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足石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与佛教术语


2014/9/8    热度:200   

  大足石刻艺术中的基本概念与佛教术语


  石窟寺 佛教寺庙建筑的一种,就山崖开凿而成,简称石窟。源起于印度,窟有二种:一种称毗诃罗或精舍,为寺庙之意,较大,左右及后壁上多开凿小龛,一种中心近后壁上留崖柱琢成塔形称支担或制底,即塔庙之意。中国石窟的开凿约始于公元四世纪中叶,以北魏至唐宋时最盛。窟内以雕、塑、绘画佛像和佛经故事为主,其次还有窟形结构(建筑)及装饰美术等。克孜尔、敦煌、麦积山、云岗、龙门、大足等是中国几大著名石窟寺。
  索引
  摩崖造像 摩崖造像是指在崖石表面造像。但其造像的龛(包括线刻画)都较浅,基本上属于浮雕,且敞露于崖面。大足北山和宝顶山两处石刻大部分秒属于摩崖造像。
  索引
  寺 佛教名词。原称中国古代一些官司署,如鸿胪寺、太常寺、大理寺等。佛教初来,供奉于汉王朝宫中寺内。后来佛教则用来称僧众供佛和聚居修行的处所为寺。相传洛阳白马寺为中国最早的寺院。
  索引
  庵 原指隐世修行者所居之茅屋。后一般用来称比丘尼所居之寺曰“尼庵”。
  龛与窟 在大足石刻中,开出的洞窟有的较深,有的较浅,一般就把深的叫窟,浅的叫龛。龛和窟没有固定的尺寸作为标准,难以严格区分,而且介于两者之间的也不少,因此只有相而言。摩崖造像一般都称龛。
  索引
  塔 中国古代“佛塔”的简称。塔起源于印度,称卒堵波或浮图,用以藏舍利和经卷等。用木、砖、石等材料建成。现存之塔类型有楼阁式、密檐式、喇嘛塔、金刚宝座塔及墓塔等。大足北山的“北塔”是楼阁式与密檐式结合的塔。宝顶石刻中有“舍利塔”、“经目塔”等。
  索引
  中心塔柱式窟 佛教早期洞窟形制。窟中立塔形柱子,并于塔柱上塑佛像,以便善男信女绕塔柱巡礼观佛。大足北山第155号“孔雀明王窟”、第136号“转轮经藏窟”均继承和发展了这种洞窟形制。
  索引
  斗拱 斗拱是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中的一种支承构件。用在柱顶、额枋与屋顶之间,主要由斗形木块和拱形肘木纵横交错层叠构成,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承托体,可使屋檐出出挑较大,兼有装饰效果,为中国古建筑造型的主要牲之一。大足石刻中的亭、台、楼、阁等多表现为这种结构。
  伎乐 在佛教中指“娱佛”的神。多表现为伎人歌、舞、弹、奏的形象。一般在各种“天堂”中出现。大足石刻中的“伎乐”所持乐器与人间相同,他们的表演是人的表演。说明佛教的“天堂”无非是人间美好事物的反映。
  索引
  飞天 梵名犍达婆,又名香音神,是佛教中歌舞散花之神。中国早期飞天袒上身,下露脚,线条粗壮有力,注重装饰美。中期飞天作高zz,著短襦,长裙下zz不露脚,形体清瘦,飞动感强。晚期飞天形体肥胖,往往借助云气以示飞翔。大足石刻中的飞天属晚期,但体态动姿仍很优美。如北山第136号龛等。
  二佛并坐 又叫释迦多宝说法像。佛经说法华会上,有多宝塔涌现其前,释迦使大法力,用手一指,塔门顿开,多宝佛在塔内见释迦至,让出半席,与释迦并坐论道,故称二佛并坐。大足北山石刻第112号龛就是虎像。
  索引
  供养人 代养人是指布施钱财、田地、奴仆,书写经书等用以供奉佛、菩萨、寺庙僧侣及超度亡魂的人。在捐镌之龛窟中,往往塑上自己的像立于主像两侧,并作题记。他(她)们在绘画、雕塑中出现的像,就叫供养人像。大足石刻中的供养人,其形像一般雕在龛窟内壁左右两角。如北山149号龛内壁左右角就刻了“任宗易同恭人杜氏”的像。
  粗坯像 这里是指摩崖初步雕刻的毛坯像。宝顶山大佛湾“佛缘桥”头的“大秽迹明王”就是未刻完留下的粗坯像。粗坯像对于我们研究古代匠师的雕刻程序很有价值。
  索引
