韶州灵树古刹遗址考


2014/9/8    热度:536   

韶州灵树古刹遗址考
  仇江(中山大学中国古文献研究所)
  内容提要:粤北五代古刹灵树寺在近代湮灭无闻,连佛门也不知其踪迹。作者经多方考证、实地勘察,认定了灵树古寺遗址就在韶石建封山腰。
  关键词:灵树寺如敏大师文偃大师曲江韶社都建封寺黄佐《广东通志》天然和尚《瞎堂诗集》澹归和尚《犏行堂集》
  一、灵树寺与如敏大师、文偃大师
  灵树寺是唐末至南汉末韶州曲江一座著名的禅寺,南汉时期带有神奇色彩的知圣如敏禅师、创立禅宗“一花五叶”中之一叶云门宗的文偃禅师先后住持于此,这两位大师在禅宗特别是云门宗的历史上有重大的影响,并受到南汉皇朝几代君主的尊崇,因此,灵树寺在当时颇负盛名,影响深广。后世入清以来,由于各种原因,灵树寺史迹逐渐湮没,志书所载,或付阙如,或语焉不详,甚至错讹混淆,近代灵树遗址已不可知。一代名寺,湮灭致此,令人感叹。而灵树寺遗址之谜,也一直是近代岭南佛门历史上引人关注的问题。
  如敏禅师是一位带有传奇色彩的高僧,据《宋高僧传·感通篇》载:“释如敏,闽人也。始见安禅师,遂盛化岭外。其为人也宽绰纯笃,无故寡言,深悯迷愚,率行激劝。刘氏偏霸番禺,每迎召敏入请问,多逆知其来,验同但合契。广主奕世奉以周旋,时时礼见,有疑不决,直往询访。敏亦无嫌忌,启发口占,然皆准的,时谓之‘乞愿’,乃私署为‘知圣大师’。”
  知圣如敏大师“逆知其来”的神通,还表现于他与文偃禅师带有神秘色彩的相知相契的关系。据《五灯会元》卷十五载:“初,知圣住灵树二十年,不请首座,常曰:‘我首座生也’、‘我首座牧牛也’、‘我首座行脚也。’一日令击钟,三门外接首座。众出迎,师(文偃)果至。”,
  如敏大师与文偃禅师素未谋面,而相知如此,正同《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序》所称:“大师以心机相露,胶漆契情”,即请文偃禅师担任灵树寺首座和尚。南汉干亨二年(918),如敏大师圆寂于灵树寺,寂前留帖向高祖刘龙举荐首座文偃法师:“高祖初称帝,将事兵戎,诣如敏院,使决进止。未至,如敏已先知之,忽一日召其徒语曰:‘吾已不久住世,灭后必遇无上人为吾荼毗。’因留一缄,使俟驾至进之,逾年遂坐逝。高祖适至,惊问其徒曰:‘师何时得疾?’对曰:‘师无疾。适遗一缄,令呈陛下。’高祖启函,得一帖云:‘人天眼目,堂中上座。’高祖悟,遂决意寝兵。命火其尸,得舍利无数,赐号‘灵树禅师。’诏塑其形于方丈祀之。”(《南汉书·卷十七》)
  刘獒乃“于时诏师(文偃)入见,特恩赐紫。次年敕师于本州岛厅开堂。师于是踞知圣筵,说雪峰法,实谓禅河汹涌,佛日辉华,道俗数千,问答响应。”(《大汉韶州云门山光泰禅院故匡真大师实性碑序》)五年后,文偃大师“倦于延接,志在幽清,奏乞移庵,帝命俞允。癸未[刘龙白龙七年(923)]领众开云门山。”(《大汉韶州云门山大觉禅寺大慈云匡圣弘明大师碑序》)文偃大师从此离开驻锡十二年的灵树寺,创建云门宗,开始弘法的新阶段。
