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2)
2014/9/8   热度:602
39页
如苏州虎邱山, 自唐、宋以来即为名寺, 历代高僧驻锡于
此,如云之集。 山有虎邱茶,时人以真品颇不易得, 每值
茶期,好事者四至,山僧甚受困扰﹔山又有三大名泉,勺水
品茶者日以继夜,川流不息。虎邱茶产本不多,供不应求,
于是各僧房有空地处皆遍植。据云﹕「虎邱茶最号精绝,为
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右所据,寂寞山家无由获购。」
(注200)出家人最忌与世俗争利,而茶利往往为地方土豪所
垄断,以之真品珍如金银。寺僧在外来人情压力下,祇有杂
赝种,所谓﹕「替身茶」来应付,此赝品除非精于鉴品者实
难以辨别。地方有司又以虎邱茶馈送往来大吏,时遣人诣山
采制,胥皂骚扰。专司采茶僧家,供茶一觔费用至数银﹔且
苦于赉送,至万历年间,寺僧索性刈除茶树,或任其荒芜不
加修葺,茶产遂至中衰。(注201)时人文震孟有「薙茶说」
(注202)以伤之。后经好事者敦促劝请,寺僧虽复植,有司
也计偿其价,采馈同往例。但未几寺僧疲于艺植,茶又遂衰
萎。(注203)冯时可也提及畲山产茶,茶本不在天池下,顾
采造不如,有比丘以虎邱法试焙,味在松萝之列,住持老衲
亟逐之曰﹕「毋为此山开膻径而置火坑。」(注204)大约此
老衲熟知名山各处受到人为破坏的情况,自不容再于畲山生
事困扰。
杭州风篁岭产龙井茶,谷应泰云﹕「浙江杭州有龙井,
垂云、天目、径山、昌化茶凡六品。」(注205)其实尚不止
于此,龙井附近诸地皆产茶,如灵竺、葛岭之间有宝云、香
林、白云诸茶,外此如龙井邻近翁家山亦产茶,最下之法华
山石人坞茶,也被法相寺僧收来作为本山茶出售。环龙井四
地皆产茶区,以之赝品特多,皆以龙井茶名之,真正龙井反
不易求。山中仅有少数几家炒法甚
40页
精,山僧也有善于焙者。然因赝品充斥,非地道行家几无以
辨别。(注206)按明代龙井茶始见于「西湖游览志」,大约
宋、元已有此茶,至明代品斗遂多。岭上僧房皆遍植茶树,
以近老龙井者为佳。(注207)虽亲诣岭上采制品斗之文人俗
士甚多,幸以山路遥远,受破坏不如虎邱山之来得严重。
武夷茶产于武夷山,山周回一百二十里,溪涧相夹,形
成九曲,每曲各有景致,极为幽胜。徐□有「武夷山茶考」
一文,内有一段关于武夷贡茶兴废史实,云﹕「明朝罢团饼
之贡,而额茶每岁茶芽九百九十斤,凡四种。嘉靖中,郡守
钱璞奏免解茶,岁编茶夫银二百两,解府造办。解京御茶改
贡延平(在今福建南平),而官茶园鞠成茂草,井水亦日湮塞
。然武夷山中土气本宜茶,环九曲之内乃有数百家,皆以茶
为业。岁所产数十万斤,水浮陆转,鬻之四方,而武夷之名
,甲于海内。」(注208)此犹系就嘉靖以后没落之时而言,
其兴盛之时,茶产当又倍之。茶之采制,渐因实际上需要,
而有专精分业之情形产生,据载﹕「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
茶坪为业,每寺订泉州人为茶师,清明后谷雨前,江右采茶
者万余人,手挽茶科拉弃入蓝筐中,茶师分粗细焙之。最细
为奇种,即刺天下之第一枪也﹔其二旗者为名种、为小种、
稍粗者次香、为花香﹔最粗之茶统为岩片。又有就茗柯择嫩
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
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注209)此记事虽就清
代情形而言,但武夷茶在明代「如日中天」分工情况当不下
于清代。又因武夷茶名播海内,文人好之者,有不惜舟车之
费,亲诣山中购求真品,然实不易取得,不仅外地赝品充斥
市面,本地亦如此,非与僧家有深厚交谊,真品莫得﹔或惟
有就地采制,差
41页
得近真。每届茶期,山中遍野又自有一番令人向往的景象,
明人诗中有载云﹕「荔支花落别南乡,龙眼花开过建阳。行
近澜沧东渡口,满山睛日焙茶香。」(注210)另首诗﹕「绝
品从来不在多,阴崖毕竟胜阳陂。黄冠问我重来意,柱杖寻
僧到竹窠。」(注211)以上所举虽仅就较著者探讨,然大略
可知有明一代名茶经营之情形﹔其余诸山茶因限于篇幅不再
举证。
名茶虽然经僧家、文人之推广,而为一般阶层所珍视,
然最有功于「茶艺」者,尤属于善于品批的文士,不但因其
善品而将各地真正名茶推介于世,有原本无名,而茶性至佳
﹔或本有名而茶性中衰﹔以及焙制上优劣,而影响茶性者,
一一加以品批,使世人有所抉择。固然客观评茶至为不易,
各家见解多有出入,然经综合大抵上明代名茶,及时尚好恶
,约略可知,续茶经中所引明代茶书、杂记中,有甚多关于
此之记事,不一一列举。兹举明代品茶名家对于各种茶叶的
看法如下,袁中郎云﹕「龙井头茶虽香,尚作草气﹔天池作
荳气﹔虎丘作花气﹔唯□非花非木,稍类金石气,又若无气
,所以可贵。(中略)近日徽人有送松萝茶者,味在龙井之上
,天池之下。」(注212)谢肇淛云﹕「湖人于茗,不数顾渚
,而数罗□,然顾渚之佳者,其风味已远出龙井下,稍清隽
,然叶粗而作草气。(中略)余尝品茗以武夷、虎丘第一,淡
而远也﹔松萝、龙井次之,香而艳也﹔天池又次之,常而不
厌也﹔余子琐琐勿置齿喙。」(注213)又云﹕「今茶品之上
者﹕松萝也、虎丘也、萝□也、龙井也、阳羡也、天池也,
而吾闽武夷、清源、彭山三种,可与角胜。」(注214)沈周
云﹕「若闽之清源、武夷,吴郡之天池,虎丘,武林之龙井
,新安之松萝,匡庐之云雾,其名虽
42页
大噪不能与(罗)□相抗也。」(注215)以上数人系在个人品
尝四方名茶之后, 就各人认为可入上品者列出来。 至于有
专就一地区而言者,例证甚多,可参「续茶经」中所载。
(注216)
七、茶课及一般阶层与茶之关系
茶课在明代犹如盐课一样,为政府主要税收来源之一。
因茶「种之则利溥,饮之则神清,上而王公贵人之所尚,下
而小夫贱隶之所不可阙。诚民生日用之所资,国家课利之一
助。」(注217)茶课可区分为﹕(一)、边茶,(二)、内地茶
等二类。边茶为明代政府用来控制四夷,作为政治策略上之
应用。内地茶为明代民生日用所需,即本文研究之主题。先
就前者探讨。
(一)、边茶﹕明人言茶利之载籍甚伙,凡此即史上所称
茶马法,谓之「政治茶」可也。明人杨一清总戎西北,见茶
法久不行,建议政府云﹕「以茶易虏马之制,所谓以摘山之
利而易充厩之良,戎人得茶不能我害,中国得马足以为我利
,计之得者无出于此。」(注218)明代边茶之重要及政策上
之应用,可由下引文窥见一般﹕「明代召商中茶,如洪武三
十年(一三九七)、弘治七年(一四九四),以米易茶,所谓粮
茶事例也﹔宣德八年(一四三三),以茶易盐,所谓盐茶事例
也﹔若弘治三年(一四九○),令运茶至茶司而给以引﹔十四
年(一五○一),令纳银于茶司而给以引﹔十七年(一五○四)
,又令运茶至茶司而给以银,皆随时立法,举废不常。惟以
茶易马,所谓以采山之利,易充厩之良,不惟固番人心且以
强中国。故自洪武四年(一三七一),立法后,迄
43页
崇祯末年,太仆卿王家彦犹恺切言之,直与明代相终始者。
」(注219)边茶攸关政治、经济至重,故立法至严,「凡犯
