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艺术史之明代的绘画艺术(1)


2014/9/8    热度:712   

明朝艺术史之明代的绘画艺术
  明代的绘画艺术
  明代的绘画艺术,是中国绘画史上一个偏胜的艺术部类,在元、明、清三代的近古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历史地位。
  明代绘画艺术的总格局,表现为积极变革但发展缓慢,流派纷争且理论活跃,宫廷疲软而民间强大,门类齐全但发展失衡,名家较少且杰作不多的状态。
  明代绘画艺术的改革表现在画院的设立和画风的兴替上, 院体 、 浙派 、 吴派 、 华亭派 等重大流派的争斗,使明代画坛波澜起伏,创作道路曲曲折折;最终,宫廷画院和浙派衰落,而文人画鲜明强大起来。明代绘画艺术的门类比较全面,包括山水、花鸟、人物、版画和民间绘画等重要领域。其中,山水画讲究 笔理兼得 ,使文人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文征明、董其昌发挥了画坛盟主的作用;花鸟画由于徐渭的出现,从而树立起水墨大写意的丰碑,达到明代绘画创作的巅峰;人物画最为软弱,只是到了末期才出现了陈洪绶、崔子忠、曾鲸三位大手笔,为明代绘画史补上了重要的一页;版画在万历前后达到了黄金时代,民间绘画也取得了重大发展,但以 文以载道 为重的封建社会对此不以为然,现在应予以应有的肯定。但他们又带有工艺和生产的某些性质,因而明代的绘画艺术,仍以山水、花鸟、人物为主体,它们的成就代表着明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和艺术特质。
  明代的绘画艺术,客观上是对前代艺术的总结和发展,从而也就突出了它的承前启后的历史意义。
  (一)明代绘画的艺术成就
  明代拥有近300年的绘画史实,活跃着许多执著的画派,涌现出成批的画家,创作出大量的画作,确立了明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成为中国古代绘画史上一个完整的链环,发挥着继往开来、承前启后的作用。
  1。明代绘画的历史地位在中国古代画史上,明代是一个偏胜时期,特别是在近古史上它的地位和作用更为重要。明代社会,出现了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思想文化的发展,绘画艺术也出现了变革的潮流,加剧了近古绘画史上画风转变的力度和进程,致使画坛上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倾向和审美追求,存在着宫廷、文人、民间三大社会层面的创作力量,取得了山水、花鸟、人物、版画、民间绘画五个艺术门类的相应发展,形成了明代固有的艺术景观和艺术特质,虽然难以和唐、宋媲美,但也奋力前进。
  首先,两种审美追求及其创作实践的对立,使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波澜起伏,进展缓慢。明代的绘画,深受元代文人画风的影响,因而出现了一股强劲的力量,他们专门追求那种清逸、荒寒的风格,单纯讲究笔情墨趣、一味复古尚法的画家时有出现。他们的作品很难反映社会生活,往往流于形式而缺乏时代气息,从而影响着作品的艺术品味,也就不能成为画坛的前进力量。这种现象,在明代前期和中期以后都有明显的表现,尤其在 浙派 、 吴派 、 华亭派 的弟子们身上,显得更为突出。难能可贵的是,在绘画创作的任何一个时期和任何一个流派群体之中,都能涌现出一些努力变革和锐意创新的画家。他们在思想上往往具有民主意识,具有与众不同的政治倾向和审美情怀,因而能够突破陈规陋习的束缚,创作出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大大提高了明代绘画艺术的历史地位,并产生了深远的社会影响。这在绘画流派的主要代表人物身上表现得比较普遍,在标新立意的徐渭等人身上更加典型,特别是深受民间艺术影响的版画和民间绘画,它们和任何杰出的绘画作品相比也不会逊色,弥补了其他绘画门类的缺憾,从而确立了明代绘画不可低估的历史地位。但是,明代绘画艺术发展的基本格局是在复古中变革,在守旧中出新,因而呈现出一种曲折慢速发展的态势。
  其次,宫廷、文人、民间等多层面的绘画创作力量,在明代绘画的变革和发展中发挥了作用。明代采取宋代的经验,建朝伊始便设立了宫廷画院,招揽和培养了一些宫廷画师。在永乐至嘉靖的100多年间,吴伟、林良、吕纪等人也确实为绘画艺术的繁荣和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是,明代帝王的恐怖政策又使宫廷画师们不寒而栗,尤其是以 锦衣卫 的职称授与宫廷画师,扭曲了艺术家们的社会形象,压抑了艺术创作的活力。这种不明不白的画院制度渐渐丧失了生机,以至名存实亡。但是,宫廷画师们的作用是不应否定的。由于朝政腐败和宫廷画院的不规范,一些饱学之士不愿滞留宫中而乐于在故乡从事创作活动。特别是在较为富庶和素有书画创作传统的吴越地区, 浙派 和 吴派 等绘画群体便应运而生。由于 浙派 绘画为帝王深爱,且源于宋代马远、夏圭的险劲风格,这与蔑视朝政的文人性格极不相合;与元代倪瓒、黄子久的清淡、荒寒的文人情趣也相去甚远,因而吴中一带的沈周、文征明等人便竭力倡导文人风格,于是出现了流派纷争、互有损益的局面。这固然是复古潮流内部的争执,但却不无砥砺,导致画家们艰辛探索,精益求精,在一定限度内成为绘画发展的某种动力,涌现出一批富有文人格调的精美之作,成为明代画坛肇始的一种特殊现象。民间是艺术创作的海阔天空,民间艺人亦无名利所累。他们的创作题材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具有浓烈的乡土气息。明代出现了城市居民和通俗文学,它们为民间绘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领域,并成为明代绘画艺术的一大特色。由此产生的民间绘画创作,与文人艺术和宫廷艺术共同构成了明代绘画艺术的成就整体。实质上,非官即民,文人艺术也应属于民间艺术的范畴。这种宫廷疲软而民间奋起的状况也在绘画史上具有突出的意义。