  由上述可知,知圣如敏住持灵树数十年并圆寂于此;文偃大师任灵树首座七年,又继主灵树五年方赴云门开山,如果说云门是云门宗的祖庭,则灵树就是云门祖庭之祖庭了。对于孕育了云门宗的这样一所重要的庙宇,岭南的佛门是比较重视的。清初战乱后,著名高僧天然和尚、澹归和尚等曾寻找灵树遗址并恢复古寺。至近代,以一身承嗣五宗法脉的当代禅宗泰斗虚云老和尚一直关注着灵树遗址问题,在开始兴修云门寺之前,首先就是访寻灵树寺,因此才有虚云大师当年此举:“民国二十九年,云公以重建曹溪六祖道场竟(完结),偕粤僧福果往曲江、乳源各地,访寻灵树道场。未获。”(《云门山志》第五篇,第三章)
  当年正值抗战时期,局势动乱不宁,交通困顿,更兼文史资料散失丢弃,访寻灵树古寺之机缘盖未至也。如今承平日久,方志书史亦可访求,我等有心继续云公老人之志,倘蒙云老庇佑指引得成此愿,则属万幸。
  二、灵树古寺寻踪
  失踪的灵树寺
  五代南汉(911—971)时期,佛教在岭南得到长足的发展,灵树寺可谓声名显赫,观乎南汉君主亲临请益以及北宋名臣余靖的诗咏可知。而历史上有关灵树地点的记载却很简略。《宋高僧传》只说“韶州灵树院”,(五灯会元》只提“韶州灵树”,《南汉书》稍详,亦只云“僧如敏,福州人,栖韶州灵树山”而已。近世出版的《云门山志》。提及灵树寺,只注“灵树(山名,在韶州附近。确址待考。)”既然有关的权威书史也没有确凿的记载,我们只能到方志、文史各类书籍中寻求线索了。
  有关的县志、府志及通志
  我们能够搜集到的有关方志有如下几种:
  明嘉靖十四年《广东通志初稿》、嘉靖四十年《广东通志》、清雍正《广东通志》、道光《广东通志》;
  康熙十二年《韶州府志》、康熙二十六年《韶州府志》、光绪《韶州府志》;
  康熙《曲江县志》、光绪《曲江县志》、宣统《曲江乡土志》。
  要查阅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项:
  在方志的《寺观》一栏查“灵树寺”的有关记载,后来因发现与建封寺的关系异常密切,便增加了“-建封寺”(或“建风…‘建峰”)的内容:
  在《坊都村落》一栏查灵树寺所在行政区划历史沿革以及有关数据;
  在人物志的《仙释》一栏查“如敏”、“文偃”等有关禅师的资料。
  再由以上的数据引出新的线索,继续跟踪探究。由于数据太多,关系繁杂,未能细列,这里只能介绍一些重要的史料以及寻踪的推断过程。
  寻找灵树寺
  首先介绍一下对灵树寺的探查:
  关于灵树寺,年代最早的两种明代《通志》都不载。
  最早记载灵树寺的方志是清初康熙十二年的《韶州府志》,在其《寺观》一栏中记:“灵树寺:韶石[社]都灵光村。五代知圣禅师道场,云门继席于此。”
  十四年后,新编《韶州府志》与《曲江县志》同年出版,关于灵树寺的记载,与前版《府志》几乎完全相同,兹引《曲江县志》所载:“灵树寺:韶社都灵光村。五代知圣禅师道场,云门继席于此。久废。国朝康熙十九年僧如光开复。”
  同时,康熙二十六年出版这两种新志,在《仙释·灵树知圣禅师》传略中都增加了一些内容,再引《曲江县志》所记:“……今寺已废,然风雨中耕民常见大神现身,入夜或闻钟鼓之声。山后亦无敢樵采者。”《府志》所记,个别字眼不同而已。
  由于这两种方志是在僧如光于康熙十九年开复灵树寺之后几年修成,对当时的人物事件比较了解,所以对灵树寺的介绍比较具体、详细。此后历代的方志所载都没有超出它们所述的内容。
  纵观以上多种有关方志对灵树寺的记载,可以得出一个统一的认知:
  灵树寺,在(韶州曲江县)韶社都灵光村。五代知圣禅师道场,云门继席于此。久废。康熙十九年建复。