私茶与私盐同罪,有以出境者与关隘不讥者并论死刑。民众
畜茶毋得过一月之用,茶户私鬻者籍其园,园茶十株,官取
一焉,民间所收茶,官为买之。无主者令军士□培,官取其
入。五十斤为一包,二包为一引。」(注220)明代政府为应
付边茶之交易,在沿边陕西一带与四川等地区招民植茶,由
官方茶课司征茶课,但因私茶出关者多及官吏舞弊,致茶马
法后多不行,明史在总论明代茶法中最末一段云﹕「明初严
禁私贩,久而奸弊日生。洎乎末造,商人正引之外,多给赏
由票,使得私行,番人上驷尽入奸商,茶司所市者乃其中下
也。番得茶叛服自由,而将吏又以私马窜番马冒支上茶,茶
法、马政、边防于是俱坏也。」(注221)本文旨在探讨内地
茶,有关边茶兹约略介绍如上,不再多赘。
(二)、内地茶﹕茶课在明代时有高低,初无一定准则,
在内地大约每引抽茶课若干,据载﹕「凡征课,洪武初定,
凡卖茶去处赴宣课司,依例三十分抽一分,芽茶、叶茶各验
价值纳课,贩茶不拘地方。」(注222)而明会典茶课条内,
凡引由、征课、开中、易马、关运、禁约、折给,皆有明文
规定,兹不具引。除边茶有专司司理,有其一定茶课外﹔内
地各处茶课在万历初年的情形如下﹕
应天府江东瓜埠巡检司 钞一十万贯
苏州府 钞二千九百一十五贯一百五
十文
常州府 钞四千一百二十九贯 铜
钱八千二百五十八文文
44页
镇江府 钞一千六百二贯六百二十文
徽州府 钞七万五百六十八贯七百五
十文
广德州 钞五十万三千二百八十贯九
百六十文
浙 江 钞二千一百三十四贯二十文
河 南 钞一千二百八十贯
广 西 钞一千一百八十三锭一十五
贯五百九十二文
云 南 银一十七两三钱一分四厘
贵 州 钞八十一贯三百七十一文
(注223)
由上列数字,可推知明代内地茶课,大致上征收尚轻微
,是故史诗上云﹕「不团小凤不团龙,细色如今免上供。见
说田家愁水旱,好充茶户莫为农。」(注224)祇要雨水顺调
,一般来说茶户的收入较农家来得安稳,而其它苛征也较耕
地来得轻微。
朱元璋起于民间,深知疾苦所在,故立法多能体恤贫下
,虽治尚严,而独对百性宽弘,如吴兴掌故录中载﹕「明太
祖喜顾渚茶,定同岁贡止三十二觔,于清明前二日,县官亲
诣采茶进南京奉先殿,焚香而已,未尝别有上供。」(注225)
若此记事无误,则明初茶户之负担实轻微。至如唐宋以来,
茶户上贡皆以团茶,洪武二十四年 (一三九一) 诏告﹕「天
下产茶之地岁有定额,以建宁为上,听茶户采进,勿预有司
,茶名有四﹕探春、先春、次春、紫笋,不得碾揉为大小龙
团。」(注226)明初茶尚未有大量上贡,后因宫廷需求量日
增,才明令名茶产地岁有贡额,但犹不甚苛扰茶户,
45页
而福建等地贡茶自此诏令之下,不但免去地方有司之要索,
且减省加工之劳,茶户在事省而人力集中下兼得茶利,对于
江南名茶产地,可谓功同再造。名山藏亦载﹕「其上供茶,
天下贡额四千有奇,福建居一焉。建宁所贡有探春、先春、
次春、紫笋及荐新等号,旧皆如宋故事碾揉为大小龙团,高
皇帝尽罢之,诏诸处独采茶芽进,复上供户五百家,已闻有
司督征严切,复听民自进,则念民深矣。」(注227)自成祖
迁都北京,百余年间,茶法紊乱,驯至因边茶之坏,私贩利
厚,私茶出境者多,致使官方诘责内地茶甚严,尤以近边诸
地为然,以之内地茶流通受阻,造成民生日用之不便。嘉靖
进御史刘良卿曾言﹕「洪武初例,民间蓄茶不得过一月之用
。弘治中,召商中茶,或以备振,或以储边﹔然未尝禁内地
之民,使不得食茶也。今减通番之罪,止于充军,禁内地之
茶,使不得食。」(注228)内地产茶之区,商人中引则于应
天、宜兴、杭州三批验所,征茶课则于应天之江东瓜埠。有
明一代内地茶课情形,大略如此。
明人饮茶风尚,因中国四境辽阔,而有所不同,姚士麟
曾记云﹕「茶于吴会为六清上齐﹔乃自大梁迤北,便食盐茶
﹔北至关中则熬油极炒,用水烹沸,点之以酥,持敬上客,
余曾螫口至于呕地﹔若永顺诸处,至以茱萸、草果与茶擂末
烹饮,不翅煎剂矣。茶禁至潼关始厉,虽十袭筐箱,香不可
掩,至于河、湟、松、茂间,商茶虽有芽茶、叶茶之别,要
皆自茶仓堆积,粗大如掌,不翅西风杨叶。顾一入番部便觉
笼上似有云气,至焚香膜拜,迎之道旁。盖以番人奶酪腥膻
是食,病作匪茶不解。」(注229)由此段记事可以全然看出
,也惟有如江南三吴等地区文化、经济水平,才
46页
真正懂得品茶之道,西北、边漠地带论饮茶祇是一种生理需
求,谈不上「品」。因此由江南往西北方向,茶产的品质也
有由精渐粗之趋势,而长江一线之隔,江北人在品饮上自是
不如江南人,更遑论去江南甚远之边地朔漠。
茶在民生日用中,不可或缺,而茶利至溥,江南为明代
经济、文化重心,饮茶居于全国领导地位,上至仕绅文人阶
层,下及商侩走卒皆至为重视,茶中名品,各方人士不惜重
价购求,故利之所在,「山泽以成市,商贾以起家。」现拟
分四方面来探讨。
(一)、茶户与茶之关系﹕明代茶课轻、利润高,故宜于
种植之区,山家多藉茶为生计,明诗中有关茶户之记事甚伙
,兹举数首说明。高启在「采茶词」中云﹕「雷过溪山碧云
暖,幽丛半吐鎗旗短。银钗女儿相应歌,筐中摘得谁最多。
归来清香犹在手,高品先将呈太守。竹炉新焙未得尝,笼盛
贩与湖南商。山家不解种禾黍,衣食年年在春雨。」(注230)
另首「过山家」﹕「流水声中响纬车,板桥春暗树无花。
风前何处香来近,隔崦人家午焙茶。」(注231)以及查慎行
「昌江竹枝词」﹕「谷雨前头茶事新,提筐少女摘来匀。长
成嫁作邻家妇,胜似风波荡桨人。」(注232)另外史料中也
有记载﹕「马驾山在光福镇西,与铜井并峙,山中人率树梅
、艺茶、条桑为业。」(注233)徐霞客在「游武彝山日记」
中载﹕「迤逦大藏、小藏之麓,一带峭壁高骞,砂碛崩壅,
土人多植茶其上。从茗柯中行,下瞰深溪,上仰危崖。」(注234)
「萧湘听雨录」中亦载﹕「湘中产茶不一其地,安化售于湘
潭,即名湘潭,极为行远。佳者有衡山之□(俗钻字)林,盖
极高岩磴所产,日色不到之处,往遣
47页
捷健樵者,俗号山猴,缘木杪采之,故谓之。□林土人极贵
重,然终不脱湘潭之味。近有效江浙焙制者,居然名品﹔而
洞庭君山之毛尖当推第一,虽与银针雀舌诸品校,未见高下
,但所产不多,不足供四方尔。」(注235)由上引明诗、史
料可推见茶户依赖茶作为生计的情形。
(二)、茶商与茶之关系﹕明代饮茶风气普及,消费量甚
庞大。因茶利至溥,每至茶期,茶商云聚山区收购,水舟陆
马往来不绝。时人有诗云﹕「商人冒险如平地,只说茶船千
倍利。湘流东下欲兼程,鱼腹埋魂真可畏。」(注236)又如
﹕「一滩一高千丈长,竹枝缚筏上余杭。采茶作粮笋作饭,
贾茗船归满路香。」(注237)另首﹕「十□山盘谷口村,新
安贾客下茶园。春尖剪作松萝样,上担装米号北源。」(注238)
至于如﹕「山西茶商大马驮,驮金尽向埭头过。蛮娘劝酒弋
阳舞,边关夸调太平歌。」(注239)前引三首及末一首诗系
描内地与境外茶商之情形,可以了解茶利在国境内外皆至厚
。也因为明代茶课轻、利润高,故山家多植茶,茶商居中买
进转鬻四方,一出入之间,资金雄厚者常至万贯,(注240)小
茶商获利也不薄。但以贩茶需有茶引方能运销四方,因产茶
地区去三批验茶引所,远者数千里,近亦不下数百里,「令
茶商来此三所买引,路道窵远,往返不便。」(注241)而有
