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位皇帝亲临拜谒 佛教圣地五台山魅力何在
2014/9/8   热度:321
多位皇帝亲临拜谒 佛教圣地五台山魅力何在
在清朝的正史记载中,满族入关后的第一个皇帝顺治病逝于23岁。而在民间,则盛传着另一种说法:清世祖这时并没有死,这位多情皇帝因为失去心爱的皇妃,痛不欲生,去五台山出家当了和尚。传说中,他的儿子康熙后来多次拜谒五台山,也是为了寻找自己的生父。不论这些传说真假与否,有一点可以肯定,那就是五台山这个佛教圣地,在崇信佛教的清朝统治者眼中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为这里是位居众菩萨之首的文殊菩萨说法演教的道场,更因为这里有着几乎与佛教传入中国一样久远的历史。诸多因缘际会,五台山不仅成为了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首,也成为了独一无二的帝王垂青之所。
在中华文明的发展进程中,由于其毗邻文明中心区域的特殊地理位置,五台山逐渐被赋予了极其丰富的人文印记,造就出它高人一等的文化地位。(香港摄影家 可人)
五台山佛缘多位皇帝亲临
王鲁湘:我发现其它几大菩萨道场,在历史上,没有一个皇帝亲自去过,只有五台山文殊道场历史上是有多位皇帝亲自来过的,有多少位皇帝来过?
肖先生:大约有9位皇帝来过18次,简称叫“918”。
王鲁湘:清朝的时候,好像康熙五上五台山,乾隆六上,嘉庆也都来过,顺治甚至说有可能就在这里出家,是吧?
肖先生:历朝历代的皇帝来五台山都有各自的因缘和侧重点。文殊的发音,满族的发音,就几乎等同于文殊的发音。
王鲁湘:“曼殊师利”。
肖先生:他们认为文殊菩萨就是他们这个民族的,或者这个国家的保护神,所以文殊信仰就得到了特别的彰显。这是一个原因,当然另外一个从政治层面来看,它要发挥这个民族团结,就是汉、藏、满、蒙,宗教团结,民族团结,它利用文殊信仰形成一个纽带,然后来团结各民族,的确这也,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发挥了积极的历史作用。
关于顺治皇帝在五台山当和尚的传说,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有一次康熙来五台山寻父,看到一个身穿旧纳衣的老和尚正气定神闲地扫地,就上前询问:“请问师父,您上下怎么称呼?”老和尚淡淡地抬起头,回答了两个字:“八叉”。康熙心中虽然感觉这个法号有些奇怪,但一时也没多想,就往后院走去。到后院时,他脑子里突然灵光一闪,发现“八叉”,上头一个“八”,下头一个“叉”,不正是个“父”字吗?康熙立即回头,可是那“八叉”和尚早已不见了踪影。
清朝的统治者信奉藏传佛教,由于他们经常驾临五台山,所以这里与其他佛教名山圣地有一个最大的不同,就是这里的寺庙分为“青庙”和“黄庙”两种,青庙住着和尚,而黄庙里住的是喇嘛。五台山上的寺庙,最多时曾达到360多座,经过长年的毁损和重修,现存有100余座。很多的寺庙中,都留有与皇帝相关的印迹,尤以喜好游山玩水的康熙和乾隆两位皇帝的遗存最多,在黄庙中的首庙菩萨顶,就立有一通乾隆皇帝的御碑。
五台山上,到处都流传着历代帝王与这座名山的传说故事,就连佛教最早来到这里,相传也与一位皇帝有关。时间上溯到公元67年,东汉永平十年,汉明帝刘庄派往西域求法的使者带着两位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回到国都洛阳。他们以白马驮经,将佛教正式引入中国。第二年,著名的白马寺建成,成为中国第一座佛教寺庙。