  这里最重要的信息就是“韶社都”和“灵光村”。
  韶社都和灵光村
  首先看韶社都,明代的两种《通志》都记载“韶社都”之名。最早的《广东通志初稿》卷六《坊都》中记载韶州府曲江县政区划分说:“都,三十有四:曰长桂一、长桂二、……韶社、下礼、墨石三。”
  。从明中叶一直至清末,各种有关的方志所载曲江县坊都圩村划分都有韶社都。康熙间出版的《韶州府志》及《曲江县志》记韶社都的方位作:“韶社都,去城北九十里。”
  至于村落,《县志》更具体地记载说:“灵光村、八村、黄坭坑村、总铺村、下道村、灵溪村。俱韶社都。”
  而到近两百年年的光绪年版《曲江县志》则记为:“韶社都,在城北九十里。经管平圃司属村。”下属有冷田、零[灵]溪、大桥、周田、黄坑、大坝等六个圩共二十二条村,村名不赘录。
  可知自明中叶到清末,韶社都一直存在,它位于曲江县的东北角,离府城约九十里。(清代有关志书皆录康熙《曲江县志》所载“去城北九十里”,不确。)数百年来,该都辖地时有变化,但主要圩镇就是平圃、大桥、周田、灵溪、冷田、黄坑等。灵树寺就在这个不大的范围之内。—
  再看“灵光村”,它只在康熙年间的《韶州府志》和《曲江县志》中有所记录,可惜到雍正年间的《广东通志》就失载了。这样,不但康熙十九年灵树寺开复后的情况不得而知,存疑后世,而且灵树寺所在的灵光村亦随着销声匿迹。我们曾经请教当地耆宿、曲江县博物馆刘成德先生以及周田镇一些干部群众,他们都表示,从来没有听说过灵光村这个地名。
  韶社都的庙宇
  既然灵光村已不可考,还是在韶社都这个范围内探索。据清代有关的所有方志所载,韶社都只有两座庙宇,一座自然是灵树寺,另一座是乾隆年间建复的青云庵。青云庵现存大桥镇境内可勿论,灵树寺不存,则韶社都理应没有寺庙了。但是,在周田镇还有一座相当规模的建封寺,直至1958年才被毁,如今只剩废址。这是什么原因?
  位于韶社都却不属韶社都的建封寺
  我们还是先认识一下这建封寺。康熙年间的《韶州府志》、《曲江县志》,还有雍正年间的《广东通志》在《寺观》一栏中都有记载:“建峰(或封)寺,在上礼都。”《曲江县志》更载:“上礼都,城南四十里。”“简田、私盐头、黄坑、周田、黄竹坑等村,属上礼都。”(《卷七·都里》)黄坑、周田、黄竹坑这些在“城北九十里”的韶社都内的村镇,怎么却属于“城南四十里”的上礼都?
  清末编撰的(曲江乡土志》为我们解释了其中的原因。原来清代曲江县的“都”与所属的圩镇村落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会根据粮赋完成的情况加以调整:“其在本都者曰‘经管’,其不在本都者曰‘兼管’,甚而甲都乙属者曰‘分管’,此固粮籍过割,多用活图,其间一村或隶两都,此都而或管彼村,一经考正,了然明白。”可知建封寺还是在韶社都的周田镇地面,只是以“兼管”或“分管”的形式隶属于一百多里外的上礼都。康熙、雍正两朝的有关方志都采用“在上礼都”的说法。道光之后的志书则不然,(也可能周田不再属于上礼都了。)多采用康熙《韶州府志》中的(韶石图》来标示建封寺的位置,光绪《韶州府志》和《曲江县志}根据《韶石图》以文字记述:“建封寺、文殊寺、伏,坑寺、韶石庵,俱在韶石下。(图册)”
  因此,建封寺是在韶社都境内,而且在韶石山下,从《韶石图》上看,建封寺滨临浈江,位于韶石地区的东端。