  转轮经藏 佛教法器。为萧梁时傅弘首创。在大窟中心建一柱,作八面形,巨筒如小屋,中有轴可旋转,其内置经典,谓之“转轮藏”。大足北山第136号石雕的转轮经藏虽有轴但不能转动,只起到示意和支撑窟顶的作用。
  衣钵 佛教用语。衣指三衣,大衣:出入王宫、村镇时穿。七条衣:礼育、听讲时穿。五条衣:日常作业和就寝时穿。钵指食器。僧尼受具足戒和到寺院挂单,必以衣钵齐备为条件。也代表僧尼的一切所有。中国禅宗师徒间道法的授受,常付衣钵为信,称为衣钵相传。
  索引
  三教合一 三教指佛教、儒教、道教。这三教既互相斗争,又互相渗透。至宋代统治者有意调合,以求更好地发挥其“牧师职能”,三教便经常融合在一起,出现在雕塑与绘画中。大足石刻中有表现“三教合一”的造像,如妙高山第2号窟就将孔子、老子、释迦佛的像刻在一起。
  经变、变相、变文 凡利用雕塑、绘画、文学艺术等形式来表现佛教经典的统称为“经变”。以说唱、韵文等形式表现的叫“变文”。大足石刻因系雕刻,故基本上是“变相”。如“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纯利润勒下生经变相”等等。
  索引
  化生 指没有任何依托,只能借“业力”而出现者。大足石刻中“观无量寿佛经变相”等龛中出现的莲花童子,就是所谓从莲花中“化现”。
  发愿文 发愿文是供养人说明造像原由,提出的希望和要求(包括对佛的供养“许诺”)。大足石刻中的发愿文,一般刻在龛窟左右两侧或顶部。以北山石刻最多。
  索引
  偈语 “偈陀”(梵文)的简称,方译为颂,就是佛经中的唱词。由固定的四句组成。主要有两类:一通偈,固定由梵文三十二音节组成;二别偈,共四句,每一句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不定。宝顶石刻中的“假使热铁轮,于我顶上旋,终不以此苦,退失菩提心”就属于二别偈语。
  经变故事 佛教为了要广泛吸引信众,就有必要把抽象的教义用通俗易懂的形式向群众宣扬,这样,就出现了大量经变故事。把这些故事用艺术的手段表现出来,就称经变故事像。大中石刻的经变故事介主要有二类:即佛传故事与本生故事。
  索引
  佛传故事 宣扬释迦牟尼生平事迹的称佛传故事。大足宝顶石刻中有“释迦佛诣父王所看病”、“释迦佛为末世众生设化法故担父王棺”等。
  本生故事 以宣扬释迦牟尼前生种种善行事迹为主的叫本生故事。大足石刻中主要有“释迦因地割肉供父母”、“释迦因地舍身济虎”、“释迦因地鹦鹉行孝”等。
  索引
  雕塑 造型艺术之一。是雕、刻、塑三种制作方法的总称。以各种可塑(粘土)的或可雕的(石、金属、木)材料,制作出各种具有实体的形象。一般分圆雕、浮雕、减地三类。
  圆雕 指不附在任何背景下,可四面绕行欣赏,完全立体的雕刻。宝顶圆觉洞内中间背朝外跪着的菩萨,以有卧佛前的弟子像等均属圆雕。另外,有一些是后背与岩壁相联,其他三面都可供观赏的雕刻,其性质基本上接近圆雕。因此,我们把这类雕像称为透雕。这种雕刻在大足石刻中很常见。
  索引
  浮雕 浮雕是在平面上雕刻出凸起的形象,这是我们民族传统上常用的雕刻方法,根据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又有高浮雕与汪浮雕之分。大足石刻中大部分作品都以高浮雕为主。
  减地法 先雕出人物的外部轮廓,然后用阴刻线勾画出五官和衣纹。制作较粗放,手法单调,在造型一显得古朴浑厚。
  索引
  泥塑 亦称彩塑,中国民间传统雕塑工艺。用粘土捏成各种人物的泥坏,经阴干,先上粉底,再施彩绘。宝顶山圣寿寺内的佛像大部分都是泥塑。
  影塑 又叫隐塑或壁塑,是圆塑和浮雕相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一般是先在墙上塑成山水、花卉等题材,再施以彩绘,多作为衬托人物背景之用。宝顶山圣寿寺大雄殿中的背光上就有很多小“影塑已”。“”
  索引
  贴金彩绘 是指把金箔贴在雕像身上,有些部位绘以色彩。贴金彩绘后,即可达到防止塑像风化的作用,又可使雕像显得金光闪闪,增加一种神秘感。大足石刻的很多雕像都经贴金彩绘过。
