五作“钵卢勒”,《大唐西域记》卷三作“钵露罗”,《新唐书》作“钵露”和“勃律”。因以下叙继业复经迦湿弥罗而至健陀罗,布路沙则在健陀罗境内,继业似难作如此反复的绕行。
又度大葱岭雪山,至迦湿弥罗国。西登大山,有萨唾太子投崖饲虎处。
《大唐西域记》卷十二:
葱岭者,据赡部洲中,南接大雪山,北到热海、千泉,西至活国,东至乌铩国,东西南
北各数千里。崖岭数百重。山谷险峻,恒积冰雪,寒风劲烈。多出葱,故谓葱岭。又以
山崖葱翠,遂以名焉。
玄奘所记,包括今帕米尔高原及喀喇昆仑山,此则应只指喀喇昆仑。迦湿弥罗(Kag—mira)今译克什米尔。迦湿弥罗自古与中国通,汉魏南北朝时称为“厨宾”。《新唐书》称个失密”,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作“羯湿弥罗”,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迦什弥罗”。《西域记》卷三记之甚详。萨缍太子饲虎处,玄奘记在僧诃补罗国(Si.mhapura)。《大唐西域记》卷三:“从此复还咀叉始罗国北界,渡信度河,东南行二百余里,度大石门,昔摩诃萨缍太子于此投身饲乌菟。”萨捶太子投身饲虎事又见《六度集经》卷一,《贤愚经》卷一、jatakamala等。
遂至健陀罗国,谓之中印土。
健陀罗即Gandhara的音译。《法显传》称作“犍陀卫”,《洛阳伽蓝记》卷五作“乾陀罗”。《大唐西域记》卷二:
犍驮逻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东临信度河。国大都城号布路沙布逻,周四
十余里。健陀罗在古印度历史上十分著名,或指一个国家,或指一个地区,其地包括今巴基斯坦境内库纳尔河与印度河之间的喀布尔河流域一带地区。布路沙布逻即今白沙瓦。但健陀罗地属北印度,此处称“中印土”不确。
又西至庶流波国及左烂陀罗国,国有二寺。
庶流波国待考。左烂陀罗即《大唐西域记》卷四所记“阁烂达罗”,《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作“阁阑陀”,梵名Jalam.dhara。故城在今印度旁遮普邦阿姆利则东南的Jullundur。《大唐西域记》记其国“东西千余里、南北八百余里”,“伽蓝五十余所,僧徒二千余人”。此则仅有二寺,盖佛教当时在印度已愈趋于衰落也。
又西过四大国,至大曲女城。南临陷牟河,北背洹河,塔庙甚多,而无僧尼。
由左烂达罗至曲女城,须往东行。此言“西过”,显有笔误。四大国为何,不可考。曲女为梵名Kanyfikul)ja的意译。此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五所记羯若鞠阁国,《法显传》作“厨饶夷城”,慧超《往五天竺国传》作“葛那及”。今称卡瑙季(Kauauj),在今印度北方邦境内。黄盛璋以为《西天路竟》中“怯罗理”亦指此。陷牟河,梵名Yamung,今称朱木拿河(JumngR,)。洹河,梵名Gangfi,今译恒河。但此处所记又有误。朱木拿河与恒河相汇,不在曲女城,而在其下游的钵逻耶伽。即今阿拉哈巴德。恒河在曲女城所接纳的支流,今称卡里河。玄奘在印度时,曲女城为当时印度名王戒日王所立都城。戒日王曾为玄奘在此设大会,盛况空前。数百年后,继业记此城“塔庙甚多,而无僧尼”,亦可见佛教衰落之像。
又西二程,有宝阶故基。
宝阶指三道宝阶,在劫比他国。《大唐西域记》卷四:“(劫比他国)城东二十余里,有大伽蓝……伽蓝大垣内有三宝阶,南北列,东面下,是如来自三十三天降还所也。”并详记其传说。印度佛教雕塑中亦可见此故事。劫比他国一般以为在今印度北方邦法鲁迦巴德(Farukhabad)境内。
又西至波罗奈国。两城相距五里,南临洹河。又西北十许里,至鹿野苑,塔庙佛迹
最伙。业自云别有传记,今不传矣。
波罗奈国即《大唐西域记》卷七所记婆罗尼斯国,梵名Vfirfi.nasi。今译称瓦腊纳西,在印度今北方邦境内。《法显传》称“迦尸国波罗奈城”。此城为古印度名城。下句“两城相距五里,南临洹河,,前似有脱文,或有抄误。否则不可解。又无论从曲女城,还是从劫比他国往波罗奈国,俱是东行,而非西行。原文“西至波罗奈国”句在上下文中因此即不可解。“两城”如指曲女城和波罗奈城,则相距何止“五里”?或“两城”仅指波罗奈城有两部分,俟考。鹿野苑为佛初转法轮处,在今瓦腊纳西城北郊。今名Sgmath。《大唐西域记》卷五:“婆罗尼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其记周围佛教胜迹尤详。