  最后,绘画门类的普遍兴旺成为近古绘画史上的一个创作高峰。元代统治者依靠武力统一了中国,致使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比较尖锐,画家们在95年的岁月中,以敏感的意识和深沉的笔触转向了对大自然的倾注,因而赵孟頫和 王黄倪吴 四家在山水上都有所贡献,但却出现了回避社会现实的思想倾向,作品中融入了佛、道思想,呈现出清逸、荒寒的冷峻情调。道教和密宗绘画也流行起来,文人画成为绝对优势。此外的绘画力量和艺术门类则多被窒息。这种局面一直延续到明初,那种满足于追求笔墨技巧无意反映时代生活的情绪则流传得更为久远。故,明代绘画在山水、花鸟、人物、版画和民间绘画五大领域内的探索和发展,其意义也就更加重要。特别是大写意风格的出现和版画的日渐兴旺,都具有同徐黄异体 和欧洲文艺复兴雕塑同等重要的艺术价值。只是由于 文以载道 的传统价值观念的长期束缚,未能给予足够的认识和客观的评价罢了。但它们对于清代乃至近现代绘画艺术产生的深刻影响却是客观的事实。
  总之,明代绘画艺术的发展与唐宋那种 盛世更盛 的局面难以相提并论;但明代又是一个具有数千年文化传统的统一大帝国,社会结构出现的种种变化也启发着画家们进行着艰难困苦的探索和情有所衷的艺术选择,因而也显示出某种 弱世不弱 的景象,成为近古绘画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阶段。
  2。明代绘画艺术的基本成就明代绘画艺术,拥有山水、花鸟、人物、版画、民间绘画这五个艺术门类的创作成果,拥有在数量上超过以前各代的绘画人才,称得上是轰轰烈烈,虽然质量不高,但也有显要之处,构成了一个储藏丰富的艺术画廊。
  首当其冲的是山水画,这与元代以来寄情山水的风气大有关联,虽然总体上趋向摹古,创造性所见不多,但却是明代绘画中最为发达的门类之一。
  若从风格流派而言,其派别应不少于5个。其一是明初的王履(1332- ?),他深悟作画不可泥古的道理,强调 师古人不如师华山 ,便深入华山创作《华山图》40幅,故人称 华山派 ,开辟了有明一代 师法自然 的创作道路,树立了现实主义的榜样。可惜由于时弊太甚,响应者不多。其二是明初戴进创始的 浙派 ,拥有数十位著名代表,留下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其三是影响最大的吴门派,沈周、文征明是其主要代表,师从者甚多。其四是院派,戴进、吴伟、边文进和吕纪的作用突出,唐寅、仇英虽未入画院,却成为院派画风的杰出代表。其五是华亭派,董其昌为其优秀代表,对晚明清初画坛产生了一种统摄的作用。若以表现方法而论,主要有3条。一是继承五代和北宋 董、巨、李、郭 的画法,尤以 董、巨 为主;二是继承南宋院体,以 马、夏 画法为主;三是取法元人,最为重视 黄、倪.由于创作群体多,表现方法各异,也就形成了明代山水画千姿百态的艺术风貌。
  花鸟画也不落后,尤其是水墨写意花鸟画得到长足的发展。嘉靖以前,著名工笔着色花鸟画家主要是边文进和吕纪。边文进的花鸟画,讲究神韵,工而不板,带有南宋院体花鸟的风味,是明初画院中影响较大的工笔花鸟画家。吕纪深得边文进法度,设色艳丽,是画院中严守绘画法规的画家。嘉靖以后,写意花鸟画异军突起,著名代表有林良、沈周、陈淳、徐渭、周之冕等人。他们的作品,总的格调崇尚秀雅,强调有 士气 ,属于文人画的体系。林良是景泰至成化间(1450- 1487年)的著名画家,被认为是明代写意画派的先驱。沈周是明代最有影响的写意花鸟画家之一,后人多有师从。继沈周而起的则是杰出的写意花鸟画家陈淳,外号白阳山人,富有创新精神,画作清新隽雅,贡献较之林良、沈周为大。徐渭号青藤,与陈淳并称 白阳青藤.他追求个性解放,所作水墨大写意花鸟画笔酣墨饱,奔放淋漓,极富创造性,是古代最有影响的大写意花鸟画家之一。周之冕的画作兼工带写,清雅纯朴,传其画法者不下数十人。享誉宣德年间的孙龙,以没骨法表现花鸟、草虫、蔬果,是继承五代徐熙没骨一路画法的重要画家。此外,明初的王绂、夏■昹等擅长水墨兰竹的大家也不胜枚举。凡此种种,构成了一个生气勃勃的花鸟画大发展的历史年代。
  明代的人物画,不及山水、花鸟画为盛,这是一种反常的现象。在文人画家充斥画坛的明代,多数画家不能画人物,足见其先天不足。虽然人物难工,但与文人画家鄙薄画工大有关碍。明代善画人物者寥寥无几。及至晚明,才出现了几位善作人物的大家,为明代画史补上了光辉的一页。据《明画录》记载,明代杰出的人物画家也有戴进、吴伟、郭诩等十数人,但仅以吴伟、唐寅、仇英、丁云鹏、陈洪绶、崔子忠、曾鲸等人的成就最高,贡献最大。
  吴伟画作很多,兼善白描、写意两种手法,弟子颇多且有佳绩。唐寅多画仕女、名士,画法有白描和工笔设色人物画两种,善于隐喻时弊和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仇英的重大成就在于追摹古法而参用心裁,内容涉猎风俗人情、历史故事、肖像和仕女等,现存作品很多。徐沁《明画论》赞其画作 精丽艳逸,无惭古人.丁云鹏师法张僧繇、吴道子,精于白描人物画,笔力伟然,神姿飒爽。尤其是他的书刊插图之作,对新安木刻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陈洪绶号老莲,是明末杰出的人物画家。作品既重视形体的夸张,又重视神情表达的含蓄。表现手法简洁质朴,强调用线的金石味。他对版画的贡献更为突出,《西厢记插图》便出自他的笔下。崔子忠的白描人物,自出新意,为人称道。他与陈洪绶齐名,世称南陈北崔.晚明曾鲸,擅长肖像,妙得传神。其画法风行一时,世称 波臣派 ,学者甚众,影响远大。陈洪绶、崔子忠、曾鲸的出现,使明代平淡无奇的人物画顿起高峰,他们三人均可称为中国绘画史上最伟大的人物画画家。
