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智和:明代僧家、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1)
2014/9/8   热度:4586
明代僧家、文人对茶推广之贡献
吴智和
明史研究专刊第3期(1980.09)
大立出版社明史研究小组
页1~74
--------------------------------------------------------------------------------
1页
一、引 言
我国自了解茶的妙用以来,要一直到唐代陆羽,将一生
对茶的认识撰成「茶经」传布于世之后,社会各阶层才逐渐
将茶视为日常的饮料﹔下逮宋代,饮茶之风尤其盛行,皇室
更将各地名茶列入贡品,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自命为儒雅
蕴藉的文士,莫不嗜此「嘉禾」,无形中将茶提升至更高之
境界﹔且成为实际生活中的一环,圆融生趣。(注1)历元以
迄明,又因品茶之法改变,芽茶取代原有固形茶(如龙凤团)
,烹点由滚煮改良为冲泡,不但因而尽茶之真味,而且使用
方法日趋简易。大江南北茶栈林立,祇要有歇脚之处就有茶
点可食﹔扬州、南京、苏州等大都会之商人以鬻茶致富者甚
伙。而名山名寺茶灶、茶寮所在皆是,名流多藉之为讲学、
读书、游憩之所,以是因饮茶而渐至形成茶艺之讲求。
东瀛对于各种事物向喜以「道」称之,如﹕「茶道」、
「花道」、「书道」、下及「柔道」、「剑道」等,彼邦视
此「道」似近乎一种宗教性之虔诚,因拘泥于外在形式,使
人总有役于物之憾。国人向来不轻言「道」,认为那是一种
至为崇高的义理,茶是饭后余事,谓之艺术犹可,若谓之「
道」则远矣。也因为这个道理国人对于事务处理的态度比较
为「豁达大度」﹔对于茶事
2页
,能将之融化为人生精神文化之一部份,有形而上之圆融生
趣,而无形而下之局限涩隘。换言之,国人对茶已视为一种
动态自然的「艺术」,由以下举例,可以证明。明人谢肇淛
云﹕「竹楼数间,负山临水﹔疏松修竹,诘屈委蛇﹔怪石落
落,不拘位置﹔藏书万卷其中,长几软榻,一香一茗,同心
良友,闲日过从,坐卧笑谈,随意所适,不营衣食,不问米
盐,不叙寒暄,不言朝市,丘壑涯分,于斯极矣。」(注2)
谢氏之安排生活,既典雅又不失之涩隘,并将品茶与日常生
活衔接在一起。李日华亦云﹕「洁一室横榻陈几其中,炉香
茗瓯,萧然不杂他物,但独坐凝想,自然有清灵之气来集我
身,清灵之气集,则世界恶浊之气,亦从此中渐渐消去。」
(注3)李氏藉茶之清淡高雅,驱逐烦杂之念,取得心境的宁
静。另闵元衡,更能在烹点中摄取幽趣,正表示国人对茶艺
的态度,据其自云﹕「良宵燕坐,篝灯煮茗,万籁俱寂,疏
钟时闻,当此情景,对简编而忘疲,彻衾枕而不御,一乐也
。」(注4)古人有秉烛夜游,珍惜良宵之雅兴,闵氏煮茗读
书达旦,用意也以此。
到于如徐□所云﹕「友人罗高君曰﹕『山堂夜坐汲泉煮
茗,至水火相战,听松涛倾泻入杯,云光潋滟,此时幽趣,
未易与俗人言。』」(注5)已将茶艺提升至更高的境界,明
代茶艺中人皆有此襟怀,如茶笺作者屠隆曾云﹕「竹风一阵
,飘扬茶灶﹔疏烟梅月,半弯掩映。书窗残雪,真使人心骨
俱冷,体气欲仙。」(注6)任环亦云﹕「扫雪撼庭梅,烹茶
折槛竹﹔清生腋底风,香润林间屋。」(注7)以上三人可称
得上品茗中人的典型人物。古人将扫室、焚香、读史、涤砚
、观画、鼓琴、移榻、养花、酌酒、烹茗等日常生活向视之
为诗情画意,在不拘限形式下赋以生趣,也惟有如此人
3页
生精神境界才能升华。高濂在「扫雪烹茶玩画」中云﹕「茶
以雪烹,味更清洌,所为半天河水也。不受尘垢,幽人啜此
,足以破寒。时乎南窗日暖,喜无觱发恼人,静展古人画轴
,如风雪人、江天雪棹、山雪竹、关山雪运等图,即假对真
,以观古人模拟笔趣,要知实景尽图,俱属造化机局,即我
把图,是人玩景,对景观我,谓非我在景中。千古尘缘,孰
为真假,当就图书中了悟。」(注8)将扫除之积雪用来烹茶
与欣赏古画结合为一体,正足以说明国人对茶事的态度。
甚至于有人将品茶置于人生中最紧要的事,嗜茶成癖有
如谢肇淛所云﹕「人生饭粗粝,衣毡毳,皆可耐﹔惟无水烹
茶,殊不可耐。无山水即江水,无雨水即河水,但不苦咸,
即不失正味矣。」(注9)也因为对茶情有所独钟,至以佳茗
比佳人,与西湖比西子为天生之对为譬。古人有酒德颂,使
酒擅千古美名,至明代有好事者成「茶德颂」一篇,(注10)
与酒相抗衡。酒在茶之先,取得国人生活历史中的地位﹔茶
虽晚起,却能和酒在各阶层中匹敌。尤其在文士阶层,茶、
酒被认为是文思的泉源﹔而茶淡味甘,提神醒脑,且不及于
醉,于人于事,两全其美,是故茶趣又在酒趣之上。
董其昌在「茶董题词」中云﹕「荀子曰﹕『其为人也多
暇,其出入也不远矣。』陶通明曰﹕『不为无益之事,何以
悦有涯之生。』余谓﹕『茗碗之事,足当之。盖幽人高士蝉
蜕势利,藉以耗壮心而送日月。水源之轻重,办若淄淆﹔火
候之文武,调若丹鼎﹔非枕漱之侣不亲,非文字之饮不比者
也。』」(注11)将茶艺之所以能在文士、幽人心目中,明灯
不灭的道理,解说得很透澈。
4页
张大复有「茶说」一文,隐涵哲理,与董文相映成趣,中云
﹕「天下之性,未有YIN于茶者也,虽然未有贞于茶也。水泉
之味,华香之质,酒瓿米椟,油盎酰罍酱罂之属,茶入之辄
肖其物。(中略)盖天下之大YIN,而大贞出焉。世人品茶而不
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
其宗,好色而不饮其韵,甚矣,夫世人之不善YIN也。顾邃之
怪茶味之不全,为作茶说,就月而书之。」(注12)此理屠本
畯也曾提及﹕「茶性YIN,易于染着,无论腥秽,及有气息之
物不宜近,即名香亦不宜近。」(注13)祇是屠不及张,能就
哲学义理推论而广大之。
要之喜品茶者,大都擅于选择幽静高雅之所,约好友三
二人,求其无拘无束,放怀烹点,间得山水、书画、谈禅、
咏诗的助兴,惟其如此,一日之排遣方得以圆融无间。如明
末陈子壮之「屏居无事,挈双僮携一小榼、一琴、一箫、一
茶铛、汛小舫于芙蓉洲畔。」(注14)才是真正属于中国人悠
游于茶艺之生活,也由此可以了解到,国人擅长于将物质生
活转换提升为精神生活的一个显例。然此一雅致风尚,自唐
一脉相传以来,至咖啡引进之后,在商侩大事推展与世俗喜
新厌旧之风气相搧相成下,大有后来居上之势。环见五、六
十年代本省各县市咖啡厅充斥,传统茶馆难觅﹔虽然台茶外
销前景渐形看好,无奈「国饮」犹不甚普及。直至最近,经
政府大力提倡,有心人士亦以此呼吁,且有「茶艺协会」之
组织成立,坊间谈茶之书,报章论茶之文,如「味茶小集」
等也都赞襄此举,而一种革新式的茶馆也陆续以崭新面目出
现。凡此都是可喜可贺的转机,与西式咖啡厅一较长短,此
其时矣,相信尔后国饮之风尚很快会回复往昔盛况。援就平
日收集有关明代茶
5页
事数据,草拟此文,以见明人有功于传统文化之一斑。至于
宏扬「国粹」,提倡「茶艺」的风气,凡是国人皆有责焉。
二、僧家与茶艺
明代名士陆树声尝言﹕「煎茶非漫浪,要须人品与茶相
得,故其法往往传于高流隐逸,有烟霞泉石磊块胸次者。」
(注15)说明明代人已经将茶艺提升至一个至高的境界,并且
将「茶侣」的界线划分出来,祇有「翰卿墨客、缁流羽士、
逸老散人,或轩冕之徒。」(注16)列名其中,而所谓「缁流
羽士」即指寺庙中之和尚与道观中之道士﹔一般来讲僧家饮
茶之风较道士来得兴盛,此或由于明代人多信仰佛教之故,
而明人载籍中也可以印证出确系有此倾向,明代僧家一般来
讲多精解茶艺,而很多名茶都是由僧家烘焙而名传遐迩。出
家人日常生活情形,可以从以下一段对话中看出﹕「僧问如
宝禅师曰﹕『如何是和尚家风﹖』师曰﹕『饭后三碗茶。』
僧问谷泉禅师曰﹕『未审客来如何祇待﹖』师曰﹕『云门胡
饼赵州茶。』」(注17)出家人认为饭后饮茶最是淡而有味,
且合乎出家修行清苦之训﹔客来为不失礼,以茶、饼奉待,
算是清贫自甘者最具诚意的待客之道。自命为风雅的人士,
多喜品味僧寺所产之茶。盖僧家植茶而又擅长焙制,而产名