  佛 为梵文的音译,意思是觉悟者。觉有三种含义:自觉、觉他(使人生觉悟)、觉行圆满。佛三项具备,是佛教修行的最高果位。佛是佛教徒对释迦牟尼的尊称,亦泛指一切觉行圆满者。如七佛、弥勒佛、药师佛、阿弥陀佛等。
  索引
  如来 为梵文的意译,佛的十号之一。如:即真如,指佛所说的“绝对真理”。佛教徒循些准则而修炼。
  释迦牟尼 佛教的创始人。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牟尼是佛教徒对他的尊称,意即释迦族的圣人。相传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南部)净饭王的太子,生卒年代约为公元前565年到485年,约与中国孔子同时代。二十九见时出家修道,苦修六年不成,最后在菩提树下静坐而觉悟。先后在恒河流域传教,弟子众多,著名的有十人,称十大弟子。八十见时于尸拘那迦城死去。初被看作先觉者,尊之为佛,后渐被神化。
  索引
  阿弥陀佛 “西方极乐世界”的教主,佛教净土宗的主要信仰,称其能接引念佛人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故又称“接引佛”。
  药师佛 全称为药师琉璃光台来,又称大医王佛,是“东方净琉璃世界”的教主。佛教徒尊为治百病的神,说他曾发十二大愿,要满足众生一切欲望,拔除众生一切痛苦。
  索引
  毗卢遮那佛 意译为“光明遍照”,即大日如来,密宗尊奉的主要对象。密宗教徒认为在些佛身上可以具现上天下地世界的一切,为理智不二的法身佛。
  弥勒与布袋和尚 弥勒梵文译意为“慈氏”,佛教菩萨之一。佛经记载他原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居于兜率天宫,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继承释迦牟尼的佛位而成佛。中国各地寺庙山门所供奉的笑口常开的大肚胖弥勒像,实为五代时名契些的和尚常背一布袋入市行乞,因他自称是弥勒的化身,故后人塑其像作为弥勒造像。
  索引
  三世佛 佛教名词.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之佛。过去佛指迦叶诸佛;现在佛为释迦牟尼佛;未来佛为弥勒佛。
  三身佛 佛教名词。指三种佛身:法身、应身、报身。有种种说法,一般指法身佛为毗卢遮那;应央佛为释迦牟尼佛;报身佛为卢舍那佛。
  索引
  七佛 佛经记载释迦牟尼之前有六佛:毗婆尸佛、尸弃佛、毗舍婆佛、拘楼孙佛、拘那含牟尼佛、迦叶佛,连同释迦牟尼佛,合称七佛。
  西方三圣(阿弥陀三尊) 指“西方极乐世界”的三位主宰者。居中为阿弥陀佛,左胁侍为观世音菩萨,右胁侍为大势至菩萨。
  索引
  东方三圣(药师三尊) 指“东方净琉璃世界”的三位主宰者。居中为药师佛,左胁侍是日光遍照菩萨,右胁侍是月光遍照菩萨。
  千佛 佛教名词。佛教认为,世界经历若干万年毁灭一次,再重新开始,这样一个周期叫“劫”,有过去、现在、未来之区别。每劫都有千佛得道,故名。
  索引
  罗汉(阿罗汉) 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称其杀尽一切烦恼之贼;应受众生的供养;无生,不受生死轮回。佛教寺院常有十六罗汉与十八罗汉,以至五百罗汉的塑像。
  迦叶(摩诃迦叶) 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古印度摩揭陀国王舍城人,长期跟随释迦牟尼传教。常修苦行,故石刻中多雕塑成年高德重的瘦老者形象,立于佛的左边。
  索引
  阿难(阿难陀) 释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为释迦尼叔父斛饭王之子。侍从释迦二十五年,长于记忆,称为多闻第一。石刻中多雕塑成年轻僧人形象,立于佛的右边。
  菩萨(菩提萨垛) 指修炼大乘六度(六种从生死“此岸”到达涅盘“彼岸”的方法或途径),求无上菩提(觉悟),利益众生,于未来成就佛果的修行者。著名的菩萨有文殊、普贤、观音、大势至、地藏等。