  明代的雕版绘画正处于黄金时代,当时流行的戏曲小说、唱本、传奇,都附有精美的插图,甚至多达几百幅。明版《三国志演义》就有精美版画插页240幅之多。《天工开物》等工艺书,更有大量的插图在内。此时,金陵的富春堂、文林阁、继志斋、北京的永顺堂,都是著名的版画制作作坊。杰出的画家如唐寅、仇英、陈洪绶、丁云鹏等人都积极参与了雕版绘画的创作,《西厢记》、《列女传》、《离骚》、《墨苑》等精美作品就是他们的手笔。
  明代版画的发展,大致分为明初至中叶的早期阶段、明中叶至明末的高度发展阶段。早期作品如《天竺灵签》、《二十四孝图》等,作风豪迈朴实、奔放雄劲、构图简单、画面纯朴、线条疏落,保持着浓厚的民间艺术色彩。
  明代中叶以后特别是万历年间,是版画插图的黄金岁月。作品精雕密镂,典雅工丽。其特点和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在画法上,沿袭民间艺术的传统,吸收了宋元绘画的优点。到了万历年间,《玉玦记》、《西厢记》、《丹桂记》、《琵琶记》、《牡丹亭》等插图,极其精巧工丽,较之明代摹古的山水人物所表现的主题和意趣截然不同,富有强烈的生活气息。二是戏曲小说的木刻插图最为丰富,而且均比宋元的刻本大有进步。三是版画和彩印的结合,产生了绚丽多姿的彩色版画,成为中国版画史上一段极为 体面的 历史。其中,明熹宗天启七年(1627年)和1644年印制的《十竹斋画谱》便是杰出的代表作。尤其是那一整套富有高度技巧的制作工艺,是我国版画艺术中的伟大发明和优良的传统。由于版画制作的普遍高涨,画家创作风格的不同,各地也出现了相应的风格流派。其中最主要的当属北京的永顺书堂版画、江苏的金陵派、福建的建安派和安徽的新安派。
  北京永乐堂版画,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创作流派。1972年,上海发现了一批唱本和传奇,都附有精美的木刻插图。其中,《花关索传》共44页,每页都是上图下文;还有《包龙图断歪乌盆传》、《薛仁贵跨海征辽故事》等10种唱本共有木刻插图361页,整面插页多达86幅。它们的制作年代为明代成化年间(1465- 1487年),皆出自北京永顺书堂,说明北京地区的版画制作早于南方的三大流派,并且有很高的艺术水平。
  建安派 活动在福建建安一带。这里自宋元以来就是中国版画的创作中心之一。嘉靖至隆庆年间(1522- 1572年),建安的出版事业很盛,书中插图之风更甚,几乎无书不有插图。其作风古朴简放、不趋工丽,水平还不太高。及至万历初,刻工技艺提高,作风也稍有改变,但 建安派 的刻工也被 新安派 的刻工所取代了。 新安派 的版画,没有脱尽元代的风习,在图版形式上,以上图下文或是对联式为主;内容以历书和农耕图之类的流行读物为主;兼及儒教刊传、清正公案、戏曲小说如《五霸七雄全像》、《东西两恶演义志传》、《西厢记》等。
  金陵派 ,以金陵为活动中心。此地也是明代的出版中心,尤在万历崇祯年间(1573- 1644年),最有力量。其中 富春堂 所刻的传奇多达100种。富有古朴的作风,还未失去宋元的典型,但上图下文的版式已改为全幅刻版。线条较粗,但雄健豪放, 继志斋 的作品则渐脱旧型,作风已趋向辉煌富丽。 环翠堂 的插图最为精丽工致。此时, 金陵派 已与 新安派 殊途同归了。
  新安派 的创作中心在安徽歙县,活动年代与 金陵派 基本同期,但实力却大得多了。 新安派 的版画,盛行于明万历至清乾隆初,其中尤以黄健之父子兄弟的制作最为有名。开始,他们的《目莲救母》尚未脱离粗豪之气。到了万历三十年(1602年)左右,黄玉林的作风显然一变,确立了新安版画的风格典型。及至黄一彬兄弟父子时,新安版画便达到了鼎盛时期。
  从《养正图解》、《博古图录》、《古刊女传》、《人镜阳秋》、《闺范图录》、《女范编》、《帝鉴图说》、《状元图考》等作品来看,技艺之进步已炉火纯青,远胜昔日了。万历中叶,还有汪忠信、汪成甫、刘应祖、郑圣卿、姜体乾、洪国良等著名版画家,他们的作风疏朗明畅、古意盎然,至汪文官和汪士珩,作风渐与黄家合流,转为精工细作之路。
  版画成就在欧洲声名显赫,米开朗基罗等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艺术家都从事雕塑以至有成。若论万历前后的中国版画水平,比之欧洲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却不为国人所重。
  民间绘画在明代也不同凡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城市和乡村都出现了画工及其行业,明代的民间绘画也就日渐活跃起来。明代的画工已有行会组织。如万历年间,徽州的行会称作 画场 ,苏州的叫作 画帮 ,等等。