茶之区又多名泉,僧又好客,如明诗所载﹕「虎丘寺外野僧
家,客子过时请吃茶。」(注18)虎丘山寺不但产虎丘名茶,
山又
6页
有虎跑泉、剑池、陆羽石井三大名泉,而当代高僧驻锡于此
者甚伙,是故名士多集于山寺。王弇州曾云﹕「金陵一地多
古剎,其地又多据山水之胜,然往往为声酒所污,余甚厌之
。凡三过瓦官寺,寺僧独具茗,以嘉疏起面饼供,余辄欣然
为饱。」(注19)认为山寺为清静幽雅之所,不宜以腥臊之物
污染﹔江南名山大寺,就祇因游者日至,而破坏原有之幽静
,倒反不如沉寂之荒山残寺具办茶瓯来得适宜。时人云﹕「
饮茶宜凉台、静室、明窗、曲几、僧寮、道院、松风、竹月
、晏坐、行吟、清谈、把卷。」原意就在先求得「静」,然
后再求「适」、「洁」,而僧寮道院若非人为之破坏,一般
来讲类皆清幽可过。
陆容在「送茶僧」诗中云﹕「江南风致说僧家,石上清
香竹里茶﹔法藏名僧知更好,香烟茶晕满袈裟。」(注20)如
此淡雅生活,才真正属于和尚家风。明代画坛巨擘沈周云﹕
「吴僧大机,所居古屋三、四间,洁净不容唾,善瀹茗。有
古井清冽为称,客至出一瓯为供饮之,有涤肠湔胃之爽。先
公与交甚久,亦嗜茶,每入城必至其所。」(注21)苏州为明
代富庶之区,名山寺院丛聚其间,人文荟萃,文风鼎尽。沈
周名震当代,既嗜茶又解茶艺,故盛推僧大机其人其事。沈
之祖父嗜茶实受大机的影响,而沈周实承受其家风﹔僧家精
解茶艺而其影响世风,大类如此。再举一例,终南僧明亮,
从天池山云游而来,饷名士陆树声天池茶,并且传授烹点方
法,其法载据﹕「大率先火候,其次候汤,所谓蟹眼鱼目,
参沸沫沉浮,以验生熟者,法皆同,而僧所烹点,绝味清乳
面不伙,是具入清凈味中三昧者。要之此一味,非眠云跂石
人未易领略。」(注22)他如三茶和尚,不知何许
7页
人,以嗜茶得名,万历间流寓铅山之旁罗,行迹古怪,可称
为一奇人。(注23)同样道家者流,也有嗜此嘉禾,如徐道人
,「居庐山之天池寺,不食者九年矣。畜一墨羽鹤,尝采山
中新茗,令鹤衔松枝烹之,遇道流辄相与饮几碗。」(注24)
天池寺以产天池茶出名。道士不但嗜茶,且有精于茶艺,如
云泉道人从平日品茶中悟出茶理来,认为茶有肥瘦之别﹕「
凡茶肥者甘,甘则不香﹔茶瘦者苦,苦则香。」(注25)且颇
为得意此见解为茶经、茶诀、茶品、茶谱所未发。
历来谚语有「天下名山寺占多」之说,尤其江南一带多
名寺古剎,佳茗往往出其间,是故多备有品茶之场所,接待
四方游客。(注26)虽有名茶,还需配合名水,也惟有如此才
能尽茶之真味﹔而水品中以泉水为最上,泉水中又以山泉为
最佳,相水之法有所谓﹕「山厚者泉厚,山奇者泉奇,山清
者泉清,山幽者泉幽,皆佳品也。」(注27)山寺有上述优越
的条件,一般茶客不辞路遥,迢迢而至,实有其响往的道理
在。公安派名士袁中郎(宏道)有一篇游龙井记,可代表文人
对此之看法﹕「龙井泉既甘澄,石复秀润,流淙从石涧中出
,泠泠可爱﹔入僧房,爽垲可栖,余尝与石篑、道元子公,
汲泉烹茶于此。」(注28)
僧家日常功夫在于「静」、「趣」上,所谓「万物静观
皆自得」自得者即是天趣。如诗所云﹕「洗钵修斋煮茗芽,
道心涵泳静尘砂﹔闲来礼佛无余供,汲取瓷缾浸野花。」
(注29)是一个典型出家修行的范例。固然出家修行的人最能
耐苦寂,如下所云一般﹕「孤灯寂寂夜堂深,寒雨潇潇响竹
林﹔大底浮生只如此,不须哀怨动悲音。」(注30)但在寂中
能慑取一点「生趣」、「天趣」,对于
8页
终身事佛,了断一切尘念,最有裨益。僧德祥在「题书经室
」中云﹕「池边木笔花新吐,窗外芭蕉叶未齐﹔正是欲书三
五偈,煮茶香过竹林西。」(注31)以及明人诗作中所记载的
﹕「老僧行脚遍天涯,手卷携看坐落花﹔共话云山过亭午,
竹炉几沸雨前茶。」(注32)不管是僧家自己写诗自剖,或文
士写诗描述僧家行径,德祥等二僧可谓得道人矣。另董其昌
在「赠煎茶僧」中云﹕「怪石与枯槎,相将度年华﹔凤团虽
贮好,只吃赵州茶。」(注33)僧家要渡过此浮生,除礼经念
佛外,若不解生趣如茶艺一端,则不复知有人生之乐,孤灯
梵音之余,坐守漫漫的长夜,诚如佛说﹕人生是苦海。是以
明代江南名士莫是龙诗中所云﹕「有约坐残夜,幽庭深落花
。客来多叩月,人语忽惊鸦。倚杖吟秋色,更衣怯露华。老
僧情不浅,相见具杯茶。」(注34)以及胡奎在「寄枢上人」
诗中所云﹕「上人年少解言诗,应是前身本性支。多病养成
丘壑志,学书临得庙堂碑。萝窗翳翳云封屋,茧纸重重墨满
池。想得山中三日雨,煮茶烟起落花时。」(注35)僧家因不
与外事,一片清净善心,山中又空旷沉寂,晴时满山欲翠,
雨时雾薄林间﹔四季的变迁,心情随之转移,处此境地或坐
或息,道行深厚者如上引二僧,在长时期之间涵育出超凡的
生趣,对于时尚品饮茗茶自然有精到的体认。由于如此清闲
寡欲,一般得道僧家也都是当代品茶行家﹔僧家因戒杀生而
远离腥秽,对于日常蔬食而养成在嗅觉上至为敏感的功能,
以故草中至灵的茶叶所含有的甘香,僧家多能随着各种茗茶
产地的不同而辨别出优劣,这不是世俗文士品茗所能望其项
背。
名山大剎多有丛林制度的建立,因而内部分工很细密,
由植茶一端可以作为说明。寺院经济
9页
来源众多,而副业是维持生活中重要的一环,因茶叶之利溥
,而种植者多,是维持僧众日常开支的利源。而由植茶以至
制茶,其中过程自然视茶产的多寡,而需要调度僧众加入生
产,是故僧众中有专事植茶、采茶、煎茶之职务,在日积月
累的品茶经验中,养成颇为高深的茶艺。明代很多享誉当代
的名茶,多系由僧家精焙出来,如松萝茶是由苏州虎丘山僧
大方云游至徽郡松萝山,采附近诸山之茶叶,用制虎丘茶方
法烘焙,而名震当代,历久不衰。甚至于福建也礼致黄山僧
以松萝法制建茶,有所谓﹕「武夷松萝」之目。他如天池茶
也因天池寺僧采制而闻名。至于虎丘茶在有明一代如日中天
,更不必俱论。由名茶产地大部份集中在山寺,可以印证茶
与僧家的密切关系﹔再经由好事的文人与僧家交游,尽传其
学而推广于世,凡此皆足以推断僧家茶艺之精到无比。
三、文人与茶艺
文人多喜以风雅相尚,社会的风气也常随同文人之嗜好
而转移。自唐、宋以来品茶之风素盛,文人在各阶层中恒起
领导的作用,下迄明代,有日渐转炽的趋向。有明一代重科
举,尤其自中叶以后文人出仕多由此一途,无论在朝在野的
文人,其社会地位皆相当崇高﹔因而文人为表现其超凡于一
般阶层,常藉结社、读书会、讲学等团体活动来从事于作诗
咏物、品茶论道、趺坐谈禅、啸傲山林等相眩。所谓﹕「闲
情清旷,未解习锻之机﹔野性萧疏,耻作投梭之达。」以及
「士君子之偶聚也,不言身心性命,则言天下国家﹔不言物
理人情,则言风俗世道﹔不规目前之失,
10页
则问平生德业。傍花随柳之间,吟风弄月之际,都无鄙俗媟
嫚之谈。谓此心不可一时流于邪僻,此身不可一日令之偷惰
也。若一相逢不是亵狎,便是乱讲,此与仆隶下人何异,只
多了这衣冠耳。」(注36)皆是士人奉为修身处世的圭臬,而
多藉一般认为高雅幽趣的事诸如品茶来助兴。此固因一方面
茶饮为日常中所不可或缺,送日闲情都需藉此淡而有味的茶
饮遣怀﹔另方面在此慢品缓尝的兴致中来提升精神生活。也
惟有如此才合于文士的身份。徐祯卿云﹕「静院凉生冷烛花
,风吹翠竹月光华﹔闲来无伴倾云液,铜叶闲尝紫笋茶。」
(注37)屠隆云﹕「茶熟香清,有客到门可喜。鸟啼花落,无
人亦是悠然。」(注38)代表文士独处的生活乐趣,类似藉茶
而作的明诗尚多,以下将提及,兹不一一举证。至于文人彼
此之间的交游,也多以品茶作为联络情感之媒介,如领导转
移明代文风的公安派名士袁宏道就一向主张﹕「茗尝者上也
,谭赏者次也,酒尝者下也。」(注39)袁曾表白﹕「余不嗜
酒而有茶癖,居江乡日与泥汁渗潢为偶。吏吴以来,每好事
者设茶供,未尝不自笑,然务烦心懒,十未得一。及居锡城
,往来惠山始得专力于此。一日携天池斗品,偕数子汲泉试
茶。一人突问曰﹕公今解官亦有何愿。余曰﹕『愿得惠山为
汤沐,益以顾渚、天池、虎丘、罗□、如陆蔡诸公者供事其
中,余得披缁老焉,胜于酒泉醉乡远矣』」。(注40)袁在当
代颇负盛名,广交游擅名场,可代表文士处世的生活乐趣。
由独居至交接人物,品茶的气氛也有所不同,都是经文人在
茶艺中体认出来,云﹕「饮茶以客少为贵,众则喧,喧则雅
