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的莲花手菩萨造像


2014/9/8    热度:722   

佛教中的莲花手菩萨造像
  □ 杜记波 《收藏·拍卖》 2008年第05期
  近年来,在内地拍卖市场中,莲花手菩萨造像多有上拍,这些上拍的莲花手菩萨造像造像多以三折枝式站立的形象为多。这些莲花手菩萨造像造像曲线流畅,男子形象,却带着女性的阴柔之美,右手垂下施与愿印,左手下垂牵一支莲花,莲花开于左肩。在内地,天津文物拍行是佛像拍卖的先行者,同样,内地最早推出莲花菩萨造像拍卖的也是天津文物拍行。在早期,莲花手菩萨造像并不被市场所认可,许多拍卖公司将其当做观音菩萨造像进行拍卖,随着佛像市场的成熟,更多的人认识到莲花手菩萨造像的艺术价值,莲花手菩萨造像的成交价和成交率都有所提高。在市场中,莲花手菩萨造像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其具有美好的象征意义之外,还与其造型优美、艺术价值高有关,易受到藏家的偏爱,因此其市场价位也比其他的佛教造像要高。
  在2007年秋拍中,曾上拍过两件十分具有代表性的莲花手菩萨造像,一件为11世纪克什米尔地区造的青铜嵌银眼嵌宝石莲花手菩萨造像,另一件为11世纪印度地区造的青铜错银错红铜嵌宝石莲花手菩萨造像。这两件莲花手菩萨造像皆为佛教造像中的顶级艺术品,在国际市场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11世纪克什米尔地区造的青铜嵌银眼嵌宝石莲花手菩萨造像在2007年秋拍中系首次在内地市场中出现,高46cm,为克什米尔地区作品。克什米尔地区文化渊远流长,自古就是佛教传播的重镇,在佛教艺术发展史上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许多著名的译经大师如鸠摩罗什、佛陀跋陀罗等都来自该地区。最早期的佛教艺术发源地犍陀罗(Gandhara)和它紧邻,同属一文化圈;稍后的芨多(Gupta)王朝艺术该地区也扮演重要角色:而后期佛教艺术(密教)除了帕拉王朝之外,克什米尔是另一个最重要的地区,该区于14世纪初被回教所灭,也宣告佛教在印度地区的灭亡。10世纪西藏灭佛,百年之后佛教在藏西阿里地区复苏,大译师仁钦桑布在古格和拉达克地区大兴佛寺和佛塔,由于这些地区紧邻克什米尔,寺庙的佛像和壁画大多聘请克什米尔的工匠来制作,有些金铜像甚至直接由克什米尔带过来。当克什米尔在公元14世纪被回教所灭时,几乎所有的寺庙与作品同时被摧毁殆尽,反而藏西保存了许多克什米尔作品,然而古格王朝16世纪也难逃“灭亡”的命运,许多作品随着寺庙被黄沙湮没——直到20世纪因对古格的考古,克什米尔造像的精美身影,这才又回到世人的记忆。
  公元8世纪以后克什米尔地区的铜佛制作就已经相当精美,其材质经常采用合金黄铜,质地细致光滑,表面泛发特殊的黄金色光泽。传世作品中以佛、菩萨造像等题材较多,其特点是身材修长、姿势优雅;眼睛张开直视、眼角细长、眉线阴刻、嘴小唇厚;身上的装饰和座台制作特别讲究。藏西发现的喀什米尔作品可以分成三类:第一种是纯粹的喀什米尔作品;第二种是喀什米尔工艺师在西藏造的;第三种是西藏人模仿喀什米尔风格的作品。第一种通常工艺比较精湛,五官和身材完全具喀式特征;第二类和前者不容易分辨,但稍有差别的是脸型具有西藏特点,另外铜质也可能有些不同;第三种身材和比例不那么协调,通常工艺较粗糙,背后不做任何修饰。
  这件呈站立状的莲花手菩萨造像五官完全符合这一地区作品的特点,眼睛嵌银,靠近上眼睑阴刻瞳孔。佛冠为三尖瓣式,中瓣中央有一阿弥陀佛,两侧的卷发式装饰相当少见。其发髻呈鸡冠花形,具有8世纪斯瓦特作品的特征。耳后两侧垂下两片如编席的长发,非常生动有趣,这也是8、9世纪作品的特点。其右手做无畏印,左手自然下垂持长自底座的莲花,表现出莲花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双脚做三七步,身体微微右倾,构成正要做出舞蹈动作的姿势。两臂披搭一条粗编绳,跨垂到小腿位置,这种粗编绳或花环的装饰,也是克什米尔式作品的特点之一。肚脐附近的腹肌结实隆起,大腿线条相当优美。腰带上的结垂以非常简洁浮雕方式表现。裤子上刻有斡旋、菱形和半花三种图案。作品的背部虽然没有清楚交代衣纹,但非常用心地打磨抛光,裤子也做了简单的收尾。此尊造像古拙,眼睛嵌银,耳珰项链嵌宝石,具有鲜明的克什米尔造像风格。
  这件莲花手菩萨造像材质是质地非常好的合金黄铜,因在特殊的环境下,形成咖啡色皮壳,并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美丽光泽。目前不论是传世或出土的藏西克什米尔风格作品,十件有九件是残件,本件莲花手的工艺水准高,尺寸不错,并保持完美的全品相,十分少见。本件莲花手菩萨造像估价仅为150万至180万元,最终以565.6万元成交,此拍品能以如此高的价位成交,也说明了内地佛像市场正在日益成熟,具有极高艺术性的高古佛像在内地市场也开始受到重识。