  明代在开国之时就订立了 工匠服役法,画工也同其他的工匠一样,每年要完成宫廷的征调。根据《明会典》所载,朝廷规定每年征调6000多名工匠,其中就包括画工。明代的画工有专职和兼职之分,但以兼职者为主。如油漆匠,兼作壁画和彩灯画;泥水作兼作彩塑画工;只有从事肖像、神轴、年画的画工才是专业的。画工中也有开设画铺的,并承包寺院的壁画制作。画工们的作业范围很广,包罗卷轴、壁画、年画、灯彩、船花、瓷绘、建筑彩画,以及彩桥、鳌山、龙舟等等。凡 士大夫所不欲挥毫,而世人喜之者,皆工匠为之画 2。其中,壁画、卷轴画、年画应属于明代重要的绘画门类。到了明代中期,民间绘画出现了 大路 与 小样 之分。 大路 作品,画的场面大、影响大、需求量大。如道释人物就是 大路 之一。这种作品画于寺院墙壁上,少则数十人,多则数百人。明代的民间绘画上承汉唐宋元,竟至自成体系,与繁盛的文人画并行发展,成为明代绘画园林中的烂漫山花,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明代的寺院壁画,分布很广,佳作颇多。其中,最被史籍称道的有北京法海寺、四川蓬溪的宝梵寺、山西新绛县东岳稷益庙、河北蓟县独乐寺观音阁、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的壁画等。法海寺位于北京西郊翠微山南麓,建于正统四年至八年(1439- 1445)。寺内正殿北壁有《帝释梵天图》,所画人物个性鲜明,真切生动;而且结构巧妙,线条流畅;运用民间 沥粉贴金 的传统方式设色,益显金碧辉煌、神采奕奕。这幅壁画出色地继承了传统,保持了悠久的民间壁画创作的特色和水平,完全可以同辉煌的宋、元壁画争辉。山西新绛县东岳稷益庙,始建于南宋,明代重修时作此壁画。画中绘制官民朝圣和稷、益传说等情节。这是以古代传统神话为题材,歌颂上古大禹、后稷、伯益为民造福的事迹。壁画创作于正德二年(1507年)。东壁的 朝圣图 融入了当时的民间习俗,后稷的传说以连环画的形式予以表现。西壁描绘的是官民朝拜大禹和稷益的场面,其中有祭祀、群仙、耕获、田猎各图,对农村的面貌有所反映。这两组壁画,绘有神祇、鬼卒、人物400多个,且结构严谨,用笔精确,富于写实,尤其对当时民俗的反映更富有时代气息,其作者是翼城县画工常儒和绛州画工陈圆及他们的子侄和弟子。
  2  ①王伯敏:《中国绘画史》,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2 年版,第 525页。
  卷轴形式的绘画,内容多为民间风俗、历史故事、神像、水陆和肖像等,可惜留存的不多。故宫收藏的《太平抗倭图》为晚明著名画工周世隆制作,是一幅具有历史意义的杰作。图中描绘了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太平(浙江温岭县)人民英勇抗击倭寇的事迹。此图巨幅,纸本设色,人物有450多个。图中描绘太平百姓,集于城西北角奋勇作战,倭寇惊慌而逃;远处山下,有的倭寇正在追逐妇女,有的正在山路上扛抬掠夺而来的家畜和酒坛;城中则有少数官兵出巡,官僚地主在宅前设置香案,求苍天保佑,与英勇奋战的百姓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此画以淡赭为主调,屋背、城墙、远山则用石缘;人物均施以重彩,层次鲜明,重点突出。 水陆画 是属于宗教性质的画轴,但画工们也借以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在山西右玉县宝宁寺保存的136轴水陆画中,《顾典婢奴,弃离妻子》等10多幅以 超度亡魂 为主题的作品,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种种状况。《顾典婢奴,弃离妻子》一图,画面分为上下两层,上层描绘穷人卖妻鬻子,家人离散,伤心痛苦的情节;下层则突出地表现了买卖奴隶的罪恶场面,其中有正在交易的人贩子,有用绳索拴住脖颈的 驱奴.这种悲惨的情景岂止为了 招魂 ,画工的用意显然在于表现人间的罪恶。《九流百家诸士艺术众》一图,画有士、农、工、商、医、卜、星、相等不同阶层的人物,全都各具情态,形象鲜明,非常珍贵。《妇女坐像》一图是优秀的民间肖像画,反映出当时民间肖像绘画的规范和水平。此画作于万历年间,人物神态安祥,线条流畅,墨色和谐,显示出 先笔后墨 的中国传统写真技巧在民间的流行。肖像之旁,画几案、瓶花、侍女,也是当时流行的一种格式。
  年画在宋代已开始流行,当时称作 纸画.到了雕版业发达的明代则更加普遍。由于年画不易保存,现有的明代作品已不多见。可以看到影印资料的有弘治元年(1488年)刊制的《九九消寒图》,隆庆元年(1567年)印行的《寿星图》等。它们都是天津杨柳青民间画工创作的精品。
  3。明代绘画艺术的社会影响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当代和后代。而当代的影响应不包括师承关系,其影响是指对外国绘画艺术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而言。因此,明代绘画艺术的影响择要为国际影响、商业影响和后代影响3种。
  首先,明代的绘画艺术对日本和西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日本和中国一衣带水,素有来往。日本至今仍珍惜 文源于唐 的历史文明。到了明代,中日两国的商业和文化交往更加频繁。成化年间,日本足利将军义政,曾派了几艘遣明船来中国访问。成化四年(公元1468年),日本画僧雪舟等扬及其好友槑夫良心也随船来到中国。雪舟游历中国的南北胜地,看到了不少宋元时期和当时名家的画作,结识了中国画家李在等人,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影响。雪舟吸收了中国绘画的表现方法,出以民族化的创作,终于成为日本绘画史上的 画圣.明末画僧逸然(1601- 1668年),俗姓李,浙江杭州人,号浪云庵主,擅长山水、人物,东渡日本住于长崎崇福寺,受其影响,在十七世纪末形成了享誉日本的逸然画派。日本河林若芝、渡边秀石等人,都曾师从于他。后来,二人均成为逸然画派的骨干。其他如朝鲜、越南的绘画创作,也同样受到了中国绘画的影响。
