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茶道的几个问题


2014/9/8    热度:156   


  大家都知道日本有茶道,应当说日本茶道是日本人引以为荣的一种文化,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日本茶道里千家流派多次组织日本茶道爱好者,乘船大规模地到我国访问。中国这个礼仪之邦也多次在人民大会堂等地给他们以较高规模的礼遇,再加上日本国家的里千家茶道流派,在中国中日友好交流中心,长富宫公寓,天津经商学院,北京外国语大学等一批高等院校的出资设立了日本式的茶道馆,并派茶道讲师轮流来中国授课,或请中国人派教师去日本学习,回国后宣传并传授日本茶道,但他们中真正了解日本茶道的真谛的人并不多。对于中国茶道,则更知之甚少。
  那么中国有没有茶道?中国什么时候有的茶道?中国是发现和利用茶最早的国家,现在有文字记载的有“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到周武王时,茶叶已经成为贡品,汉代已经出现茶叶市场。到了唐代茶叶就成了日常饮料,几乎家家户户都在饮茶了。就在这个时期陆羽总结了自有茶叶记录以来的茶事活动,写出了第一本茶专著——《茶经》。陆羽,字鸿渐。公元年至年。那么《茶经》和茶道又是什么关系呢?古人对于《经》字的使用是十分严谨和慎重的,因为《茶经》涵盖的范围比较广,涉及的面积比较多,可以说是对中国发展和利用茶叶以来的一个总结,因此,称之为《经》是当之无愧的。
  那么怎样理解茶道呢?仅就道字的常用意义而言,在《辞海》中就有中义项,它既指道路或水流通的途径,又指方向、方法、法则、规律、道理、道德,还代表某种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传统文化体系中,它还是一种玄妙的人生观,并在中国历史上成了自己的一种宗教《道教》。茶道一词也一样,既可以指茶叶的加工制作,烹煮品饮的方法和规律,又可以指通过茶事活动,所反映的有关礼仪、思想观念、道德观点、哲学和宗教的理念。这里的“道”也就是茶事过程中所贯彻和反应的精神。这两个基本点,在《茶经》中都有所反映。所以,我们说《茶经》包括了茶道的内容恰如其分。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想引用与陆羽称为忘年之交的释皎然高僧写得一首《饮茶歌诮崔石使君》的诗。全文如下:
  越人遗我剡溪茗,采得金芽爨金鼎。
  素瓷雪色飘沫香,何似诸仙琼蕊浆。
  一饮涤昏寐,情思爽朗满天地。
  再饮清我神,忽如飞雨洒轻尘。
  三饮便得道,何需苦心破烦恼。
  此物清高世莫知,世人饮酒多自欺。
  愁看毕卓瓮间夜,笑向陶潜篱下时。
  崔侯啜之意不已,狂歌一曲惊人耳。
  孰知茶道全而真,唯有丹丘得如此。
  从喝第一碗茶起,到饮第三碗,咏唱的是茶的功效和饮茶人的心理境界,在作者面前似乎出现了一个身心如沐浴着晨间的细雨,神似爽朗,彩霞满天的景象。“三饮便得道”在佛教语言重视“得”的复合词,“得道”意味僧人虔诚苦心的修炼,获得佛教的某种思想或功德之意,是最后一句的意思是,你想要知道什么事茶道的真谛吗?唯有县人丹丘子才得以解释清楚。这首事发表于年。时年的陆羽岁,正是他写《茶经》出版五年后。释皎然本性谢,为南朝人谢灵运的十世孙。他比陆羽长十几岁,是陆羽的好朋友,当时他和陆羽同住在湖州的妙喜寺。释皎然是写诗吟唱陆羽最多的一个诗僧,既有寻访诗三首,送别诗三首。在这里茶道被提高到只有象仙人丹丘子才能够理解的崇高境界。释皎然虽然没有直接提到陆羽,但从他们二人的关系来分析,释皎然所讲得茶道,就是陆羽茶经中所写的茶道,这是毫无疑议的。
  在释皎然之后,唐代封演写的《封氏闻见记》中,我们又见到这样的记载:“楚人陆鸿渐为茶论。说茶之功效,并煎茶制茶之法,造茶具事,以都统笼贮之,远近庆亩。好事者家藏一副。有常伯熊者,又因鸿渐之论,广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如果说释皎然和尚把茶道提高到只有神仙才能够理解、才能够懂得的境界,那么封演在这里则把一般具有广泛意义的爱茶人的饮茶活动也称作茶道。《茶经》就是《茶道》,从封演的文字里,我们可以看得十分清楚。
  陆羽的《茶经》不论熊思想性来说,还是从茶具造型式样以及茶事活动的严禁性、逻辑性、科学性来说,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至今无人超越,而外国茶道是根本没有条件和陆羽的茶道作对比的。茶道一词源于中国,茶叶的发现源于中国,为什么我们不能理直气壮的使用茶道一词呢?
