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南法华寺的佛教艺术及其源流考
2014/9/8   热度:305
台南法华寺的佛教艺术及其源流考
[ 作者:郭佑孟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文化大学,艺术研究所 ,1994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台南法华寺的佛教艺术及其源流考
【英文标题】The Historical Research in Buddhism Art of Fa-Fua Temple in Tainan
【文章作者】郭佑孟
【指导教师】陈清香
--------------------------------------------------------------------------------
【中文关键词】台南|法华寺|佛教艺术|源流考
【英文关键词】Tainan ; Fa-Fua Temple ; Buddhism Art ; Historical Research
--------------------------------------------------------------------------------
【中文摘要】本论文以法华寺为例,探讨南台湾佛教──寺院功能、建筑配置、供奉题材、壁画内容等──近三百年间的变化情形,并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源流做考据。本研究之方法是以田野调查之第一手资料为基础
(一)、法华寺的创建缘于流寓台南的举人,其早期发展与地方官吏关系至为密切,而中期(清嘉庆至日据初期)则主要依于地方士绅的赞助,一九一八年之后正式归属在基隆月眉山灵泉寺的临济宗法脉之下,始终保持着闽南佛教的形态;而在日本据台时期,为求法务顺利,假日本曹洞宗为其掩护。大体上可
以传达台南佛教发展模式之一种类型。
(二)、其建筑从单轴式佛、道并奉到以佛教信仰为中心的三轴线配置形式,除了说明台湾佛寺建筑仍以传统儒家礼教观念为其基础理念外,亦反映了佛寺本身信仰形态的蜕变。
(三)、法华寺的造像题材大体上是承袭明、清佛教艺术,但亦有大陆佛寺未见及或鲜见者。大殿中的”十地菩萨”造像极可能是明、清时期大陆东南沿海盛行的准提法之造像,这或也是近代禅者与瑜伽行者解行相互融摄的产物。
(四)、造像风格则融会两宋以下各朝代之特色,其中又以受到元代大量入华的藏传佛教图像之影响为最大。除了佛教本身的图像传统外,也大量吸收了民间文学、民间戏曲的养分,并与部分道教图像有着互动关系,十分复杂。
(五)、”大悲出相”酝酿于南宋,成熟于明初,在明万历间定型,从此便普遍流传在民间。共有”五十图像”、”八十四图像”、“八十八图像”三种类型,而每种类型又各有地域差异;在中国大陆的许多地方是以插图版画流通,极少有佛寺正式以它为殿堂中的造像内容,在台湾却受到少数优秀僧侣们的提倡而特别流行,大量地出现在佛寺法堂当中,与准提观音信仰相结合。南台湾寺庙在清代已有此等造像,并于民国初年间形成一股造作热潮,发展为南台观音信仰之大宗,在台湾光复后很快地普及全岛,留下十分精彩的美术作品;在亚洲观音信仰圈当中,这是一个十分独特的文化现象。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无量光素食、护生、传统文化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人一旦没有敬畏之心,往往就会变得肆无忌惮、为所欲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喝什么就喝什么,甚至无法无天,最终吞下自酿的苦果。在当今社会错综复杂形势下,面对纷繁世事,面对自己内心,每个人只有心怀敬畏才能有危机感,才能知方圆、守规矩,踏踏实实干事,干干净净做人,守住自己的内心道德底线,人以善为本。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