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味一种生活态度抹茶


2014/9/8    热度:224   

是一杯清茶,却寻觅不到叶的芳踪;飘一缕清香,却不必忍受味的苦涩。它就是抹茶。
有绿茶的清高,也有如水般的平和;有自成一体的个性,也具有容乃大的精神。这就是抹茶态度。很多人喜欢抹茶,喜欢它如春天的绿色,喜欢它与乳酪、冰点、甜品混合在一起的丰富。
抹茶态度之1:过去值得骄傲
如抹茶一样,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过去。今天,回头看看,你应该为自己的过去骄傲,无论成功,还是失败,经历过的就是一种幸福。
说到抹茶的过去,首先要追溯一下茶的历史。 茶原产于印度,与佛教同时传入中国。因此,在中国品茶首先出现于佛教的寺院内,而品茶的普及恐怕最早可追溯到后汉时期。
奈良初期(八世纪),日本派往唐朝的遣唐僧将茶种带回日本种植,同时把唐代寺院盛行的“供茶”和“施茶”方法也带回日本。不过,品茶只限于寺院内,并未推广到民间。唐代陆羽著《茶经》之后,品茶就由寺院走向民间,出现了文人茶。奈良时代与平安时代,日本流行的“团茶”就是唐代文人茶所用的一种茶。
平安中期(九世纪未),日本废除了遣唐使,“团茶”也因之而渐渐消失,代之而起的则是宋代盛行的“抹茶”。镰仓初期(十三世纪),名僧荣西大师二次往中国,回日本后就开辟了茶园,并著作了《饮茶养生记》,极力宣扬饮茶益寿延年,从而推动了“抹茶”的普及。
抹茶态度之2:有内涵才有魅力
抹茶的营养价值,就像人的文化内涵一样,有了,丰富了,才够魅力,有具吸引力,生活才能继续地有滋有味。
抹茶是一种营养价值极高的天然食品,保留了茶叶中的500 多种成分,包括5大营养素:蛋白质、脂肪、糖、维生素和矿物质。抹茶是茶叶深加工后所得的超微粉体,兼顾了喝茶和吃茶的优点,营养价值和保健价值比茶叶更高。
具体来说,抹茶具有六大特点:
1. 超微细:抹茶的粒径中值为3~10微米。
2. 三原:抹茶具有原色、原味、原质的特点。
3. 三清:清香、清口、略带青(草)气。
4. 三高两低:蛋白质、氨基酸和叶绿素的含量很高;而茶多酚、咖啡因的含量较低。
5. 吸湿性强:因其粒径较小、比表面积较大。
6. 双绿:一是环保意义上的绿色,符合环保潮流;二是抹茶本身呈天然翠绿色至深绿色,给人以视觉上的美感。
除此营养价值外,抹茶更具有23种保健功能:清热解毒、生津止渴、抗疲劳、消食解腻、醒酒消醉、利尿通便、抗肿瘤、降血压、防辐射、明目清肝等等,是一种很天然的保健食品。
抹茶态度之4:保持个性是独立的第一步
复杂、讲究的制作工艺,造就了抹茶无茶能比的个性。人也应该如此,有创意、有个性的自我修养,才是迈出独立生活的第一步。
“抹茶”是将茶青经蒸青风冷干燥,做成原叶“碾茶”,再利用石磨磨成粉状物而制成的。碾茶的制造对茶青的原料品质非常讲究,茶园必须特别注意肥培管理,每年仅利用春茶制作,且在茶芽生长期间,必须搭设棚架,利用稻草遮盖,降低日照使茶芽叶绿素含量增加,茶叶呈现浓绿色,提高茶叶的甘味。
经蒸青及干燥两个步骤制造出的碾茶,以石磨磨成超微粉末,即为抹茶,平均粒径为3微米,可悬浮在热水中,不沉淀,因此可供抹茶道以茶筅(竹刷)点茶,呈现鲜绿的茶汤,久置亦无水痕(无沉淀现象)。
目前产制抹茶的国家仅有日本。抹茶价位极高,一般茶叶(茶、玉露茶等)日本零售价是以百公克为计价单位,而抹茶是以十公克为计价单位。
抹茶态度之5:懂得奉献,才能成就自我
抹茶可以以水泡之,味道独特;也可以与其他美味融合,成为更丰富的佳肴。我们每个人也可以给出那么一些,合在一起,成为更丰富的自己。
单品抹茶的制作方法是把精制的茶叶用茶臼把捣成粉末状,喝的时候往茶粉内注入水,用茶筅搅匀后饮用,既有营养,也具品味。因为茶叶已经完全与水融合,相当于把整片整片的茶叶吃进去,所以可吸收茶叶所具有的营养成分。 如果觉得单一,有很多办法可以让抹茶来得更丰富更多彩。
抹茶冰淇淋,爽口的冰淇淋,因为有了抹茶的加入,让人满口是冰冰凉的奶香、茶香,如果喜欢还可以加入一些红豆或什果.
抹茶蛋糕,香甜的蛋糕可以接受抹茶两种方式的奉献,可以将抹茶混入面粉,让奶油、蛋香与抹茶的味道合而为一;也可以在蛋糕制作完成之后,将抹茶撒在上面,入口时,在蛋糕起伏的表面寻找茶香。
还有抹茶千层面、抹茶咖啡、抹茶鸡尾酒……只要你能想得到,抹茶就愿意奉献出自己,成就更诱人的美味。(信息来源于:佛教世界网)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起的念头是因,阿赖耶识里结业习种子是果。世间人最大的业障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里面最严重的是贪心。从贪心里面贪得了,于是就吝啬;贪不到就生嗔恚、生嫉妒,由于嫉妒、嗔恚,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既然造作罪业,就不能没有果报。世出世间,真相说穿了,无非是因缘果报而已。所以佛家常讲:“万法皆空,因果不空”,因果何以不空?因果转变不空,这个转变是刹那在转变,念念不住;因果相续不空、因果循环不空。我们念头刹那不住,起心动念无不是业,所以佛劝我们修一切善,劝我们断一切恶。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