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钟山四号石窟:华严三圣造像
2014/9/8   热度:233
石钟山四号石窟:华严三圣造像 [董增旭
人们对佛教造像的观念,一般认为越古老越好。这种观点,其实已偏离了佛教造像审美的标准,因为中国佛教早期造像,大都模仿印度造像,在中唐以后才逐渐有自已的创造风格,出现了较精致美观的石刻造像,到了唐末宋初才趋于完美与成熟。
纵观我国石窟造像,不管是中原的云岗、龙门石窟,还是西北的新疆克孜尔石窟、甘肃敦煌莫高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天水积山石窟、宁夏须弥山石窟,大都开凿于汉末兴于魏晋南北朝,延至中唐就开始衰落了。这个时期的作品,为了符合佛教造像仪轨,雕刻艺术手法上既继承秦汉以来的传统方法,又借鉴犍陀罗、秣菟罗和笈多式的雕刻,因而这一时期的佛教出现了中西合璧的韵味。
我国的佛教造像进入隋唐,是发展极盛的时期,此时造像受我国传统思想艺术理论影响,融合印度造型艺术,向着现实主义的民族形式向前发展,开始出现了形象逼真、造型优美、丰满端庄、褒衣薄带的中国式的佛、菩萨造像。佛教造像日趋世俗化和生活化,富于人间生活气息,到了唐末宋初更趋于成熟与完美。雕凿于唐末宋初的石钟山石窟第四号窟华严三圣雕刻就是这一时期的成功之作。第四号石窟的华严三圣雕刻体现了南诏、大理国时期西南地区各民族人民高超的雕刻艺术水平与丰富精湛的艺术内涵。使我们得以窥视到古人创作石雕造像时鲜活的形象,读到形象里承载的美丽,也才得以使我们对那个伟大时代做着自已的猜测和遥想。
唐宋两代的石刻达到了中国石刻艺术的顶峰,足以美化圣洁人灵,能产生感化人群,移风易俗之效果,石钟山石窟第四号石窟就足以证明了这点。华严三圣即释迦、文殊、普贤。此窟中间所坐的是释迦牟尼的“法身佛”,梵文称为“毗卢遮那佛”,佛像肃穆端庄,丰颐秀目,仪表堂堂,眉宇之间带有白毫,身带佛光,满身的智慧,正是当时民间雕刻匠师们所理解的佛的典型。宗教艺术的世俗化,也是宗教艺术的生活化。古代雕刻匠师们在雕凿佛像中有意无意地留下了当时的社会情况和人情世态,使今天的我们能够在佛和菩萨身上,看到当时社会生活和人物的面貌。四号窟中骑白象的普贤就是鲜明的代表。普贤白象象奴这一组合是剑川石窟当中雕刻极为精美的一件艺术作品,也可以称得上是晚唐中国石刻中的佼佼者,是中国石刻趋于成熟与完美的代表作。普贤菩萨造型优美,脸庞圆润清秀,目光平视,凝神沉思,指如玉笋,头戴豪华宝冠,双耳戴环,颈戴缀铃项链,手戴玉珠手镯,满身珠光宝气,加上嘴角形象刻画入微,眉宇之间的造型和表情变化更是惟妙惟肖。柔薄的衣裙、飘垂的饰带、精美的璎珞,给人一种秀美的感觉。再看普贤座下的大象,身上披毯,胸挂金链,形象逼真,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俯视前方,而又显得十分温顺。白象旁边的象奴体魄矮小健壮,双手持钩,气质粗犷,大嘴圆目,双耳戴环,和坐上的普贤形成显明对比,刚柔相济,使菩萨的理想性格更为突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 妄语是说假话,欺骗众生,对人没有实话。人为什么会有妄语?无非是贪图世间的名闻利养、五欲六尘。妄语是严重的烦恼,所以古来祖师大德劝人修行,头一个要断妄语。其他的烦恼容易断,妄语不断,就肯定你的妄想习气一条都断不了。一个不妄语的人,他的言论不会有过失。为什么没有过失?他有智慧。常常妄语是烦恼作主、习气作主,所以错误总是不能够避免。妄语是佛门的大戒,所以佛教我们不妄语。我们能做到吗?做不到。什么原因做不到?自私自利在作祟。我要说老实话,对“我”不利。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