趣乏矣。独啜曰幽,二客曰胜,三四曰趣,五六曰汛,七八
曰施。」(注41)固然品茶不宜多人,但在人情上无法拒客之
下,不论在众坐无语,
11页
或口角相斫之时,主人往往可用「请吃茶」来打破沉寂,化
解争纷,缓合情绪,客人心有不快也不可能借口「醉茗」任
性无礼,品茶之微义就在于此。
苏州一地,在明代文风至为鼎盛,论人物缙绅首吴匏翁
(宽),白衣数沈石田(周)。两人不但交最契,同样有茶癖,
常相偕至虎丘山采茶煎焙,成茶诗无数。后匏翁虽官至北京
礼部尚书,公务之暇茶癖不减,常在官邸后园召友品饮赋诗
。其文集中有首「爱茶歌」盛赞友人嗜此道,同时将自己嗜
茶之情怀烘托出来,诗云﹕「汤翁爱茶如爱酒,不数三升并
五斗﹔先春堂开无长物,只将茶灶连茶臼。堂中无事长煮茶
,终日茶杯不离口﹔当筵侍立惟茶童,入门来谒惟茶友。谢
茶有诗学卢仝,煎茶有赋拟黄九﹔茶经续编不借人,茶谱补
遗将脱手。平日种茶不办租,山下茶园知几亩﹔世人可向茶
乡游,此中亦有无何有。」(注42)汤翁有茶园,自焙茶、烹
茶、着茶书以至交茶友,所接触无非与茶事有关,其人茶艺
之精到无比可以会推而知。沈石田一生以清贫自甘,迹不入
城市,有一篇「书□茶别论后」与「爱茶歌」前后相映成趣
,云﹕「自古名山留以待羁人迁客,而茶以资高士。盖造物
有深意,而周庆叔者为□茶别论,以行之天下,庆叔陷居长
兴,所至载茶具,邀余素鸥黄叶间,共相欣赏,恨鸿渐、君
谟不见庆叔耳,为之覆茶三叹。」(注43) 「□茶别论」有
存目然原书今不传,(注44)而石田盛推其人,庆叔人品之清
高,可以称得茶艺中至人。明末名士张岱,多才多艺,尤其
是个中老手,不但能焙出「兰雪茶」,而且与当代「闵老子
茶」创制人闵汶水在南京桃叶渡比论茶艺,使闵老赞叹﹕「
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注45)遂一夕之间定
12页
忘年交,张岱之风采不难想见。他如娄江逸人七十四老人朱
汝奎,据载云﹕「汝圭之嗜茶自幼,如世人之结斋于胎,年
十四入(罗)□,迄今春夏不渝者百二十番,夺食色以好之。
有子孙为名诸生,老不受其养,谓﹕『不嗜茶,为不似阿翁
。』每竦骨入山,卧游虎虺﹔负笼入肆,啸傲瓯香,晨夕涤
瓷,洗叶啜弄,无休指爪齿颊。与语言,激扬赞颂之津津,
恒有喜神妙气,与茶相养,真奇癖也。」(注46)朱汝奎精于
茶艺,将以茶隐,求人为记,以「岁岁采渚山青芽作供」答
谢,(注47)行事多奇特。而南中有名士徐茂吴,性好洁,隐
居僻处,有亭榭水竹之盛,善品茶,为时人所重,其友冯开
之云﹕「同徐茂吴至老龙井买茶,山民十数家各出茶,茂吴
以次点试,皆以为赝,曰﹕『真者甘香而不冽,稍冽便为诸
山赝品。』得一二两,以为真物,试之果甘香若兰,而山人
及寺僧反以茂吴为非。吾亦不能置辨,伪物乱真如此。茂吴
品茶,以虎丘为第一,常用银一两购其斤许,寺僧以茂吴精
鉴不敢相欺﹔他人所得,虽厚价亦赝物也。」(注48)在茶水
中品尝茶叶之真假,若非深涵茶艺,不克至此。另屠兼善其
人亦嗜茶,贝琼在其文集中有一篇「茶屋记」专记其事﹕「
檇李屠生兼善,颜其游息之所曰﹕『茶屋』。盖兼善嗜茶,
尤善烹茶之法。凡茶之产于名山,若﹕吴之阳羡、越之日铸
、闽之武夷者,收而贮之屋中。客至辄汲泉烹以奉客,与之
剧谈终日。」(注49)文人好事喜以「茶」字冠为字号,作为
志记癖好,如杜浚号茶村,丁敬身号玩茶叟﹔或作为斋轩、
别墅园居之名,更可了解到「茶」在彼等心目中的地位。
文人因嗜茶而解茶艺,由解茶艺而着茶书,有明一代茶
书著录者有四十多家,今存不过十来
13页
种。凡此茶书作者,由茶以至水、器、火、人、事等茶艺无
不通晓,类皆嗜茶成癖。如「茶疏」作者许次纾(然明),据
其友姚始宪云﹕「武林许公然明,余石交也,亦有嗜茶之僻
(癖),每茶期,必命驾造余斋头,汲金沙、玉窦二泉细啜而
探讨品骘之,余罄生平习试自秘之诀悉以相授,故然明得茶
理最精。」(注50)另一友人许世奇亦云﹕「余与然明游龙泓
,假宿僧舍者浃旬日,品茶尝水,抵掌道古。僧人以春茗相
佐,竹炉沸声,时与空山松涛响答,致足乐也。然明喟然曰
﹕『阮嗣宗以步兵厨贮酒三百斛,求为步兵校尉,余当削发
为龙泓僧人矣﹗』」(注51)上二则有关许次纾记事,可想见
其人之于茶实近乎痴迷。而「茶栈」作者屠隆(长卿)也擅于
此道,善别各地名茶之色、香、味,由采、焙、藏,以至水
品、烹点、茶效、茶具等莫不精晓。(注52)尝言﹕「净几明
窗,好香苦茗,有时与高衲谈禅﹔荳棚菜圃,暖日和风,无
事听闲人说鬼。」(注53)是一位深得茶艺至理,而能和光同
尘的人物。屠与徐茂吴、冯开之、许次纾等南中名流相善,
而屠、徐、冯三人皆同中万历丁丑进士榜,后皆罢官家居,
扁舟双屐,往来吴越间,品茶论艺不倦。(注54)凡此汤社中
人,对于带动以及影响社会饮茶之风至巨。「茶寮记」作者
陆树声,可能是明代茶书作者中,位望、年寿(九十七)最高
的一位。虽官至礼部尚书,仍然具有处士萧散不拘,山林丘
壑之志。尝撰「九山散樵传」自剖﹕「浪迹俗间,徜徉自肆
。(中略)入佛庐精舍,徘徊忘去。对山翁野老隐流禅伯,班
荆偶坐,谈尘外事,商略四时树艺,樵采服食之故。性嗜茶
,着茶类七条。所至携茶灶,拾堕薪,汲泉煮茗。与文友相
过从,以诗笔自娱。」(注55)煎茶七类,实际上虽祇有七则
,然言简
14页
意赅,即后世传本的「茶寮记」,前有小引云﹕「园居敞小
寮于啸轩埤垣之西,中设茶灶。凡瓢汲罂注濯拂之具咸庀,
择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优炊汲,客至则茶烟隐隐起竹
外。其禅客过从予者,每与余相对结跏趺坐,啜茗汁,举无
生话。」(注56)史称其立朝端介恬雅,□然物表,难进易退
。通籍一甲子,居官未及一纪。(注57)人品清高,为时人所
重。其余实例颇伙,兹不一一举证。
文人嗜茶重在茶趣,无友过访之时,宁可静寂慑趣,王
世贞云﹕「蟹眼犹未发,雀舌已芬敷﹔自炊还自啜,不爱文
名垆。」(注58)余翔云﹔「艺得芳园茗,采将谷雨时﹔樵青
扫竹煮,一碗一篇诗。」(注59)彭孙贻云﹕「孤闷不成饮,
挥杯起独行﹔空斋拾枯叶,煮茗到天明。」(注60)另首「长
日无人来,隐几午梦足﹔自汲涧下泉,烧竹茶烟绿。」(注6)
以及凌云瀚﹕「村扇寂寂掩荆柴,雨阻清明客少来﹔自把新
茶试新火,喜看榆柳变炉灰。」(注62)如此诗句俯拾皆是
,举不胜举。而上引诸诗,可以证明茶艺对于寂寞的人生,
深有慰藉的功能在,或自啜,或对客,或病中,或社饮,因
品茶而引发诗兴,足于排寂遣寞,成就诗情画意的人生,并
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人格。
茶与水,相成相济,是故名茶当求名泉。自从经唐陆羽
品题为名泉,以及由宋迄明名望渐着的名泉,来此汲取者瓶
罂负担不舍昼夜,而文士也多携茶齐集于此。(注63)故产名
泉之地,如苏州境内之无锡惠山、长洲虎丘山等地,也往往
是文士开「汤社」、「茶社」、「读书社」等社集中心。至
于有以泉茶联咏为乐,(注64)订分茶之约,(注65)以及如「
胜莲社」(注66)等宗教性集会,莫不与「茶」
15页
有关。明代画坛名流也常以「茶事」入丹青,如文征明有「
烹茶图」、沈周有「醉茗图」、「虎丘对茶坐雨图」﹔(注67)
而徐祯卿「煎茶图」、胡奎「煮茶图」(注68)是诗也是图
。连与茶有关之一切细琐事物,如﹕采茶歌、曲、词,(注6
9)茶烟、茶声、茶香,(注70)以及竹炉、茶灶、茶铛、茶杯
、茶碗,(注71)试茶、新茶、茶园、茶径、茶轩、茶枪旗、
解渴吟等,(注72)文人好事者皆将之入诗咏吟不止。在无钱
赊酒之余,「以茶代酒」自我解嘲一番,诗兴不免又要发作
矣。(注73)
四、僧家、文人之交游
文人最擅于安排生活,即要求其「雅」,又要求其「适
」,更要讲求「静」,此有闲人士,在明代社会地位即高,
又类多有山林游癖,傍花随柳,翻山越岭,四处行走寻求乐
趣﹔寺院原系幽静、雅适的佳域,而僧家又多能识诗达趣。
故文人择交僧家,是入世文人与出世方外最佳一段尘缘。僧
家与文人在意识形态上是相配的一对,僧家在追求出世中不