  灵树寺位于韶石地区
  据五代及北宋的一些诗文,灵树寺同样身处“韶石”之区。
  先简略地介绍一下韶石:韶石位于古时韶州府东北约七十里,因“昔舜南游,登石奏韶乐”而得名。(《寰宇记》)据康熙《韶州府志》所载(韶石图》,韶石共有三十六石,天然分峙,峰峦奇秀,千姿百态,形各有异,以韶石最为清丽,“双阙”最为绝奇。韶石地区早在宋代就已成为游览胜地,建封、伏坑、文殊等寺院和尽善亭、韶亭等亭台阁榭点缀其中。
  文偃大师圆寂前写给南汉皇帝的《遗表》叙述了他一生的经历,称他住锡灵树寺时“身隈韶石之云,头变楚山之雪,以至荣逢景运,屡沐天波。”可知灵树寺就在韶石地区。
  还有,北宋的余靖有《灵树喜长老属疾见寄,次韵酬之》诗(《武溪集·卷一》),首句是:“鸣韶山下客,多病似吾身。”是说住锡鸣韶山下灵树寺的喜长老,像我一样多病。也明确指出,灵树寺就在韶石山下。余靖生于宋真宗咸平三年(1000),距南汉灭亡的宋太祖开宝四年(971)不足三十年,他是曲江人,对家乡史实知之最详,应无疑问。
  由此可证,灵树寺就在韶石地区。
  灵树寺与建封寺
  建封寺在韶石下,灵树寺也在韶石下,它们有什么关系?、灵树寺历史的辉煌不必再述,建封寺也是名气很大的古寺,宋哲宗年间(1086-1100)苏东坡被贬岭南,有《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诗,令建封寺名扬天下留芳千古。穿越韶石地区的“南雄古道”旁,还留存着与苏东坡同时的岭南名士谭粹应建封寺僧之请题辞的刻石。
  灵树是五代南汉的名寺,建封则是始于北宋的大刹,文献中记载的这一先一后同处韶石之下的两座名寺,会不会是同一座庙?
  {曲江县文物志》为我们的思考提供了启示。先看该书第四章第一节的《周田建封寺》:“建封寺位于周田镇麻坑村东北约1公里,寺庙面临浈江,与周田村隔河相望。”“1959年,周田小学在此辟地栽种蓖麻,曾挖出一件刻有‘南雄大道’的四字石碑,可见其是韶石古道的必经之路。”
  再往下的记载是最值得注意的:“据附近老人说,寺前原有一株‘龙角树’,其枝巨大低矮,横贯于路,凡人到此,不管达官贵人还是过往客商,都须下马下轿,躬身而过。”
  一座寺院,所有官商士民经过都须下马下轿,躬身而过,必定是皇帝顶礼膜拜、住锡国师级高僧大德,方能如此高贵尊荣。一般的寺庙根本不会有这样的传说。而且树称“龙角”,显然与所谓“真龙天子”有关,足见该寺与皇家关系之密切。在韶社都一地,只有南汉时代备受几任南汉主尊崇供养、由知圣如敏大师、云门文偃大师住持的灵树禅院,才会如此高贵尊严,才会在民间留下这样的传说。而始自北宋的建封寺,虽然历史长久,声名昭著,但它与皇室并没有这样的缘份。因此,民间传说的主角,肯定是灵树寺,绝不会是建封寺。
  五代时的“灵树”,北宋时称“建封”,普通民众只知建封,把它的前身灵树的史迹传说也套到建封的头上,自然为识者所笑,但如果知道建封的前身就是灵树,则民间传说就合符历史事实了。
  .综合分析以上方志中的有关史料,我们只能得出一个结论:灵树寺就是建封寺的前身,建封寺是在灵树殿基上新建的庙宇。
  当然这只是一个推断,还没有直接记述灵树寺与建封寺关系的文字数据。本来康熙十九年重建灵树寺,必定刻碑记载,留存后世,但1958年拆毁建封寺,片瓦不存,只字不留,给后世留下的只有问号。为此,我们须要付出更多的时间精力,争取在文史资料中寻觅到有关的证据。
