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群法师谈商品经济与寺院清净


2014/9/8    热度:944   

济群法师谈商品经济与寺院清净

这是一个瞬息万变的时代,稍稍不慎就会被社会淘汰出局。由此带来的危机感,使得人们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浮躁,甚至在未及思考之际,就被整个时代拽着往前跑了。究竟有多少人知道自己在奔向哪里呢?我们不能否认发展的意义,但如何发展却是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在世人心目中,寺院乃红尘不到之地。事实上,在这个开放的时代,寺院要保持自身的神圣性和纯洁性并非易事。所以说,佛教也同样存在何去何从的抉择:是与时俱进,还是闭关自守?由此还衍生了更多的具体问题:从寺院经济的来源和使用,到僧人对待财富的正确态度等等。带着这些问题,《人世间》记者安隐采访了济群法师。

商品经济与寺院清净

记者:在今天,发展经济几乎成了一个人人关心的话题。法师长期从事通俗弘法,对社会问题始终非常关注,您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济群:今天的社会是一个商品经济的社会,虽然民众生活因此得到了改善,但一味发展经济而忽略其他,也带来了很多负面影响。包括生态环境的破坏,道德水准的下降,纯朴民风的失去。所有这些,无论对于社会还是个体都非常重要,同时也是金钱无法取代的。所以,面对这样的社会现实,我更多的是感到忧虑。我并不否定发展经济的作用,但更关心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我希望社会能够全面而和谐地发展,而不是单一的、片面的,甚至是以付出巨大的代价为前提。

记者:在人们心目中,寺院是神圣而清净的,它不仅是僧人的修道之地,也是民众的精神家园。那么,在商品经济的浪潮中,寺院这样的宗教场所是否也会受到相应的影响?

济群:寺院不是世外桃源,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尤其是国内的寺院,多数已成为旅游点。而政府又将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举措,这也在客观上带动了寺院的经济发展。这些年来,寺院的生活条件普遍得到了改善,但宁静的环境和纯朴的道风也在逐渐失去。在一些地区甚至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这是让我最为担心的。

记者:法师曾将佛教发展中存在的误区现象总结为鬼神化、来世化、哲理化和学术化,作为一种新的发展动向,商业化是否也会对佛教的健康发展构成同样危害?

济群:北京有位居士读到《人生佛教在当代的弘扬》(发表于《人世间》创刊号)之后,对我在文中总结的这几点误区现象深表认同。他在来信中还提到:目前,教界原有的问题尚未解决,更出现了商业化的现象。可见,这一问题已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 我认为,佛教走向商业化,其实就是走向世俗化的表现。在发展经济的大气候下,很多寺院从发展旅游到发展各项服务行业,甚至连经忏佛事也演变为明码标价的交易活动,带有强烈的商业色彩。长此以往,佛教主体的神圣性将越来越淡化,最后可能就和世俗没什么区别了。如何避免佛教的商业化和世俗化,是当今教界应该探讨的首要问题。

记者:如果寺院也走向商业化和世俗化,我们将失去最后一片净土,这既是佛教的不幸,也是社会的不幸。在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寺院应如何保持自身的纯洁?而僧人又应如何自律?

济群:我觉得主要应从两个方面着手进行:首先是把握好开放尺度,其次是加强僧众乃至整个僧团的自身建设。 作为出家人,和社会的接触要保持一定距离。现代社会的诱惑太多,用一句通俗的话来说,就是红尘滚滚。所以,现代人修行比以往任何时代都要难。在过去,一道围墙就能保障寺院的清静;而今天,电视、电话、网络都能突破围墙的阻隔。除非具备很深的定力,否则单靠个人力量,的确很难抵挡世俗的冲击。而一个如法的僧团,就是抵挡尘世的一座堡垒。所以生活在僧团中,远比独自居于精舍更有利于修行。 而作为僧团来说,想要完全封闭起来,显然也是不现实的。因为学佛的目的不只是为了自身解脱,同时还要利益社会,这就必须与社会保持沟通。但在面向社会的同时,要把握好开放的尺度,尤其要加强对电视和网络的管理,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地点内对僧众开放。 同时要进一步加强道风建设,通过戒律和禅修来提高僧人的自身素质。只要信心道念坚定了,就能明确作为出家人的本份和职责是什么,自然也就有能力抵制社会的种种诱惑,从而自觉维护个人乃至僧团的纯洁性。而这一点,正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

济群法师谈商业社会中的信仰问题

记者:很多佛教徒都认为造大佛、盖寺院的功德最大,以致各地盖庙成风。法师又是如何看待这一现象的呢?