同年,两位西域高僧来到了当时还叫作“清凉山”的五台山。他们一眼相中了这片宝地,想要在此修建寺庙。然而当时的清凉山被道教所占,两人的愿望无法实现,只得奏知汉明帝。在皇帝的主持下,两位高僧与道教徒约期斗法。斗法的内容是焚烧经书,以别真伪。也许真有菩萨保佑,焚经的结果,道教经文全部焚毁,而佛经却“烈火不烧”。不久之后,由汉明帝亲自参与命名的“大孚灵鹫寺”就在五台山落成了。千年之后的今天,它有了另外一个名字。
文殊菩萨智慧第一
相传在公元前6世纪,文殊师利出生于舍卫国,父名梵德。他从母亲的右肋生出,紫金色皮肤,堕地能言,如童天子,有七宝盖,随复其上。因为他出生的那一天,家中出现了天降甘露、地涌七珍等十大吉祥瑞兆,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妙吉祥。在印度大乘佛教里,文殊是佛陀释迦牟尼座下诸菩萨之首,常与普贤侍佛左右。他智慧第一,能破解大千世界任何的烦恼魔障,是诸佛之师,菩萨之母,甚至还是佛陀的师祖,只是应因缘而化现为菩萨之相。释迦牟尼佛说法四十九年中,凡是大乘法会,均有文殊参加。他不仅在物质方面给予释迦僧团以很大的帮助,而且深解大乘空义,在辅助佛祖宣传大乘佛教思想方面,文殊菩萨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中国的佛教信仰中,大乘佛教理念人格化地凝聚在四大菩萨之中,他们分别表征着智、行、悲、愿四大佛教义理。对四大菩萨的信仰,又逐渐形成了四大名山道场。其中,山西五台山的文殊菩萨,智慧第一;四川峨嵋山的普贤菩萨,苦行第一;浙江普陀山的观世音菩萨,慈悲第一;安徽九华山的地藏菩萨,大愿第一。而诸菩萨之中,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又居于首位。
肖先生:文殊菩萨,可以说他是佛陀在弘扬大乘佛法的时候,最得力的助手。
王鲁湘:应该说就是我们所说的助教,是吧,如果释迦牟尼是一个哲学的教授的话,那么他有很多助教,但是他的首席助教是文殊菩萨。
肖先生:文殊菩萨,因为文殊智慧第一,只有文殊的智慧可以直接契入佛的智慧,再一个就是它大乘法会文殊几乎都参加,然后和佛陀构成了一个有趣的一个弘法结构,就是两个人一唱一和,有时候文殊往往请法,然后佛陀呢,来讲法,但是有的时候在这个过程当中呢,佛陀还要故意设问,或者反问文殊,明知故问,这样的话,然后文殊再来解法,两个人的一唱一和,互相互补,然后来共同启发法会大众来悟入甚深的大乘佛法,最后不是一般是皆大欢喜,所以说文殊由于是又是智慧菩萨,又是首席菩萨,又是往往被称做法王子,往往又称作青年学佛的导师,这样的话大乘佛教里往往以文殊来表征大乘佛法里头的智慧,般若智慧。
智慧第一的文殊菩萨,究竟有多大的智慧呢?显通寺中的千钵文殊像告诉人们,他的智慧是无穷无尽的。
王鲁湘:这个是显通寺的千钵文殊殿,也是您刚刚说的显通寺的很有特点的。
肖先生:很有特点的一个殿,它从建殿来讲是建于清代,但是里头的塑像,罗汉像还有这个菩萨像是明代。
王鲁湘:建筑倒是没有什么特别引人入胜的地方,但是里头供的文殊的像是我们在别的地方见不着的,文殊是端坐在狮子上头,然后猛一看像这个千手观音,是吧,但是事实上不是千手观音。
肖先生:他伸出千只手,托着千只钵,钵里头又有千佛,这个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文殊菩萨身上集中了所有佛的智慧,文殊又来表征所有佛的智慧。
王鲁湘:那他一手拿铃铛,一手拿金刚杵,这又是什么意思呢?