  经过一段时间的搜索,终于找到一些传记、诗文,其中的内容清晰的表明了灵树寺与建封寺的关系,证实了我们的推论。而今分别介绍如下:
  黄佐的“建封灵树”:一字千钧
  最早阐明这个问题的是明代岭南著名的学者黄佐。在他编撰的《广东通志》卷六十四《仙释》中,有宋初粤北名僧惠林的传记,其中还记述了惠林大师、邵思和尚与余靖之间的友谊,更重要的是,文中记载了粤北地区从五代至宋初这段时期一些著名僧人的情况并作了评价,这是岭南禅宗非常珍贵的史料。原文说:
  (与惠林)“同时有龙光晓空、建封灵树、伏坑理皎,皆名僧,其派实本自曹溪云。”请注意,如同“龙光晓空”、“伏坑理皎”一样,“建封灵树”这个词组中,“建封”指寺庙,“灵树”指禅师名,而非寺庙名。因灵树寺的如敏禅师寂后被南汉主赐名“灵树禅师”,故后世常以“灵树”指称。
  所以这话是说:与惠林同时代的有龙光寺的晓空禅师,建封寺的灵树禅师、伏坑寺的理皎禅师,都是著名的僧人,他们的法派都是出自曹溪禅宗。
  龙光寺,在粤北南雄。宋余靖有《留题龙光禅刹呈周长老》诗。(《武溪集·卷一》)另外还有《游龙光寺》诗(残句。)(宋阮阅《诗话总龟》前集卷三三)后来苏东坡北返路经有偈,题为《东坡居士过龙光,求大竹作肩舆,得两竿。时南华硅首座方受请为此山长老,乃留一偈院中,须其至授之,以为他时语录中第一问》(《苏文忠公全集·卷二二》)偈曰:“斫得龙光两竹竿,持归岭北南人看。竹中一滴曹溪水,涨起西江十八滩。”可知在北宋中后期,龙光寺与曲江曹溪南华寺以及世俗的士人多有联系。至于当年的名僧晓空禅师,未详。
  伏坑寺,在曲江县东北韶石下,与建封寺相近,是韶石地区四座古寺之一。康熙《韶州府志》之《韶石图》以及光绪《韶州府志》、《曲江县志》之《寺观》一栏俱有记载。可惜自北宋后不见史册。理皎禅师,亦未详。
  至于“建封灵树”这四个字,言简意赅,言浅意深,实际上已表达清楚了灵树大师与建封寺的关系。知圣如敏禅师住灵树寺数十年并圆寂于此,寂后南汉主赐号“灵树禅师”,怎么会与北宋的建封寺有关系?为什么说灵树禅师出自建封寺?
  我们还是先考查一下灵树寺、建封寺的历史:
  根据记载,如敏大师“居灵树四十余年。”(《南汉书·卷十七》)其寂年为南汉干亨二年(918),前溯四十年为唐僖宗干符五年(878),可知灵树寺始于唐末。至于该寺何时毁废,诸有关方志皆称“早废”而不记年代。我们觉得灵树寺毁败应该是在南汉王朝覆灭那一年即宋太祖开宝四年(917),当时北宋大军南下,粤北遍地烽烟,宋余靖在(韶州善化院记》(《武溪集·卷九》)一文中记道:of善化’,唐朝旧额也。五代兵火后,其名仅存。”
  《曹溪通志·卷一》更记叙了禅宗的祖庭——南华寺亦惨遭破坏:“宋太祖开宝初,王师平南海,刘氏残兵作梗,祖(六祖惠能)之塔、庙鞠为煨烬。”
  备受南汉皇室尊崇的灵树寺在这场改朝换代的战乱中难逃劫难,正在常理之中。
  进入北宋,社会趋于安定,各寺庙也渐次恢复。建封寺始建于何时,书史无载,未详,不过,苏东坡贬岭南曾宿建封寺,有诗传世,因此建封寺之始创,不会迟于宋哲宗登基之时,当然也可能早至宋初。由于建封是建筑于灵树旧基之上,灵树寺就是它的前身。北宋时岭南普通人都知道这段历史,所以不论称“灵树”,还是称“建封”,所指还是那座庙。在这样的背景下,黄佐直书“建封灵树”,把灵树寺的如敏称为出自当时已改名的建封寺,也就不难理解了。实际上,这句话表达了灵树寺与建封寺先成后继的关系,也反映了明代士人对此的认知。