济群:在十年浩劫中,寺院的建筑和佛像都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所以在一定时期内,大力恢复寺院建设是非常必要的。但今后的任务应着眼于人才培养和弘法事业,这才是佛教的内涵所在。如果无视对佛学的继承,对佛法的弘扬,寺院就会成为没有灵魂的躯壳,道场就会成为旅游参观的景点。结果可想而知:寺院虽然越来越辉煌,佛教却越来越世俗。

在经律中,明确规定出家众的根本是修行并住持正法,而修庙造塔则是护法居士的职责,以此培植福德。如果出家人热衷于福田,乃至发展旅游,岂非本末倒置?事实上,正是在这样的错误观念引导下,信众也往往只热衷于盖庙造大佛,而不重视对弘法事业的参与。所以,教界应对信徒和社会大众善加引导,让他们认识到开展教育和弘法的重要性。

记者:随着社会的多元化,人们对命运越来越感到难以把握,于是看相算命之风又卷土重来,在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尤甚。由于民众对佛教的无知,使得许多人将出家人视为相士,的确也有些出家人乃至寺院都在从事这一行业。这种做法是否违背戒律?或者也是弘法的一种方便?

济群:曾几何时,算命看相被斥为封建迷信活动而几近绝迹。但近年来,在民间大有复兴之势,很多人趋之若鹜。于是有些僧人便投其所好,将算命看相作为创收之举。事实上,佛经中明文规定出家人不得为人算命看相,尤其是通过算命看相来谋利,是属于邪命的范畴,即不正当的谋生手段。当然,若不是以获利为目的,而是将此作为弘法的方便,通过佛法来说明命运的前因后果,从而引导他人止恶行善,引导他人学佛,又另当别论了。

记者:现在来寺院烧香拜佛的人很多,但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带着个人私欲来祈求佛菩萨的保佑。用法师的话来说,就是和佛菩萨做生意。如果带着这样的功利心来礼佛,能否解决他们的问题呢?

济群:今天,生活中不确定的因素越来越多。过去能够影响生活的因素,可能只局限于人们所在的村庄。随着信息全球化的到来,世界任何角落发生的事情,都可能改变我们的生活。9·11事件就是典型的例子。若是古代,远在美国发生的事情,对国人来讲至多只是个故事。现在的情况却不同了,9·11事件对世界经济造成的影响是众所周知的,当然也包括中国。所以,今天的人对前途往往感到很茫然,于是希望在宗教中寻找依赖。拜佛烧香的人里,大多带着强烈的功利色彩,为了保平安、求发财,为了事业顺利、家庭和睦。当然,这种心情我能理解,可我不希望他们只是停留在这个层次上。

我们祈求菩萨保佑,得到的只是外在环境的改善,但一个缺乏智慧的人,即使改善了生活环境,一样还会有很多烦恼。所以,拥有处世智慧,提升心灵素质,才是最根本的。而佛法的作用恰恰就在于帮助我们提升心理素质,建立智慧的人生观念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使我们不论生活在任何时空都能没有烦恼,都能不受伤害。

道坚法师发问:谁有权力收取佛教寺院门票?

自古名山僧建多,这是一句古训.从许多名胜古迹可以看到,有佛教道场的地方,自然人文造不了美好的河山,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而同一地没有佛教寺院的地方,则是一片荒凉。可见佛教与景观的关系最为密切。现在国家正发经济发展时期,一切向钱看,忽视了许多传统的人文精神,一味追求经济的发展,导致人们信仰淡化,精神世界空虚,将对未来造成更加灾难性的后果。特别是名山胜景,佛教道场收门票现象尤其。我不仅要问,到底谁有权力收取寺院门票???