冒名转卖情形,私茶颇为盛行,是故查稽私茶甚严。官方也
时以此为言﹕「近年以来,法弛人玩,虽有禁茶之名,而无
禁茶之实。商贾满于关隘,而茶船遍于江河。权要之人,每
以图利。」(注242)有鉴于此,官方常申令﹕私主之「敢有
不遵条件,与贩私茶者,许巡按、巡盐、巡河、巡江监察御史
、监收船料、提督洪闸郎中等官 (中略) 拿问,(中略)俱依
律治罪。盘获私茶并盘车。船头畜等物俱入官。」(注243)全
48页
面缉查私茶之严厉,可推见茶商之众多,以及茶利之丰厚。
(三)、茶侣与茶之关系﹕茶户、茶商在茶期固然忙碌,
一般嗜茶人士 (茶侣) 也多拥至茶区,此类茶侣多精于茶艺
,入山采茶纯系是为业余之嗜好,不谋利润,据明末四公子
之一冒襄云﹕「忆四十七年前,有吴人柯姓者,熟于阳羡茶
山。每桐初露白之际,为余入□,蒻笼携来十余种。其最精
妙者,不过斤许数两耳,味老香深,具芝兰金石之性。十五
年以为恒。」(注244)茶产大出之时,嗜茶者往往以能得皇
室上贡茶为贵,因上贡之茶大都是各地名品,经茶户精心焙
制,有力人士也多在茶期,透过关系取得。如蓝仁在「寄刘
仲祥索贡余茶」诗中云﹕「春山一夜社前雷,万树旗枪渺渺
开。使者林中征贡入,野人日暮采芳回。翠流石乳千山回,
香簇金芽五马催。报道庐仝酣昼寝,扣门军将几时来」。
(注245),另首「求河泊刘昌期贡余茶」(注246),中也想望能
得此输天府的名品为乐事。有关茶侣与茶之关系,可参阅「
文人与茶艺」,兹不赘述。
(四)、民生与茶之关系﹕人际交往之中,以茶奉客是一
种礼貌,而明代小说、载记中所描述有关于此之琐事,也最
为详尽,检拾甚易。如冯梦龙之「醒世恒言」话本中第十五
卷「赫大卿遗恨鸳鸯绦」所叙为明代宣德年间事,中有一段
叙赫大卿入尼姑庵情形,「女童点茶到来。空照双手捧过一
盏,递与大卿,自瞭一盏相陪。(中略)大卿接过,啜在口中
,真个好茶﹗」(注247) 他如「桃花扇」中所记明末江南风
花雪月,在第五出「访翠」有一段记明末四公子之一侯朝宗
,初见李香君情形,中云﹕「虎邱新茶,泡来奉敬。绿杨红
杏,点缀新节。有趣有趣﹗煮茗看花,可称雅
49页
集矣。」在品茶中引出说书家柳敬亭表演一段黄秀才茶癖、
苏胡子茶量的笑话来。(注248)如此例证,举不胜举,可想
见各阶层日常生活对茶之依赖。也因茶能利市,各式茶馆林
立,如张岱所记﹕「有好事者开茶馆,泉实玉带,茶实兰雪
,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
合之者。余喜之,名其馆曰﹕露兄。」(注249)是大都会中
较为雅致而讲排场的茶馆。至于村野乡间、水埠码头、小街
店市,凡有人聚之处,不论是高雅的茶楼,下至简陋的茶棚
,都能提供旅客舟车之劳,作为休憩提神之需﹔而游闲送日
之辈,接交生意之商侩,眩富耀贵之豪绅也多择人多热闹的
茶馆活动。风景绮丽,可供登临之处,也常有民家、僧寺、
道观施茶供客的「担亭」。好事者也常藉佳茗佳人为号召,
如张岱记江南「烟雨楼」云﹕「嘉兴人开口烟雨楼,天下笑
之,然烟雨楼故自佳。楼襟对莺泽湖,涳涳蒙蒙,时带雨意
。长芦高柳,能与湖为浅深。湖多精舫,美人航之,载书画
茶酒,与客期于烟雨楼,客至则载之去。舣舟于烟波缥渺,
态度幽闲﹔茗炉相对,意之所安,经旬不返。」(注250)茶
馆、官栈、湖舫等纯商业行为,多备有各式茶品、点心、娱
乐,是提供大众游憩的最佳场所。总之,居家、旅游,茶在
民生日用上是至为密切,时人谓﹕「人生最乐事,佐以一瓯
茗。」(注251)又谓﹕「肥甘可省,蔬食可独乐﹔酒不圣,
则神理都恶﹔茗不精,饮食难化﹔每赴招,携酒茗不备,即
九鼎八珍之馔,皆为长物。」(注252)都有其道理在。茶在
民生日用中之重要性,于此可见一斑。
50页
八、茶书与茶之余事
明代饮茶风气至盛,因而茶书之撰着甚伙,存目者约有
四十多家,今就续茶经、中国农书目录汇编(注253)所列,
辅以明清公私家藏书目录,将有明一代茶书,条列如左﹕
┌────┬────┬──┬────┬──────┐
│着 者│书 名│卷数│资料出处│见于何书 (仅│
│││ ││举常见一种) │
├────┼────┼──┼────┼──────┤
│ 1卜万祺│松寮茗政│ │续茶经 │ │
│ 2王象晋│群芳谱茶│ │续茶经 │ │
││谱 │ ││ │
│ 3田艺蘅│煮泉小品│一卷│续茶经 │ 宝颜堂秘籍 │
│││ ││(百部丛书集 │
│││ ││成) │
│ 4朱硕儒│茶谱 │ │续茶经 │ │
│ 5李日华│竹懒茶衡│ │续茶经 │ │
│ 6吕仲吉│茶记 │ │续茶经 │ │
│ 7邢士襄│茶说 │ │续茶经 │ │
│ 8吴从先│茶说 │ │续茶经 │ │
│ 9何彬然│茶约 │ │四库全书│四库全书本 │
│││ │提要 │ │
│10周高起│峒山□茶│一卷│续茶经 │常州先哲遗书│
││系 │ ││(丛书集成三 │
│││ ││编) │
│11周庆叔│□茶别论│ │续茶经 │ │
51页
│12茅一相│茶具图赞│一卷│饮馔谱录│饮馔谱录 │
│13胡文焕│茶集 │一卷│续茶经 │ │
│14冒 襄│□茶汇钞│一卷│续茶经 │昭代丛书 │
│15徐 渭│茶经 │一卷│中国农书│ │
│││ │目录汇编│ │
│16徐 □│茶考 │ │续茶经 │ │
│17徐 □│茗谈 │一卷│徐氏红雨│ │
│││ │楼书目 │ │
│18徐献忠│水品全秩│二卷│续茶经 │夷门广牍 (百
│││ ││部丛收集成 )│
│19衷仲儒│武夷茶说│ │续茶经 │ │
│20高元浚│茶乘 │四卷│徐氏红雨│ │
│││ │楼书目 │ │
│21高 濂│八笺茶谱│ │续茶经 │ │
│22夏树芳│茶董 │一卷│中国农书│四库全书本 │
│││ │目录汇编│ │
│23陈继儒│茶话 │一卷│徐氏红雨│ │
│││ │楼书目 │ │
│24陈继儒│茶董补 │二卷│中国农书│饮馔谱录 │
│││ │目录汇编│ │
│25陈 师│茶考 │一卷│中国农书│茶书全集 │
│││ │目录汇编│ │
│26陈克勤│茗林 │一卷│徐氏红雨│ │
│││ │楼书目 │ │
│27郭三辰│茶荚 │一卷│徐氏红雨│ │
│││ │楼书目 │ │
│28许次纾│茶疏 │一卷│续茶经 │饮馔谱录 │
│29张谦德│茶经 │一卷│徐氏红雨│饮馔谱录 │
│││ │楼书目 │ │
│30张应文│茶经 │一卷│中国农书│张氏藏书 │
│││ │目录汇编│ │
52页
│31陆树声│茶寮记 │一卷│续茶经 │饮馔谱录 │
│32王龙德│茶说 │一卷│徐氏红雨│ │
│││ │楼书目 │ │
│33屠本畯│茗笈 │二卷│续茶经 │饮馔谱录 │
│34屠 隆│茶说 │一卷│中国农书│茶书全集 │
│││ │目录汇编│ │
│35屠 隆│茶笺 │ │续茶经 │ │
│36屠 隆│考盘余事│ │中国农书│宝颜堂秘籍 (│
│││ │目录汇编│百部丛书集 │
│││ ││成) │
│37冯时可│茶录 │一卷│续茶经 │续说郛 │
│38冯可宝│□茶笺 │一卷│中国农书│广百川学海 │
│││ │目录汇编│ │
│39喻 政│茶集 │二卷│徐氏红雨│ │
│││ │楼书目 │ │
│40程百二│品茶要录│一卷│徐氏红雨│ │