  索引
  四大菩萨 为中国佛教徒所称的四大菩萨,即文殊、普贤、观世音、地藏。佛经宣扬其分别有“大智”、“大行”、“大悲”、“大愿”。
  文殊(文殊师利) 佛教菩萨名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山西五台山。释迦牟尼的左胁侍,专司“智慧”,塑像骑青狮,表示智慧威猛。
  索引
  普贤 佛教菩萨名。相传其显灵门市部法的道场在四川峨嵋山。释迦牟尼的右胁侍,专司“理”、“德”,其塑像骑白象。
  观音(观世音) 佛教菩萨名。阿弥陀佛的左胁侍,西方三圣之一。因避唐太宗李世民名讳,故去“世”字称观音。佛经把他描写为大慈大悲的菩萨,称凡遇难众生只要育其名号,观音即前往拯救解脱。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浙江普陀山,雕像多为女身。
  索引
  大势至 佛教菩萨名。阿弥陀的右胁侍,西方三圣之一。佛经称他以智慧光普照一切,令离三涂(指地狼、饿鬼、畜生)得无上力,故名号。
  地藏 佛教菩萨名。称其受释迦牟尼嘱咐,在释迦既灭,弥勒未生之前,自誓必尽度一切众生,始愿成佛。相传其显灵说法的道场在安徽九华山。
  索引
  千手千眼观音(千手观音) 佛教菩萨名。佛经说他发誓要利益一切从生,于是长出千手千眼,千手显其法力无边,手眼表示智慧无穷。据称,千手千眼观音能破“地狱道”三障(指烦恼障、业障、报障)。北山的千手千眼观音,一般是左右各具手、眼二十只;宝顶山所塑则是名副其实,足有一千零七只手。
  数珠手观音 佛教菩萨名。佛经说:若为十方诸佛速来授手者,当于数珠手(观音)。大足石刻中多为体态婀娜、手提佛珠者。
  索引
  玉印(宝印)观音 佛教菩萨名。称其能为众生成就口辩言词巧妙。大足石刻中为手持印者。
  如意宝珠观音(如意观音) 佛教菩萨名。称其能为众生富饶、种种功德资具而出力。大足石刻中为手捧圆宝珠者。
  索引
  不空绢索观音 佛教菩萨名。绢索,绳索,谓以此绢索捕获不落空。称其能度脱一切众生而不使一个遗漏。大足石刻中多作六臂,分别托日、月,持宝剑、绢索,捧钵等。
  孔雀明王 佛教菩萨名。一头四臂驾孔雀。佛经称其有大威力,能灭一切诸毒畏灾恼,摄受覆育一切有情,获得安乐。
  索引
  维摩诘(维摩) 维摩诘是音译,原意为“无垢称”。佛教菩萨名。维摩是毗耶离(吠舍离)神通广大的大乘居士,曾以称病为由,同释迦牟尼派来问病的文殊菩萨反复论说佛法,其辞义理深奥,“妙语”横生,他是佛典中现身说法和长于辩才的代表人物。
  圆觉 佛教用语。为圆满的灵觉,是如来藏、真如、佛性的名说“圆觉清静,便得开悟”。宝顶山圆觉洞两侧坐的就是十二个圆觉菩萨。
  索引
  十殿阎王 中国佛教所传十个主管地狱的阎王之总称。即:秦广王、初江王、宋帝王、伍官王、阎罗王、成王、泰山王、平等王、都市王、五道转轮王。分居地狱十殿,故名。
  金刚与十大金刚 金刚原指一种最坚硬的兵器,用以比喻牢固、锐利,能摧毁一切的意思,美化佛教所宣扬的教义。著名的有四大金刚,又名护世四天王,佛教的护法神。传说须弥山腰有一犍 陀罗山,山有四峰,各有一王居住,各护一天下。即东方持国天王,身白色,持琵琶;南方增长天王,身青色,持宝剑;西方广目天王,身红色,执绢索;北方多闻天王,身绿色,执宝峰。大足石刻中常刻于窟外或窟内两侧,北山佛湾迎面处就塑有威武雄壮的北方多闻天王。
  索引
  帝释天(天帝释) 佛教护法神之一。称其为 利天(即三十三天)之主,居须弥山顶之善见城。据佛经记载:在摩伽陀国中有一婆罗门,姓乔尸伽,名摩伽,有福德大智慧。知心朋友三十三人,在一起共修福德,死后都往生须区山顶第二天上,摩伽婆罗门为天主,三十二人为辅臣,因有此三十三我的缘故,所以称为三十三天。
  索引
  阿修罗(修罗) 天龙八部之一。原为古印度神话中的一种恶神。因常与天神战斗,故后世亦称战场为“修罗场”。佛教沿用其说。
  韦驮 为南方增长天王的八大神将之一,居四天王三十二神将之首。佛教列为护法神,常置于天王殿弥勒佛之后,面朝释迦牟尼像。
  索引