失其入世的精神,盖求其普渡众生﹔而文人在追求入世中不
失其出世的向往,盖求其悟幻了断。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性
喜旅游,足迹几遍天下,名山大川所在必至,游记中所描绘
的僧家生活颇伙,「与僧侣往还独密,计其所与游之僧,有
名可籍者凡五六十人,莳花艺菊,煮茗谈诗,别有天地非人
间矣。」(注74)是一位典型喜交游僧家的代表性人物。文人
与僧家交游关系,可从八方面来探讨﹕ (一)、品论茶艺﹔
(二)、趺坐谈禅﹔(三)、习静养性﹔(四)、购求名茶﹔(五)
、游山玩水﹔(六)、勺汲名泉﹔(七)、论学讲道﹔(八)、养
□求健。
16页
(一)、品论茶艺﹕明诗云﹕「祇有老僧迎旧识,第三泉
上试茶瓯。」(注75)所谓﹕「煮茶得宜,而饮非其人,犹汲
乳泉以灌蒿莸,罪莫大焉。饮之者一吸而尽,不暇辨味,俗
莫甚焉。」(注76)僧家一般来讲,都颇解茶艺,文人好事者
闲游寺院多喜此道。如胡奎在「访僧不遇」中记载云﹕「三
月青桐已着花,我来欲吃赵州茶﹔应门童子长三尺,说道阇
黎不在家。」(注77)蓝智在「游东林寺」诗中云﹕「千年龙
众当山殿,八月鲈鱼上钓槎﹔一二老僧皆旧识,松根敲火试
春茶。」(注78)朱朴在「茶谷为约上人题」云﹕「不是春风
野草花,山深依旧自年华﹔新烟未改青枫火,细雨先烹粟粒
芽。喜有酩奴修客供,幸无钱税恼官家,道人不解机锋语,
日日相过且吃茶。」(注79)吴宽在「游惠山入听松庵观竹茶
炉」云﹕「与客来尝第二泉,山僧休怪急相煎﹔结庵正在松
风里,里茗还从谷雨前。玉碗酒香挥且去,石床苔厚醒犹眠
﹔百年重试筠垆火,古杓争怜更瓦全。」(注80)听松庵竹茶
炉是先朝传下来的古物,故吴宽不禁要升火沏茶品味一番。
(二)、趺坐谈禅﹕明代山林禅风依然很盛,在彼此相见
之下,不免要具茶杯,以烹点来助兴。如唐文凤在「偕胡伴
读访继上人」中云﹕「为访高僧浣俗缘,黄花香寂晚秋天﹔
杜公诗句称支遁,韩子书辞慕大颠。嗜酒许开彭泽戒,吃茶
应悟赵州禅﹔法华读罢心如水,方丈香浮一篆烟。」(注81)
继上人为有明一代高僧能为诗文,见重于当时,吴宽在「宿
东禅寺□公房」中云﹕「来为东庄游,还作东林宿。林下扣
禅扉,纲径行自熟。斋厨夜寂然,倦睡杂僧仆。方床习趺坐
,饮我一茶足。」(注82)吴宽此人在前章已提及,此公喜禅
趺坐,常与沈周入僧寺作尽日之游。徐溥官至内阁
17页
大学士,为人凝重有度,安静守成,有首「留别虎丘简上人
」诗云﹕「人间行迹如蓬转,物外禅心若镜虚﹔飞起竹边双
白鹤,谈玄未已煮茶初。」(注83)皆足以说明方外、文人彼
此之间的关系,例证颇繁,兹不一一列出。
(三)习静养性﹕文人不论仕宦、乡居,多希望能有安静
之地养性,故园居多竹木亭榭之盛﹔而山林之处最为幽寂,
即有名茶、名泉,又有山寺禅院道房可习静,自然因长住而
与僧家有交往关系。吴锡麟在「游焦山记」中记载﹕「山之
主寺曰﹕『定慧』,古名『普济』。(中略)今借庵上人(清
恒)主持,方丈读龙树之论,演鱼山之音。(中略)余与谈迂
久,沦茗见留。」(注84)胡奎有次春夜在山中习静,值雨宿
古寺中,有诗记云﹕「春愁如海夜如年,茶鼎分泉手自煎﹔
白发老僧同听雨,就床相伴佛镫眠。」(注85)以及朱朴「春
夜过宁海寺」诗﹕「斜日流辉散夕阴,系舟垂柳一莺吟﹔数
峰春翠寺门回,三月落花溪水深。浮世梦中仍作梦,出家心
了更何心﹔道人解得尝茶癖,乞与清风一洒襟。」(注86)以
上是寄居山寺情形。文人也有在山区置草堂,虽不居寺而常
与僧家品茶习静。如名画家王问有首「山堂对客拾松子煮茗
」诗云﹕「荒山市远不闻钟,万里归人一亩宫。有客共听寒
夜雨,无心更想玉珂风。松烟遶户云俱在,茗碗留人梦已空
。坐久萧萧竹深处,数声残叶寂寥中。」(注87)可以推想山
居寂静之一般。
(四)、购求名茶﹕名山多产名茶,因而不辞劳苦,远上
山寺者络绎于途。与山僧旧识者多能求得真品,否则祇有价
购一途。一般嗜茶之客,每在清明、谷雨前后,多结伴上山
亲采自焙。如范允
18页
临在「采茶寄宿僧舍」诗中云﹕「微雨逗松径,穆然来远风
﹔投林得奇趣,闻语识游踪。麦秀银翻浪,茶香烟袅红﹔一
泓□凈缘,持此鉴心空。」(注88)僧家下山时以茶几馈赠人
,作为联络感情之用。如李日华曾记载云﹕「普陀老僧贻余
小白岩茶一里,叶有白茸,沦之无色,徐引觉凉透心腑。僧
云﹕『本岩,岁止五六觔,专供大士僧,得啜者寡矣。』」
(注89)他如时人有「山僧惠茶」诗云﹕「僧来天目寺,贻我
雨前茶。荚似黄金嫩,泉如白雪华。长卿消渴思,鸿渐品题
嘉。若向卢仝啜,宁言七碗赊。」(注90)山僧所赠之茶,多
系名种﹔故品饮之人,也多能珍惜宝爱有加。胡奎在「柬僧
纲住上人」诗中云﹕「绀园台殿郁重重,云去云来不离峰﹔
鹤影每随天外锡,潮音长和月明钟。一诗何足酬支遁,三笑
于今识远公﹔昨日分茶谢相访,绝胜白绢寄斜封。」(注91)
也是此意。
(五)、游山玩水﹕文人茶侣最讲究游乐之趣,所谓﹕「
士人登山临水,必命壶觞,乃茗碗熏炉,置而不问,是徒游
于豪举,未托素交也。」(注92)出游远地,茶万不可少,恐
地产不佳,不得不自携。但产名茶之山寺,若僧家也好事,
自不必携茶具自烦。江南一带虎丘山、惠山、龙泓山等寺院
,有山水之胜,地又近城,可尽一日之游兴,颇能吸引游客
前往。而山之古迹,常成为文人咏诗的对象﹔在此兴致淋漓
之时,不禁又要汲泉品茶。如名士袁中郎在「游虎跑寺」诗
中云﹕「竹床松涧净无尘,僧老当知寺亦贫。饥鸟共分香积
米,落花常足道人薪。碑头字识开山偈,垆里灰寒护法神。
汲取清泉三四盏,芽茶烹得与尝新。」(注93)有因僧家谈山
之胜,相邀寻访,未能一往为憾,如彭孙贻有首短歌云﹕「
昔泛白苹洲,未到云深处。今遇卞山僧,遥指云中树。 卞
山处处皆
19页
白云,千峰万峰云不分。白云回合即山寺,僧在乱云堆里睡
。修篁蔽天亏日月,香茗流泉隐仁智。霅溪南下合苕溪,百
里苍苍猿一啼。我欲寻僧采茶去,更入此峰西更西。」(注94)
(六)勺汲名泉﹕无水不足于论茶事,是故名泉,汲取者
众。如无锡县西之惠山,山中有天下第二泉,因此名播遐迩
。谋利之徒,不惜舟车之劳,汲取遍市于大江南北,人亦以
能得此水为贵。明人徐献忠友人远游归来,汲惠山泉一罂相
赠,献忠原本欲静掩柴扉过其清闲日子,见水忽逸思横发,
乃起薪煮茗品之,写下一首「煮惠泉赋」授童子归谢其友。
(注95)惠泉之灵妙有如此。甚且有作惠山之旅,归携惠泉
大邀请友茗饮,在「此泉此茗不易得,缓饮缓煎还可过。」
(注96)以一种至为珍爱态度来品尝。袁中郎有「记惠泉」一
文,谓其友丘长孺携惠山泉三十垆,命仆担归,仆辈恶其重
,倾倒于江,就近取山泉以还。诸友毕集,咸羡叹不置,后
知原情,长孺大恚。袁后为吴县令,尝水既多,已能辨水质
,因忆往事不觉绝倒。(注97)余如查慎行「初登惠山酌泉」
诗云:「九龙蜿蜒来,垂首倒吸川。□云泄乳窦,至味淡乃
全。我携阳羡茶,来试第二泉。山僧导我至,古木枝参天。
」(注98)至惠山汲泉者固多,其余如虎跑泉也颇有名望,高
濂记载云﹕「西湖之泉以虎跑为最,两山之茶以龙井为佳。
谷雨前采茶旋焙时激,虎跑泉烹享香清味冽。凉沁诗脾,每
春当高卧山中,沉酣新茗一月。」(注99)龙泓山有茶有水,
皆甚着,李奎「龙井试茶」诗云﹕「闲寻龙井水,来试雨前
春﹔欲识山中味,须同静者论。雪花浮鼎白,云脚大瓯新﹔
一啜清诗肺,松风吹角巾。」(注100)凡此实例甚伙。
20页
(七)论学讲道﹕黄蛟起有一段「妙语」云﹕「客问吴觐
华曰﹕『惠山有僧讲经,邑人趋之如市﹔东林讲学,至者寥
寥何也﹖』曰﹕『吾门不求福,不怵祸,人何慕焉﹗』」
(注101)道尽世人求福怵祸之意,故寺院讲经之时,常聚至
万人。而文人也多能与僧家对坐论道,乐此不倦。如「云衣
漠漠雨丝丝,随意看山载酒迟,何似涌泉庵里坐,一杯新茗
听经时。」(注102)与「野寺孤琴入,因之访卧龙﹔古墙秋
亚竹,幽涧晚欹松。蒪味匙云冷,茶香鼎云浓﹔近谐莲社事
,倘许数从容。」(注103)僧家道行高深者,不但解经,兼
有通书诗画者。据高攀龙云﹕「早起至龙井泉,泉味澄冽,
中有蓝鱼盈尺,出没旁穴。寺僧言其寺有十景,因导余一一
识之。(中略)僧复延至其精舍,曲折幽藏,图画满壁,依山