││补 │ │楼书目 │ │
│41万邦宁│茗史 │二卷│中国农书│四库全书本 │
│││ │目录汇编│ │
│42闻 龙│茶笺 │一卷│续茶经 │古今图书集成│
│││ ││食货曲 │
│43赵长白│茶史 │ │续茶经 │ │
│44熊明遇│罗□茶记│一卷│续茶经 │续说郛 │
│45钱友兰│茶谱 │ │续茶经 │ │
│ 翁 ││ ││ │
│46罗 廪│茶解 │一卷│续茶经 │续说郛 │
│47顾元庆│茶谱 │二卷│徐氏红雨│续说郛 │
│││ │楼书目 │ │
│48顾元庆│茶具图 │一卷│续茶经 │ │
└────┴────┴──┴────┴──────┘
53页
(图一) 明沈周「煮茗图」(采自「南画大成」续集一页六)
(图二) 明文征明「真赏斋图」图中有童子在煮茗,屋中之
主人状至悠闲。(采自「画苑掇美」)
54页
(图三) 明王问「煮茶图」(采自「故宫名画」第七辑)
(图四) 「虎丘山剑池」为山中三大名泉之一 (采自支那文
化史迹)
55页
(图五) 武夷山九曲景致之一「六曲」风光
(图六) 武夷山胜景鹰嘴岩茶园景色
56页
(图七) 明时大彬「瓜壶」,大彬精于制紫砂壶,为时人所
宝爱。此壶制于明万历年间。
(图八)明许次纾「茶疏」书影(采自「宝颜堂秘籍」第二十
函)
57页
以上明代茶书除已轶失者外,今存约二十多种,目前台
湾公私藏书确能见到则有十多种。由前列茶书,由总量上可
以推见明代茶艺之讲求,可称得上历代以来各朝之冠冕,而
徐□其人在当代不但着有茶考、茗谈 (按﹕不知二书是否原
本一书,待考 ),在其私人藏书「徐氏红雨楼书目」农圃类
中,收有唐、宋以来茶书有二十多种,为目前私家藏书中之
翅楚。其余嗜茶之名士,而家富藏书者如﹕吴宽「丛书堂书
目」、张应文「张氏藏书」、焦竑「国史经籍志」、陈继儒
、冯梦祯、谢肇淛等人收藏明代之茶书,当自不少。
至于明代茶书中有关茶之余事,兹去其重复,择各家之
见解,作综括性之探讨,拟分为﹕ (一)、茶﹔(二)、水﹔
(三)、器﹔(四)、火﹔(五)、人﹔(六)、事等六项来说明。
(一)、茶﹕主要就﹕采摘、炒焙、收藏三点来讲,至于
产茶已在第五章提及,不拟再重复。茶性之优劣,首在采摘
,以在清明、谷雨之间为最佳。清明以前太早,立夏以后太
迟。(注254)其日不雨不采,睛有云不采﹔必晨起承日未出
时摘。采芽必以甲不以指。采时不必太细,细则芽初萌,而
味欠足﹔不必太青,青则茶已老,而味欠嫩。(注255)茶初
摘时,须拣叶枝梗老叶。论炒焙,因茶性不耐炒,炒不宜久
,多取入铛,则手力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甚且
枯焦。(注256)戒槎摩,勿使生硬,勿令过焦,细细炒燥,
扇冷方贮罂中。(注257)采茶、制茶最忌手汗、膻气、口臭
、多涕不洁之人,又忌酒气。盖茶、酒不相入,故制茶人切
忌沾醉。(注258)论收藏,宜用瓷瓮,四围厚箬,贮茶须极
燥。(注259)茶畏香药,喜温燥而忌冷湿。(注260)凡贮茶之
器,始终贮茶,不得移他用。(注261)以上所论,
58页
要如此。
(二)、水﹕无水不足以论茶事。张大复云﹕「茶性必发
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茶亦十分矣﹔八分之水,试
十分之茶,茶只八分耳。」(注262)茶与水,实相成相济,
故言茶事,首在择水,凡水泉不甘,能损茶味,故择水最为
切要,谢肇淛云﹕「无山水,即江水﹔无雨水,即河水,但
不苦咸,即不失正味矣。」(注263)一般而言,相水有山深
厚者、雄大者、气盛者必出佳泉。(注264)许次纾亦云﹕「
有名山则必有佳泉」(注265)其故在此。而时人品水,以山
水上,江水次,井水下。山水中乳泉漫流者上,瀑涌湍激勿
食。(注266)但在无山泉之时,则凡潭沚澄澈者,水必甘美
,即江湖溪涧之水,遇澄潭大泽,味咸甘冽。(注267)或用
天水、秋雨、梅雨、雪水皆可。谢肇淛曾将明代名泉就其耳
目所及举列,可供参考。(注268)清人陈玉□在「惠泉记」
中有一段话,发人深省,云﹕「以一物之微,享天下美名至
数十百年之久,岂不赖有表彰者力哉﹗陆羽品泉曰﹕庐山泉
一、惠泉二,今庐山不易得,群天下人无不思饮所为惠泉者
。(中略)予思未有羽之前,兹泉不过山间一壑耳,人何从异
之。(中略)天下之泉果莫有胜是者乎﹗恐深山大泽未经人迹
所到者,不知凡几,羽亦无从得名之也。然羽既无从得名之
,其名亦至今不着,噫﹗泉一也。」(注269)泉水幸与不幸
,有如天壤之别。
(三)、器﹕茶器名称甚多,现仅就茶壶探讨,余不俱论
。许次纾云﹕「茶注宜小,不宜甚大。小则香气氤氲,大则
易于散漫。大约及半升,是为适可。独自斟酌,愈小愈佳。
」(注270)又云﹕「所
59页
以茶注欲小,小则再巡已终,宁使余芬剩馥。」(注271)明
代自宜兴紫砂壶面市之后,身价高涨,茶壶制作,别出心裁
,也渐有以小为贵之趋势。许次纾曾记载﹕「往时龚春茶壶
,近日时彬所制,大为时人宝惜。盖皆以粗砂制之,正取砂
无土气耳。随手造作,颇极粗工。」(注272)文震享亦云﹕
「茶壶以砂者为上,盖不夺香,又无熟汤气。」(注273)但
文震享对紫砂壶犹颇有微言。至明末士人,直以宜兴紫砂壶
为上品,而别有等次,张岱云﹕「宜兴罐以龚春为上,时大
彬次之,陈用卿又次之。」(注274)也因国内一般人渐贵重
紫砂壶,以之「时壶名远甚,即遐陬绝域犹知之。」(注275)声
名远播国外各地。有关茶器可详见续茶经、阳羡名陶绿、阳
羡茗壶系及近人著作,(注276)不拟赘述。
(四)、火﹕古代沏茶必藉乎材木,材木易染着汤水,故
尤需谨慎。大要火必坚木炭为上,然木性未尽,尚有余烟,
烟气入汤,汤必无用。故先烧令红,去其烟焰,兼取性力猛
炽,水乃易沸,既红之后,乃授水器,仍急扇之,愈速愈妙
,毋令停手,停过之后,宁弃而再烹。(注277)明人烹茶有
以松子、树枝、煤炭为材,究不及木炭为佳。至于汤候也甚
重要,水一入铫,便须急煮,候有松声,即去盖,以消息其
老嫩,蟹眼之后,水有微涛,是为当时。大涛鼎沸,旋至无
声,是为过时,过则汤老而香散,决不堪用。(注278)顾元
庆也认为﹕「凡茶须缓火炙,活火煎,活火谓炭火之有焰者
。当使汤无妄沸,庶可养茶。始则鱼目散布,微微有声﹔中
则四边泉涌,累累连珠﹔终则胜波鼓浪,水气全消,谓之老
汤。三沸之法,非活火不能成也。」(注279)
(五)、人﹕品茶重在超轶世味之茶侣,非其人不足论茶
事。茶宜无事,佳客幽坐,吟咏挥翰,
60页
方得雅趣。故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趣乏矣。许
次纾在论客中云﹕「宾朋杂沓,止堪交钟觥筹,乍会泛交,
仅须常品酬酢。惟素心同调,彼此畅适,清言雄辩,脱略形
骸,始可呼童篝火,汲水点汤。量客多少,为役之烦简,三
人以下,止爇一炉,如五六人,便当两鼎炉、一童,汤方调
适,若还兼作,恐有参差。客多,姑且罢火,不妨中茶投果
,出自内局。」(注280)屠隆在人品中亦云﹕「茶之为饮,
最宜精行修德之人,兼以白石清泉,烹煮如法,不时废而或
兴,能熟习而深味神融心醉觉与醍醐甘露抗衡,斯善赏鉴者
也。」(注281)有关明人品茶而特重对象,前章论列已多,
