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2014/9/8    热度:526   

《汉译佛教经典哲学》
  杜继文先生新作《汉译佛教经典哲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此书杜先生披阅十载,详细阐述了佛教哲学在中国的发展史。 佛教作为一种域外的宗教,其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主要是通过汉译经典来实现的。这些经典累世而积,便构成了卷帙浩繁的汉译大藏经。本书即是作者长期披辨和研究汉译佛教经典、着力厘清繁杂佛教哲学的精要之作。全书共分两卷:上卷“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主要分析了佛教早中期形成的基础教义、基本概念及诸经典;下卷“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主要分析了大乘思潮以及对中国佛教影响深远的大乘诸经典。本书与以往所出的同类著作相比,在研究方法上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坚持“以历史说明宗教,而非以宗教说明历史”的方法,努力挖掘各种佛学思潮形成及发展的历史根源;二是努力把佛学作为一个整体,并从佛学本身出发,勾勒佛学思想的内在逻辑关系;三是以丰富的文本为基础,努力还佛学之真面目。本书作为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得到了评审委员会的高度评介,其鉴定意见中说:“本成果在研究思路和方法上完全是创新的,是迄今为止此类研究中最有分量的一项成果。”
  附:目录
  上卷 原始佛教与部派佛教的基本教义和经典
  第一章 佛教的基础教义和基础概念
  第一节 佛教的世界图式:“三界”和“四劫”
  第二节 人类“本原”论和人生“缘起”说
  第三节 论人的本质和人生的本质:“无常”、“无我”、“空”及“苦”
  第四节 “因缘和合”和基本元素论:“蕴、处、界”
  第五节 佛教的宗教观和价值观:“业报”与“涅槃”
  第六节 通向涅槃之路:修道与道果
  第七节 结语
  第二章 论《阿含经》——早期经典汇编
  第一节 《阿含经》总论
  第二节 《杂阿含经》的法相释义和基本教理
  第三节 《中阿含经》中的诸弟子和佛教走向社会
  第四节 《增一阿含经》佛教内外发展的历史图景
  第五节 《长阿含经》关于佛和世界的格式化以及驳难“外道”、“异见”
  第三章 部派佛教概略
  第四章 说一切有部的发展线索和主要论著
  第五章 论有部的哲学体系
  第一节 有部的方法论特征
  第二节 论认识的条件和认识的结构
  第三节 “心所法”建立的心理系统
  第四节 论“一切有”:多元化的本体论
  第五节 “缘起”论:世界万物的产性和变化
  第六节 “二谛”说:“假有”的真实性
  第七节 有部论著中的蔷萨观和大乘因素
  第六章 《成实论》的宗空和厌生哲学
  第一节 背景、原则、方法
  第二节 有论与无论
  ……
  本卷结语
  下卷 大乘佛教思潮和大乘佛教经典
  第一章 大乘佛教思潮的兴起及其一般特征
  第二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一)
  ——《维摩诘经》与《妙法华经》
  第三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二)
  ——《华严经》:从“光明普照”到“入法界”的理论体系
  第四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三)
  ——《大般涅槃经》的佛性论及其排他性
  第五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四)
  ——“如来藏”及其主要经典
  第六章 大乘佛教主要经典的若干考察(五)
  ——毗卢遮那佛与密乘哲学
  第七章从《宝积经》到《菩萨藏经》
  ——大乘的综合与菩萨行的总结
  第八章 隋唐以降最有影响和最有争议的几部经论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 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境随心转,“心生则法生,心灭则法灭”。我们境界是随心转的,我这个相貌、身体是境界,这个相貌、身体也可以随我们的心转。譬如相貌,俗话常说: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你们相貌为什么长得不一样?心不一样,你们对于一切事物想法、看法不一样,所以面貌不一样。而在西方极乐世界,经文上讲,相貌统统一样,为什么?他心一样,因为大家什么都不想。西方极乐世界,所有去往生的人,相貌都跟阿弥陀佛完全相同。即使凡夫去往生的还有想,他想什么?想阿弥陀佛!他不想别的,想阿弥陀佛就变阿弥陀佛,相貌是相同的。知道这个道理,我们总希望自己相貌能好一点、能美一点,那么你的心也好一点、美一点,相貌自然就美好。心地清净,自然就健康长寿。如果一天到晚胡思乱想,自己想要健康长寿,想要自己美貌,那是不可能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明华居士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