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中优美独特的禅意


2014/9/8    热度:595   

中国画中优美独特的禅意
  自中唐开始,禅宗思想逐渐渗入中国思想文化、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禅是梵语“禅那”的简称,意译为“思维修”。禅宗的“自性论”,强调个体的“心”对外物的决定作用,极大地激发了文人画创作的主观能动性,它的“顿悟说”,主张直觉式顿悟思维方式,沟通了中国古代艺术家整体性思维模式,对意境论、妙悟论等美学理论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催化作用。总之,禅宗促进了中国文人画艺术家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发了文入画艺术家的个陛天地,使他们摆脱了承命之作的羁绊,达到精神与创作自由。
  由于禅宗的超然特性,容易与萧疏清旷的山水融为一体,因此禅宗的精神在中国的山水画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正如方毫先生所说:“宋代绘画,仍有佛教题材,惟不在寺塔,而在气势高远,景色荒寒,以表现明心见性的修养。”
  禅学洪流,冲击到画坛,产生了一位划时代的名家,即首创泼墨山水的王维(字摩诘)。摩诘,家世信佛,人宦后,公余辄至僧舍论道,听取心要,如法修持,后预知时至,安坐而终。其诗章淡远空灵,禅机悟境,每流露于字里行间。享有“诗佛”的美誉,他的不少诗作既是诗又是禅。王维不仅引禅人诗,而且引禅入画,是南宋文人画的先驱。他擅绘山水,变钩研之法,始用渲淡,著《山水诀》一篇,以明画理,其警句有“妙悟者不在多言,善学者还从规矩”之语。一个“悟”字,把绘画艺术与禅联系在一起。曾作《袁安卧雪图》,有雪中芭蕉,与常见景物不同。又作花卉,不问四时,以桃杏芙蓉莲花,同人一幅。苏东坡谓“细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细观其画,画中有诗”。摩诘为画家开一新境界,后世因而尊之为文人画的开创者。笃信佛学禅理的王维首创了中国山水画中优美独特的“禅境”,在山水画、山水诗中真正实现了中国传统美学“天人合一”的审美境界。
  王摩诘以其心法传之于后世,并独成一画派。这一画派在宋元时期更加兴盛。关仝、董源、巨然,皆是参摩诘画法有所悟者。至于米芾父子,更显露出他们对禅法参悟的深刻。米芾尝谓:“山水古今相师,以有出尘格者,因信笔作之,多烟云掩映树石,不取细意以便己。”其子友仁更云:“王摩诘古今独步,仆旧秘藏甚多,既自悟丹青妙处,观其笔意,但付一笑耳。”
  史谓关仝擅用疏简之笔。《宣和画谱》云:“仝之所画,其脱落豪楮,笔愈简而气愈壮,景愈少而意愈长也。”他这种简放的画风,到了李成手里,更变为“气象萧疏,烟林平远”。元以后,竟成画坛时尚。萧疏简淡的画法,正是流露禅心的智慧法门,一帧简淡的小景,何异于一首自况的短偈?遂有人称画为无声诗者,有教人看笔外之意者。可见,这个时期画家心灵上的修养,已达到高超的境界,故在画的技术充实了,尤其是画的理论,有系统地建立起来了。宋人标出“墨戏”,明人始昌“画禅”。画与禅确乎不可分割,故禅宗兴,绘道昌,禅宗萎缩而画坛冷落。中国画名家无不具禅精神,他们的作品,无不是禅境的示现。因而欣赏画,无异于参禅。没有禅的修为,纵然面对名画,也没法赏识、没法了解。文人画就其发展过程与禅宗的兴盛衰弱同步,这是值得重视的问题。因此有“禅学昌明,山水方滋”之说。在中国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禅的因素:简单、微妙、含蓄、宁静。禅与物合一的境界与禅的空灵境界,使画家不仅知写实、传神,更知妙悟,即所谓“超以象外”。宋以降山水画大胆运用空白,使画面空灵而清净,与禅宗的明心见性,摆脱形迹的思想高度契合,文人画中表现出来的清高气息,正是禅“高峰体验”的表现,其中如“减笔法”、“泼墨法”、“一角半边画法”也是受到禅的影响和启示。
  禅宗对中国绘画艺术产生最深刻影响的是造就了能体现禅宗精神的画派,以及参与建构了一种以 “神韵”说为特色的审美理想。宋代的严羽是“神韵”理论的先驱,但他当时使用的是“妙悟”这个概念,而且是以禅的“妙悟”去喻诗的“妙悟”。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大抵禅道惟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对于艺术家来说,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严羽还进一步提出了诗的艺术意境应该是空灵含蓄。王渔洋是“神韵”说的集大成者,他明确地把“神韵”与“禅”结合了起来,并把“神韵”看作是艺术创作的最高标准,还把他认为有“神韵”的作品归人“人禅”之作。王渔洋强调诗的艺术之妙在“味外之味”,这与禅定讲究“不即不离”是相通的。王渔洋的“神韵”说重天然,认为作诗要“兴会神到”,诗的佳句“须其自来,不以力扬。”王氏还推崇冲淡清远的艺术风格,“清远”本是道家力主的品格。在艺术风格的追求上,禅宗与道家几乎是一致的。文人画的审美创作,其实质是艺术家心灵自由的创造活动。康德认为,美的本源出自于人的理性能力与知性能力之间的审美判断力。禅宗的美学精神是非理性中有理性。这种理性是以不确定模糊形态悄然参与其中。即所谓建立在“思量”与“不思量”之间。这里的“思量”是指逻辑推理和理性判断;“不思量”即反对理性的非逻辑认识。这种“理外之理”的现象,在审美创作与艺术思维中表现得尤其突出。禅宗强调应当突破字面意思的思维禁锢,领悟其中的奥秘。艺术创作的美学原则强调也是“无理而妙”、“意在言外”、“瞬间顿悟”。禅宗主张自悟,对禅理要有自己的理解。对于悟性高的学人,禅师一般用隐语点拨,在方法上注重创造性。别人悟通的禅理,永远代替不了自己的认识,或者说,禅宗的独特性,具备了艺术独创性的品质。禅宗对中国文人的影响是深层的、心理的。在文人画中我们可以看到典型的禅的因素:简单、微妙、含蓄、宁静、不均衡、空的性质,以一当十,以少胜多,以小见大,以拙代巧,以简代繁,以空代实,以淡代浓,以生代熟,以不似代似,以刹那代永恒。
  (作者单位为河南南阳师范学院美术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这个世间人,心量很小,嫉妒心很重,容不得人,看到别人有好处,自己心里就很难过。你发心学佛,你周围的这些人,看到你想学好,心里很难受,想方法障碍你,想方法陷害你,这个事情很普遍,到处都是。看到别人比自己好,心里就嫉妒、难过,这个毛病是众生无量劫以来都有的,不要教的,与生俱来的。佛法教给我们随喜功德,随喜功德是对治嫉妒,懂得随喜功德,懂得成人之美,就能把嫉妒的障碍打掉。随喜是什么?是成人之善,成人之美。看到人家做好事,我们生欢喜心,不但生欢喜心,我们还要尽心尽力地帮助他,这就是随喜。大家要晓知道,我有能力,我帮助他;我没有能力,我生欢喜心,他有多大功德,我得多大功德。他修那个功德好辛苦,我得来毫不费力,这个要有智慧!在世间人心量很小,我们要示现大心量;现在世间人都不能包容,我们要表现能包容,我们要做好样子给人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