  陆羽在《茶经》一之源的开头就说“茶者,南方之家木也。”在这里陆羽讲的事茶书,说茶树是“嘉木”前无古人,嘉字又美好和尊贵的意义,他一般是指人类的值得称颂或赞美的活动,例如嘉宾、嘉奖、嘉许、嘉言懿行等等。这些都是赞美人类某种行为和活动的语言,而陆羽在这里是赞美茶树,显然他认为茶树是有灵性的,所以才用拟人化的手法称茶树为嘉木。这在后来的大文学家苏东坡所作的“叶嘉传”,中更进一步的到了印证。苏东坡在叶嘉传中,颂扬了茶的品德,“臣邑叶嘉,风味恬淡,清白可爱,其志尤淡泊也。常散其资,拯乡里之困,人杰德之,是从陆羽开始的。
  陆羽在《茶经》中讲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精行俭德”这四个字理是茶道的基本要求。他要求人们通过饮茶活动,把自己的思想行为和道德观念,逐渐地有意识地纳入精行俭德的轨道,精行就是精美良好的行为,见的姿势要求人们不要浪费世界万物中一切自然物质。唐太宗时期,当时的镇国公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向太宗皇帝建议的重要一条就是一切从“俭”,力戒浪费。原文如下“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以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常也”。由于太宗采纳了魏征的意见,于是迎来了国富民强的贞观之治。现在中国随着经济的发展,茶道事业也在蓬勃发展,有人提出以“廉美和敬”作为中国茶道的贺信。我认为,按照陆羽的思想,俭字应该是根本,不管是强国或是富国,不管是发展中国家或者目前还是出于贫穷的国家,都要注意俭约,节俭一切资源,作为个人也应该生活从俭,不奢侈浪费,养成俭朴节约的美德,根据茶作为饮用,“最宜精行俭德之人”的思想,廉字应该为俭字。即“俭美和敬”因为廉字对于绝大多数茶人来说,是没有意义的。
  下面我想讲一下关于茶艺馆的名称问题,“茶艺馆”一词来自祖国的宝岛台湾。据范增平先生写的《台湾茶叶发展史》的记载:年台北市中山北路的一个巷子里,又一位名叫李友然的先生,开设了一家“中国茶馆”。这是台湾省出现的第一家中国功夫茶馆,到年,在法国学习艺术回到台湾的管寿龄小姐,在台北诗仁爱路开了一家卖艺术品和兼供茶水的“茶艺馆”。于是台湾出现了一家“茶艺馆”。以后“陆羽茶艺中心”、“紫藤芦茶艺馆”等相继开业。茶艺馆作为一个行业得到了较快的发展,至今台湾全省共有茶艺馆二千多家。茶艺馆的出现对于丰富人民生活,扩大茶叶供应,取得了不可磨灭的功绩。但是,少数茶艺馆也出现了“三陪”等不光彩的行为。茶艺馆的名称到现在为止是年。
  艺术品与茶的偶然结合,使茶艺一词不仅在台湾也在大陆风行起来,这并不是我们不敢称作“茶道”,在中国各地如春笋出土般的茶艺馆正说明了“茶艺馆”的主人们对于“茶道”的恭谦态度,他们知道非神仙不能真的理解茶道的内涵,滚滚红尘中又有几个人能得到“茶道”之三昧呢?尽管封演早在唐代,就把当时的陆羽所倡导的饮茶之风,称作“因鸿渐之论,光润色之,于是茶道大行,”但是谦恭的人们还是觉得不敢轻易称道,而改称茶艺了。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中国古人教我们隐恶扬善,看到众生好的这一面,我们要赞叹他、鼓励他;见到他恶的那一面,不说他,让他自己去反省,自己去忏悔,这是养我们自己的厚道。“隐恶扬善”,扬就是赞扬,人家有好的地方要赞叹,见到人家有过失的地方一字不提。我们都能够这样去做,社会的风气必定慢慢会淳厚。作恶的人,有时候也会做一点好事!好事你就赞叹,恶事不提,到后来他会生惭愧心,“你看看这些人对我多好,我做了小小的好事就赞叹,我做那么多坏事,你看他们都不说”,他慢慢会反省,会改过自新。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