开窗,巧石纵横,汲泉烹龙井茶饮之。」(注104)吴宽有次
雨中,与李贞伯、沈尚伦诸友过隆福寺,咏首诗﹕「步来禅
榻畔,凉气逼团蒲。竹雨檐前乱,茶烟林下孤。乘闲携画卷
,习静对香炉。到此忽终日,浮生一事无。」(注105)僧家
文采彬彬者,在文士相访之时,总喜取寺藏古画、法书请名
流提款,或出茶焚香共相欣赏﹔不然就与文士联咏、论道,
以及讲论身家性命等超脱凡俗之事。明代西湖八社诗帖中有
一帖「白云堂茶话」,专记在寺院中品茶论道之联咏诗句,
(注106)更可用来作为左证。
(八)养□求健﹕茶宜常饮,不宜多饮﹔常饮则心肺清凉
,烦郁顿释。明人张谦德在「茶经」茶效中亦云﹕「人饮真
茶,能止渴、消食、除痰、少睡、利水,兼明目、益思、除
烦、去腻。」(注107)除非沉□,不宜饮茶,小病需疗养者
,在服药之前不妨饮少量茶水,实益多害少。李时珍在「本
21页
草纲目」中记载茶能主治□疮、利小便、去痰热、下气消食
、破热气、除瘴气、治中风昏愦、治伤暑、合醋治泄痢,甚
效。(注108)系站在药用立场言。古代医药皆取材动、植物
,不甚了解内中所含之成份,自然会视茶为万灵丹,而古代
人多迷信名泉有治病功能,茶、水相和,能强身云。如梅志
暹「一泓涌泉」云﹕「昔自仙翁凿石开,源头便有活泉来﹔
曾闻遗老相传说,愈疾惟须饮半杯。」(注109)另首﹕「石
窦碧流长,涓涓沁齿凉。虚能涵万象,净不受铁芒。勺去人
□起,烹来茗碗香。徘徊良月夜、一鉴印天光。」(注110)
以及唐顺之「病中试新茶」﹕「久不窥园圃,多应遍落花。
生涯只本草,岁月又新茶。婚嫁身多债,诗书眼尚遮。病来
都忘却,恰似老僧伽。」(注111)不论山居、家居养□,病
中可略饮茶水,而寺居不但清幽,又有名泉、名茶可饮,对
于养□、养性,皆有裨益。文人居寺,不但能得出家人之慰
藉,山斋清供尤能滋补病体。寺居有如此诸多好处,莫怪时
人视寺院禅房为病中偷闲最佳去处。
综上所述文人、僧家交往,大略如此﹔无论从品论茶艺
以至养□求健,总不能避免茶事相尚。文人交接僧家,主动
一方往往出之文人,而文人访山寻僧的动机则有专注于一事
,如﹕勺汲名泉,或购求名茶﹔有则连带数事。本章为叙述
明晰起见,故勉为划分八则。惟有如此,才能将含糊其词的
诗句,分门别类,归纳出一个通则来。
22页
五、明代茶叶之分布
明人遗存于今之史料颇丰富,对于从事人文科学研究者
裨益实宏﹔今拟以明人著作中,有关于茶之记事,摘录出来
作综合性之研究,藉以了解明代茶叶之分布,并由此以见当
时饮茶风尚之兴盛。本章先将明代名望较着之上品茶,以及
茶名在中上者作大略性之介绍﹔其余明人在载籍上有记录,
而名望不甚著者,列表以明之。
明人公认为茶中至品者,大约有五种﹕
(一)、龙井茶﹕产于浙江杭州府风篁岭(今浙江杭县),
本名龙泓,亦名龙泉、龙井。田艺蘅云﹕「武林诸泉,惟龙
泓入品,而茶亦惟龙泓山为最。」(注112)岭上皆有山泉
,皆恃老龙井水源。另有小龙井,径山龙井,而浙境以龙井
为名,更不计其数。 龙井茶色青,味甘而艳,作豆花香。
(注113)行家屠长卿认为真正龙井茶产地不过十数亩,外此
皆不及。(注114)钱塘诸山产茶甚多,南山尽佳,北山稍劣
,而龙井尤为南北山绝品。龙井之可贵,据薛应旗云﹕「雨
前细芽,取其一旗一枪,第所产不多宜其矜贵也。」(注115)
所谓一旗一枪,即一叶一芽。因环龙井四地皆产茶区,以之
赝品特多,皆以龙井茶名之,真品反不易求。山中仅有少数
几家炒法甚精,山僧亦善于焙者。(注116) 明人对龙井茶
评价至高,因赝品充斥,故好事者多亲诣茶所采制﹔而游龙
井赋诗以记盛事者甚伙,并由此推知龙井在当代身价。彭孙
贻有首「采茶歌」云﹕「龙井新茶品价高,杯中瓣瓣立周遭
﹔不逢清
23页
客休轻试,辛苦担泉下虎跑。」(注117)平显在「谢孙得斋
惠茶」诗中云﹕「谩夸龙井灵芽好,争及□山天味真﹔一夜
蛰虫苏厚土,万枪香翠茁先春。」(注118)
(二)、松萝茶﹕出南直隶徽州府休宁县(今安徽休宁)北
十三里之松萝山。徽郡向无茶,为苏州虎邱寺僧大方云游至
松萝山,采附近诸山茶焙制,人因称松萝茶。(注119)松萝
色如梨花,香如荳蕊,饮如嚼雪。种愈佳则色愈白,经宿不
留茶痕。(注120)茶产区占地不广,所产至为有限。因徽州
在万山中,休宁稍平衍,然高山之田,越十级不盈一亩,岁
丰未能供食之半,大都以货殖为恒产,于是新安贾遍及寓内
,松萝因贾人之利市,名传遐迩,好事者不惜车马之劳争相
购藏,故伪茶四出,真产难求。据时人云﹕「松萝地如掌,
所产几许﹔而求者四方云至,安得不以他溷耶﹗」(注121)
此是盛名之累下的必然现象。松萝山之东为黄山,山中榔源
多茶,山僧得吴人制法,遂托松萝,名噪一时,茶因之踊贵
。(注122)至于徽州邻府宁国所属六县中除南陵外,余五县
内各山产茶皆以松萝茶号召。甚且远在百里开外的福建,也
礼致黄山僧以松萝法制建茶,有所谓﹕「武夷松萝」之目。
(注123)
(三)、罗□茶﹕产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
山谷者为佳。据周高起云﹕「罗□去宜兴而南踰八九十里,
浙直分界只一山冈,冈南即长兴,两峰相阻,介就夷旷者,
人呼为□。洞山为诸□之最。」(注124)□即两山之介,因
有罗隐者隐居于此,故名罗□。(注125)罗□茶产地据时人
统计有八十八处,而□茶系中所产有五等,以老庙、后庙所
产为第一品。新庙后、棋盘顶等地为第二
24页
品。(注126)第一品产地不过二、三亩,每年产才廿斤。色
淡黄不绿,叶筋淡白而厚,制成梗绝少,入汤色柔如玉露,
味甘芳香,啜之愈出,致在有无之外。(注127)第二品产茶
亦不能多,香幽色白,味冷隽与老庙不甚别,啜之差觉其薄
。(注128)老庙□茶之所以独胜,据明人熊明遇云﹕「产茶
处,山之夕阳胜于朝阳,庙后山西向,故称佳,总不如洞山
南向受阳气,特称仙品。」(注129)罗□茶因产高山岩石,
浑是风露清虚之气,故其韵清远,滋味甘香。(注130)沈周
嗜茶独钟爱于罗□,推为群茶之首,云﹕「昔人咏梅花云﹕
『香中别有韵,清极不知寒。』此惟□茶足当之」(注131)
来斯行亦云:「□为第一,虎丘次之,松萝又次之,龙井稍
薄又次之,天池而下供歠而已。」(注132)罗□茶颇为特殊
叶大枝粗,其味太厚且作草气,必藉蒸焙法始成佳。盖□茶
摘迟枝叶微老,炒亦不能使软,故须于甑中蒸熟,此系□茶
与其它名茶不同处。(注133)茶通常以初出雨前者佳,唯罗
□立夏开园。吴中所贵梗觕叶厚有若萧箬之气,还是夏前六
、七日如雀舌者佳,最不易得。(注134)因出少而价昂,茶
店所售几皆赝品,故品饮者至为珍惜。如彭孙贻有首「采茶
歌」云﹕「末利清香豆壳肥,峒山□片到来稀﹔麤沙新样宜
兴式,□鼻倾壶气显衣。」(注135)
(四)、虎邱茶﹕产于南直隶苏州府长洲县(今江苏吴县)
虎邱山。以在谷雨前所摘细芽,焙而烹之,茶色如月下白,
味如荳花香。(注136)以清淡胜。卜万祺认为虎邱茶﹕「色
味香韵无可比拟,茶中王也。」(注137)谢肇淛也说「淡而
远」,但有人以为﹕「虎邱以有芳无色擅茗事之品,顾其馥
郁不胜兰芷,止与新剥荳花同调。鼻之消受亦无几何,至于
入口淡于勺水。」(注138)盖香味清淡,自不为嗜
25页
浓郁者所喜﹔虎邱茶并不因声价锐减。时人喜以各地出产名
茶与虎邱茶比拟,更见茶望之高。虎邱山有剑池、陆羽石井
、虎跑泉三大名泉,因此名流、仕宦,下至商侩、仆隶莫不
竞驱。虎邱茶产地略在山岩隙地或虎丘寺西,二山门西偏茶
岭,后因供不应求,于是僧房皆遍植。据屠长卿云﹕「虎邱
茶最号精绝,为天下冠,惜不多产,皆为豪户所据,寂寞山
家无由获购。」(注139)虎邱茶因难以久贮,即百端珍护,
稍过时即全失其初味,殆如彩云易散。(注140)真正虎邱茶
实不易得,寺僧惯杂赝种,所谓﹕「替身茶」﹔除非精鉴家
,实难辨别。(注141)明代地方有司常以此馈遗大吏,寺僧
不堪其扰,后多索性薙除茶树,或任其荒芜,以后渐至衰微
。(注142)
(五)、武夷茶﹕产于福建建宁府崇安县(今福建崇安)南
三十里之武夷山。采茶以清明时初萌细芽为最,谷雨稍亚之
,其二春、三春以次分中下,至秋露白,其香拟兰,但性微