不再重复。
(六)、事﹕品茶雅事也,故首重场合之选择,以幽静称
佳,如凉台、静室、僧寮、道院、松风、竹月等境地。至于
饮茶场地之布置,于小斋之外,别置茶寮,高燥明爽,勿令
闭寒。(注282)内设茶具,教一童专主茶役,以供长日清谈
,寒宵兀坐。(注283)饮时以心手闲适、风日晴和、小院焚
香等为宜。遇不宜用、不宜近之时,当辍止。(注284) 至于
与烹茶有关之其余应注意诸事,如﹕取用、贮水、舀水、秤
量、洗茶、点茶、尝茶、择果、宜节,甚至于出游,凡此皆
当时时铭记于心,如此品尝茶味,津生于品,心肺适畅,方
得茶中三昧云。茶之余事关涉实繁,以上所论本不足以尽之
,以非本文重点所在,不拟一一举例,有兴趣者可参阅现存
明代茶书。
九、结 语
61页
「茶为涤烦子,酒为忘忧君。」古人常以茶、酒并举,
说明二者在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人生苦长,自应培养正当之
嗜好,茶淡而有深味,且不及于醉,故茶趣尚在酒趣之上,
更何况茶是健康的饮料。袁宏道有一段深寓哲理的名言﹕「
稽康之锻也,武子之马也,陆羽之茶也,米颠之石也,倪云
林之洁也,皆以癖而寄其磊傀俊逸之气者也。余观世上语言
无味,面目可憎之人,皆无癖之人耳。若真有所癖,将沉湎
酣溺,性命死生以之,何暇及钱奴宦贾之事。」(注285)袁
中郎生前主张养「趣」,并认为「茶赏」至上。唐代陆羽有
茶癖,得之口福,又得精神之寄托,实较前述诸人尤有福份
。虽然在当代不见容于显贵,奴视之为「茶博士」﹔但至宋
以后品茶风气转盛,此显贵见嗤于士林,陆羽见称于后世,
幸得以平反。时至现代,咖啡引进之后,国人反奴视「茶饮
」,不亦怪哉﹗今人视品茶为小道,为煞有介事,此系工业
社会失却古代悠闲多暇,连带精神生活亦且丧失,凡事但求
速效,孳孳为利,生活陷于劳碌无助,此正是大病痛处。人
生本求有所寄托,得暇但小啜一番,忙里偷闲,实大有裨益
于身心之调剂。
今人品茶,但称道于东瀛之茶道,此失在于全然不曾瞭
解先人对茶艺之贡献,迷入岐途而不知反求诸己。先人在茶
书上所昭示者,不但精深而且博大,举凡与茶事有关莫不言
之成理,持之有故,条畅明白,脱却形式,讲求实际。尤以
明代茶书中所载茶诀,为今人茶艺精神血脉渊源所自。何以
言之﹖盖历代茶书之著述,至明而极盛,茶事「牛毛茧丝,
无不辨晰,真能发先儒之所未发。」(注286)故言「茶艺」
要以明代为最。唐、宋人多能得茶理、茶趣,此或因两代文
学极盛﹔但
62页
得茶之正味,实始于明人。(注287)唐、宋饮茶尚团茶、末
茶,犹如江北人之嗜饮花茶(香片),徒失真味,今之东瀛茶
道犹系唐、宋遗风,大陆江南一带及台澎人士尚得明人茶法
。
明代与前代在饮茶上颇多不同,此不同之处,正说明有
明一代对于后世的影响确实深远。举凡﹕茶产之广布、茶叶
之精选、焙制之改良、器用之尚陶、冲泡之讲求、经验之纯
熟,皆正确而合理,得茶诀之正。以进化论推演,物竞天择
,优胜劣败,唐、宋茶艺之前尘往事,不及明代多矣。今人
若能虚心涵泳明代先贤之经验,取精用宏,配合现今之科技
,则茶艺之确立,一方面不但表示中国文化之可大可久,另
方面正足于与东瀛茶道一较长短。凡此贡献皆明代僧家,文
人在文化上所注入之心血,值得吾人大书特书。
注 释
(注 1) 参见程师光裕「茶与唐宋思想的关系」(大陆杂志
第20卷10期,页300-305,民国49年5月﹔11期,页
343-355,民国49年6月)。
(注 2) 五杂俎(台北?新兴书局民国60年5月),卷13,总
页1062。
(注 3) 六研斋三笔 (四库全书珍本七集之一五八) 卷4,
页6。
(注 4) 陆廷灿,续茶经 (四库全书珍本五集之二三二),
卷下之三,页37。
(注 5) 徐氏笔精(杂着秘籍丛刊之九,台湾学生书局,民
国60年5月初版),卷8,页12,煮茶。
(注 6) 娑罗馆清言(笔记小说大观四编之五,台北˙新兴
书局,民国67年1月出版),卷上,页1下。
(注 7) 山海漫谈 (四库全书珍本五集之三六二),卷3,
页8
63页
下,烹茗。
(注 8) 四时幽赏录(丛书集成三编之一八,武林往哲遗箸
八函),页18。
(注 9) 同(注2),卷3,总页229。
(注 10)古今图书集成(台北˙文星书局,民国53年10月),
第87册,页184-5,周履靖,茶德颂﹕「有嗜茶茗
友,烹沦不论夕朝。沸汤在须臾,汲泉与燎火。无
暇蹑长衢,竹炉列牖,兽炭陈庐。卢仝应让,陆羽
不如。堪贱羽觞酒觚,所贵茗碗茶壶。一瓯睡觉,
二碗饭余。遇醉汉、渴夫、山僧、逸士,闻馨嗅味
,欣然而喜﹔为掀唇快饮,润喉嗽齿,诗肠濯涤,
妙思猛起。友生咏句,而嘲其酒糟,我辈恶醪啜其
汤饮,犹胜啮糟。一吸怀畅,再吸思陶。心烦顷舒
,神昏顿醒。喉能清爽而发高声,秘传煎烹沦啜。
真形始悟玉川之妙法,近鲁望之幽情。燃石鼎俨若
翻浪,倾磁瓯叶泛如萍。虽拟酒德颂,不学古调咏
螟蛉。」
(注 11) 容台集(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台北˙国立中央图书
馆,民国57年6月),卷3,页40。
(注 12) 晚明二十家小品(台北˙广文书局,民国57年1月)
,总页221。
(注 13) 茗芨(饮馔谱录,台北˙世界书局,民国65年12月
3版),总页315。
(注 14) 明人小品集(台北˙淡江书局,民国45年4月),页
125,泊舟种花溪记。
(注 15) 茶寮记(饮馔谱录),页3,1、人品。
(注 16) 同前,页5,6、茶侣。
(注 17) 续茶经,卷下之三,页40下。
(注 18) 彭孙贻,茗斋集(四部丛刊续编),卷17,页167,
采茶歌,其9。
(注 19) 弇州山人续稿(明人文集丛刊之二二,台北˙文海
出版社,民国59年3月),卷160, 27下,书瓦官寺
刻二记二诗。
(注 20) 同(注10),页197。
(注 21) 同(注4),页36,引沈周,坐客新闻。
(注 22) 茶寮记,页1。
(注 23) 郑仲夔,冷赏(百部丛书集成之三一,砚云甲乙编
二函),卷6,页 1下-2上,三茶和尚。
(注 24) 同(注4),页47上,引禅元显教编。
64页
(注 25) 同前书,卷上之一,页28下,引金陵琐事。
(注 26) 杨慎,升庵外集(杂着秘籍丛刊之三,台湾学生书
局,民国60年5月),卷23,页3下,茶寮﹕「僧寺
茗所曰茶寮﹔寮,小窗也。」
(注 27) 煮泉小品(百部丛书集成之一八,宝颜堂秘籍四函
,台北˙艺文印书馆),页2。
(注 28) 袁中郎全集(台北˙世界书局,民国53年2月),游
记,页14。
(注 29) 朱朴,西村诗集 (四库全书珍本八集之一九四),
补遗,页2,为养泉上人题。
(注 30) 宋江少虞,皇朝类苑(日本˙中文出版社,1977年
11月),卷43,页12,朱池寺僧。
(注 31) 同(注10),页198。
(注 32) 茗斋集,卷10,页127,戏题旅庵僧房壁,其三。
(注 33) 容台集,卷2,页33。
(注 34) 石秀斋集(明代艺术家集汇刊,台北˙国立中央图
书馆,民国57年),卷6,页16下。
(注 35) 斗南老人集(四库全书珍本五集之二九八),卷3,