  由于明初郑和七次下西洋,打开了通向地中海的通路,西方国家的商人和传教士也随之东来。明末,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来到中国,带有文艺复兴艺术的圣母像和耶稣教义画。利氏本人也会作画,曾为《程式墨苑》画插图,全以线描为主,说明他已掌握了中国画的基本技法。晚年,他在北京绘制京郊秋景画屏,运用中国绘画工具和颜料,构图以中国特有的散点****为主,重彩绢素,中西合用,浑然一体。利氏回国后,成为中国文化和中国绘画艺术的一个传播者。
  其次,明代的绘画作品已经进入了生产和流通领域。
  由于手工业作坊的兴起,商品生产日益发展,绘画作品也进入了经济领域。万历前后,苏州已出现专门摹制古画的作坊,集中大批的民间画师,绘制社会需求的祝寿、乔迁一类的画作。有一件《李嵩海屋■寿图卷》,为万历坊间制作,后面有莫是龙亲笔行书诗多首。可见此时的著名画家也参与了假画的制作和推销,以获取高利。当时有位名叫张泰阶的人,专门制作历代名画,并特意刻印了一本《宝绘录》,作为广告形式记载所作伪品,以吸引顾客前来选购。可见制造名画已成了生产领域的一个部门和商业领域的一个行当,其产品也得到社会的认可和欢迎,并出现了行业术语,如苏州坊间出产的画作,被社会称作 苏州片.这在以前是从未有过的。
  另如唐寅、仇英、丁云鹏、陈洪绶等人,热情为雕版印刷出版物绘制插图,一方面他们推动了明代版画艺术的发展,另一方面也大大支持了雕版印刷行业的发展,也间接地参与了生产和经营,这对于前代著名艺术家来说是绝不会屈就的。此外,北京、金陵、天津、安徽等地的雕版印刷业的兴旺发达,也说明版画创作已成为明代的一种产业活动了。
  最后,明代的绘画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初的 四王 专门继承文人画衣钵,一味习文摹古,而他们的影响所及又不下300年。 扬州八怪 则与徐渭神交至深。郑板桥见到他的作品时,佩服得五体投地,曾经以 五十金易天池石榴一枝 ,还刻了一方 青藤门下走狗 的闲章。他如石涛、八大山人等清代杰出画家都深受徐渭影响。直到吴昌硕和齐白石,还对徐渭特别称重。齐白石在提到徐渭时,竟说自己 恨不生三百年前 ,为 青藤磨墨理纸.类似的事例不胜枚举,不再赘述。但足以说明明代的绘画艺术,也有流弊也有绝妙,都对后世产生了极为强烈的影响。从而也说明,明代绘画在绘画发展史上又何其重要。
  (二)画院的兴衰和流派的衍变
  明代的 院体画 和 文人画 是画坛的主流,代表了中国绘画传统的发展进程和历史成就。由于画家们在政治倾向和审美追求上的异同,也就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派别纷争及其兴衰演进,激励着画家们竭尽情思以推动本派的壮大和发展,客观上形成了争奇斗艳的创作局面,促进了整个时代绘画艺术的繁荣发展。因此,明代绘画流派的兴衰衍变也就成为我国绘画史上一种极为典型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1。画院的兴衰和艺术成就洪武初年,新生政权设立了画院,而元代则没有这种设置,说明明代帝国高度重视绘画艺术。但是,明代画院与宋代画院相比却显得名实不符,在建制和职称上都缺乏必要的规范。明初,元末的著名画家奉诏入宫,朝廷则随意授与官衔,如为朱元璋画像称旨的沈希远和陈远,一被授为中书舍人,一被授为文渊阁待诏;他如武英殿诏、翰林待诏;或称供事内阁、内供奉之职,甚至授与营缮所丞等等;均非画院应有的职衔。
  此时的绘画题材以人物画为主,主要职责之一是为皇帝、皇后画肖像,画家有沈希远、陈远、孙文宗、陈■等人;其二是为皇宫及皇室寺院画壁画,画家有周位、盛著、卓迪、上官伯达等人。其他山水画家有赵原、朱芾、郭纯,花鸟画家的范暹等人。他们都来自江浙一带,有的师法元人,有的远宗宋代,但都未形成一致的风格。由于朱元璋生性猜忌,赵原和盛著竟以画 不称旨 被处死,周位也 以谗死 而亡,致使明代的宫廷画家们不敢放手创作,从而影响了宫廷画的发展。
  宣德至弘治年间,社会相对安定,经济得到发展,文化呈现繁荣景象。
  当时的皇帝如宣宗朱瞻基、景宗朱祁钰、宪宗朱见深、孝宗朱祐樘等都热衷于画。朱见深以人物见长,朱瞻基擅作山水、花鸟、人物以至草虫, 往往与宣和争胜.因而此期的宫廷绘画最为兴盛。宫廷画家也名手辈出,人才济济。他们多被安置在仁智殿、武英殿、华盖殿等处,随时候旨奉诏,多授以锦衣指挥、锦衣镇抚、锦衣千户、锦衣百户、锦衣卫等武职。 锦衣卫 本是皇帝的禁卫军,专掌侍卫、缉捕、刑狱及充当仪仗之事,画家授以锦衣卫各级职衔,是为了便于领取俸禄和接近皇帝,随时听诏。可是,这个机关附势骄横,罪恶多端,为明代最大弊政之一,统治者竟然把这种官衔加在宫廷画家的头上,可谓风马牛不相及。所以有人评论 明代画院画家的官衔是宫廷特务的头衔 ,于是,明代有些画家应召之后不肯受官,而院外文人画家又自视清高,看不起宫廷画家。嘉靖以后,随着朝政的衰微,宫廷绘画也日渐衰落下来,宫廷画院也就徒有虚名了。
  宣德、弘治时期的宫廷绘画,人物画的取材,多为前代 圣主贤臣 故事、皇帝生活和肖像,还有神仙佛道故事。作品有:倪端的《聘庞图》、商喜的《关羽擒将图》、刘俊的《雪夜访普图》、朱端的《弘农渡虎图》,谢环的《杏园雅集图》、商喜的《明宣宗行乐图》、无名氏的《明宣宗宫中行图》,李在的《琴高乘鲤图》、黄济的《砺剑图》等。山水画主要继承南宋马远、夏圭的风格,并参以北宋郭熙等技法,构图简括,用笔雄健,多大斧劈皴。作品有:李在的《阔渚晴峰图》、王谔的《江阁远眺图》、朱端的《烟江远眺图》等。花鸟画则在宋代画院的基础上有了显著发展,创造了多种风格,在整个明代宫廷绘画中,成就最为突出。边景昭和吕纪的花鸟画,画法精细,设色浓艳,继承和发展了黄筌工笔花鸟一路的传统。林良的水墨写意花鸟,继承徐熙的画法,对后代这一画风产生了较大影响。孙隆用色如墨的没骨法,富有独创性,丰富了院体花鸟画的形式和技巧。保存下来的宣德、弘治时期的作品有:边景昭的《竹鹤图》、吕纪的《桂菊山禽图》和《残荷鹰鹭图》、林良的《灌木集禽图》、孙隆的《花鸟草虫图》和《花石游鹅图》等,基本上都能体现各自的艺术风格。