寒,类他郡所产之茶。(注143)武夷九十九岩茶性皆温和。
其品分岩茶、洲茶,附山为岩,沿溪为洲﹔岩为上品,洲为
次品。再略加以鉴别,溪北为上,溪南次之,洲园为下。而
九十九岩皆特拔挺起,凡风日雨露无一息之背,水泉之甘洁
又胜他山﹔又分山北,山南,北山尤佳,以多受东南晨日之
光。北山中以五曲之接笋峰、八曲之鼓子峰及金井坑为上。
(注144)武夷茶可三沦,外山两瀹即淡,且冲泡时岩茶汤白
,洲茶汤红,以此为别。(注145)但也有说可六七瀹,如冯
时可云﹕「茶之妙,可烹至六七次,一次则有一次之香,或
兰、或桂、或菊、或茉莉香种不同,真天下第一灵芽也。」
(注146)明代武夷茶「如日中天」,甚且有品题为群茶之首
。(注147)徐□云﹕「九曲之内数百家,皆以种茶为业,岁
所产数千
26页
万觔,鬻之四方,而夷茗甲于海内。」(注148)此系就武夷
附近所产一切茶而言,其实武夷真品岁产本不多。据王梓「
茶说」以为﹕「武夷本石山,峰峦载土者寥寥,故所产无几
。若洲茶所在皆是,即邻邑,近多栽植,运至山中,及星村
墟市贾售皆冒充武夷﹔更有安溪所产,尤为不堪。或品尝其
味不甚贵重者,皆以假乱真误之也。」(注149)大凡世上名
产声价转重,嗜利者未有不藉此射利,是故赝品充斥,真者
难求。至于明代茶叶名望在中上者,有下列几种﹕
(一)、阳羡茶﹕产于南直隶常州府宜兴县(今江苏宜兴)
南之阳羡山。阳羡、顾渚茶有名于宋代,至明代转为晚起的
罗□茶所取代。其实阳羡、顾渚、罗□产地相邻,本不易强
加区分,但有明一代时尚取茶,必以罗□为第一,顾渚其次
,阳羡为下。(注150)吴宽有「饮阳羡茶」诗云﹕「今年阳
羡山中品,此日倾来始满瓯﹔谷雨向前知苦雨,麦秋以后欲
迎秋。莫夸酒醴清还浊,试看旗枪沉载浮﹔自得山人传妙诀
,一时风味压南州。」(注151)宽自谓得吴大本煎茶法,吴
大本擅于焙制阳羡茶,文征明有首「是夜酌泉试宜兴吴大本
所寄茶」诗,(注152)以及王世贞在「送陆楚生入阳羡采茶
」诗,(注153)都是备记阳羡茶事,可知其名望自宋以来犹
甚着。
(二)、顾渚茶﹕产于浙江湖州府长兴县(今浙江长兴)之
顾渚山,即昔人所云﹕「紫笋茶」。长兴县与常州府宜兴县
相邻,因之有人怀疑原本就是罗□茶。长兴县人为区别起见
,顾渚茶遂有水口茶之名。(注154)大体上来说顾渚茶算是
□茶系中一环,以顾渚有名于唐、宋时﹔罗□晚起而青出于
蓝,故划分泾渭。(注155)
27页
(三)、清源茶﹕产于福建泉州府晋江县(今福建晋江)之
清源山。据陈懋仁云﹕「清源山茶,青翠芳馨,超轶天池之
上。南安县英山茶,精者可亚虎邱,惜所产不若清源之多也
。闽地气暖,桃李冬花,故茶较吴中差早。」(注156)闽茶
中除武夷外,清源、鼓山等茶,名较晚起,经闽人宦游江南
,大力推介于时,然惜多焦枯,令人意尽。(注157)失在不
善于焙制。
(四)、鼓山茶﹕产于福建福建府闽侯县(今福建闽侯)东
之鼓山,延袤三十里,山巅有巨石如鼓,故名。闽人谢肇淛
谓﹕武夷、清源、鼓山三种茶,可与当时名品角胜。(注158)
据载﹕鼓山半岩茶,色香风味,不让虎邱、龙井,但因名望
未播,雨前茶每两仅值十钱,其价甚廉。(注159)也因茶名
在闽中甚高,被列为贡品,至明代闽人三杨之一杨荣当国,
以福建乡亲之故,见其困始奏罢之。(注160)然官吏争取鼓
山茶申馈权贵,供不应求,民受其扰甚于进贡。(注161)
(五)、天池茶﹕产于江西九江府德化县(今江西九江)之
庐山,因寺为名。谢肇淛在「五杂俎」中将天池列为上品,
与虎邱,龙井等名茶并称。(注162)袁中郎居无锡时,常携
天池茶至惠山,大会诸友,汲泉品门。天池茶此时犹为明人
所珍视。但至许次纾着「茶疏」时,认为饮之略多,令人胀
满,始下其品。(注163)此见解后也渐为一般精鉴尝者所首
肯。
(六)、天目茶﹕产于浙江杭州府临安县(今浙江临安)之
天目山。为龙井、天池之次,亦称佳品。山中寒气早严,山
僧到九月以后即不敢出。冬来多雪,至春夏犹凝﹔三月后方
通行,是故茶之萌芽较同纬度诸山为晚。(注164)彭孙贻有
首「紫微山寺」诗﹕「碧云寺冷看题碣,天目僧来约采茶
28页
﹔不惮寻幽还屡憩,飞泉石磴故纡斜。」(注165)大约 是春
夏来临,天目茶盛产之时节,已可以采制。
(七)、径山茶﹕产于浙江杭州府余杭县 (今浙江余杭)
之径山。径山者以有径可通天目,故名。其七峰罗列,奇秀
峭整。茶产谓之径山茶,名虽不若以上诸茶,然时人提及者
多。彭孙胎有「试径山新茗」诗﹕「径山新茗清春容,何人
曾到凌霄峰。采茶僧至争入市,开笼青翠涵襟胸。今年雨足
茶倍好,松萝论担贱于草。世人贵贱不贵佳,大碗浓添苦芽
老。」(注168)平显也有「寄径山茶」诗(注167),径山茶为
文士所宝爱,诗证颇伙,(注168)兹不一一举例。
(八)、闵老子茶﹕茶虽晚起,名望甚着,为南京桃叶渡
闵汶水所精焙。「其色则积雪,其香则幽兰,其味则味外之
味。」(注169)闵汶水徽州府人,徽人向以精于经商出名。
闵老子茶之时望高,固然由于茶的质量佳,经得起众口的品
题﹔而汶老的人缘尤其好,遇客来访必亲沏茶奉待。明末文
人好与其人交往,故汶老几以「汤社」主风雅。其子能承传
其业,然至明亡入清而渐趋衰微。(注170)
以上将明代至品,及中上名茶约略介绍。因茶产多异,
评茶又往往先存有地域之观念,以及个人喜好之不同,因此
在鉴别茶之优劣时,最易陷于主观。不过还有一个原则可寻
,即就茶之色、香、味三者来分析,明人罗廪云﹕「茶色白
,味甘鲜,香气扑鼻乃为精品。茶之精者,淡亦白,浓亦白
﹔初泼白,久贮亦白﹔味甘色白,其香自溢,三者得俱得也
。」(注171)才是真正品论明代名茶之最好途径。而且名茶
一经轰传,年代久远,制茶易陷于俗调﹔为利市多草率应之
,无暇改良焙制方法,不几传茶遂大坏。名茶之质量升降不
定,其因盖在此。(注172)
29页
明代茶产除以上所介绍数种之外,茶名毛举实繁。盖江
南无处非茶区,南直隶、浙江,江西、湖广、四川、以及闽
、广、滇、黔等地区所属府州县皆有,甚至于茶产至少之江
北,有部份山区也有种植。兹根据四库全书珍本五集中之「
续茶经」为主,次就明代茶书、方志、文集中所载有关各地
茶产之资料为辅,成「明代茶叶产地分布表」,固然本表无
法将有明一代全部茶产条列,实际上也无法办到,因有部份
茶名祇知道称为﹕「芽茶、苦茶、茶,甚至于如蒙山茶原本
是苔非茶﹔而产地记载上也颇笼统,明代茶书上在说明产地
时,往往有用唐、宋地名、茶名,不知指唐、宋,或者专就
有明一代而言,诸如此类之茶产,本表皆存疑,一概不录入
。
* 明代茶叶产地分布表 *
┌──┬────┬────┬───────────┐
│布政│││ │
│使司│原 产 地│茶 名 │ 资 料 出 处 │
│( 直│││ │
│ 隶)│││ │
├──┼────┼────┼───────────┤
│南直│紫 霞 山│紫 霞 茶│安徽通志,卷八五,页四│
│隶 │││ │
│ │││ │
│ │九 华 山│金 地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一│
│ │││二下 │
│ │九 华 山│闵公墓茶│同上 │
│ │九 华 山│茗地源茶│安徽通志,卷八五,页八│
│ │九 华 山│仙人掌茶│同上 │
│ │苍 山│苍 山 茶│同上,页一五 │
│ │天 阙 山│天 阙 茶│江南通志,卷八六,页四│
│ │清 凉 山│清 凉 茶│同上 │
│ │摄 山│摄 山 茶│同上 │
30页
│ │畲 山│畲 山 茶│续茶经,卷下之三,页四│
│ │││一下 │
│ │天 都 峰│抹 山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一│
│ │ │一上 │
│ │黄 山│云 雾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一│
│ │││一下 │
│ │小 岘 山│小 岘 春│同上,页一三上│
│ │霍 山│梅 花 片│同上 │
│ │琅 琊 山│茶 桑 茶│同上 │
│ │雅 山│雅 山 茶│同上,页一三下│