页26上。
(注 36) 明吕坤呻吟语全集(侯象麟印行,民国64年8月),
卷2之1,页10下-11上。
(注 37) 同(注10),页197,秋夜试茶。
(注 38) 同(注6),页3上。
(注 39) 袁中郎全集,随笔,页22,瓶史,11、清赏。
(注 40) 古今图书集成,15册,总页917。
(注 41) 续茶经,卷2下,页10上,引张源茶录
(注 42) 匏翁家藏集(四部丛刊初编之一四),卷4,页53-4。
(注 43) 续茶经,卷下之三,页36下。
(注 44) 见续茶经,卷下之五,页5上,所列明代茶书目录。
(注 45)有关张岱、闵汶水两人之轶事,可详参拙作「品茶
行家--张岱」(载台湾日报副刊,民国68年3月21
日)与「南京桃叶渡的闵老子茶」(载民众日报副刊
,民国68年12月20日)
(注 46)续茶经,卷下之三,页42下-43上,引冒巢氏□茶
汇钞。
(注 47) 同前书卷,页39下-40下。
(注 48)快雪堂漫钞(百部丛书集成之三○,奇晋斋丛书),
65页
页23,
品茶。
(注 49)清江贝先生文集(四部丛刊初编之八一),卷16,页
71。
(注 50) 许然明先生茶疏(百部丛书集成之一八,宝颜堂秘
笈二○函),题然明茶疏叙。
(注 51) 同前书,茶疏小引。
(注 52) 详见考盘余事(百部丛书集成之三二,龙威秘书六
函),页8-22。
(注 53) 同(注6)页1上。
(注 54) 参厉鹗,东城杂记(史料丛编,台北˙广文书局,
民国57年1月),页46,徐茂吴。
(注 55) 杜联哲,明人自传文钞(台北˙艺文印书馆,民国
66年1月),页255-6。
(注 56) 茶寮记,页1上。
(注 57) 参明史(台北˙艺文印书馆版),卷216,页2-3。
(注 58) 弇州山人续稿,卷21,页2,茶灶。
(注 59) 薜荔园诗集(四库全书珍本八集之二○六),卷1,
页12下,茗园。
(注 60) 茗斋集,卷10,页106,煮茗。
(注 61) 同前书,卷16,页103,烧茗。
(注 62) 柘轩集(丛书集成三编之一八,武林往哲遗箸四函
),卷1,页42,春日12首,其4。
(注 63)许然明先生茶疏,页17下,出游﹕「士人登山临水
,必命壶觞,乃茗碗熏炉,置而不问,是徒游于豪
举,未托素交也。」又,权宜﹕「出游远地,茶不
可少,恐地产不佳,而人鲜好事,不得不随身自将
。」
(注 64) 梅志暹,重阳庵集(武林掌故丛编第一册),页17
-33。
(注 65) 古今图书集成,87册,页197,汪道会,和茅孝若
试□茶歌兼订分茶之约。
(注 66) 虞淳熙,胜莲社约(武林掌故丛编第五册),页2﹕
「是日也,会首唱言加持放生毕,请各念阿弥陀佛
号千声,或净坐默念,毋竞谭俗谛以溷净,众念佛
毕,会首供茶。放生之前,供茶之后,稍自恣﹔所
以尔者,恐诸君攒眉去也。违约罚银一钱。」
(注 67) 续茶经,卷下之六,页2。
(注 68)同(注65),煎茶图﹕「惠山秋净水冷冷,煎具随身
挈小瓶
66页
﹔欲点云腴还按法,古藤花底阅茶经。」﹔斗南老
人集,卷 5,页34,煮茶图﹕「落花风扬煮茶烟,
水榭高闲即是仙﹔想见杭州苏太守,赋成龙井试春
泉。」
(注 69) 参见茗斋集,卷17,页167,采茶歌其六﹔顾诒禄
,虎丘山志,卷15,页22上,虎邱采茶曲﹔查慎行
,敬业堂诗集 (四部丛刊初编之九二),卷44,页
503,武夷采茶词四首。
(注 70)瞿佑,咏物诗(武林往哲遗箸五涵),页18,茶烟﹔
同上书,页8,煮茶声﹔茗斋集,卷6,页99,茶香
。
(注 71)元明事类钞(四库全书珍本初集之二二九),卷30,
页39下,竹炉﹔沈周,石田先生集,页872-7,茶
灶﹔瞿佐,咏物诗,页1,茶铛﹔甫田集,页90,
茶杯﹔同上书,页349,茗碗。
(注 72)邵长蘅,邵青门全集(常州先哲遗书一○函),青门
旅稿,卷 1,页15,东皋山房试茶歌﹔杨文俪,孙
夫人集 (武林往哲遗箸六函),页5,尝新茶﹔顾起
元,懒真草堂集,卷17,页19,茶径﹔高启大全集
,卷4,页18,茶轩﹔戒庵老人漫笔(丛书集成三编
之二七,常州先哲遗书二函),卷5,页25,茶枪旗
﹔敬业堂诗集,卷42,页475,解渴吟。
(注 73) 明诗纪事(历代诗史长编第一四种,台北˙鼎文书
局,民国60年9月),丁签,卷11,总页1319,沈周
「无酒」诗﹕「山桃乱开红欲然,我宜赏之无酒钱
。十常九事意不惬,百又五日春可怜。谁家竹叶赊
烂醉,满眼花枝笑醒眠。何消苦苦仰司业,便可烧
茶随玉川。」
(注 74) 陈垣,明季滇黔佛教考(台北˙九思出版社,民国
66年7月),页69。
(注 75) 张培敦,如画楼诗钞(丛书集成三编之七,甲戌业
编,页3,虎邱后山眺雪。)
(注 76) 煮泉小品,页10。
(注 77) 斗南老人集,卷5,页75下。
(注 78)蓝涧集(四库全书珍本别集之三九七),卷5,页2。
(注 79) 西村诗集,卷下,页16。
(注 80) 匏翁家藏集,卷6,页62。
(注 81) 梧冈集(四库全书珍本八集之一八二),卷3,页30
下。
67页
(注 82) 同(注80),卷5,页56。
(注 83) 徐文靖公谦斋文录(明人文集丛刊第一期之一○,
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59年3月),总页143。
(注 84)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 (台北˙广文书局,民国51年4
月),第四帙,页157上。
(注 85) 同(注77),页42,春夜遇雨宿辰州古寺。
(注 86) 同(注79),卷上,页19。
(注 87) 王仲山先生诗选(历代画家诗文集之一八,台湾学
生书局,民国60年8月),卷7,页44。
(注 88) 输寥馆集,页99。
(注 89)续茶经,卷下之四,页15下,引李日华,紫桃轩杂
缀。
(注 90) 夷门广牍(台湾商务印书馆,民国58年4月),第13
册,闲云稿,卷31,页31。
(注 91) 同(注77),卷3,页66,其一。
(注 92) 同(注63)。
(注 93) 袁中郎全集,诗集,页141。
(注 94) 茗斋集,卷6,页37,卞山僧谈山之胜欣然未能一
往短歌怀之。
(注 95)黄宗羲,明文海(四库全书珍本七集之三一五),卷
18,页1。
(注 96) 孙作,沧螺集(丛书集成三编之一七,常州先哲遗
书六函),卷1,页6上,归带惠泉邀诸友茗饮。
(注 97) 袁中郎全集,随笔,页1,识张幼于惠泉诗后。
(注 98) 敬业堂诗集,卷22,页246。
(注 99) 四时幽赏录,页1,虎跑泉试新茶。
(注100) 龙珠山房诗集(丛书集成三编之一八,武林往哲遗
箸八函),卷上,页18。
(注101) 西神丛语(史料丛编,台北˙广文书局,民国57年
1月),页79。
(注102) 懒真草堂集,卷19,页40,涌泉庵。
(注103) 同前书,卷6,页14,吉祥寺访友二首,其一。
(注104) 武林游记(武林掌故丛编第八册),页5。
(注105) 匏翁家藏集,卷10,页80。
(注106) 武林掌故丛编第3册,页1250-1251。