南行+里,渡洹河。河南有大浮图。自鹿野苑西至摩伽提国,馆子汉寺。寺多租
入,八村隶焉,僧徒往来如归。南与杖林山相直,巍峰岿然。山北有优波掬多石室及塔
庙故墓。
大浮图不可考。摩伽提又作摩竭提,或译摩揭陀。梵名Magadha。古印度十六大国之一。印度历史上孔雀王朝以此作为其统治中心,阿育王时其国国势极盛。佛陀一生活动,主要在摩揭陀。传说佛涅盘后的第一次结集即在摩揭陀国王舍城举行。其后又有华氏城结集。境内佛教遗迹极多。旧地约相当于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Patna)及其周围一带。《大唐西域记》卷八卷九以整两卷的篇幅记叙其国情况,最为详细。但此称“自鹿野苑西至摩伽提国,,又有误。从鹿野苑往摩揭陀,仍是东行,非西行。汉寺为中国求法僧自建或印度人为中国求法僧所建佛寺。玄奘《大唐西域记》及《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未有提及。但义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卷上记云:
那烂陀寺东四十驿许,寻掠伽河而下,至蜜栗伽悉他钵娜寺。去此寺不远,有一故
寺,但有砖基,厥号支那寺。古老相传云是昔室利笈多大王为支那国僧所造。又云:
诸方皆悉有寺,所以本国通流。神州独无一处,至今往还艰苦耳。后义净返国,曾在南海室利佛逝国“望请天恩于西方造寺”。继业所记,说明义净之后,中国求法僧在印度新建有佛寺,境况大有改善。杖林山在摩揭陀国。《大唐西域记》卷九:
佛陀伐那山空谷中东行三十余里,至泄瑟知林,林竹修劲,被山弥谷。其先有婆罗
门闻释迦佛身长丈六,常怀疑惑,未之信也。及以仗六竹杖,欲量佛身,恒于杖端出过丈
六。如是增高,莫能穷实。遂投杖而去,因植根焉。中有大牢堵波,无忧王之所建也。
如来在昔于此七日为诸天人现大神通,说深妙法。泄瑟知林即杖林,梵名Yastivana。杖林山即佛陀伐那山(Buddhavanagiri),今称佛陀伐因山(BuddhainMt.)。优波掬多石室不见《大唐西域记》。优波掬多,梵名Upagupta,意译近护,事迹见律藏及《付法藏因缘传》等。
南百里有孤山,名鸡足三峰,云是迦叶入定处。
《大唐西域记》卷九:
莫诃河东入大林野,行百余里,至屈屈吒播陀山(唐言鸡足),亦谓窭卢播陀山(唐言
尊足)。高峦峭无极,深壑洞无涯。山麓溪涧,乔林罗谷。岗岑岭嶂,繁草被岩。峻起三
峰,傍挺绝谔,气将天接,形与云同。其后尊者大迦叶波居中寂灭,不敢指言,故云尊足。鸡足山,梵名Kukkutapdda。
又西北百里,有菩提宝座城。四门相望,金刚座在其中,东向。又东至尼连禅河。
东岸有石柱,记佛旧事。
《大唐西域记》卷八:
菩提树桓正中有金刚座。昔贤劫初成,与大地俱起,据三千大千世界中,下极金轮,
上侵地际,金刚所成,周百余步,贤劫千佛坐之而入金刚定,故曰金刚座焉。尼连禅河,梵名Nairanjana,今称帕尔古河(Phalgu R.)。《大唐西域记》同卷亦有记载。
自菩提座东南五里,至佛苦行处。又西三里,至三迦叶村及牧牛女池。金刚座之北
门外有师子国伽蓝。又北五里,至迦耶城。又北十里,至迦耶山,云是佛说《宝云经》处。
此诸胜迹在《大唐西域记》卷八中均记载甚详。
又自金刚座东北十五里,至正觉山。又东北三十里,至骨磨城。业馆于虾罗寺,谓
之南印土诸国僧多居之。
正觉山又称前正觉山,梵名Pragbodhigiri,音译钵罗笈菩提山。英人Cunningham考证,即今莫拉山(MoraMt.),距伽耶城约三英里。骨磨城及虾罗寺待考。“谓之”下疑有脱文。
又东北四十里,至王舍城。东南五里,有降醉象塔。又东北登大山,细路盘纡,有舍
利子塔。又临涧有下马迎风塔。度绝壑,登山顶,有大塔庙,云是七佛说法处。山北平
地,又有舍利本生塔。其北山半日鹫峰,云是佛说《法华经》处。山下即王舍城。城北山
址,有温泉二十余井。又北有大寺及迦兰陀竹园故迹。又东有阿难半身舍利塔。温汤