  2。浙派的形成及其成就除了 院体 以外,院外的民间画家都以山水画的师承和风格为标准,形成许多不同的派别。其中最早形成的山水画派别便是以戴进为代表的 浙派.因戴进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氏,故而得名。在明初至嘉靖年间(1366- 1566年),浙派是山水画的核心力量,这与新生政权的提倡大有关联。洪武至弘治年间,雄心勃勃的明代帝王不喜欢 王黄倪吴 那种 枯淡荒寒 的作风,对南宋院体画 严整苍劲 的画风有所偏爱,因而提倡李刘马夏 的画风,特别是孝宗朱祐樘对 马夏 画派更为喜欢。至此,元代赵子昂和 元四家 竭力反对的南宋山水画,又反拨过来而成为明代画院的标准画法。
  受到 院派 风格的影响,院外的画家也以 马夏 画风为时尚,蓬勃发展起来。代表人物便是戴进和吴伟。
  戴进本是民间画家,擅长山水、人物、花果、翎毛,艺术造诣高过其他同辈,宣宗时(1426- 1433年)被召入宫廷值仁智殿,后为其他画家所嫉妒,指责他笔下的渔翁不应着红袍,因此获罪放归家乡,贫困而死。他遗留下来的大量画作,终于受到后人的推崇。吴伟师法戴进而更加豪放,充分发挥了 马夏的画风。他的境况比宗师好些,在成化至正德时先后三次奉诏入京,深得帝王恩宠。但由于性格放任,不受羁绊,终于离开画院回到南京,长期在家乡以绘事为生。戴吴两家的画艺对宫廷内外的画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夏芒、陈景初、吴珵、叶澄、钟钦礼、王谔等职业画家都接踵追随,他如郭诩、杜堇、李在等人也有浙派特点。后来的院体派名家周臣、吴门派领袖沈周等人,对戴进的画法也有所借鉴。直接效法吴伟而又有所成就的有张路、蒋嵩、汪肇、李著等人。但他们出于浙派而又有新意,而且颇有影响,又因吴伟是江夏人,因而自然形成了一个新的画派——江夏派。但从其根源上说,他们都由浙派而上溯 马夏 ,因而实质上应是浙派的一个支流。
  浙派在沈周崛起之前,独领山水画坛100多年,可谓盛极一时。但自张路、蒋嵩以后,则每况愈下。到后来则是徒有虚名而无能为力了。到了明末,更被吴派斥为病态狂学,骂为 野狐禅 ,从此浙派不再现于画坛。
  3。吴派的崛起及其贡献 吴派 是明代最强大最复杂最典型的一个绘画流派,其艺术特色在于继承和弘扬宋元以来文人画的传统,在反对 院体 和 浙派 的过程中,一跃成为画坛的盟主。沈周和文征明是该派的领袖人物,唐寅和仇英则是同派的另外两名优秀代表。四人都精通 诗文书画 ,被史学合称为明代四大家 ,而且还拥有更多的弟子和信仰者。他们的作品是当时文化精神的结晶,因而也是文人画发展进程中崛起的又一座高峰。在中国绘画史上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吴派 史称 吴门画派 ,最早由董其昌提出①。该派的领袖 沈、文二人都是长洲(今江苏吴县,明为苏州府属县)人,吴县春秋时为吴王阖闾建都之地,又称 吴门 ,故此命名为 吴门画派. 沈、文 之外的其他画家也多为苏州人氏。也有江宁(今南京)、昆山、太仓、松江、常熟一带的画家,但都在苏州附近并以苏州为中心。吴派的鼎盛时期在成化至嘉靖年间,正是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文嘉、陈淳、钱谷、陆治等代表画家活动的岁月,将近100年。然而画派的肇始可上溯到明初,当时吴中名家徐贲、赵原、谢缙、陈继等人,都是 元四家 的直接传人,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陈淳之后,更是代不乏人。据《吴门画史》一书统计,吴派画家多达876位,可谓空前绝后了。
  ①   见杜琼《南村别墅图册》后董其昌跋,现藏上海博物馆。
  吴派 的强大绝非偶然,它与当时的政治、经济、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有着内在的联系,同时又受到艺术自身发展规律的支配,不断在文化积淀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和更新,体现出一个时代的艺术精神。这样的历史要求恰恰体现在成化年间的 吴派 身上。当时的苏州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财富丰足,为 吴派 画家的创作活动提供了有利的物质条件。而苏州历来是文人荟萃之所,文化艺术活动早已蔚然成风。例如吴中杨桢卿等人掀起的 七君子 运动,痛斥缺乏生气的 台阁体 文学,此时哲学家王守仁的 心学 运用在艺术上又显得洞达合理,这为 吴派 画家审美追求的形成必然奠定了哲学基础,从而确立了 遣兴移情 和 物我合一 的艺术主张。元代著名艺术大家如黄公望、王蒙、倪瓒、张雨、顾德辉、陶宗仪、陈惟允、陈惟寅等都在此地建功立业,他们的艺术思想和艺术作品,成为 吴派 画家得天独厚的营养来源。此外,苏州精美的园林建筑和此地秀丽的自然风光,也时时陶冶着画家们的情性,自然地取之入画,并按照自己的审美追求使之理想化、艺术化。当然,缺少当地官员和富士的支持和奖掖也是难以为继的,而苏州一带的退仕官员多与 吴派 领袖友善,甚至投师门下,大大提高了画家的社会地位,促进了画派力量的壮大。这就比 浙派 和画院 的条件优越得多了。当然,统治者的态度对画派的兴衰至关重大,此时的帝王多为骄奢YIN逸,乐于附从风雅,也是 吴派 兴盛的一因。
  吴派 虽曾大盛,但也有穷途。正如清人方吉偶题杜琼山水卷所言: 有明一代,高手出吴门,末流亦在吴门。 在陈淳、钱谷之后,吴派繁衍尚有70年左右的时光,钱谷、居节、孙技、杨补、文三桥、文伯仁等辈只知墨守本派成规,缺乏创造性,渐渐笔力纤弱,死气沉沉,每况愈下,已成衰落之势,终被华亭派所取代。