  嘉靖之后历代有关方志一直沿载黄佐《通志》中《惠林》这篇传记,从未见反驳质疑之说,可见这是近五百年来岭南史学界的共识。
  清初一些僧人的诗文,让我们了解到佛门中人对灵树与建封寺关系的认识,从而对当初的推断更有信心。
  天然和尚与石鉴和尚的有关诗作
  首先,是天然和尚的《建封滩寻灵树禅师旧址》(《瞎堂诗集·卷十三》),诗曰:
  青松高出建封寺,信棹滩头问古津。旧址久成豪族塚,原田半入俗居人。坡斜漫灭无行径,竹出参差多着尘。五百方袍何处去,清溪水涸石磷磷。
  天然函星是明清之际岭南著名的高僧,他在康熙五年至十年间应其徒澹归和尚之请,主法丹霞山别传寺,上诗就是在这段期间写的。
  单从诗题就可以看出,天然和尚对这段佛门的历史很清楚:五代灵树禅师的古道场就在建封寺。顺便说一下,建封寺面临浈江,江对岸是周田村,寺下江边有渡口叫建封渡,清康熙十二年《韶州府志》载:“建风(封)渡,在周。田村。”此后清代历朝《韶州府志》及《曲江县志》俱有载如此。渡口附近一带江滩称建封滩,俱以寺得名。他的看法和一百多年前黄佐所记如出一辙,可见佛门与世俗对这段历史的认知是相同的。
  其次,是石鉴和尚的《经见峰滩寻灵树禅师旧址》。清初岭南洞宗海云一脉有《海云禅藻集》,卷一收石鉴和尚诗二十首,上诗是其中之一。石鉴和尚名今覞,是天然和尚第二法嗣,历主栖贤、长庆法席。此诗写于康熙朝前期,诗曰:
  巑岏千迭枕长河,土室萧条带绿萝。龙象不来行径没,牛羊归去野烟多。终怜胜地埋芳草,谁道遗风逐逝波?无限樵歌催落木,高天翘首意如何。
  从本诗所记及随后灵树寺的重建,反映出清初僧人普遍认知灵树乃建封寺前身的史实。
  澹归和尚与灵树寺的复建
  再次,是澹归和尚《停舟总铺,访灵树遗址,赠华、邓诸子》诗及《与邓、华二公》两封信。(《偏行堂集·卷三十·七律、·卷二十九·尺牍》)诗中已经标明灵树与建封寺的关系,书信所述直接关系灵树寺的建复,使我们对当时的背景有所了解,亦颇有意义。。
  澹归今释俗名金堡,明末崇祯进士,南叨诤臣,国亡出家为僧,成天然和尚嗣法弟子。康熙元年澹归入丹霞诛茅建寺,五载后请本师开法别传寺。康熙十年,天然和尚赴庐山栖贤寺,澹归主丹霞直至康熙十七年出岭请藏经,上述的诗及信件即写于此段时间。
  先看《停舟总铺,访灵树遗址,赠华、邓诸子》诗:
  。停舟为访真灵树,长短枝条念本根。要路未经心已到,感时虽去意长存。畲田难得千年主,建刹全归寸草恩。他日鲸音重吼处,不教辜负古云门。
  总铺是清代浈江边一处地名,有渡口,与建封渡相邻。据光绪《曲江县志》“渡”一栏载:“总铺前渡,在韶社都。”可见灵树寺的位置就在浈江边上。—
  澹归和尚的第一封信摘录如下:,
  “灵树为知圣禅师道场,云门继席,盖出格宗匠阐扬之地,冠冕祖庭。”“顷化主还山,备述居士欲舍故基,-重开生面,闻之合掌赞叹不已。”“若大心顿发,克成此举,则居士今日续施之因缘,即当年首创之功德,使慧灯晦而复明,龙剑隐而复现,知圣、云门一会俨然未散。”“山僧虽衰老,敢不闻音击节,为高门称贺,为祖庭志喜耶!”