肖先生:这个也是象征法界用来启迪智慧吧。
王鲁湘:金刚杵是可以破一切烦恼魔障,而这个铃铛其实是铎,震悟三千,振聋发聩。
肖先生:那么骑在狮子身上,狮子是吼,可以震吼三千,说明智慧的这个威力。
王鲁湘:这个就和我们普通看到的文殊拿宝剑和拿般若经是不太一样的。
肖先生:所以这个塑像是比较特别。
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
五台山正值积极筹备申报世界自然和文化双遗产,申报者提及最多的一个词叫做“文殊智慧”。它被描述为五台山最鲜明的人文标识和最富特色的文化精华,甚至有专家将它提升到了哲学的高度,认为它是东方智慧的一种象征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那么,这个让人略显陌生的佛家哲学,究竟包含着怎样的玄奥,它能否让浮躁的现代人获取一种别样的灵感和独特的启迪?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一起在文殊道场思议一下这个被称为不可思议的“文殊智慧”。
文殊,在梵语里即是“妙”的意思,而文殊智慧就是一种微妙到“不可思议”的佛教智慧。它无相无形,非有非无,只能体悟、修证和意会,而难以用言语去表达。对于这种妙不可言的境界,佛教也采取了一种特殊的“否定遮诠,双谴双非”的方法来强为指明。
肖先生:文殊经典里头,许多的表述都是用的“无”、“非”、“不”,这样的否定性词汇,它不停留,它不执着,永远不用是什么,永远回答不是什么,这样的话就给无限的否定也就留下了无限的空间。
王鲁湘:所以大概毛泽东过去也读过这些方面的佛经,所以他有一次见了赵朴初以后,就突然向赵朴老问一个问题,他说是不是佛教中间有这么一个公式,“赵朴初非赵朴初”,是不是“是和非”这样一个肯定和否定的这么一个公式,那么赵朴老回答说,不是这么一个公式,其实都是否定。
肖先生:就是既不是完全的肯定,也不是完全的肯(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所以佛教上也把这种,佛学,后来的佛学吧,也把这种表述方式,认识方式叫“双谴双非”。
王鲁湘:就好像是说话,一边说话一边带一个扫把,随时说出来随时扫掉,不留痕迹。
肖先生:不留痕迹,这个其实就您刚说的毛泽东有一次见了问赵朴老这个回答,这也是根据文殊经典来的,也是文殊智慧的一种反映。
王鲁湘:好像佛也问过文殊。
肖先生:文殊当时在《楞严经》里佛就问文殊:“文殊我问你,你是文殊,还是非文殊?”文殊说:“我既不是文殊,我也不是非文殊。”因为一说是和非,是文殊,就意味着还有另一个非文殊,所以我既不是是文殊,也不是非文殊,只有超越了是和非的文殊,才是真文殊。
妙不可言的文殊智慧,对于普通人来说似乎有些高高在上,显得云山雾罩。那些永无休止的不断否定和不断超越,也与人们日常的生活和奔波相去甚远。其实,正所谓一叶障目,不见泰山,有时候体悟越深,所看到的或许就会越简单。现任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的妙江大和尚,修佛四十年,他对文殊智慧的阐释,就要直观许多。
五台山为啥叫四大名山之首呢,地水火风嘛,四大名山就是代表地水火风,五台山为什么代表风,那三大是有形的,比如说代表水的,它有个水能看到,代表火的能看到,代表地的更能看得到,唯有这个风看不到,这就是智慧,智慧,对
这个风呢,风是代表动,如果没动就是个死的,你如果火没风,它着不了,一点空气都没有,一点风都没有,火是起不来的,水如果没了风了,水也是一潭死水,死的,你都不能用的,不能进入的,地更不用说,所以风是无处不到,无处不现,智慧无孔不入,所以我们人的身体里头也有无数的孔,尤其这个呼吸,你没呼吸这个人就是个死人。
王鲁湘:呼吸就是风。
