拈花微笑 广东省博物馆佛教文物精品


2014/9/8    热度:598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在公元前6世纪初发源于印度,最初流行于印度恒河的中上游一带。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以无常和缘起思想反对婆罗门的梵天创世说,以众生平等的思想反对婆罗门的种姓制度,很快得到流行。两汉之际,佛教传入中国,经魏晋南北朝的拓展,隋唐达于鼎盛,宋元后逐渐世俗化。由于传人的时间、途径、地区和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藏传佛教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
  佛像是佛教的主要艺术造型。始自印度贵霜时代的犍陀罗,而后在印度各地不断完善,并传向东南亚各国和中国,再从中国传入朝鲜半岛,最后传至日本。气势雄浑、面目传神的造像,极具艺术之美;每一尊塑像往往隐藏一个典故,一定的哲理,体现着供奉者虔敬之心。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汉传佛教造像
  
  潮州窑青白釉周明造佛像(图1)国家一级文物,北宋佛像身着袈裟,威严端庄,珈跌坐,右手作拔济众生印(后配),佛像头戴发髻冠,冠前装饰一粒白色明珠,眉目修长,眉宇间一粒微微凸起的“白毫像”,双目下视,两耳垂肩,发冠、眉、眼、须绘褐彩,须弥座束腰周围刻铭:“潮州水东中窑甲女弟子陈十五娘同男刘育发心塑造释迦牟尼佛散施永充供养,奉为刘弟七郎早超生界,延愿合家男女乞保平安。熙宁二年己酉岁正月十八日题。匠人周明。”该佛像为1922年在潮州城西南五里羊皮岗地下小室中出土,同时出土的共四尊佛像和莲瓣香炉。这是一件民间供养的佛像,为潮州窑产品。
  据传佛陀在世时优填王刻楫檀佛像为造像之始。十六国后赵建武四年(公元338年)铭款造像,是目前发现的中国有明确纪年的最早的金铜佛像。至南北朝时期,金铜佛像流行起来。
  铜鎏金释迦牟尼佛像(图2)通高40.5厘米,表面鎏金,铸于清代。释迦牟尼佛头绾螺发,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安详,结跏趺坐在莲台上。释迦牟尼佛上身袒露,环披帛带,左手置于腹前,右掌按在腿上。
  白玉佛像(图3) 清乾隆白玉佛,玉质莹润。佛螺发,头顶有圆饰。珈趺坐于莲台上,似闭目静思,神态安详。两手相搭,右手持念珠。身着长宽衣,肩披巾,衣纹潇洒飘逸。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玉罗汉像(图4) 清中期这尊青玉罗汉像,玉质莹润。罗汉前额凸起,长眉,眼眯成缝,两耳长垂,似一慈祥老人模样。脚踏方头鞋,身着僧衣,腰系绳带,左手执一磬形吊饰,抬手于胸前,右手持万年青一束于肩上,面目祥和,脸带微笑姗姗走来。
  德化窑如来佛像(图5) 清代德化窑位于福建德化市,宋代已开始生产白瓷。明代所烧造的白瓷佛像久负盛名。
  佛像盛行造就了代又一代的佛像工艺大师,流传至今有款的大师作品弥足珍贵。
  德化窑白釉背书罗汉像(图6)明,国家级文物,高23厘米,罗汉光头大耳,笑容可掬,袒胸露腹,脚踏浪花,袈裟随风飘动,右肩负经书,右手握系书绳,十分洒脱得意。这件德化窑白釉罗汉,制作精美,胎体坚硬,釉色乳白细腻,莹润如玉。佛像背后正中钤阳文篆书“张寿山”葫芦形戳记。张寿山是明代制作德化佛像的名家,与德化制瓷名家何朝宗是同时代人,作品传世不多,此像应是张寿山的代表之作。
  周尚均,名彬,清初福建漳浦人,主要活动年代为康熙年间,与同年代的杨玉璇可称为双峰并峻的印钮雕刻大师,也是寿山圆雕大师。相传周尚均在康熙朝被招为御工,为皇室内廷留下许多寿山石雕的优秀作品,对印钮艺术的发展影响深远。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芙蓉石双手捧桃罗汉坐像(图7) 清晚期,罗汉面额饱满,两眼微闭,鼻宽且丰,两唇微翁,双手捧桃,坐势自然舒展,神态悠然自得,表情生动;宽衣襟刻云纹,线条精细、用刀流畅,富有动感,是一尊圆雕的杰作。罗汉配寿山石长方形镂雕石座,座面刻云纹,座背面篆书铭“第一尊”三字,楷书款:“尚均”。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如意及宝罐
  