├──┼────┼────┼───────────┤
│浙江│雁 荡 山│雁 荡 茶│许次纾,茶疏,产茶 │
│ │括 苍 山│大 盘 茶│同上 │
│ │东 阳 江│金 华 茶│同上 │
│ │绍 兴│日 铸 茶│同上 │
│ │淳 安│鸠 坑 茶│同上 │
│ │四 明│朱 溪 茶│同上 │
│ │余 干 山│竹 坞 茶│邵长蘅,邵青门全集,旅│
│ │││稿卷二,页七,登余干冠│
│ │││山三首,其三 │
│ │宝 云 山│宝 云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一│
│ │││三下 │
│ │下 天 竺│香 林 茶│同上 │
│ │上 天 竺│白 云 茶│同上 │
│ │法 华 山│本 山 茶│浙江通志,卷一○一,页│
│ │││一七 │
│ │昌 化│昌 化 茶│同上 │
│ │上 云 峰│上 云 茶│同上,卷一○五,页一一│
│ │萧 山│茗 山 茶│同上,卷一○四,页一四│
│ │上 虞│后 山 茶│同上 │
│ │方 山│方山早茶│同上,卷一○六,页二五│
│ │北 山│北 山 茶│同上 │
│ │分 水│分 水 茶│同上,页三六 │
│ │婺 州│举 岩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五│
│ │││上 │
│ │富 阳 山│富 阳 茶│同上,页一三下│
│ │普 陀 山│小白岩茶│同上,页一五下│
│ │天 台 山│天 台 茶│同上,页一六上│
└──┴────┴────┴───────────┘
31页
┌──┬────┬────┬───────────┐
│江西│界 桥│仰山 茶│同上,页一八上│
│ │界 桥│稠 平 茶│同上 │
│ │界 桥│木 平 茶│同上 │
│ │宁 都│林 □ 茶│同上 │
│ │南 康│匡 茶│同上,页一九上│
│ │九 都 山│九 都 茶│同上 │
│ │九 江│德 化 茶│同上 │
│ │崇 义│崇 义 茶│同上 │
│ │洪 州│白 露 茶│顾元庆,茶谱 │
├──┼────┼────┼───────────┤
│福建│福 州│柏岩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二│
│ │││○上 │
│ │仙 游│郑 宅 茶│同上 │
│ │南 安│英 山 茶│同上 │
│ │南 平│□ 毛 茶│同上 │
│ │江 郎 山│江 郎 茶│同上,页二五上│
│ │邵 武│泰 宁 茶│同上,页二六下│
│ │太 姥 山│绿 雪 芽│同上,页二七上│
│ │建 溪│建 溪 茶│贝琼,清江贝先生诗集,│
│ │││卷六,页一八九,方丈敏│
│ │││惠二白瓶及新茶│
│ │福 州│黄 莲 茶│福建通志,卷五九,页二│
│ │││七 │
│ │北 源│北 源 茶│彭孙贻,茗斋集,卷一八│
│ │││,页四八 │
│ │武 夷 山│白 露 茶│蓝仁,蓝山集,卷三,页│
│ │││一四 │
│ │││,谢卢石堂惠白露茶 │
├──┼────┼────┼───────────┤
│湖南│太 和 山│骞 林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一│
│ │││九上 │
│ │通 山│武 昌 茶│同上,页二七上│
│ │龙 泉 山│鲁溪岩茶│同上 │
│ │长 沙 府│安 化 茶│同上,页二八上│
│ │溆 浦│辰 州 茶│同上 │
│ │彬 州│彬 州 茶│同上 │
│ │湘 潭│芙 蓉 茶│同上,页二八下│
32页
│ │峡 州│碧 涧 茶│许次纾,茶疏,茶产 │
│ │峡 州│明 月 茶│同上 │
│ ││宝 庆 茶│同上
├──┼────┼────┼───────────┤
│河南│信 阳│罗山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二│
│ │││八下 │
│ │桐 柏 山│大 叶 茶│同上 │
├──┼────┼────┼───────────┤
│广东│曲 江│曹溪 茶│同上,页二九上│
│ │珠 江│河 南 茶│同上,页二九下│
│ │潮 阳│凤 山 茶│同上 │
│ │乐 昌│毛 茶│同上 │
│ │长 乐│石 茗│同上 │
│ │琼 州│灵 茶│同上 │
│ │琼 州│乌 药 茶│同上 │
│ │广 南│苦 □ 茶│同上 │
│ │化 州│琉 璃 茶│同上 │
│ │罗 浮 山│罗 浮 茶│同上,页三○上│
│ │西 樵 山│西 樵 茶│广东通志,卷九五,页二│
│ │││三 │
│ │潮 州│待 诏 茶│同上,页二四 │
│ │白 云 山│顶 湖 茶│同上 │
│ │杯 渡 山│新 安 茶│同上 │
├──┼────┼────┼───────────┤
│四川│东 川│神泉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三│
│ │││○下 │
│ │东 川│兽 目 茶│同上 │
│ │邛 州│火 井 茶│同上 │
│ │雅 州│蒙 顶 茶│同上,页三一上│
│ │峨 嵋 山│峨 嵋 茶│同上,页三一下│
│ │泸 州│泸 州 茶│同上 │
33页
│ │天 全│乌 茶│同上 │
│ │剑 南│石 花 茶│顾元庆,茶谱 │
│ │邛 州│思 安 茶│同上 │
│ │渠 江│薄 片 茶│同上 │
│ │巴 东│真 香 茶│同上 │
│ │泸 州│纳 溪 茶│同上 │
│ │泸 州│梅 岭 茶│同上 │
│ │龙 安│骑 火 茶│同上 │
│ │涪 州│宝 化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五│
│ │││上 │
│ │涪 州│白 马 茶│同上 │
│ │涪 州│涪 陵 茶│同上 │
├──┼────┼────┼───────────┤
│云南│蒙 山│蒙山 茶│同上,页三二上│
│ │普 洱 山│普 洱 茶│同上 │
│ │太 华 山│太 华 茶│同上 │
│ │永 昌│儿 茶│同上 │
│ │点 苍 山│感 通 茶│同上,页三二下│
│ ││阳 山 茶│同上 │
│ ││五 华 茶│许次纾,茶疏,茶产 │
├──┼────┼────┼───────────┤
│贵州│平 远│威宁 茶│续茶经,卷下之四,页三│
│ │││三上 │
│ │都 濡│高 株 茶│顾元庆,茶谱 │
├──┼────┼────┼───────────┤
│广西│灵 山│灵川 茶│ │
├──┴────┴────┴───────────┤
│资料来源﹕安徽通志(台北华文书局,民五六年八月) │
34页
│江南通志 (台北华文书局,民五六年八月) │
│浙江通志 (台北华文书局,民五六年八月) │
│福建通志 (台北华文书局,民五七年十月) │
│广东通志 (台北华文书局,民五七年十月) │
│陆廷灿,续茶经 (四库全书珍本五集之二三二,台湾商│
│务印书馆) │
│许次纾,茶疏 (饮馔谱录,台北世界书局,民六五年十│
│二月三版) │
│顾元庆,茶谱 (续说郛之第三七,台北新兴书局,民五│
│三年六月) │
│贝 琼,清江贝先生诗集 (四部丛刊初编之○八一,台│
│湾商务印书馆) │
│彭孙贻,茗斋集 (四部丛刊之七三-八一,台湾商务印│
│书馆) │
│蓝 仁,蓝山集 (四库全集珍本别辑之三九六,台湾商 │
│务印书馆) │
└────────────────────────┘
六、僧家、文人对茶之推广与经营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注173)
同样有人以为﹕「吴楚山谷间,气清地灵,草木颖挺,多孕
茶荈。」(注174)江北及蜀中虽产茶,祇堪解渴,究不及江
南所产为佳。(注175)甚且也有人认为闽广以南不惟水不可
轻饮,而茶亦当慎之。(注176)总之,明代名茶当以江南及
闽中为佳品,余地所产自是不如。名山钟灵毓秀,故所产茶叶
多列名品,尤以长江以南名山大寺为然。江南在纬度上