  4。华亭派的演进和作用董其昌本是 吴派 传人,自嘉靖至明末为 吴派 的中坚。他是在 吴派 江河日下之时继之而出的杰出代表,并大大发展了吴派 ,形成了一个以董其昌为核心的绘画潮流。为了适应市场的需要,该派传人便巧立名目,称顾正谊为 华亭派 ,沈士充为 云间派 ,赵左为 苏松派 ,董其昌为 松江派 ,其实都是吴派的延伸。故此在董其昌之前,顾正谊、莫是龙、孙克弘等人已有画名,依其祖居之地世称 华亭派 ,又因华亭为明松江府治所,所以也称 松江派.同时华亭地区还有赵左的 苏松派 、沈士充的 云间派 ,此外在浙皖一带活动的还有以蓝瑛为主的 武林派 ,项元汴为主的 嘉兴派 ,萧从云为主的 姑熟派 ,江苏邹子麟等人的 武进派 ,盛时泰等人的 江米派 ,又有淮南刘寿等人的 新宋派 ,浙江上虞许璋等人的越山派 等,但都影响不大,只有董其昌的创作,在 吴派 末流衰微之时卓然而起,成为自元赵孟頫以来最有成就的绘画大师,主导着晚明画坛的蓬勃发展。
  华亭派 的作风,远溯王维、荆浩、关仝、董源、巨然、米芾、高克恭等人,实际上是专宗黄公望而稍加变化;思想境界仍然没有离开吴派的特色;在技法表现上,注意强调水分和空气的感觉;画面上追求一种温润、柔雅、含蓄、安静的效果;因而一洗文、沈的习气,出现新的面目,其画风影响了清代近300年的画坛,直到民国,余波尚在。
  (三)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
  明代的著名画家,往往在学识、画品和画派活动中出人头地。据此,戴进、吴伟、沈周、文征明、唐寅、仇英、徐渭、董其昌、陈洪绶、崔子忠、曾鲸等人,则是必须重点介绍的代表人物。此外,还有边文进、吕纪、林良、陈淳、周之冕等五位花鸟画家,也都在画史上享有盛誉。但是,由于徐渭的水墨大写意花鸟具有集大成的性质和典型的意义,因而特作专论。人物画家丁云鹏也有佳绩,但晚明三位人物画家的作用更为突出,更具有代表性。
  1。戴进戴进(1388- 1362年),字文进,号静庵,又号玉泉山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他出生于钱塘民间艺人家庭,父亲戴景祥,善画,永乐中曾被征入宫廷。他年轻时做过铸造金银器的工匠,后来改为学画。由于他画艺超群拔萃,在宣德年间被征入画院,并成为同侪中的佼佼者。有一次,戴进在仁智殿呈得意之作《秋江独钓图》,内画一个身穿大红袍的人在江边垂钓。
  据说画画以红色为最难设色,然而戴进独得古法,画面和谐,意境精妙。但因此却遭人忌恨,待诏谢廷循进谗说:这画虽好,但有失体统。因为红色是朝廷品服,不可随便穿在普通渔人身上。宣宗觉得有理,就把戴进逐出画院,放归故里。从此他一生奔波流离,生活潦倒。晚年境况更加窘迫,在贫病中离开人世。
  戴进平生致力于绘画艺术,所作题材比较广泛,笔墨技巧功力深厚。明人笔记谈戴进绘画云: 家贫励志于宋元诸家之迹,靡所不学,亦靡所不精,而于马、夏、刘松年、米元章四家山水为特擅。 韩昂《图绘宝鉴续编》云: 山水得诸家之妙,神像人物走兽花果翎毛极其精致。 特别是能临仿古人之作, 临仿旧人而无款者,法眼观之,莫辨真伪,此能品也。 《明画录》卷二载: 其山水源出郭熙、李唐、马远、夏圭,而妙处多自发之,俗所谓行家兼利家者也,神像人物杂画无不佳。 由此可见戴进画艺之高。当时杭州很多寺庙的佛教壁画都出自戴进之手。作为职业画家,他的作品内容包罗万象,风格面貌也极为复杂。
  戴进的绘画特点是兼有工匠画的全能,又有文人画的韵致。画人物,用铁丝描,间或用兰叶描,运笔顿挫,秀劲有力。画花鸟,笔法刚劲潇洒,水墨厚润,风格豪放,大气磅礴。画山水,继承了南宋李唐、马远水墨苍劲一路技法,并吸收了董源、范宽之长,变化创新,形成自己的风格。
  戴进的主要代表作有《风雨归舟图》、《洞天问 道图》、《春山积翠图》、《冬景山水图》、《仿燕文贵山水图》、《长松五鹿图》、《钟馗夜游图》、《三顾茅庐图》等。
  《春山积翠图》现藏于上海博物馆,立轴,纸本,水墨,纵141厘米,横53。4厘米。此图为戴进62岁所作。此图的布局与南宋院体水墨豪放一派紧密相承。用斜向切割式表现近、中、远三个景物层次,十分简洁明快。近景作一山脚,几株劲松屈曲盘桓,枝叶茂盛。一老者曳杖缓行,一书僮抱琴跟随,一前一后走在山间小径上。前头不远处,山梁后面露出茅舍的屋顶,景物与人物活动相呼应。中景和远景的片山皆从画外切入,一左一右相互交叉,与近景结合形成S形曲线。这种构图法是南宋院体的程式。近景处理也和马远的 一角 之景十分相似。可以感觉出,作者深受院体画影响,就连松树的画法也带有 拖枝马远 的味道。为了推进层次深度,作者采用了最常见的近浓远淡手法,近景以浓郁的松冠为主体;中景山岩略凝重,浓墨点出树林;远景用淡墨稍示山形,施以苔点,三个大层次自然推出。同时,在大的程式中又有小的变化,近景山脚用很淡的墨笔少许皴擦,衬出浓重的树色,又有土石的亮度,强烈的亮度反差也拉近了景物。中景和远景的亮度反差依次减弱,三个大层次又进一步推出。表现层次的第三个手段是云气处理。
  此图的云气全用浸化晕染空白而成,隐无痕迹又迷漫流动。云气由画底油然而生,迷濛升起,笼罩了近景的山径坡石,至中景山腰环转围绕如一条纱缦,穿过两山之间消失在山谷尽头。它遮盖了峡谷中的茅舍树林,隐去了峰峦底层,使景致愈远愈迷。不仅加强了纵深层次感,而且使静谧的画面充满了流动的生机。这里的构图手法集中概括了南宋院体风格,几种程式的综合运用使简洁的画面几乎无懈可击。而从形式上看,用笔则脱出了马、夏一派的窠臼,笔法基本属于小斧劈皴和渴笔苔点,但其着法已从马、夏朴实严谨画格中换笔而成轻快疏放的风采,如近景山坡的皴笔顺其势草草施之,看上去似乎漫不经心,实则将土石质地表现毕至;中景山岩的用笔更不拘一格,用破墨法皴点交并,成草木生机盎然之状。画这种春山积翠、隐士携琴的题材只能是抒发不得其志的抑郁之气,重温遂名海宇 的旧梦,表达作者对天人合一境界的神往。