宗教与旅游,应该是宗教为主体,旅游是宗教的副产品。因为宗教界作为和谐社会的主要力量,最能体现中国民族精神,有特别是佛教道教的地方,自然就成了旅游胜地。现在的社会主流精神是胡主席提出的“和谐社会”。和谐是社会的主旋律,经济发展不能以破坏和谐为代价。

宗教与旅游职能不同,宗教有宗教职能,旅游有旅游职能,二者不得混淆。如果我们以旅游代替宗教或者以政代教,其对和谐社会的破坏性,是不可忽视的。

旅游部门作为国家的行政单位,当然要服从国家的最高主体精神,而不是以部门利益为中心,涉足宗教这块神圣的领地,破坏人们的信仰。以四大名山为例,旅游部门收取高额门票,佛教寺院实质上成了旅游部门的附属品,成了赚钱的工具。现在这种情况正在扩大,几乎许多的省市,都存在这个严重的问题。我们可以想想,到底谁有权力来收取门票?

其一、美好的名山古刹及其自然环境,是我们的老祖宗苦心经营的结果。我们先祖包括出家在家二众佛教弟子们,为建设佛教名山,贡献了无尽的力量,大家可以从寺院的功德碑中看到,在历代高僧的主持下,护法居士的参与下,一座座佛教道场,在他们一代代的努力下,造就了千年人文精神和自然美景。我们老祖宗的努力结果,请问谁有权力拥有?当然是我们广大的佛弟子,广大的人民群众。

其二、因为国家的好政策和广大信教群众的努力,名山胜迹正在不断完善之中。国家有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正信,抵制非法,营造了一个好的外部发展环境。我们佛教出家在家二众弟子,齐心协力,建设佛教道场。尤其是出家师父们,一方面搞自身修行,一方面学习佛教教义教规,一方面弘法利生,还要搞第三产业谋求生计(出家人搞第三产业占寺院经济的百分之八十以上),所余款项,出家师父称之为净资,即十方财物,全部用于日常开支、弘法利生事业和寺院建设。在家居士们省吃节用,把一分一毛的钱丢进功德箱,作为香油钱,寺院以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慎重面对这些善款,把它用在最需要的地方。请问大家,这些出家师父辛苦搞第三产业(如开餐厅、经营香火、开光法事及纪念口等)赚来的钱和信徒捐献的钱修起来的寺院,谁有权力来收取门票?

其三、有的地方财政会给景区一些投入,这些资金来自于人民税收,当是大众财物,用大众财物修建有关宗教景观,哪个部门有权拥有?当然只有人民大众享有了。

其四、我们是人口大国和有着几千年传统的人文大国,应当对佛教寺院有一定保护性投入。这种公共投入不能考虑收回投资。

其五、一般景区内都有有关单位经营的各种服务产业,为了促进景区的消费,应当开放绿色消费通道。所谓绿色消费通道,即可以自由进入景区消费。哪有进超市先买门票的道理???

其六、处在闹市的寺院为了消防和安全的考虑,为了控制人流量,可以象征性收取二到五元的门票,但收费单位应为寺院本身,而不是文物、旅游等单位。

如果是佛教寺院自动收取高额门票,我觉得就应该反省,寺院的功能是干什么的了。请寺院当家好好思考一下,请问你如何发挥佛教的文化功能、教育功能、修行功能、弘法功能、慈善功能等。说偏激一点,要想破坏佛教或破坏大众的佛教信仰很简单,只要寺院收取高额门票即可达到目的。

 

电脑上扫描,微信中长按二维码,添加观世音菩萨平台公众号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 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抽烟,有很多学佛的人,甚至于出家的法师,他说:“不抽烟,这个戒条里头没有。佛戒酒,没有说戒烟。”那我们要问,烟对于身体有没有好处?抽烟这个威仪好不好?抽烟会不会让别人起厌烦?事实是抽烟对自己的身体不好,对别人的影响也不好。所以烟要不要戒?佛虽然没有说,要戒。不能说佛没说的,你就可以做。佛没说得太多了,你要懂得佛的意思。“摄律仪戒”,“摄善法戒”,这都要我们自己明白义理,知道哪些是善应该做的,哪些是不善不能做。大家要知道,佛讲的这些戒律,总不能说,把我们日常生活当中的细节全部都讲到!尤其时代不一样,地区不一样。所以大家要掌握到戒律的精神,要触类旁通。譬如戒律里面没有讲抽烟,所以很多人说抽烟不犯戒;现在打电子游戏,这个戒律里头也没有。佛都没有说到,那是不是都可以不要遵守?“摄善法戒”,只要对于自己性德相应的统统要遵守。不是说佛没说,佛没有说也要遵守,为什么?是善法。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