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广元千佛崖的成立与唐代前期造像艺术
2014/9/8   热度:199
四川广元千佛崖的成立与唐代前期造像艺术
[ 作者: 林翠云
【资料形态】硕博文库|中国台湾
【文献属性】[台湾]国立艺术学院,美术学系 1995年度,硕士学位论文
【文章标题】四川广元千佛崖的成立与唐代前期造像艺术
【文章作者】林翠云
【指导教师】林保尧
--------------------------------------------------------------------------------
【中文关键词】造像风格|图像意义|弥勒|护法|抱石神王|天龙八部
【中文摘要】中国北方中原石窟造像在盛唐颠峰期之后,即渐趋衰微,广元千佛崖开元期造像则受中原造影响而开发新要素,并且,从川北至川中石窟,四川石窟逐渐摆脱中原北方地区之影响,而更具有地方特色,成为四川石窟精华所在,可谓标志着中国石窟造像中心南移的新时期。因此,以唐开元期为造像精华的广元千佛崖石窟,就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从而能使中国石窟发展的脉胳更顺理成章。“石窟”的开凿皆与“护法”意识有关,这种护法意识,随着北方中原石窟转向川北而川中有所继续。另一方面,北方中佛教本质改变的新作风,亦在盛唐川北有所萌芽,而于中、晚唐以后的川中集大成。就此观点而言,川北广元千佛崖亦扮演继往开来的角色。历来对于唐代佛教造像艺术的研究,多集中于作为政治中心的中原地区及其周边,至于西南地区,则非学者专家致力之处。近年来,由于文化人类学对于中心/边陲的反思,使得学界逐渐关怀区域文化,以及核心文化与区域文化间的关系。随着区域文化的研究趋势,佛教艺术学者开始关注中原/西南佛教艺术的关系。不过,就四川地区的佛教造像史而言,仍焦点于宋代大足石窟的成就,至于唐代以前,以及唐代尤其唐代前期,则多所忽视。广元千佛崖石窟,既以唐开元期为造像精华,可为反省中原/西南佛教艺术的一个范例,从中可见佛教艺术及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今天修行人实在讲是进进退退的,如何能保持不退?天天认真读经,对于宇宙人生之理,愈来愈清楚,愈来愈明白;对于事,愈转也愈真实,愈转与诸佛菩萨就愈相应。念转了,言语转了,行为转了,转凡成圣。可是对于我们很多学佛人来说,这好像是有道理,可是转不过来。为什么转不过来?因为我们平时还是以烦恼作主。什么叫烦恼作主?“我”作主,这就转不过来。普贤菩萨教我们“恒顺众生”,这个方法妙绝了。我到这个世间来,我不是这个世间主,我是这个世间客,客随主便,这个转就容易了。我们要懂得“恒顺众生,随喜功德”,把自己解脱出来。凡是转不过来的,都是我们今天讲,主观观念太强。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