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情有性与生态伦理——(佛教与自然生态)之现代意义


2014/9/8    热度:239   

无情有性与生态伦理——(佛教与自然生态)之现代意义
  王小平(四川师范大学美学专业硕士生)
  致力于倡导和传播“人间佛教”的星云大师总是日新其业,不倦于佛教事业。他用佛的智慧打量婆娑世界,以佛的慈悲关怀有情世间,躬身践行他的弘愿:“心怀度众慈悲愿,身似法海不系身,问我平身何功德,佛光普照五大洲。”他近期的论文(佛教与自然生态) (《普门学报》十三期、十四期),洋洋五万余言,结构缜密,材料翔实。把目光聚焦在现代生态危机,著力厘清佛教与自然生态之幽微关系,呼吁生态保育,倡导尊重、珍爱、亲密和谐人与自然之关系。
  一、关注生态危机与倡导人间佛教之关系
  星云大师的论文是从关注生态危机开始的。环境污染、生态失衡、人口爆炸、资源枯竭、粮食危机、生命多样性减少、臭氧层的耗损与破坏、全球气候变暖、土壤沙化、酸雨肆虐、森林锐减、环境公害持续出现等等,这些都是生态危机的主要表现。这次危机具有与以往不同的特质或特点:其一,它是由多方面因素共同组成,是现今以往生存发展中的各种矛盾积累、激化的产物,关涉到人类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模式、行为习惯、价值取向等众多因素。其二,它以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为最主要的表现方式。其三,它具有全局性的特点,它是地球上整个人类所不得不面对的生存局面。①这种生态危机,展露出人类正在陷入的生存困境,而这种困境更多地源自于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破坏而导致的紧张和失衡状态,及其对人类持续发展的威胁和挑战。如何面对生态危机?怎样才能走出困境?成为人们不得不开始思考的问题。
  对生态危机的关注,从一个侧面体现了星云大师所致力倡导的“人间佛教”之精神。“人间佛教”发端于太虚大师的人生佛教理念,中经印顺大师的理论建树,至星云大师躬身践行而落实于实践,且卓有成效。“人间佛教” 二止本于根本佛教之淳朴”,欲革除误会佛法重离世而轻人生的流弊,是“提倡以人间为主的佛教”,倡导“佛在人间”。《增壹阿含经》云:“佛世尊皆出人间,非由天而得也。”
  正是循著「人间佛教”重视人间,关注人间之精神,我们才更多的去关心自然、关注生态危机。因为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自身的关系,共同构筑人存在必须面对和解决好的主要内容。而人与自然的关系紧张和失衡正是今日全球性生态危机的根源。能不能正确认识这一关系,能不能积极合理地处理这种关系,恢复昔日的平衡或达到新的平衡,已经成为关契人类命运的大事。而对人类命运的关切,正是人间佛教关心的问题之一。如星云大师所言:“我们应共同努力,转娑婆世界为人问净土。”
  二、无情有性之佛性思想与自然生态的契合
  站在“大地众生,皆有佛性”、“情与无情,同圆种智”的立场,从“佛教是一个重视自然生态的宗教”出发,星云大师的论文对花草树木、鱼虫鸟兽的具足的佛心佛性和山河大地、日月风雷显现的佛体佛用的探究,可以说是对佛教“无情有性”思想的继承和具体运用。
  “无情有性”思想是佛教在中国腹地深入的理论成果,也是中国佛教佛性思想臻于成熟的标志。“无情有性”始于中唐之后,体现了佛性思想由众生有性到万物有性发展的倾向。被尊为天台九祖的荆溪湛然,第一个把无情有性作为本宗佛性思想的旗帜,并从理论上对其进行全面论证。在此之前,佛性思想经历了闾提无性和众生有性两个阶级,最后才发展到“万类之中,个个是佛”的无情有性思想。
  所谓“无情有性”,是指不但有情众生悉有佛性,而是连墙壁瓦石等无情之物也悉有佛性,即是“郁郁黄花,无非般若:青青翠竹,尽是法身”,也即《大集经》所云:观一切诸法,无非是菩萨。把佛性问题从有情世问扩展到无情万物,是“无情有性”思想的独特贡献。其中流露出的平等观念,把有情与无情统一起来,平等对待,正是今天面对自然生态应该具有的观念。
  星云大师的论文从四个部分进行论述,即是二化草树木皆有佛性”,“虫鱼鸟兽皆有佛心”,“山河大地皆为佛体”,“日月风雷皆为佛用”。星云大师的眼光可谓睿智,悉心挖掘自然界寻常万物活泼灵动的佛心佛性。给读者一个透彻宽阔的视野,还原一种澄澈空明的心境,让人在对林林总总自然万物的观照中,以心待心,/心中灵光乍现,若有所会,进而豁然开朗,遂与自然万物心灵相通,神色一气。
  三、生态保育、生态和谐与生态伦理之关系
  生态伦理学可以说是一种新兴的学科,它是萌芽于二十世纪四O年代,创立于六O年代,至七O年代以后长足发展渐趋繁荣的伦理思潮。它发韧于西方文化土壤,二十世纪八O年代开始在中国兴起。有学者指出:生态伦理学是一种“危机伦理”,它是由生态危机引发,体现了人类的一种生存的忧患意识,同时它也是为摆脱生存危机而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于摆脱生态危机所注入的伦理上的关怀。②如何走出生态危机的困境?生态伦理学试图寻找出路,把生态环境纳入伦理视野,把伦理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引入到人与生态环境。
  生态伦理学呼吁建立基于生态系统这一有机整体的生态中心论和超越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从生态中心论出发,“生态伦理的责任或义务不是从生命个体的内在目的性推导出来的,而是从生态系统整体的稳定、和谐的内在要求中产生的。生态系统的稳定与和谐不仅构成了人类生命存在的目的,也是自编界中的其他生命体的共同目的”③。由此可知,自然万物并不纯粹为人类而存在,人类不能通过主宰自然来实现自己的目的和利益,只有与自然生态和谐相依,与自然万物协同进化,方能日臻完善,世界的面目也才可能日趋完美。
  星云大师在论文中谈到:“唯有每一个人具备生态保育的观念,尊重其他动物的生存空间,我们的地球才能活得长久,我们的后代子孙也才有安居乐业的空间。”并“希望藉此让大家对自然生态有进一步的认识,并能衷心地珍惜、尊重和保护。”其中对生态保育的呼吁可谓深切之至,而论文中例举佛陀一生与大自然的密切关系,菩萨、禅师们与大自然的机缘,以及“历代高僧大德,植树造林,整治河川,修桥铺路,珍惜资源,倡导戒杀素食,放生护生,更是自然保育的具体实践”。
  诚然,星云大师的论文无意于阐发生态伦理的思想,但笔触所及,却与生态伦理的忧患意识和伦理关怀暗合:呼吁生态保育,倡导尊重、珍爱、亲密和谐的人与自然的关系,共同致力于解决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和生存困境,这是一种博大宽广的慈悲胸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古大德常讲“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这就是布施的心。别人有善事、有善行,对社会大众有利益的,他在做,我们看到了,听到了,全心全力去协助他、去成就他,这就是布施。布施是放下,帮助你看破。看破是智慧,放下是放下烦恼。怎样才能得到清净心?把悭贪布施掉,把恶业布施掉,把嗔恚布施掉。把烦恼习气布施掉,你才能得到清净心。布施的心量愈扩大,你的烦恼就愈轻,智慧就愈长。实在讲,布施的物多寡没有关系,要紧的是布施的心。你布施很少,你的心量广大,你以诚敬心来修这个布施,布施的物虽然很小,果报不可思议。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