之西,有平地。直南登山腹,有毕钵罗窟。业止其中,诵经百日而去。窟西得有阿难证
果塔。
王舍城,梵名Rajagrha,音译曷罗阁姑利城。遗址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巴特那东南六十二英里处,今名腊吉季尔(Rajgir)。鹫峰、迦兰陀竹园、毕钵罗窟等均在其附近。此诸胜迹《大唐西域记》卷九记载亦颇详。
此去新王舍城八里。日往乞食,会新王舍城。中有兰若,隶汉寺。又有树提迦故宅
城。其西有五塔。
王舍城有新城旧城之分。旧城又称上茅宫城。新城则在旧城北。传说频毗沙罗王为避火灾而弃旧城建新城。此与树提迦故宅城均见《大唐西域记》卷九。树提迦,梵名Jyotiska,玄奘译殊底色迦。
又北十五里,有那烂陀寺。寺之南北各有数十寺,门皆西向。其北有四佛座。又东
北十五里,至乌岭头寺。东南五里,有圣观自在像。
那烂陀,梵文Nalanda音译,意译施无厌。那烂陀寺为印度古代最有名的佛教寺院,规模宏大,人才辈出。玄奘、义净及其它许多中国求法僧都曾在此长期求学。《大唐西域记》、《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书中记之甚详。遗址今已发掘。在巴特那县境内巴罗贡村(Baragoan)。遗址上今建有博物馆,附近近代新建有佛寺和研究所等。
又东北十五里,至伽湿弥罗汉寺。寺南距汉寺八里许。自汉寺东行十二里,至却提
希山。又东七十里,有鸽寺。西北五十里,有支那西寺,古汉寺也。
鸽寺见《大唐西域记》卷九。但郁提希山一名不见《大唐西域记》及其它求法僧人著作。依继业所记,当时印度汉寺数量不止一处,此亦与玄奘,义净二师时不同也。
西北百里,至花氏城,阿育王故都也。自此渡河,北至毗舍离城,有维摩方丈故迹。
又至拘尸那城及多罗聚落。逾大山数重,至泥波罗国。
花氏城亦即华氏城,为摩揭陀国都城。《大唐西域记》音译其梵名Pataliputra为波吒厘子城。即今巴特那城(Patna)。毗舍离城即《大唐西域记》卷七所记吠舍厘,故城在今印度比哈尔邦北部穆札伐普尔县(Muzaffarpur)的巴莎尔村(Basarh),遗址已发掘。维摩诘故宅在城中。见《大唐西域记》卷七。拘尸那城为佛涅盘处。《大唐西域记》中译名为拘尸那揭罗,梵文即Kusinagara。法显译拘夷那竭,义净译俱尸。故城在今印度北方邦廓拉喀普尔县(Gorakhpur)东三十五英里处的伽西亚村(Kasia)。《大唐西域记》卷六记其他情况甚详。泥婆罗即今尼泊尔,详见《大唐西域记》卷八及新旧《唐书》等。
又至磨逾里。过雪岭,至三耶寺。由故道,自此入阶州。太祖已宴驾,太宗即位。
业诣阙,进所得梵夹舍利等。诏择名山修习。登峨眉,北望牛心,众峰环翊,遂作庵居,
已而为寺。业年八十四而终。
磨逾里,张星焕以为即《大唐西域记》卷四所记磨裕罗城(Mayura)。摩裕罗城在秣底补罗国。张先生又谓三耶寺不可考。疑三耶寺即吐蕃境内之Sam-yas寺,8世纪中叶赞普赤松德赞时所建,为西藏最古老的寺庙之一,今汉译桑耶寺。如此则继业返程竟从西藏通过。中国求法僧及使臣,在唐初时经吐蕃,泥波罗而至印度,颇不乏人。如三耶寺即桑耶寺说成立,继业行至泥波罗,复经吐蕃而返国,亦非不可设想之事。只是宋代类似的记载极少见。此一结论,尚需作进一步的探求。继业返国,范成大上文中记时在开宝九年(976)。开宝为太祖年号。九年为开宝最后一年,是年太祖薨,太宗即位。十二月,太宗改元太平兴国。此言继业返国时太祖已宴驾,知继业返国,实在此年的年末。又知峨眉山牛心寺亦始建于此时。今登峨眉山,由报国寺行十三华里,至清音阁。其处有牛心石,石下黑白二水交汇,飞珠溅玉,景致绝佳。傍有双溪桥,桥后有寺。成大所游牛心寺,疑或指此,但白清音阁复山行数里,至牛心岭,岭上今亦有寺,即名牛心寺,据云建于唐代。但以成大游记上下文看,此寺似非成大所游之处。是否如此,应实地再作踏勘,或可得一结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不用功,是真用功,为什么没有进步?或者说为什么进步那么慢?都是业障在作祟,这是第一个因素;冤亲债主来找麻烦、来障碍,这是第二个因素。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