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巴次大陆的佛像造像艺术


2014/9/8    热度:469   

  印、巴次大陆的佛像造像艺术

  释迦牟尼诞生在公元前古印度地区迦昆罗卫国,是佛教的创始人。实际它在世与去世后相当长一段时间,佛教并没有制作佛像的习惯。因为在众人心目中佛陀是神圣、崇高而且是超轮回的,若以人的具体形象来表现佛,未免太世俗化了。所以印、巴次大陆早期表现佛陀的存在,多以菩萨树、纪念柱、佛塔或伞盖、莲花、法轮、佛脚印来象征。

  至于佛像的出现,多与古希腊文化有关。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的亚历山大王率军队东征,一直到达古印度西北部的旁遮普,从而使这一区域包括地中海东部沿海和亚洲西部地区在后来发展中不同程度受到古希腊对人体美的崇尚及精湛的雕塑艺术诸多文化因素的影响。

  公元前3世纪古印度摩揭陀国,孔雀王朝时期阿育王执政,把佛教奉为国教,不仅兴建寺塔与石柱,而且派使者到叙利亚、埃及、希腊地区去传教。

  到了古印度犍陀罗王国时期,西北部地区信众始造佛像,发展到公元1世纪至2世纪大乘佛教产生,受《佛说造形象经》及造佛像具有福报的影响,佛教信众开始大量制作佛像。

  这一时期,大多以释迦牟尼像为主要表现形式,其造像特点是轮廓分明、五官清晰、线条简练、衣纹质地感强,称之为犍陀罗风格。后来为显示佛陀的尊严与神圣,又规定了佛的三十二种相与八十种好,从此佛教艺术伴随佛的种种造像,开始向东亚、中亚、东南亚地区传播与发展。

 

电脑上扫描,手机上长按二维码,进入明华学佛微博,点关注

五明学习 工巧明 地理雕塑绘画建筑历史传记农工商业书法天文舞剧哲学 其它

温馨提示:请勿将文章分享至无关QQ群或微信群或其它无关地方,以免不信佛人士谤法!

佛言佛语我们修行人的形象很重要,一切时一切处,要注意我们的形象。所谓“相随心转”,你修行有多少功夫,只要看你的相貌、言谈举止就能知道。古人说“有诸内,必形于外”,表里一如,这就能感化别人,这就是利他。所以,我们要利他,首先要自爱,自爱决定利他。我们提倡“学为人师,行为世范,言为世则”,我们说话不能乱说,要给社会大众做好榜样。“口一定不出恶言,心一定没有恶念”,行为端端正正,这个多快乐,这就是人生最高的享受! 摘录自佛言网由佛前明灯发布