  2007年秋拍中出现的另一件同样经典的11世纪青铜错银错红铜嵌宝石莲花手菩萨造像,来自印度地区,原为王世襄先生旧藏,曾于2003年现身于中国嘉德秋拍“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当时以44万元成交,而时隔4年之后,以302.4万元成交。此莲花手菩萨造像右舒展坐于莲花宝座之上,左手牵一莲花,开于左肩,右手置于右膝施与愿印,左腿横盘,右腿脚踏一朵莲花,姿态优美。扁平状肉髻,发髻中正面坐一化佛——阿弥陀佛,这是观音菩萨造像的重要标识。面庞丰润,阔额深目,眉眼细长,双目嵌银,瞳孔嵌宝石,眉间白毫嵌银,神态庄严。躯体比例均称,肌肉饱满而富有弹性,形态自然,反映了此时期造像高超的艺术技巧。上身袒露,颈挂项圈,左肩斜披络腋,披圣带垂于腰部。下身着贴体长裙,衣裙和络腋上面都有菱形嵌银嵌红铜装饰,工艺精细,极具装饰性。四肢有钏环装饰,冠髻、项链、钏环和腰带均嵌紫色琉璃珠。圆形束腰式莲花座,莲花瓣一周,排列错落有致,短小而饱满,制作精当,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此尊造像刻划精美,纤细的腰肢,流畅的曲线,再加上错银眼以及全身多处错红铜、嵌宝石,为造像增色不少,其中最为精美的部位当属莲花手菩萨造像的手指,牵引莲花的手指虽然有残,但仍然掩饰不住菩萨造像手指的柔软细腻。当然,此造像能以较高的价位成交,与其出自收藏名家的渊源分不开。
  在2008年春拍中,北京翰海将再推出一件世界级的莲花手菩萨造像,一尊出自9世纪的斯瓦特莲花手观音坐像。该坐像估价为220万至280万元,高23厘米,以其年代久远、品相完好且鲜见于世堪称世界馆藏级高古佛像精品,同样首次出现在内地拍卖市场上。
  斯瓦特地区造像(今巴基斯坦印度河上游支流斯瓦特溪谷地区,我国古代称为乌仗那,属北天竺)为世人所了解不过近百年的事情。斯瓦特在历史上佛教兴盛,人文荟萃。传世造像多为7~9世纪之作,造像制作古朴,独具特色,艺术性极高,存世量稀少,在世界佛教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此尊坐像,菩萨造像束发,高宝冠,正中饰弯月,冠式可追溯到波斯萨珊时代。弯月中饰有阿弥佗佛。双眼嵌银,强调眼睑,眉毛高挑,面相具有斯瓦特佛像的典型特征。菩萨造像袒上身,下着裙,裙纹细密:身饰璎络、项饰、手镯等。右手置腮旁,作思维状,左手持莲花。右腿屈盘,左脚下垂,呈半跏思维状,坐于方台座。台座覆座垫,垂搭覆布,上敲刻梅花点,左右为二正面蹲狮、下层有数位供养人。台座为覆莲瓣式,莲瓣舒展宽阔、薄如叶片,此亦为斯瓦特造像之典型特色。尤为可贵的是此像保留着原配光背。火焰形背光的正上方为舍利宝塔,菩萨造像头部后为莲花形头光背,两侧均立有菩萨造像,手持莲花、身姿灵动。莲花手菩萨造像坐像整体安定凝重,包含内容丰富,身躯凸显,造型饱满,姿态生动传神。手法简练,注重远观效果,立体感强,细部刻化恰到好处。目前,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有数十尊斯瓦特铜佛,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大英博物馆和法国集美博物馆中亦有斯瓦特佛像收藏。
  站立莲花手菩萨造像还有一个造型,即莲花手菩萨造像身后会出现一个背光或者头光,这一造型的莲花手菩萨造像多出现在克什米尔地区,随后的藏西阿里地区也有此类型的莲花手造像出现。在2007年北京匡时秋拍中曾有一件元代铜莲花手菩萨造像上拍,以21.3万元成交,造像呈三折枝式站立,重心落于左腿。
  三折枝站立的莲花手菩萨造像在14世纪之后的西藏地区、蒙古地区的造像中十分常见,甚至在中原地区,汉藏风格的莲花手菩萨造像也多以此造型者多。在中原地区,早期的莲花手菩萨造像也时有常见,但在造像风格上,外来因素则大大降低,造像本身带有很强的本土风格,例如意大利罗马国立东方艺术博物馆藏的一件北魏景明二年(公元501年)莲花手观音菩萨造像立像,通高29.8厘米,在造型上受到了早期莲花手菩萨造像的影响,为站立式,右手施无畏印,左手同样牵引一枝莲花,并开于左肩,但其整体风格与同时期的佛教造像相似。此造像是目前见到的中原最早的莲花手菩萨造像之一。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每天早晨起来,做你的家事,把你家里的人都照顾得很周到,使他们生活得很舒适,你在那里修的是“布施波罗蜜”。布施什么?布施体力,这叫内财布施;身体以外的,那叫外财。你每天扫地、每天煮饭、每天洗衣服,这都是布施,这是财布施,叫内财布施。你还天天想改进,用头脑去想,如何能够改进生活,使家里人过得更舒服一点,那就是法布施。饮食起居,你统统都照顾到,使他们的身心能得到安稳,那就是无畏布施。你是一个家庭主妇,你是在行菩萨道,明白这个意思,你天天做同样的事情,甚至于工作比从前做得还要辛苦、还要辛劳,做得还多,但是,你越做越快乐!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