(注107) 饮馔谱录,茶经,页139。
(注108) 本草纲目(台北˙鼎文书局,民国62年9月),卷32
,页15,总页1070。
68页
(注109) 同(注64),页23。
(注110) 同前,页27,一泓涌泉。
(注111) 荆川先生文集,卷2,页39。
(注112) 同(注27),总页4032,宜茶。
(注113) 清?汪孟□,龙井见闻录(武林掌故丛编第6册),
卷5,页5。
(注114) 考盘余事,卷3,页8下,龙井。
(注115) 浙江通志 (台北?华文书局,民国56年8月 ),卷
101,页17,龙井茶。
(注116) 同(注114)。
(注117) 茗斋集,卷17,页167。
(注118) 松雨轩集,卷7,页11。有关明代龙井茶,详见拙
作「香而艳的茶中名品--龙井」 (载台湾日报副
刊,民国68年9月11日)。
(注119)续茶经,卷上之一,页17上-18下,引冯时可茶谱
。
(注120) 同前书,卷下之四,页11上,引吴从先,茗说。
(注121) 同前。
(注122) 休宁县志 (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9年12月),
卷3,物产,总页427,茶。
(注123)续茶经,卷下之四,页25下。有关松萝茶详见拙作
「和尚烘出名的松萝茶」 (载台湾日报副刊,民国
68年12月11日)。
(注124) 洞山□茶系(丛书集成三编之一七,常州先哲遗书
一函),页2上。
(注125) 茶疏,页2,产茶。
(注126) 同(注124),页2。
(注127) 同前。
(注128) 同前。
(注129) 续说郛,卷37,罗□茶记,页1。
(注130) 同前。
(注131)续茶经,卷上之一,页19,引沈石田,书□茶别论
后
(注132) 槎庵小乘(台湾学生书局,民国60年5月),卷31,
页14上。
(注133) 茶疏,页6,□中制法。
(注134) 熊明遇,罗□茶记,页1。
(注135) 茗斋集,卷17,页167。有关罗□茶,详见拙作「
名震江南的罗□茶」 (载民众日报副刊,民国68年
11月24日)。
69页
(注136) 续茶经,卷下之四,页6,引吴郡虎邱志。
(注137)虎丘山志,卷10,页16,物产,虎邱茶,引卜万祺
,松寮茗政。
(注138) 续茶经,卷下之二,页14上。
(注139) 考盘余事,页8,虎邱。
(注140) 续茶经,卷上之一,页23,引卜万祺,松寮茗政。
(注141) 同前。
(注142)同前。有关虎邱茶,详见拙作「明代虎邱茶之兴衰
」(载台湾日报副刊,民国68年4月9日)。
(注143)参续茶经,卷下之四,页25下,引王梓茶说,及福
建通纪,物产志,卷4,页7,引闽产录异。
(注144) 福建通纪,物产志,卷4,页7,引闽产录异。
(注145) 同上。
(注146) 福建通志 (台北?华文书局,民国57年10月),卷
60,页10,引张泓,滇南忆旧录。
(注147) 谢肇淛,西吴枝乘(续说郛之二六),页2。
(注148) 同(注146),引徐□,茶考。
(注149)续茶经,卷下之四,25下。有关明代武夷茶,详参
拙作「闽中极品--武夷茶」 (载台湾日报副刊,
民国69年1月29日)。
(注150) 同前。
(注151) 匏翁家藏集,卷24,页145。
(注152) 参阅古今图书集成,第87册,页197。
(注153) 参阅弇州山人续稿,卷22,页8。
(注154) 茶疏,页1,产茶。
(注155) 同前。
(注156) 续说郛,卷25,泉南杂志,页4。
(注157) 茶疏,页2,产茶。
(注158) 续茶经,卷上之一,页14上。
(注159) 同前,卷下之四,页19下,引天下名山记
(注160) 同前。
(注161) 同前。
(注162) 同(注158)。
(注163) 茶疏,页1,茶产。
(注164) 考盘余事,卷3,页9上,天目。
(注165) 茗斋集,卷6,页76下。
(注166) 同前书,卷17,页51。
(注167) 见松雨轩集,卷7,页7。
70页
(注168) 参拙作「名士诗篇中的径山茶」(载台湾日报副刊
,民国68年12月27日)。
(注169) 陶庵梦忆,卷3,页35,闵老子茶。
(注170) 参拙作「南京桃叶渡的闵老子茶」(载民众日报副
刊,民国68年12月20日)。
(注171) 续说郛,第37,罗廪,茶解,页2。
(注172) 同前,页1﹕「乃知灵草在在有之,但培植不嘉,
或疏采制耳。」
(注173) 同(注163)。
(注174) 茗笈,总页290。
(注175)何宇度,益部谈资(丛书集成简编之一四七),卷上
,页3。
(注176) 煮泉小品,页6,宜茶。
(注177) 古今图书集成,第24册,页392。
(注178) 同前。
(注179) 同前书,第87册,页197-8。
(注180) 茗斋集,卷6,页24,记园中草木十一首和二苏,
其十。
(注181) 茶疏,页3,今古制法。
(注182) 同前,页4,炒茶。
(注183) 续说郛,第37,茶笺,页1。
(注184) 同前。
(注185) 五杂俎,卷11,页881。
(注186) 同(注183),茶录,页1。
(注187) 同前。
(注188) 陈继儒,笔记(丛书集成简编之一三六),卷1,页
11。
(注189) 明人小品集,页248,黎遂球,阿颠传。
(注190)茗斋集,卷16,页76,岁晚即事四首次羡门韵,其
一。
(注191) 续茶经,卷下之三,页44下,引虎邱茶经补注。
(注192) 茶疏,题然明茶疏叙。
(注193) 晚明二十家小品,页236。
(注194) 陶庵梦忆,卷3,页32-3﹔另参见拙作「品茶行家
--张岱」(载台湾日报副刊,民国68年3月21日)。
(注195) 参同(注169、170)。
(注196) 同前。
(注197)刘□,五石瓠(丛书集成三编之一三,庚辰丛书),
卷
71页
3,页5。
(注198) 同(注195)。
(注199) 同前。
(注200) 考盘余事,页8,虎邱。
(注201) 顾诒录,虎邱山志(台北?文海出版社,民国64年
7月),卷10,页16,物产。
(注202) 详见苏州府志(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之五,台
北?成文出版社,民国59年5月),卷20,页17。
(注203) 同(注201)。
(注204) 同(注187)。
(注205) 龙井见闻录,卷5,页3,引博物要览。
(注206) 考盘余事,页9,龙井。
(注207) 龙井见闻录,卷9,页12,游老龙井得茶。
(注208) 古今图书集成,第24册,页806。
(注209) 福建通纪,物产志,页6,引清?郭柏苍,闽产录
异。
(注210) 敬业堂诗集,武夷采茶词四首,其一。
(注211) 同前,其三。
(注212) 晚明二十家小品,页56,游龙井记。
(注213) 西吴枝乘,页2。
(注214) 续茶经,卷上之一,页14上,引五杂俎。
(注215) 同前,页19,引书□茶别论。
(注216) 同前书,卷下之四,八、茶之出。
(注217) 农政全书,卷39,页53。
(注218) 张萱,西园闻见录(中华文史丛书之四二,台北?