  由于澹归到丹霞开山建成别传寺,在社会上影响很大,因此有邓居士等愿将其拥有的建封寺亦即灵树寺遗址的山地捐给佛门,请澹归和尚重建灵树道场。从澹归对邓居士的赞叹称贺以及为祖庭志喜,可知他对建复灵树的热心支持。
  第二封信很简短,照录如下:
  “承答教,殊慰老怀,此居士心光与知圣常寂光互相涉入之候也。中秋节内恐有人事应酬,过此当择日奉期握晤于古殿基之上。草草未尽。”
  可知澹归和尚已准备约同邓居士前往灵树旧址会晤视察,共商建复大计。后来果然成行,有诗留念。
  可惜康熙十七年澹归北上请藏,再没有回韶,十九年八月圆寂于平湖。虽然澹归没有参与灵树寺的重建,但是在他圆寂那一年僧如光主持了灵树寺的开复,很可能就是在邓居士捐献的旧基上修建的。
  康熙二十六年版《曲江县志》、《韶州府志》都记录了如光禅师开复灵树寺这件事,并对古寺的历史有所记述。可惜的是,此后有关的方志再不见有灵树寺的任何新的讯息,给后世留下许多困惑与遗憾。
  再赴韶石考察
  我们对建封寺位置的判定,主要是依据古方志中的《韶石图》。但《韶石图》是古人按想象来描绘,方向、位置都不大准确,甚至有疏漏错讹之处,则现时建封寺遗址,是否即《韶石图》所示之所,未敢确定。为此我们向中山大学地环学院教授彭华先生请教。彭教授十分重视,认真听取我们的介绍和疑问,初步作出肯定的判断。为慎重起见,彭教授还抽空亲自驾车和我们一起赴韶石地区,考察了建封寺及南面邻近的鲶鱼转(即《韶石图》中的“上鱼鳞”、“下鱼鳞”),初步判定了东北方相邻的“使石”的位置。通过对山、石、地形地貌的考察,终于判定,现时建峰(封)寺的遗址,确实就是《韶石图》上所示韶石山东部临江的建封寺的遗址,亦即灵树古寺的遗址。目前遗址为一向东南开口的舒缓谷地,背靠灵树山,面对浈江,是一处绝佳的风水宝地。遗址现有当年建筑基址,估算约有八十亩。保留古枫香树一株,一人高度树围7.5米,据植物专家估计,应该有千年的树龄,应是初建时期的古树。
  三、灵树——建封寺历史沿革
  根据搜集到的文史数据,我们可以初步勾勒出灵树——建封寺的简单的历史沿革。
  唐末僖宗年间(874-888)弘法岭南的如敏禅师选择了韶州府城东北韶石地区东部、面临浈江的灵树山,在山腰建起一座寺庙,名灵树禅院。
  五代南汉干化元年(911),文偃禅师礼参灵树,如敏集众相迎,并委文偃任首座。
  南汉刘龙干亨二年(918)如敏禅师圆寂本寺,之前向广主举荐文偃首座。如敏被赐号“灵树禅师”。文偃禅师应邀开法韶州,踞灵树筵,说雪峰法,宗风大振。
  南汉干亨七年(923)文偃禅师倦于延接,奏请移锡云门开山建寺。多年一直受到南汉皇帝尊崇,赐赍迭加,宗风远播。
  宋太祖开宝四年(971),宋师南下,岭东兵火遍地,玉石俱焚,历代志书皆载灵树寺“早废”,当指其在南汉覆亡的战乱中毁灭。
  入宋之后,宋太祖因曹溪亦遭兵火,“有制兴复,赐名‘南华禅寺’。”(《曹溪通志·卷三》)粤北其它寺院逐渐开复。灵树寺旧基之上当有新兴之寺庙。
  宋仁宗皇佑至嘉佑年间(1049-1063),余靖有《灵树喜长老属疾见寄,次韵酬之}诗,可知当年尚有灵树寺。至于当时的寺庙仍为“灵树”,或者已改为“建封”还是其它名称,尚待考证。由于古人喜欢沿用过去的地名、官名、衙署名来指代现前的事物,所以即使当时灵树寺已经改名,余靖很可能会沿用“灵树”来称谓它。
  宋哲宗绍圣年间(1094-1100),苏东坡被贬岭南时有《宿建封寺晓登尽善亭望韶石》诗。
  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韶州名士谭粹应建封寺僧之请为题辞刻石。
  建封寺由于苏东坡等著名文人的诗文而名扬天下,逐步取代了灵树寺的地位,以致后世有建封山、建封渡、建封滩等皆以建封寺得名。“灵树”之名因代远年湮而逐渐淡出历史。
  明清易代之际,建封寺毁废已久,人迹不至。