  如意是印度传入的佛具之一。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讲僧持之记文于上,以备遗忘。魏晋南北朝时期,如意得到了普遍的使用,也成为了帝王及达官贵人的手中之物。它与民间的一种“不求人”挠痒痒用的东西在器型上相结合,实用性上除用它搔痒,还用它显示权杖的作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青玉雕山水人物如意(图8)清乾隆,如意用新疆和田青玉整料雕琢而成。玉质莹润,如意曲柄、鼓背,云头形如意首雕饰山水文物图,柄尾作掏作活环,环系丝穗。
  黄杨木雕“九如”如意(图9)清初,如意呈茶黄色,如意柄形如枯杆一支,枝上结灵芝和细藤,丛生九只灵芝,构成如意之状,如意头为灵芝状,藤自柄下缠绕而上,直达如意上端。如意及绕干的细藤,皆用镂空雕手法雕出,表现较高的雕刻技巧。
  珐琅彩花卉铜雕万寿镀金如意(图10) 清中期铜胎镀金如意,云头式首呈弯曲回头之状,柄曲,鼓背,柄端弧圆形,柄、背、端均作成台阶。如意以掐丝勾勒图纹,并填红、黄、蓝、紫等珐琅釉烧制成,如意面作回纹、夔纹、团寿、蝙蝠、卍字、宝相花等装饰图纹。如意背面镀金雕五蝠、寿山、福海、团寿、卍字等纹,寓意“五福临门”,“福如东海、寿比南山”,“万福万寿”。如意所配的红木座,随如意形制作,工艺精致,线条简洁流畅。
  黑漆嵌螺钿花卉纹如意(图11) 清中期木胎,黑漆,云头式首呈弯曲回头之状,柄曲,鼓背,柄端弧圆形,如意首面、柄面、柄端面的正背两面均以纤细的银丝随如意形作回纹边框嵌饰,边框内用嵌螺钿的工艺手法作花卉图纹装饰,纤细的银丝如行云流水,工艺精致,螺钿铺嵌的宝相花、勾莲纹色彩绚丽多变。
  八宝为佛前供器,作祭祀或陈设之用,由法轮、法螺、宝伞、白盖、莲花、宝罐、金鱼、盘肠组成。轮代表佛说大法圆转万劫不息;螺代表菩萨果妙音吉;伞代表张弛自如,曲覆众生;盖代表遍覆三干净一切乐;花代表出五浊世无所染;罐代表福智圆满;鱼代表坚固活泼能解坏劫;肠代表回环贯彻,一切通明。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粉彩莲花座宝罐(图12) 清乾隆,高35厘米。宝罐为扁形,外圆环,下有莲花形插托,托下为变形鱼纹支柱,覆碗形底座上绘变形覆莲瓣纹。此器釉色鲜艳柔美,说明乾隆时期烧瓷技术已达到运用自如的高超水平。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藏传佛教造像
  
  公元7世纪,松赞干布通过迎娶中尼两国公主引入佛教,唐朝的文成公主不仅带来了唐朝的先进的文化、工艺技术,同时还带来尊释迦牟尼像。此前尼泊尔赤尊公主带去尊不动佛像。为供奉这两尊佛像,松赞干布特在拉萨修建了大昭寺、小昭寺,标志着佛教从此传入雪域高原。公元10世纪后半期西藏地区大量传译密教经典和法门,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教派,藏传佛教正式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
  度母是“圣救度佛母”的简称,汉地古称“多罗菩萨”、“多罗观音”。在藏密中度母共有21种,据说都是观音菩萨的眼睛变化来的。度母继承观音菩萨慈悲的性格,兼有母性柔美温厚的天性,有众神之母的美誉。喇嘛庙里最常见的是绿度母和白度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铜鎏金白度母像(图13) 清,白度母因白色身而得名,由于面上、手上、足上有眼也称为七眼佛母。白度母象征纯洁无瑕,也是长寿之神,被认为是文成公主的化身。
  铜鎏金绿度母像(图14) 明,高22.5厘米,通高27.5厘米,表面鎏金,铸于明代。绿度母头戴五叶宝冠,两耳下垂,双目微启,面貌祥。绿度母上身袒露,左手置于胸前,右手搁在膝上,半跏跌坐在莲座上。绿度母耳挂环饰,颈与胸部挂珠链,臂戴钏,手与脚腕戴镯,头冠、耳环、链、钏、镯均嵌绿松石。左臂附花枝,右足踏着莲花。
  绿度母因身体绿色而得名。具有拔济众生出种种苦难之功能。藏民认为绿度母是松赞干布尼泊尔妃赤尊公主的化身。
  铜鎏金尊胜佛母像(图15)清,高22厘米,尊胜佛母是佛陀头顶的神格化现,被认为具有防灾功能,也是长寿神,与无量寿佛、白度母起成为著名的“三长寿”组合。
  铜鎏金宗喀巴像(图16) 清,高23厘米,宗瞎巴的形象是头戴桃形尖顶帽,身着藏式袈裟,双手作转法轮印,左肩花上有经卷,右肩花上有直立的宝剑。宗喀巴是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15世纪初,宗喀巴在噶当派教义基础上,对其他教派进行改革,创立了格鲁派,后来成为藏蒙地区的执政教派。因该派喇嘛戴黄帽,故俗称“黄教”。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贝叶经
  