35页
属北温带,气候适宜,而山寺因标高而多云雾,故湿度适中
,最宜植茶,如前章所列﹕苏州虎邱茶、杭州龙井茶、常州
罗□茶、徽州松萝茶、闽中武夷茶等,以及其余中上名茶,
几乎都是在此纬度。
出家人志在求道证果,梵音课余,心灵清净﹔僧家在集
体生活中,有所谓分工制度。茶利即是寺院经济来源之一,
凡适宜植茶之区,多有栽种。茶不但用来供佛,以及生计之
需,且为僧家日常必需之饮品。荒山野寺,人迹少至,香火
不盛,凡宜植茶者,一寺生计全出于此。如云雾茶,据载﹕
「山居静者,艰于日给,取诸崖壁间,撮土种茶一二区。然
山峻寒,高丛极卑弱,历冬必用茅苫之,届端阳始采焙成,
呼为云雾茶。持入城市,易米乐饥卒岁。」(注177)后因地
方棍徒捏称税事索骗,无以为生,住僧半徙他山,茶因而荒
芜。(注178)寺院如此,道观亦然,也多藉茶利维生,如施
渐在「赠欧道士卖茶」诗中云﹕「静守黄庭不炼丹,因贫却
得一身闲﹔自看火候蒸茶熟,野鹿衔筐送下山。」(注179)
由植茶以至焙茶,多需要众多人手,尤其在采茶时节,山寺
茶区惟见伛偻着身躯,拉叶入筐的采茶僧,彭孙贻在一首诗
中描写云﹕「山僧自何来,采茶自天目﹔白云抱寒泉,共出
北山麓。撷得惊雷芽,归泛浮梁玉﹔盏青茶自白,眉宇照人
绿。」(注180)名茶固多得天时、地利,但采制尤属重要,
采不以时,以及不得采法,则不能发茶之真味﹔有名种而无
名师焙制,且不得火候,犹不免草木之讥。许次纾云﹕「近
时制法,旋摘旋焙,香色俱全,尤蕴真味。」(注181)此系
制茶第一要诀。前诗所载山僧颇能吻合此要诀。许次纾又云
﹕「其茶初摘,香气未透,必借火
36页
力以发其香,然茶性不耐劳,炒不宜久﹔多取入铛,则手力
不匀﹔久于铛中过熟,而香散矣。」(注182)此系第二要诀
。松萝茶在明代名望素着,一般焙制多引进松萝茶制法,但
松萝制造过程如何,始传人僧大方无直接史料传世。闻龙在
所著「茶笺」一书中云「茶初摘时,须拣去枝梗老叶,惟取
嫩叶﹔又须去尖与柄,恐其易焦,此松萝法也。」(注183)
松萝茶初步采制要诀大略如此。继云﹕「炒时须一人从旁扇
之以袪热气,否则黄色,香味俱灭。予所亲试,扇者色翠,
不扇色黄。炒起出铛时置大磁盆中,仍须急扇令热气稍退,
以手重揉之,再散入铛,文火炒干入焙。盖揉则其津上浮,
点时香味易出。」(注184)上文所说颇吻合许次纾焙制要诀
,闻龙所云是否即僧大方所传焙茶方法,因当时似祇有口传
,尚不能很肯确。闽人谢肇淛曾提及﹕「闽,方山、太姥、
支提俱产佳茗,而制造不如法,故名不出里闬。余尝过松萝
,遇一制茶僧,询其法﹕曰﹕『茶之香原不甚相远,惟焙者
火候极难调耳。茶叶尖者太嫩,而蒂多老,至火候匀时,尖
者已焦,而蒂尚未熟,二者杂之,茶安得佳。』松萝茶制者
,每叶皆剪去其尖蒂,但留其段,故茶皆一色,而功力烦矣
,宜其价之高也。」(注185)谢氏在明代以博雅闻,所撰着
诸书,史料价值颇高,如非存心捏造,则此条记事与闻龙所
载相参证,大体上可断定是僧大方传授的焙法。其法不外在
于精选茶叶,与火候之调燮得宜。
松萝茶原始于虎邱茶,故色、香、味性相近,具以清淡
胜,味如荳花香,色如梨花,种愈佳则色愈白,可谓是茶中
姐妹品。冯时可云﹕「茶全贵采造,苏州茶饮遍天下,一专
以采造胜耳。」(注186)苏州诸山茶产以虎邱最着,其它各
地名茶荟聚于此者当自不少。他山茶以虎邱法焙制,往
37页
往得佳。据云﹕「松郡畲山亦有茶与天池无异,顾采造不如
,近有比邱来,以虎邱法制之,味与松萝等。」(注187)余
如琊琅山云桑茶,茶类桑叶而小,山僧善于精焙,其味甚清
。(注188)皆以采造得法胜。寺院逢茶期,固不仅限于本寺
采茶僧,有寄居于僧寺者,以及好事文人多前往采制。前者
如﹕「阿颠者,不知其所从来,投居僧寺,时为之采茶。」
(注189)后者如﹕「每约采茶僧共去,未烦玉碾试龙团。」
(注190)山中寺院茶园获利常丰厚,故山居近寺民家也多植
茶园,文人好茶事者也常在山中植茶,开茶社,或亲自焙制
。有关山民植茶,将于下章论及。文人植茶、焙茶之风在明
代甚为普遍。如徐天全其人,因事自金齿谪回,每春末夏初
,入虎邱开茶社。(注191)而许次纾友人在顾渚山明月峡辟
茶园,岁取茶租,自谓自童以至白首,始得臻其玄诣。(注192)
许次纾本人也常在茶期, 亲造明月峡中摘取焙制﹔ 甚至于
见龙泓山僧有福消受此山斋清供,而有出家为僧之意。余如
名士谭友夏见九峰之胜,山又有茶园,挟弟往游采焙,据载
﹕「茶叶卷者上,舒者下,有三采,作头茶、二茶、三茶诗
。雨前者真不在(罗)□下矣,作雨前催僧诗。随造随尝之,
不以僧,不以童子, 予与舍弟烹啜焉,作造茶尝茶诗。」
(注193)明末名士张岱其人,长于史学,尤以小品文见重于
世,当代称岱有生花妙笔,多才多艺,不但善品茶,且能别
出心裁,制出「兰雪茶」,而名反出松萝之上。据载,兰雪
茶原本就是日铸茶,是经张岱用重金礼聘歙人行家,入浙采
取茶叶,特将制茶中诸法﹕杓、搯、挪、撒、扇、炒、焙、
藏等,一如当时之名茶「松萝」之过程。俟茶制成,冲泡时
,岱认为必须用禊泉,其它泉水不能尽发香气。岱又嫌香气
太浓郁,取茉莉再三较量,用大口瓷瓯淡放
39页
之,候其冷用滚汤冲泻之,取清妃白倾向素瓷,就好像百茎
素兰同雪涛并泻一般,岱戏呼为「兰雪茶」。经此宣传后,
四五年之间,兰雪茶之名大哄,江南一带好事者争相摒弃「
松萝」,改饮「兰雪」,声价直上。徽州、歙县一带原以「
松萝」名,为提高销售量,索性将商标也改为兰雪,大出乎
张岱之意料。(注194)同样南京桃叶渡的「闵老子茶」也是
采附近诸山之茶,再经闵汶水精心焙制,因迥异于俗手,故
焙出的茶,当时行家品题为﹕「澹远如□,沉道如六安,醇
厚如北源。」(注195)闵茶自万历末年在桃叶渡风行数十年
,好事的文人如董其昌以「云脚间勋」的匾额相赠,高悬于
堂上﹔也有作诗歌相酬﹔也有作「花乳斋茶品」盛推不止。
一时名流皆有吟咏,闵汶水几以「汤社」主风雅。(注196)
闵茶与兰雪茶一样,一经面市之后,时人反以松萝为平淡无
奇,以能一啜闵老子茶为快事。有位建昌人陈允衡,为闵家
座上客,撰有「花乳斋茶品」内载﹕「余从癸未 (崇祯十六
年 ),栖迟江左,每岁解鹫峰禅榻作累月留连,密迩海阳闵
氏之花乳斋,交际行(汶水子)最久,每相过啜茗,辄移日忘
归,欣赏之余,因悉闵茶名垂五十年。」(注197)在张岱见
闵老后数年,闵老谢世。(注198)闵茶由其子闵子长、闵际
行承继,但打着闵茶名号的伪茶渐出。未几清兵南下,南京
城破,闵茶随着明亡而烟灭。(注199)名茶推广、经营至为
不易,僧家、文人皆付出很多苦心,但茶名一经哄传,贪利
之徒,不仅不于焙制方法上力求改良,反而因陋就简,草率
应市之需。驯至市面茶品,无法取信于人,嗜茶者多亲诣茶
所采制,或就僧家购求。因之城郊名山大寺,腥秽满处,寺
院清静之地,化为乌有。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明华居士学佛网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 | 雕塑 | 绘画 | 建筑 | 历史传记 | 农工商业 | 书法 | 天文 | 舞剧 | 哲学 |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贪嗔痴这三种恶业,感召的是饿鬼、地狱、畜生。佛告诉我们贪心堕饿鬼,嗔恚堕地狱,愚痴变畜生,三种罪业都造,这个果报就很可怕!佛教给我们,念念缘佛,念念想阿弥陀佛,我们娑婆世界六道里头没有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在西方极乐世界,所以我们这个心,跟六道里头没有感应,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起感应道交。念念都缘佛的境界,念念与西方极乐世界起感应道交,大乘经里面常说“一切法从心想生”,这个人念念想佛,佛就现前,他就变成佛。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