  康熙初,天然和尚开法丹霞,有《建封滩寻灵树禅师旧址》诗。
  康熙前期,石鉴和尚有《经见峰滩寻灵树禅寺旧址》诗。
  康熙十七年(1678)之前,邓居士发心捐献灵树寺旧址请澹归和尚建复祖庭。澹归与邓、华等考察灵树旧址并赋诗《停舟总铺,访灵树遗址,赠华、邓诸子》。后澹归因越岭请藏,不克参与此事。
  康熙十九年(1680),僧如光重修庙宇,开复灵树寺。
  康熙二十六年(1687),新修的《韶州府志》与《曲江县志》都对灵树寺开复一事有较详细的记载。此后书史再没有灵树寺的消息,寺院还榜“建封”之名以存。
  至中华民国三十三年(1944),时值抗战,据一位亲身经历的老人回忆,当年的建封寺,还是“高墙瓦檐,绿树浓荫,蔚为可观”。由于利用寺庙作学校,“殿堂里的佛像都用布遮围起来,以便学生能够安心上课。”[邓嘉乐《韶关灵树古寺遗址勘查行记》(未刊稿)]
  解放后,1958年,建封寺“寺庙和周围参天古木,被毁一空。”“幸留者只有寺后一株直径约1米的大枫树。”(《曲江文物志》)
  今年2007年,我们两次晋山考宰,半个世纪前被砍伐一空的山坡苍翠浓荫,茂密的草丛中偶尔露出古寺的残墙断基。
  以上就是灵树——建封寺的简史。
  千年古寺,埋迹荒丘。只能远眺凭吊,孰若近真瞻仰。石鉴禅师言犹在耳:“终怜胜地埋芳草,谁道遗风逐逝波?”在举世追求“安定”、“和谐”的时代,冀望灵树、文偃等高僧大德宗风永继,并发扬光大,福惠民生。
  四、结论与建议
  通过对以上史料的考证分析,以及对建封古寺遗迹的勘察,我们认为,灵树古寺是宋代建封寺的前身,如今建封寺的遗址,就是灵树古寺的遗址。
  我们建议:
  一、组织有关学者专家考察论证;
  二、在当地(重点是老周田村、麻坑村及猪头皮村)宣传、征集有关建封寺的文物,包括碑刻、用具、字画等:
  三、组织在原址发掘,估计能找到一些实物证据
  跋
  七月九月两次赴韶关曲江考察先后参加者有友人邓嘉乐先生、中山大学地环学院彭华教授。
  考窄得到韶关市许多单位及个人的支持帮助,他们是:韶关市政府民宗局蔡昌芳局长、史志办的吴土清主任、丹霞山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侯荣丰副主任、曲江区史志办林其新主任、仁化县政协副主席张标兵、仁化县民宗局长邹德金、工商局副局长范全、周田镇党政办正、副主任锤祥坚、黄福成,还有给我们提供传说史料的老人谢能贵先生、为我们考察上山辟路的老猎人华叔,等等。以上诸位热爱韶关、支持韶关文化建设的热忱,令人感佩。
  在收集有关资料过程中,得到广东省中山图书馆林子雄、倪俊明先生,中山大学图书馆李福标、马德鸿、蒋文仙、张珊珊诸老师的协助。
  韶关市乳源云门寺明向大和尚对考察十分关心支持。
  本文结束之际,特向以上帮助过我们的各界人士表达衷心的感谢。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空是什么? 空,就是无染著的智慧清净心。 这样来形容,你会比较清楚。 圣人达到一切法不可得, 无念丶无住丶无相的时候, 他没有任何的妄想, 也不会有任何的执著, 就开启了真如自性原有的无所住的真心, 而且真心是万法一如,如就是空。 万法一如就是万法皆空的意思。 不会有任何的上下增减妄念统统没有。 为什么万法一如呢?就是万法皆空, 心没有攀缘相,当然就是万法一如了。 所以,智慧无所住的真心, 就是彻底的解脱。 因此我们把这颗般若的智慧, 无形无相的智慧心,说:它是空。 也叫做不空,因为智慧存在。 空,是空掉妄想,空掉执著, 空掉颠倒,但是智慧不空。 空,就是生命的实相。 生命的实相就是无相,那个无叫做无不相。 ——慧律法师《大方广佛华严经》开示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