  贝叶经(图17) 清,贝叶经是在贝多罗(梵文Pattra)树叶上所刻写的佛教经文。饶宗颐先生鉴定此贝叶经为流行于东南亚国家的佛经,所使用的文字属于巴利文系统,时代相当于我国明代以前。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佛教书画
  
  佛教绘画分为供奉画、寺院殿堂庄严画、供欣赏之写意画。中国佛教绘画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长足发展,至隋唐时期达到顶峰。禅宗的盛行,形成了中国画超然洒脱、高远淡泊的画风。
  隋唐以来,更有不少文人墨客在逃禅的同时,以笔墨为佛事,以书画参禅,留下了可圈可点的艺术佳作,他们的艺术活动成为中国禅学的一个重要特征。这些凝聚着书画家生命意志的作品,无疑成为我们了解禅宗与艺术关系的最重要载体。
  明 函罡 行书轴(图18) 纸本136×67cm(二级文物),函是(1608—1685),字丽中,别号天然。俗姓曾,名起莘,字宅师。番禺人。明祟祯举人,辞官不就,赴庐山出家,为禅宗曹洞宗三十四代传人。函是博通佛学,引儒八禅,经史诗文书画俱精。其书法结体紧密,跌宕多姿,萧然率真而又有古朴之风。明亡后一些民族志士托而逃禅,多出其门。

按此在新窗口浏览图片

  清罗聘罗汉图册(图19) 绢本30×20.5cm(三级文物),罗聘(1733—1799),号两峰,又号衣云等。祖籍安徽歙县,后为江苏甘泉(今扬州)人。为金农八室弟子,未作官,好游历。画人物、佛像、山水、花果、梅、兰、竹等,无所不工。笔调奇创,超逸不群,别具格。
  清苏长春光孝寺十八罗汉图轴(图20) 纸本121×59cm(二级文物),苏长春(1814—约1849),字仁山,别署教圃,又号菩提再生身尊者鲋潺,广东顺德人。工山水、人物,兼写花卉,用笔构图,自成一家,古朴高逸,有金石味。
  现代 张大千临敦煌佛像图轴(图21)绢本215.4×6 3.7cm。张大千喜佛学,1940年后用了两年半的时间,临摹敦煌壁画,此为其一。
  
  佛教自入国门以来,其“去恶从善、修行成佛、众生平等、因果报应”等学说思想,便如涓涓细流渗透于我国哲学、文学、建筑、音乐等领域,对国民的思想和生活方式影响尤甚。佛像、佛殿、佛教绘画等佛教艺术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佛教文物为博大精深的佛学文化的载体。面对法相静穆、工艺精湛的佛教文物,我们能感受菩提慧风,体味明镜禅韵,也许,我们也会微笑……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清净心是好心,我们要存清净心。清净是一定没有污染,什么东西是污染?自私自利是污染,名闻利养是污染,贪嗔痴慢是污染。我们真学佛,要做到心地清净。平等心是好心,平等心是一定没有高下。释迦牟尼佛当年在世,向乞丐托钵,对于乞丐的态度,跟对待国王的态度没有两样。佛对于一切众生都是平等看待,这是我们要学习的。佛看一切众生看佛性,这就讲,完全看人家美好的一面。佛性是自性觉,是至善,没有比这个更善!“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佛从这里看。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