华文书局),卷72,页2下。
(注219) 续文献通考 (台北?新兴书局),卷22,页2990,
征榷五。
(注220) 何乔远,名山藏 (台北?成文出版社,民国60年1
月),茶马记,总页2932-3。
(注221) 明史(台北?艺文印书馆),卷80,茶法,页26。
(注222) 明会典,卷37,页1062。
(注223) 同前,页1061-2。
(注224) 敬业堂诗集,卷44,页501,建溪棹歌词十二章,
其三。
(注225) 续茶经,卷下之三,页34下。
(注226) 同上,引七修汇稿。
(注227) 名山藏,茶马记,总页2952。
(注228) 明会要,卷55,页1060-1。
72页
(注229) 姚士麟,见只编(百部丛书集成之九七,盐邑志林
三函),卷55,页11。
(注230) 高启大全集,卷2,页10。
(注231) 同前,卷17,页6。
(注232) 敬业堂诗集,卷4,页67,其四。
(注233) 小方壶斋舆地丛钞,第四帙,页126,汪琬,游马
驾山记。
(注234) 丁校本徐霞客游记(台北?鼎文书局,民国63年12
月),卷1,页19。
(注235) 湖南通志 (台北?华文书局,民国56年12月),卷
60,页5-6。
(注236) 朱诚泳,小呜稿(四库全书珍本二集之三六二),
卷3,页11下-12上,秋江晚渡图。
(注237) 茗斋集,卷17,页166,采茶歌,其二。
(注238) 同前,其四。
(注239) 同前,其三。
(注240) 参傅衣凌,明清时代商人及商业资本,页49-91
,明代徽州商人。
(注241) 西园闻见录,卷72,茶法,页1。
(注242) 天下郡国利病书,原编19册,四川,页104,王廷
相,严茶议。
(注243)皇明经世文编(台北?国风出版社,民国53年11月)
,卷39,王恕,王端毅公文集,申明茶法状,总页
435-44。
(注244) 续茶经,卷下之三,页42,引□茶汇钞。
(注245) 蓝山集(四库全书珍本别辑之三九六),卷3,页13
(注246) 同前,页14。
(注247) 醒世恒言 (台北?鼎文书局,民国65年12月),总
页281。
(注248) 参桃花扇 (台北?西南书局,民国67年8月),卷1
,页38-9。
(注249) 陶庵梦忆,卷8,页114-5。
(注250) 同前,卷6,页84,烟雨楼。
(注251) 莫是龙,笔麈(百部丛书集成之三○,奇晋斋丛书
),页4。
(注252) 同前,页6。
(注253) 见毛章孙编,中国农书目录汇编(台北?进学书局
,民国59年4月),页123-129,茶类。
73页
(注254) 茶疏,页3,采摘。
(注255) 张谦德,茶经(饮馔谱录),采茶。
(注256) 同(注254),页4,炒茶。
(注257) 考盘余事,页9,焙茶。
(注258) 罗廪,茶解,页2。
(注259) 同(注254),页6,收藏。
(注260) 顾元庆,茶谱,页2,藏茶。
(注261) 同(注258),页1。
(注262) 梅花草堂集(笔记小说大观二九编之六),卷2,页
12下,试茶。
(注263) 同(注9)。
(注264) 徐献忠,水品全秩(百部丛书集成之一三,夷门广
牍三函),1, 源。
(注265) 同(注254),页8,择水。
(注266) 同(注260),页3,择水。
(注267) 同(注265)。
(注268) 五杂俎,卷3,页227-8﹕「以余耳目所及之泉,
若中冷、锡山等泉,人所共赏者不载。若济南之趵
突泉,临淄之孝妇泉,青州之范公泉、吴兴之半月
泉、碧浪湖水、杭州西湖龙井水、新安天都之九龙
潭水、铅山之石井寺水、观音洞水、武夷之珠帘泉
、太姥之龙井水、支提之龙潭水、闽中鼓山之喝水
岩泉、冶山之龙腰水、束山之圣泉、金陵蒋山之八
功德泉、摄山之珍珠泉,皆甘冽异常。其它难以枚
举,但在穷乡遐僻,无人鉴赏耳。」
(注269) 学文堂文集(丛书集成三编之二七,常州先哲遗书
一一函),卷8,页8,惠东记。
(注270) 同(注254)页11,秤量。
(注271) 同前,页13,饮啜。
(注272) 同前,页11,瓯注。
(注273)长物志(百部丛书集成之三一,砚云甲乙编二函),
卷12,页6,茶壶、茶盏。
(注274) 陶庵梦忆,卷2,页25,砂罐锡注。
(注275) 吴骞,阳羡名陶录(百部丛书集成之四○,拜经楼
丛书二函),卷下,页2,引陈贞慧,秋园杂佩。
(注276) 阳羡名陶录见前注﹔另,周高起,阳羡名壶系(丛
书集成三编之一七,常州先哲遗书一函 ),都载有
关宜兴紫砂壶之记事﹔今人也有关于此之论文。
(注277) 同(注254),页10,火候。
74页
(注278) 同前,页11,汤候。
(注279) 同(注260),页4,候汤。
(注280) 同(注254),页13,论客。
(注281) 考盘余事,页27,人品。
(注282) 同(注254),页14,茶所。
(注283) 同(注273),卷1,页4,茶寮。
(注284) 茶疏,饮时,宜辍,不宜用,不宜近诸条。
(注285) 袁中郎全集,随笔,页21,瓶史,10,好事。
(注286) 引用黄宗义,明儒学案,凡例。
(注287) 沈德符,野获编( ),补遗,卷1,页﹕「国初四
方供茶,以建宁、阳羡茶品为上。时犹仍宋制,所
进者俱碾而揉之,为大小龙团。至洪武二十四年九
月,上以重劳民力,罢造龙团,惟采茶芽以进。其
品有四,曰﹕探春、先春、次春、紫笋。置茶户五
百,免其徭役。按茶加香物,捣为细饼,已失真味
﹔宋时又有宫中绣茶之制,尤为水厄中第一厄。今
人惟取初萌之精者,汲泉置鼎,一沦便啜,遂开千
古茗饮之宗。乃不知我太祖实首辟此法,真所谓圣
人先得我心也。」按﹕俞樾,茶香室续钞 (笔记小
说大观续编,第七册 ),卷23,引此条,并云﹕「
按此则今人沦茗之法,自明初始也。」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地藏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学佛人,口不出恶言、身无邪行,念念关怀社会、关怀众生、爱护社会、爱护众生。我们要全心全力帮助这个社会、帮助一切众生,我们要有这个心。你能够这样存心,能够这样修行,一定得诸佛护念,你的烦恼就会少了。如果作贱自己,把人家的长处、好处忘得干干净净,专门看人家的恶念、恶行,变成自己一身的罪恶,就养成自己的恶心,以轮回心学佛,还是造轮回业。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