  《风雨归舟图》现藏于美国弗利尔美术馆,立轴,纸本浅设色,纵14。3厘米,横81。8厘米。此图所画为传统题材,但戴进在继承前人画法的基础上注入了新的血液。在图的上部,作者用横刮的阔笔和淋漓的泼墨,扫出惊心动魄的景象:远处山峦峰岭的身影被狂风暴雨劈开,隐约散落在烟雾之中,山下的竹丛、树木、茅舍,全在变幻的雨雾中飘忽,似乎随时都有被风刮走的趋势;几个农夫佝偻着身躯,顺着狂风急匆匆地通过溪桥赶回家去;溪中的芦苇在急风中俯偃着、挣扎着……造物者狂怒了,它以雷霆万钧之势震撼着大地。然而,在画幅右下方却出现一组抗暴的力量:顿挫有力的大斧劈皴刻画出嶒崚瘦硬的山岩,在暴风雨面前岿然屹立;岩石上下的树丛,虽然被狂风摇撼着、撕扯着,但那刚劲如铁的枝干抗击着风雨的袭击,虬枝挺劲,坚毅不屈;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在画面近景的显著位置上,一叶扁舟,正顶风冒雨前进。船头坐着两位乘客,斜撑着雨伞,神情自若,船尾站着艄公,披蓑戴笠,挥篙奋战,塑造了与暴风雨拼搏的无畏雄姿。这些人物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揭示了全画的主题。画幅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使人似乎听到风雨的喧嚣,感受到创作者坚毅的精神力量。在这幅画里,画家那 托古就新 、不拘一格的艺术创造, 兼法诸家 的风格特点,淋漓尽致地体现出来。
  在戴进的影响下,明代前期半个多世纪以来, 院体 画风盛行一时,雄踞宫廷内外特别是江、浙一带画坛数十年,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一大流派。
  这个流派,在画史上列为 浙派.继戴进之后的另一位大家吴伟跃上画坛。
  2。吴伟吴伟(1459- 1508年),字士英,一作世英,号鲁夫,更字次翁,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幼年时,因家境贫寒而流落江苏常熟一带,为钱昕收养,于困境中学习绘画,日益精进。20岁时到南京投靠成国公府,以画艺渐著声名,被人称为 小仙.明成化年间,他被召入宫,待诏仁智殿,授锦衣镇抚、百户,很得宪宗朱见深宠信,赐 画状元 印和居第,声名更甚。他生性憨直,气质豪放,又好酒使气, 性自是,不受羁绊 , 出入掖庭,奴视权贵 ,因此受到公卿们的攻击,两度离开宫廷到南京。武宗朱厚照即位,再次召他入宫,不料尚未上路,就因剧饮而亡,终年49岁。吴伟的绘画近受戴进影响,远承马、夏遗风,但更为放纵,笔墨豪爽劲健如其为人。山水喜作大幅,浓墨大笔,气势豪宕。明李开先《中麓画品》中说: 小仙原出于文进;笔法更逸 , 重峦叠嶂,非其所作,片树一石,粗而简者,在文进上.然而他也能作细笔,人物白描,秀雅可爱,有元人韵致。他一生作画甚多,传世的主要作品有《江山万里图》、《灞桥风雪图》、《渔乐图》、《铁笛图》、《武陵春图卷》等,均对后世产生过一定的影响。在当时,追随吴伟画风的画家,称为 江夏派.《渔乐图》又称《江山渔乐图》、《溪山渔艇图》,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立轴纸本,设色,纵270。8厘米,横173。5厘米。此图画面描绘湖边高树坡石;中远景山湾盘曲蜿蜒,峰峦层叠,云气迷濛,水天相接。江边泊着许多渔艇,渔民有的在备炊,有的在闲谈;江中渔民或在垂钓,或在撒网,或在收船,或在休息。渔民均粗衣短衫,满面风霜,形象纯朴,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从总体看,画面境界开阔,气势磅礴,是吴伟传世山水画中一件杰作。其画法从南宋院体马远、夏圭一路变化而来,山石作斧劈皴,连皴带染,笔墨奔放,纵横挥洒。但比之马、夏的刚硬静穆,略显柔软骚动。同时变 一角半边 为全景式的构图,重峦叠嶂,江天空旷,一望无尽,表现出山川雄伟壮阔的气势,也体现了画家不拘于传统、勇于创新的艺术精神。
  3。沈周沈周(1427- 1509年),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吴县)相城人。出身于诗画及收藏世家。曾祖父沈良琛善山水,与王蒙相友善,此后祖、父辈均擅丹青,沈周幼时从其父沈恒吉、伯父沈贞吉习画,取法董源、巨然;青年时代,向杜琼、刘珏、赵同鲁学画,步入中年又以黄公望为师,晚年则醉心吴镇。沈周家境富裕,无意仕途,自娱于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之中,玩古董、交朋友,游山玩水、品茗赋诗,过着文人雅士的生活。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 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一定要学,学什么?见怪不怪,我们的心就清净了。不要被环境所动摇,不要被环境所染污,在环境里面修清净心、修平等心,这就对了。看到善人好事也好,恶人坏事也好,都把它看平等了,这叫真正修行。佛是应众生而有,我们修行也是应众生而修,没有众生,我们到哪里去修?没地方修。有情的众生分为两大类:善人、恶人。一切境界也分两大类:顺境、逆境,就是好环境与坏环境。在这两类里面修什么?修自己的清净心、修自己的平等心、修自己的慈悲心,这就叫菩提心。菩提心不能离开众生、不能离开社会,离开众生与社会,菩提心到哪里去生?生不起来。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