  诃利蒂母 传为王舍城大药叉长女,名曰欢喜,民间俗称送子娘娘。佛经说他初恃豪强,喜吃人子,得佛祖教化授五戒,改恶从善,能满足一切人愿。
  兜率天 佛教用语。六欲天之一,谓在夜摩天之上三亿十万由旬(印度里程计算词),一昼夜相当于人间四百年。在此天居住者全身光明,能照耀世界。佛经说天有内外两院,外院是欲界天之一部分,内院是弥勒居于欲界的“净土”,释迦牟尼生母摩耶夫人死后亦往生于此。
  索引
  三界 佛教用语。把世俗世界划分为欲界、色界、无色界,仍处于生死轮回的过程中,是有情众生存在的三种境界。佛教以三界为迷界,认为须从中涅盘才是最高理想。平常所说的“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就是这个意思。
  涅盘 佛教用语。是佛教全部修行所要达到的最高理想,一般指熄灭生死轮回而后获得的一种精神境界。小乘佛教以涅盘为彻底死亡之代称;大乘佛教把涅盘说成是成佛的标志,是永生常乐之佛身。
  索引
  道场 佛教名词。谓佛成道之所,亦泛指供祭祀的地方和佛教法会,也指修行学道之处。
  四谛(四圣谛) 佛教的基本教义之一,即苦谛、集谛、灭谛、道谛。佛经解释“谛”为真理之义,被认为是神圣的真理,故亦名“四圣谛”。“苦谛”是对于社会人生以及自然环境所作的价值判断,认为人生一生皆苦;“集谛”指造成人世间一切苦痛的原因;“灭谛”指解脱世俗诸苦除去业因而达到“寂灭为乐”的“涅盘”境界;道谛指超脱“苦”“集”的世间因果关系而达到出世之“涅盘”境界,就必须修道。
  索引
  六道轮回 佛教用语。佛教所说众生根据生前善恶行为有六种轮回转生的趋向,即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天道。加上阿修罗道则称六道。
  索引
  地狱 佛教名词。“六道”中恶道之一。民间称其有十八层,佛经中则载有若干种地狱。宝顶山的“地狱变相”是全国石刻中最大最完整的一处。其中有:1、寒冰地狱,入者身寒生疱、疱破、冻僵、冻裂。2、刀山地狱,以火焰、毒蛇配合,抛罪人于刀山之上。3、镬汤地狱(炎热地狱),以铜镬、炭炕煮烧罪人。4、锯解地狱,以锯分解罪人,血流如注。5、拔舌地狱,硬拔罪人之舌。6、铁轮地狱,投罪人入辗槽中,以铁轮之。7、铁床地狱,铁床下烧火,予挑锤打罪人于其上。8、阿鼻地狱,坠入者“受苦无间断”,造“十不善业”,重罪者坠之。另外还有剑树、锉礁、黑暗、饿鬼地狱等。
  索引
  华严宗(贤首宗) 中国佛教宗派。因创始人法藏被武则天赐号“贤首,故亦称贤首宗。该宗以《华严经》为教典,认为世界是毗卢遮那佛的显现,一微尘映世界 ,一瞬间含永远,宣说“顿入佛地”的思想。
  净土宗(莲宗) 中国佛教宗派。相传东晋慧远等结“白莲社,发愿往生西方净土,被后代奉为初祖。但实际创宗者为唐代善导。其派宣称一心专念阿弥陀佛名号,死后可往生安乐净土。
  索引
  密宗(真言宗) 中国佛教宗派。自称受法身佛大日如来(毗卢遮那)深奥秘密传教,故亦称真言宗。该宗认为世界万物、佛和众生皆由地、水、火、风、空、识六大所造,摄宇宙万物,佛与众生体性相同。认为口育真言(咒语)、手作契印、心作观想,与佛的身口意相应,就能即身成佛。
  禅宗 中国佛教澎湃。主张用禅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习方法,称众生本有佛性,有“渐悟”和“顿悟”南北两宗,南宗成为正系。提倡心性本净,佛性本有,强调即心是佛,见性成佛。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俗话常说:相随心转。念佛人哪有不得相好如佛的?你要相好就念佛。常常念佛,相貌就变成佛相。常常念菩萨,就变成菩萨相。常常念天,就变天人相。常常念贪,贪心重的,就是饿鬼相。愚痴、是非、善恶都搞不清楚,都颠倒的,是畜生相。嗔恚,常常发脾气的,是地狱相。佛在经上说:万般将不去,唯有业随身。所以起心动念的造作,我们要特别地留意,要真正做到“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