妙江:对,所以这个风是智慧,它风呢,你比如刮了门是门响,刮了窗是窗响,刮人,有时候清凉,
王鲁湘:而且我们五台山的这个风,还是一股清凉之风,吹向炎热的世界。
妙江:对,给人这种心清凉,身清凉,身心清凉,所以它有这个清凉的心,人就算有个清凉的心,你才干啥有信心,有智慧。那热的也不行。
王鲁湘:太热了,人也没智慧了。
妙江:所以,这个清凉的这个风。
王鲁湘:心里头全是烦恼,不可能有智慧。
清凉胜境避暑幽地
妙江:五台山说,“日有一万菩萨绕清凉”,五台山的《华严经》上讲的,我们来五台山的人,你也是一万菩萨里面的,向这个光明的地方来,我们都是明人,走在这个光明地方都是明人,这就是“一万菩萨绕清凉”。它这个一万菩萨是从这个方面来的,不是说这上头住一万菩萨,每天绕清凉,你来你就是文殊菩萨,来这个文殊菩萨来,一万菩萨绕清凉做啥,就是接近、亲近文殊菩萨了,来享受文殊菩萨的智慧了,来接受文殊菩萨的智慧,哪有不愿意来的。
佛教所谓之清凉,特指与充满各种煎熬与无尽烦恼的红尘世界相对应的一种品味禅悦的超然状态,一种脱离苦恼的清醇境界。(香港摄影家 可人)
现代工业化社会里,人们的物质生活相对过去已经有了极大的丰富,然而现代人也有着普遍的精神痛苦。心态危机、价值危机和道德危机让我们变得郁闷、浮躁和烦恼。其实,不妨将眼光放回到那些被遗忘的山林,静心体味一下我们祖先的智慧。
妙江:现在人,科学发展,信仰改变了,过去的人们信仰那是纯粹,信神也好,信佛也好,信天也好,信地也好,是很信仰的,它从这个物质条件,社会条件不需要这个精神去平衡去,现在呢,这个人这个心情,佛教叫贪心了,永远不会平衡了,这个平衡也就是来这儿找平衡,一个心理平衡,找个心情平衡,来五台山磕一个头也好,烧一个香也好,低一个头也好,为啥《法华经》说是:“若人散乱心,入于塔庙中,一称南无佛,皆已成佛道”,起码他来一下,就称这个南无佛,他这个心事就没有了,过去说,拜佛没恶意,求神没恶念,不能我求神,把谁谁谁去如何如何去,求佛拜佛没恶念,没恶念就是善念,有了善念,就有智慧了。
王鲁湘:有善念就有智慧了,这句话很好。
妙江:所以他有好的念头,他就有好的报应,有了好的报应,这智慧是一点一点的,好事是一点一点的,为啥说“莫以善小而不为”,不以善小而不为,一点一点就成,积少成多。
王鲁湘:智慧也是这么来的。
妙江:对,一点一点就有了。
王鲁湘:不是说来了一个五台山以后就变成一个有大智慧的人了。
妙江:回去整个大变人生,大变,从这开始,为什么就说从我做起,从心做起,从一点做起,这就是一个智慧的明灯,给你开了这个灯,道路还得,自己走,一条明路,给你指一条明路,这就开始有了光明了,光明就是智慧,所以来这是修这个善念发现,善心发现,人们说良心发现,文殊菩萨的智慧也就发现了。
五台山自古便有“清凉胜境”的美誉。这个所谓的清凉胜境,指的是这里凉爽宜人的自然气候与佛教义理的统一。佛教所谓之清凉,特指与充满各种煎熬与无尽烦恼的红尘世界相对应的一种品味禅悦的超然状态,一种脱离苦恼的清醇境界。多年以来的事实也表明,来五台山的游客中,单纯为避暑而来者十不足一。也就是说,五台山夏季的清爽气候,只是使游客的身体感到一时的凉爽,而五台山佛教文化给他们心中带来的“清凉”却是他们来此的真正目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阿弥陀佛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一句名号包括一切经、一切法门,没有一个漏掉的。所以说,念一声“阿弥陀佛”,就把所有一切诸佛统统都念到,一尊佛都不漏掉,“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这是《华严》经上说的。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